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测试试卷
材料一:
材料二: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材料三: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曾严厉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材料二: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一: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威尔斯《世界简史》
材料二: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
材料三:郑和7次下西洋:
材料四:(清朝前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致英国国王的信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