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预测试卷(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的窃窃私语

       ①植物会说话吗?来自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玛雅•辛普雷加对此表示肯定。

       ②植物说话和人类说话有本质区别:它们的窃窃私语我们的耳朵听不见,但是却常常能用鼻子闻到﹣﹣樟脑球味、柠檬味、黑胡椒的辛辣味等由植物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就是植物们的语言,术语叫作“生物合成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简称BVOC).它既是植物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也是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有机体之间交流的“语言”。

       ③更神奇的是,植物甚至也有“方言”﹣﹣同一物种的植物个体之间用自己的一套化学性质相同的BVOC交流起来,比不同物种的植物之间的交流更高效,并且遭遇的虫害更少。

       ④那植物怎么“听”同伴的“话”呢?研究发现,植物通过气孔摄入的BVOC可以进入植物的新陈代谢。例如除虫菊在受到伤害时释放出的BVOC可以诱导相邻植株合成除虫菊酯,这个研究提示我们:当一株植物遭遇病虫害时,特定成分的BVOC的释放为相邻植株提供了“危险即将到来”的重要信号。

       ⑤面对如此“精准”的威胁,植物们也建立了巧妙的抗虫途径。当遭受植食性昆虫侵害时,立即改变自己释放的BVOC中各化合物成分的比例,昆虫感知到食物的“味道”一变,可能就不再对这个植物感兴趣了。

       ⑥与较为直接的抗虫途径相比,植物还有一种间接的防御手段。当植物的叶片受伤时,植物体会在很短时间内合成并释放另一种BVOC物质,并分泌一种特殊的花蜜来吸引正在侵害它的昆虫的天敌﹣﹣你吃我,我就把吃你的叫来,这样一来,那些植食性昆虫就不敢为所欲为了。聪明如植物,也懂得“____________”的道理。

       ⑦在空气中,不同种类的BVOC有不同的“寿命”。一般而言,植物之间的交流需在不超过1米,甚至更短的距离内进行,且受到BVOC浓度的直接影响。相比之下,植食性昆虫的“窃听技术”就堪称一流了。研究表明,在富含臭氧的空气中,BVOC浓度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几乎不会给植食性昆虫带来任何困扰﹣﹣这实在让我们为植物们偷偷捏一把汗呀!

       ⑧尽管植物的“语言”我们人类听不懂,但这种“语言交流”对植物自身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破解它们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理解自然。今后,在花园或林荫小道中散步的时候,你或许能以更动态、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那些不跑不跳不出声的植物们﹣﹣说不定它们正欢快地小声聊着天呢!

(1)、以下内容中,不符合文意的是(    )

A、生物合成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有机体之间交流的“语言”。 B、当植物改变自己释放的BVOC中各化合物成分比例时,昆虫可能就不再对其感兴趣了。 C、植物之间的交流必须在不超过1米甚至更短的距离内进行,且受BVOC浓度的直接影响。 D、尽管植物的“语言”人类听不懂,但破解它们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和自然。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举除虫菊这一例子的作用是生动具体地说明了当一株植物遭遇病虫害时,特定成分的BVOC的释放为相邻植株提供了“危险即将到来”的重要信号,也说明了植物是如何听懂同伴的话的。 B、面对昆虫的威胁,植物们建立了巧妙的抗虫途径:立即改变自己释放的BVOC中各化合物成分的比例,让昆虫对自己失去兴趣;或在很短时间内合成并释放另一种BVOC物质,并分泌一种特殊的花蜜来吸引正在侵害它的昆虫。 C、文章多处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例如第③段,把同一物种的植物个体之交流用的一套化学性质相同的BVOC比作“方言”,形象生动地扣住了题目“植物间的窃窃私语”。 D、根据上下文意思,第⑥段空格处可填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3)、以下语段应该插入第段和第段之间,理由是

但是,植食性昆虫也会“窃听”植物的语言。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植食性昆虫也有自己特别喜欢吃的植物。由于不同植物释放的BVOC的化合物成分比例有较大差异,植食性昆虫通过感知这些BVOC,就能从一堆“噪音”中准确地分离出自己熟悉而喜欢的“声音”,进而在万花丛中定位自己的美食并妄图饱餐一顿。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
                                                                                                                           丁辉
        我们中国人是有“关心”下一代的传统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少不读红楼”之类。后来又有人说,“少不读鲁迅”。我初听这句话,内心里真的是“咯噔”一下子,觉得这句话是点中了鲁迅思想的某些要害的。
         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那么,“少读鲁迅”的危险究竟在哪里?
         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胡适的“药方”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看得透”,我想应该是“拥鲁”派和“反鲁”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正是源自他对“中国病”的“诊断”全面而深刻。鲁迅是背负着虚无与绝望的重担起而行动、斗争和反抗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是徒劳,却周而复始,永不止息。鲁迅说:“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鲁迅的伟大处与悲壮处皆在于此。
         要青少年“读点鲁迅”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人。因此,我对“读点鲁迅”是没有意见的。但对青少年读“太多”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如果青少年承负不了对这个世界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当一个少年人读鲁迅足够多的时候,世界就有可能在他眼中变得无一可亲,无一可信,亦无一可爱,从而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赖。这样,岂不“于国于家无望”,“生意尽矣”!鲁迅本人亦多次声明自己的作品“太黑暗了”,明确表示不愿意青年受这种“黑暗”的影响。

阅读安海华的《又见车前风中舞》,完成小题。

         ①在我们每个人的心路历程中,都会有一些无法忘却的记忆,这些记忆经历过便不忘,一想起就温暖,而这些令人暖意盈怀的回忆,大多与童年有关,与母亲有关,它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家对故乡的深深地怀念与眷恋。

         ②不久前的一个清晨,无意中在楼下水渠边发现了一片车前草,兴奋的我慢慢地靠近它们,蹲下身子,静静地欣赏着在明媚晨光中随风轻舞摇曳的车前草,那些沉寂在记忆深处的往事潮水般地在脑海中呈现,一种欣喜、快乐并伴有些许酸涩的感觉在心中弥漫开来。

         ③车前草又名车轮菜、车前子,是车前科的多年草本生植物,喜潮湿,多生长在道路旁、沟渠边。车前草及其种子有利水通淋、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祛痰止泻等功效,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最早接触车前草时年仅十岁,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它的真实用途,只知道母亲能用它换回油盐酱醋、铅笔橡皮,偶尔还会给我们带回几颗水果糖,那种被甜蜜包裹的幸福滋味至今我仍然能感觉到。

         ④车前草成熟的季节一般是八月中下旬,正值暑假期间,每天清晨晨曦微露时,尚在“梦家庄”畅游的姐妹四人便会被母亲叫醒,就着开水咬几口馒头后,母亲便牵着小妹,背着大大的背篓,带着我们出发了。A睡意朦胧的我们仨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母亲的后面,不时仍会有阵阵困意袭来,母亲不时回头提醒着我们几个东倒西歪的“醉汉”。草丛中的露水不一会就将我们的鞋子和裤腿打湿了,人也立刻清醒了不少。近处的车前子早已割尽,要找到“目标”只有向远处进发,不知走了多久,只记得头顶的太阳几近将我们打湿的裤腿晒干时,我们终于寻觅到了车前草的踪迹。母亲从背篓中给每人拿出一把小镰刀,一个尿素袋,将接近成熟的车前草指给我们看,告诉我们颗粒饱满、表面绒毛褪尽的车前子是快成熟的适于收割,否则太嫩种子没成熟,太老了种子割下来就全掉了。在母亲的指点下,我们就这样开始了与车前子亲密接触的日子。

         ⑤八月的炙热阳光下,蓝天高远,田野空旷,静寂的世界里陪伴我们的只有草丛中嬉戏的蝴蝶、蜻蜓和四处跳窜的蚂蚱……挥汗如雨的母亲和四个几乎被晒蔫了的小妞是这个世界的主角。尽管午饭只是早饭的重复,但饥肠辘辘的我们仍吃的津津有味。B饭后躺在草丛中短暂的小憩,微风习习,青草味伴着野花香扑鼻而来,小小少年心中感到生活是那样的惬意和美好

         ⑥日薄西山时,母亲的大背篓中车前草已高高耸立,四姐妹欢呼雀跃终于可以回家了。母亲将我们的镰刀收起插入车前草中并用绳子捆绑固定好后,给小妹背上水壶,再给我们仨每人装小半袋车前子,扎好袋口,放到肩上背好,最后母亲将背篓放在高高的渠埂上,弯下腰将背篓背到自己的肩膀上……落日的余晖中一个背着沉重的背篓弓腰吃力前行的母亲带着四个灰头土脸的“小泥猴”,行走在尘土飞扬的村路上的情景永远地定格并珍藏在我的记忆中。多年以后,每每想起这一幕时总是百感交集,无语凝噎……

         ⑦阳光依旧,只是岁月已斑驳。当步入中年的自己能平心静气地再次回首品味那些与家人相依相偎一同度过的难忘的岁月时,忽然想起了《平凡世界》主人公孙少平的一句话“不要怕苦难,苦难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会使我们坚强、无畏,它给我们带来的财富我们一生受用不尽。……”是的,苦难不仅可以培养人的顽强意志,而且是激发人奋发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和源泉。

         ⑧感谢生活,感谢母亲,感谢那些汗泪交流的流光岁月,还有那曾经陪伴我们一家人共同走过人生艰难岁月的车前草,是它们让我明白了幸福有时是要通过对比才能感受到,也正是它们使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了一颗从容淡泊知足长乐的感恩之心,拥有了一份在喧嚣尘世中浅笑安然尽享人间烟火的幸福和快乐。

                                                                                                                                                                                                 (选自2014年10月“散文在线”)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一杯温开水

       ①这是朋友对我讲的故事。

       ②10年前,他还在深圳打工,整天帮人家掏下水道,身上总有一股下水道的异味,让人侧目。所以,他一般不到热闹的地方去。那个城市的繁华和优雅是那个城市的,装不进他兜里一点点儿,他住工棚,倚墙角,吃冷馒头。

       ③一日,天下着雨,是深秋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他当时已掏好一家酒楼的下水道,雨大,回不了家,就倚在酒楼的檐下躲雨,掏出了怀里的冷馒头吃。

       ④冷。他抱臂,转过脸,隔着酒楼玻璃的窗,望着里面蒸腾的热气和温暖。一些人悠闲地在吃饭,他想,若是有一杯热热的茶喝,多好。他在心里面笑着对自己摇头,我怎么可以那样奢望呢?他看天,只等雨歇,好回他的工棚去。

       ⑤这时,酒楼的门忽然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服务员,服务员径直走到他跟前,彬彬有礼地对他说:“先生,您请进。”他愣住了,结巴着说:“我……我……不是来吃饭的,我……只是躲会儿雨。”服务员微笑着说:“进来吧,外面雨大。”朋友拒绝不了那样的微笑,跟进去了。他暗地里想,想宰我?我除了身上的破衣裳,什么也没有。

       ⑥他被引到一张椅子上坐定,另一个服务员端来一杯温开水。“先生,请喝水。”同样彬彬有礼。朋友不知道她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想,既来之,则安之。遂毫不客气地端起茶杯,把一杯水喝得干干净净,且把怀里的另一冷馒头掏出来吃了。服务员又帮他续上温开水,他则接着喝,喝得身上暖暖的,额上渗出了细密的汗,舒坦极了。

       ⑦后来,雨停了。他以为那些服务员会来收钱的,但是没有。他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一个人来问他的事。刚才喊他进来的服务员正站在大门口送客,他忍不住走过去问:“开水多少钱?”服务员微笑:“先生,我们这儿的白开水是免费的。”

       ⑧那一杯白开水的温暖从此烙在了朋友的记忆里。每每谈到深圳人,朋友的眼里都会升起一片感激的雾来。朋友后来从深圳回来发展,也开了一家酒楼。在酒楼里,他定下了一条规定:凡是雨天在他檐前躲雨的人,都要请到店里来坐,并且要给人家倒上一杯温开水。世界的美好,因此放大在一杯温开水之中。

南京乐团招聘民族器乐演奏员。

    应聘者人头攒动,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淘汰一名。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考场门开,有人叫道:“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迷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坐着一排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卓著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一言未发,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让助手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①贝多芬的《欢乐颂》;②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踌躇歉疚地说:“______”这一轻声的话语,使得主考官有点茫然失措了。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大师问:“你难道不知道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说:“知道。”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官们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在迷茫的飘雪中,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纪念碑,看见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再走近一看,竟然是一个由许多孩子组成的方阵。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挂满雪的松树林。每个孩子手持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婉,犹如脉管滴血。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

阅读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完成下面小题。

昆明的雨

汪曾祺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土从,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土从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土从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纵,他跳下去把鸡土从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土从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