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班级拟开展“读名著,谈感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下面“专题探究”中选择一个专题,写一篇发言稿,交流你的读书心得。字数200左右。

【专题探究】

专题一:《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长征精神

专题二:《水浒传》中的人物

专题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A)

    现在,他身体完全垮了,失去了重新归队的希望,他该怎样对待自己呢?他终于使巴扎诺娃吐露了真情,这个女医生告诉他,前面还有更可怕的不幸等待着他。怎么办?这个恼人的问题就摆在面前,逼着他解决

    既然他已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呢?用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和呼吸吗?仅仅作为一名无能为力的旁观者,看着同志们战斗前进吗?就这样成为这个队伍的累赘?该不该毁掉这个已经背叛了他的肉体?只是朝心口打一枪,一切难题都解决了!过去能够生活得不错,现在就应当能够及时结束这个生命。一个垂死的战士不愿再痛苦挣扎,有谁能指责他呢?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

    “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

    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保尔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B)

    有一次,巴扎诺娃因公出差,到了莫斯科,前来探望保尔。他们谈了很久。保尔热情洋溢地告诉她,他选择了一条道路,不久的将来就可以重新回到战士的行列。巴扎诺娃发现柯察金两鬓已有银色的发丝,便轻轻地说:“我看得出,您是经受了不少痛苦。您仍然没有失去那永不熄灭的热情。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责呢?您已经准备了五年,现在决定动笔了,这很好。但是您怎么写呢?”

    保尔笑了笑,安慰她说:“明天他们给我送一块有格的板子来,是用硬纸板刻出来的。没有这东西我没法写。写写就会串行。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才想出这么个办法——在硬纸板上刻出一条条空格,写的时候,铅笔就不会出格了。看不见所写的东西,写起来当然挺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有好长一段时间怎么也写不好,现在我慢慢写,每个字母都仔细写,结果相当不错。”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如果读者能把它当成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序言》

【材料二】重回经典阅读的Z世代,“阅读社交”氛围渐浓。他们喜欢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读书笔记、阅读感悟等,阅读兴趣更是成为他们日常社交的谈资,也渐渐成为Z世代社交的一种行为方式。在各大网络平台都能看到,不少用户都选择用余华、鲁迅、余秀华、村上春树等作家的名字当作自己的引力签,以此吸引同好,共同分享阅读带来的感悟和收获。

事实上,一部经典的产生是阅读风尚、社会需求、文化机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好的作品都具有一种力量,能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面前散发光彩。文学经典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提升了我们的品位,铸就了我们的情感模式,具有恒久的价值。正如余华写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选自《大众日报》2023年12月18日(有删减) 

【材料三】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

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两字跟一个“些”字。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文本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要用这样的读本。

——选自叶圣陶《读<经典常谈>》(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