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也,盗/满寂然,无敢哗者 B、齐人固盗乎/是可谓学者矣 C、水土也/览物之情,得无 D、之,喟然叹曰/余之,且曰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4)、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甲】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仅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能筹交,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乙】(西山)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有删节)

    【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亦受牵连被贬谪。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辙到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弟兄俩载酒泛流,到武昌九曲亭游玩,苏辙写此记以宽勉哥哥。

    【注释】①子瞻:苏轼的字。②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③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