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谈自立》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谈自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 , 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划线的词语“这一点”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根据作者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怎样做才能够“自立”?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①一个同事,用着20年前大学时期破烂不堪的雨伞,冬天也穿着常被人嘲笑的地摊上买的便宜羽绒服,相对他不低的收入,他是节俭呢还是吝啬?如果我告诉你,他是江苏一个小山村出来的大学生,而且身体有一些残疾,童年吃了很多的苦,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在他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那么你会说他是节俭还是吝啬呢?节俭与吝啬虽然两词褒贬截然不同,然而其间的界限却真是不易把握的。
        ②人对价值或者行为的认知来自周围环境,对于价值观的培养和接纳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同学就是一个大环境,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就像我的那个同事,他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嘲笑,虽然他坚定地秉持了自己的原则。而一些人对“节约之星” 之类的榜样或者模范作用的抵触,才是在一个社会奉行节约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③其实调节个人与整个环境(节约型社会)的价值观问题很简单: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节俭,如何把这种观念让个人真正地接受与执行。
        ④首要原则是“和谐”。和谐意味着不与环境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一个人可以有一些漂亮的,可以穿很久的衣服,用不着总是衣着破旧以彰显自己的节俭;也不用过分痴迷易变的时尚或者名牌。节俭是一种意识,一种与他人的共识,一种默契,存在于社会与个人的集体意识之中。任何时代都有穷奢极欲的人,然而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追求浪费,并把这种炫耀式追求和个人的财富地位相联系时,这个社会便存在问题!
“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俭”的问题,这也是建立大众节俭意识的过程。
        ⑤而如何完善地建立“节约”的标准,是一个非常细化的庞大事业,需要点点滴滴的行动,简单的口号与教条化教育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2005年夏天,6家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了“26℃空调节能行动”就是一个非常细节化的行动,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当人们从身体健康以及整个环保与节约意识中懂得这个道理时,行动起来就快捷有效了。2006年“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也是这种细化的教育活动。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同事的新居,看到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问起他,他才解释说是把洗衣机的排水存下来可以冲厕所用。当时我很惊讶,因为我平时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身边这个并不张扬的人竟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从那之后我对他便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绝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
我相信只有在很小的事情上真正形成了一种普遍意识时,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了。
        ⑥回到“节俭还是吝啬?”当人们认为你怎样的时候,那就是怎样,这就是公共意识!如果进一步,如何让人们认为我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呢?说大呢,那是社会的事情,老百姓呢, 
        毕竟省了不少钱啊(还不会被人们背后说是吝啬鬼),这才是“节约型社会”对普通个人的真正好处。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像春雨般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实际和最现实的做法。而要不要“节约之星”的漂亮帽子,就变得不甚重要了。

现代文阅读(二)

板凳狗和它的一朵小黄花

金波

    板凳狗每天都去郊外的湖边散步,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他来到湖边,看见一丛黄色的小花,便俯下身来闻一闻,很香。第二天,他又来到湖边,发现那一丛花不见了。“花儿哪里去了?”他自言自语地说。这时,有一个很柔弱的声音传过来:“是让几个孩子摘走了,都摘走了。”板凳狗俯下身来找一找,发现在原来开满黄花的地方,有一朵很小很小的花还留在那儿。

     “你怎么没有被摘走呀?”

     “我太小,不起眼儿,他们看不上我。”

    那一天板凳狗感到很不安,晚上很久都没睡着。

    第三天,他又来到湖边,刚刚走近那朵小黄花,她就高兴地喊了起来:“你好,板凳狗!你看我是不是长大了一些?”板凳狗仔细看了看,看不出她有什么变化,但他还是鼓励她:“你长大了一点点。”小黄花很高兴,把身子扭一扭,像跳草裙舞。可是,她忽然又有些担心了:“我长大了,如果也被摘走了,怎么办?”是啊,板凳狗也担心起来。那天,他一直陪着小黄花,天上的星星都出来了,才和她告别。

    又一天的早晨,当板凳狗再见到小黄花时,发现她真的长大了。“啊,小黄花,你真的长大了。我要好好保护你,不让别人把你摘走。”小黄花马上叫他一声“板凳狗哥哥”,惊喜地问他:“你真的能保护我吗?”板凳狗点点头,就静静地卧在小黄花身边守护着她。“你为什么叫板凳狗呢?”小黄花好奇地问,“是因为你长得像一条小板凳吗?”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卧在小黄花身边,静静地欣赏着她,看得小黄花羞答答的。看着看着,板凳狗忽然也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长一些刺呢?谁要摘你,你就扎他!”“你说什么呀,我为什么要扎别人呢,”小黄花觉得奇怪,“我只希望有人欣赏我,别伤害我,就像你一样。”板凳狗听了,很为自己提出这样愚蠢的问题不好意思。

    这时候,从小树林里跑出来一只兔子,他想尝尝这朵娇嫩的小花。 板凳狗大喝一声:“兔子,你是不是想摘花?”小兔子吓得四条腿直哆嗦:“啊,不是,不是。”说完,掉头就跑走了。那天板凳狗又陪小黄花一直到月亮升起来。

    从那天开始,每天天一亮,板凳狗就来守护着小黄花,天黑了,才回家。

    有一天,来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位老奶奶。他们俩眼神不那么好。老爷爷问老奶奶:“你看那是一朵小黄花吗?”老奶奶说:“我也看不大清楚。那儿倒有条小板凳,咱们先坐下,仔细看看吧!”说着,就双双坐在板凳狗身上了。“哎呀,还真是一朵小黄花呀!”老爷爷惊喜地叫了一声。“你可不许摘她呀!”老奶奶叮嘱了一句。他们仔细欣赏着,谁也不说话。“哎呀,这小板凳真柔软,就像沙发一样。”老奶奶先夸了一句。“是呀,这小板凳越坐越暖和。”老爷爷也夸了一句。板凳狗忍不住了,说:“我不是小板凳,我是板凳狗。”老爷爷老奶奶赶紧站起来,直道歉。板凳狗说:“别客气,请坐请坐,我愿意让您二老坐在我身上欣赏这朵小花。”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狗,于是每天都给板凳狗带来一根骨头、两条香肠、三片面包。

    从那天开始,板凳狗每天让老爷爷老奶奶坐在自己的身上,舒舒服服地一起欣赏小黄花。

    天气越来越冷了,小黄花要凋谢了。她说:“谢谢你们这么爱我,等我的花谢了,我还有礼物送给你们。”

    秋天来了,小黄花虽然凋谢了,但他们还是每天来看她,守护着她枯萎的花。渐渐地,他们发现小黄花结出了毛茸茸的种子。

    老爷爷说:“这就是她送给我们的礼物啊!”

    那天,老爷爷采下了小黄花的种子,分成了两包,送给板凳狗一包,自己留下一包。

    老奶奶嘱咐它:“别忘了明年我们一起来这里种花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矮个子的长处

      ①一般来说,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都希望自己的个子再高点。孩子发育慢的家长经常会咨询儿科医生有关生长激素等问题,因为他们不想让孩子由于个头矮而受到欺负。高个子——尤其是高个子男人——赚钱更多,得到的尊重更多;高个子的人拥有更高的智商,挑选伴侣的范围更广。

      ②尽管个子高意味着某些方面具有进化优势,但在其他方面却并非如此。跟个子高的北欧人相比,个子稍矮的南欧人有更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个子的瑞典人和挪威人死于心脏病的几率比个子较矮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平均矮12.7厘米)高两倍。爱因斯坦医学院发表了一份对144701名妇女的研究报告,“证实了身高与癌症的正相关关系”。另一项大型研究发现,个子高的男人和女人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并且,个子高的人其癌症死亡率也高。研究人员把高个子的死亡年龄更低这一事实称为“一个无法改变的物理现实”。

      ③几十年来,美国人平均寿命的全球排名每况愈下,现在落到了第36名。在这方面,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没有人在头把交椅上取代过国民个子矮小的国度:日本。

      ④冲绳岛的居民是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人群。他们的百岁老人数量是其他工业化国家的7倍。冲绳是世界上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比例最低的地区。冲绳岛男性居民的平均身高约为145厘米。

      ⑤冲绳人搬到日本本土或者美国后,似乎也丧失了不得病的长处。在岛上,他们吃蔬菜和谷物等低热量食物,他们喝茶和富含抗氧化剂的米酒——泡盛酒,并过着一种积极的、社交互动的生活。除了鱼,他们主要食用含单一不饱和脂肪及多重不饱和脂肪的食品,很少有高饱和脂肪的动物食品。

      ⑥对这种低卡路里饮食的研究不断地显示出其对长寿的巨大益处。研究者萨马拉斯和艾尔里克指出,无数的动物研究表明,同一种类中的大型动物衰老更快。他们提出:基因工程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导致未来人类的身高有实质性增高;健康与长寿极大地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体重、定期锻炼,以及各种健康习惯的影响;然而,针对动物和人类的研究数据表明,体型较大的确会减少寿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

      你有感觉到视力模糊吗?总隐约听到手机铃声?无论上厕所还是进卧室,手机都24小时不离身?手机没带就好像失去了方向感?……如果你发觉自己有这些“症状”,恭喜你!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手机在今天已经亲密得俨然我们的一个身体器官,在家也好出门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手机已经全面占领我们的生活。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在“手机依赖症”已经严重泛滥的今天,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容易。

      患上手机依赖症,给人带来诸多苦楚,轻则患上知识焦虑,看不完的文字图象令人烦扰;重则遭受身体精神双重折磨,眼疲劳,手臂肌肉酸痛,形成“触屏手”。五光十色的手机屏扰乱了正常生活作息,导致机主难以深度睡眠,第二天精神萎靡,生物钟全盘紊乱,长期下来免疫力下降疾病滋生。更主要还是对精神方面的影响。如果说电子通讯能起到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作用,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隔着屏幕恐怕不太好抒发。长此以往,人类的人际交流能力也可能慢慢退化,让位于所谓的“人机交流能力”。

      从客观上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手机智能化给大众带来更多选择,也让大众不知不觉“囚禁”其中。以前手机只能通话、发短信,现在手机的娱乐、休闲,甚至办公功能大大丰富。无论身处何地、任何时刻,手机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都能让人投入其中,停不下来。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如淘宝客服、微店、APP运营商等。工作被“绑在”手机上,久而久之也难以摆脱。另外,现在不少单位利用手机便捷、通用的特点,建立各种各样的Q群、微信群,不少工作都在手机上讨论,人际关系也在各类群的“打情骂俏”上活络起来,因此,用不用手机有些时候已经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

      而从主观上看,一方面,用手机填满空白时间,给人提供一种“不虚度光阴”的假象。以前发呆、走神、等候或冥想、深思的时间,现在逐渐被刷屏的快感代替。另一方面,手机也是一种“人际焦虑”的转移。试想下,一群人聚会,如果没有手机,又没法很好融入话题,呆愣着多尴尬;而在陌生人环绕的空间,为了避免和陌生人对话,或者避免自己被关注,埋头玩手机“体面”地躲避他人,自得其乐。主客观因素作用下,“低头族”数量的剧增也不足为奇了。

      去年,大意为“与人网上聊天不如现实中一起吃饭”的文章,一度在社交网刷屏,引起了不少人共鸣。文章讲的是,美国一男子对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感到厌烦,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先后与几百位朋友面对面交谈,当真实、立体的个体隔桌对话,眼神交流,言语气场共融,都是网络上文字或语音交流达不到的效果,他得出结论: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有人说,放下手机是治疗手机依赖症的最好方式。但调查显示,手机依赖症偏爱性格孤僻、缺乏自信的群体,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不乐与人交流是此症状的重灾区。对于有的人来说,手机跟毒品没什么两样,不是想放就能放得下,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机主自身的决心和毅力。

(根据网易手机专栏文章改编)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1000次赞扬

      ①他执着地坐在地铁站里,胡琴是他的全部。路上尽是行色匆匆的人,人们无暇关注他的演出,尽管他十分卖力,却只换来少得可怜的回头与驻足。

      ②想起家庭,他不由黯然,他与继母关系很僵。母亲走后,父亲和继母曾经找过他,恳求他回家,但他不肯,他从心底厌恶父亲与继母以及他们的家。从此,他的生活里只剩下了胡琴,他从小喜欢拉胡琴,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靠胡琴养活自己,甚至出人头地。

      ③他曾经在音乐学院的门口逡巡过,但昂贵的学费让他望而却步。他能做的只是在每天樱花路地铁站口拉胡琴给路人,这儿,成了他全部的希望。

      ④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走近了他,驻足片刻,认真地倾听着,然后笑着告诉他:“真不错。”一个陌生人的赞扬,让他麻木的神经为之一震,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他卖艺以来第一次听到的赞扬,虽然出自一个陌生人,却让他泪流满面。他换了支曲子重新拉了起来,而那个女孩,则一步三回头地进了地铁站。

      ⑤接着,令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来行色匆匆的人,有好几个都停下来听他的演奏,从三两个到十来八个,逐渐聚成了一个小圈。他们有的放下一两枚硬币,有的走到他的身边,告诉他:“不错,继续坚持。”

      ⑥那个出现奇迹的晚上,他回到出租房里,第一次怀着兴奋与满足安然入睡。曾经消失殆尽的自信重新回到了身上。此前,他几乎要放弃,沮丧与失望让他差点摔了胡琴,但现在,他决定坚持下去。

      ⑦还是那个地铁站口,他还是会听到许多鼓励和赞扬,有些老年人,自备了小板凳,竟然坐在他的身边,长久地倾听着他的表演。

      ⑧因此,他格外地卖力,悠扬的琴声在肆虐的寒风中进入了人们的耳朵,振作了让人们麻木疲惫的精神,也进入了人们的心里,在这样一个凄冷的寒冬,为无数人带去了希望。

      ⑨半个月后,一个中年人路过他的身边,驻足了片刻,然后进入了地铁站,可是,仅仅一会儿,他又折了回来,待一曲终了,他问:“你愿意到我的茶馆里去吗?我开了家茶馆,想划线传统音乐表演,正缺人。”

      ⑩第二天,地铁站里少了那个沉浸在音乐里的卖艺少年。

      ⑪他在茶馆里上了班,工作十分快乐,在台上表演不正是他的梦想吗?这儿幽静典雅的氛围也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⑫继母过来看望他,为他带来了爱吃的饺子,他对继母没有好脸色,冷冷地拒绝了她,也让她以后不要再来。继母一脸难堪和无奈,却仍旧坐着没动。

      ⑬继母还不走,他发了火,茶馆老板这时却走了过来,十分热情地招呼继母。

      ⑭他呆住了,继母看着他的脸色,慌忙告别了。继母走后,老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有这样一位母亲,应该好好对她才是啊。你知道吗?你在地铁口拉琴,而你的母亲,则在去地铁必经的各条路上为你送宣传单,并且请求每一位接传单的行人,能够在她的儿子身边驻足片刻,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笑,鼓励一下你,正是你母亲的这份恳切感动了我。人的才华固然重要,但情感比才华更重要,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

      ⑮他这才知晓:继母的无数恳求,让他得到了1000次甚至更多陌生的赞扬,重新点燃了他人生的希望之火。让他赢得赞扬的不仅仅是他的琴艺,更是一位母亲恳切的心。

(选自《品读》2014年10月,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