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舟山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高考仿真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无接触商业”,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线上交易、线下定点配送、用户自提等方式,在商业活动中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事实上,“无接触商业”早有萌芽,过去也有了广泛的实践。而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这一模式的独特优势,一下子为所有人所认知。一方面,消费者藉此找到了“安全”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营商者则以此作为说服策略,留住并扩充了客流与订单。

    着眼长远,生活重启之后,“无接触商业”的广阔前景,依旧可以预见。尤其是在“恢复防疫常态化下的生产生活秩序”大背景下,“无接触商业”所能提供的安全垫和缓冲区,具备显而易见的价值。最近时兴的“无接触餐厅”,就是一个代表性的应用样本。无接触商业,既是对交易方式的路径重构,对消费场景的重新设计,也内含着新的社交文化、经营理念。“保持适当距离”,不是人心疏离,而是在疫情逐步平复之后,对于“礼仪”“舒适区”“安全线”的二次定义。“无接触商业”,迎合和适应了大众在特殊时期的心理偏好,并在一段时间的高频使用之后,将之稳定为一种固定的用户习惯。从传统商业到无接触商业,并非取代而是迭代。

    (摘编自《“无接触商业”开启新可能》,《华西都市报》2020年3月31日)

材料二:

    当然,“无接触服务+”真正成为一种市场潮流,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高度数字化市场的形成。疫情防控期间,宅人增多推动宅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如果没有数字化服务平台,宅生活将无法想象。正是有了在线买菜、购药等购买形式,以及在线问诊、在线教育等数字化服务供给,全民自主居家隔离的抗疫统一战线才得以形成。而商家对服务业数字化的价值认同更为深刻。对于本身有数字化服务渠道的商家而言,此次疫情冲击更坚定了其发展数字化服务的方向;那些数字化布局准备不充足的商家,疫情期间就特别难熬,许多商业活动难以完成。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形成的高度数字化市场,不仅让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得到丰富和拓展,也让众多商业领域找到了延展空间,可谓危机中蕴藏着发展机遇。有学者认为,疫情改变不了中国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越过“冬天”,疫后经济将重新回归良性发展轨道。在此过程中,“无接触服务+”将扮演重要的引擎角色。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无接触服务+”市场将不断拓展和升级,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机会,也是企业发展谋长远的重要策略。

    (摘编自胡立彪《“无接触服务+”时代到来了吗》,《中国质量报》2020年3月12日)

材料三:

   

    (摘编自《美团外卖发布“无接触配送”服务标准》,“新浪科技”2020年1月30日)

材料四:

    此次疫情所引发的最大变化,就是公众真正意识到了“无接触商业”的卫生防疫优势。从过去的“被动无接触”“碰巧无接触”,到如今的“主动无接触”“优先考虑无接触”……“无接触餐厅”之类的新事物,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相较于其给予消费者的即时可见的“安全暗示”,其真正的意义和未来前景,无疑是有待观察的。

    “无接触商业”的兴起,是大势所趋的方向还是一哄而上的噱头,这需要全社会回归正常和平静,综合各方利弊之后再给出回答。少些炒作、少些押注,系统地、审慎地评估“无接触商业”可能性,这是避免市场泡沫的关键。有些产品或服务,天然适合“无接触”也可以“无接触”,比如说在线教育、网络诊疗等等;而另外一些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刻意追求和标榜“无接触商业”,很多时候只会适得其反。“无接触商业”不能玩成文字游戏,也不应该成为跟风游戏。我们需要多少“无接触”?能做到哪些“无接触”?其成本和效用又如何?凡此种种,都需要理智、精准、量化地加以测度。

    (摘编自然玉《“无接触商业”兴起,是大势所趋还是跟风炒作》,“光明网”2020年3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中“无接触商业”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接触商业”这一模式,早有萌芽,但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才一下子被广大人民认知。 B、无接触商业,对于“礼仪”“舒适区”“安全线”进行了二次定义,迎合和适应了大众在特殊时期的心理偏好。 C、高度数字化市场的形成,是“无接触商业”真正成为一种市场潮流的重要前提条件。 D、此次疫情使“无接触商业”卫生防疫优势得以凸显,引发了公众“无接触”意识的转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团外卖用户可通过两种方式选择“无接触配送”,在“无接触配送”流程中,用户与配送员不直接接触,配送员将商品放置用户指定位置,并拍照告知,用户自行取餐。 B、在这次疫情中,“无接触商业”在外卖配送、餐饮行业、网络问诊以及在线教育行业都得到了公众的认可,这说明“无接触商业”可以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C、此次疫情中,商家们对服务业数字化的价值认同都更为深刻,因为无论是本身有数字化服务渠道的商家,还是数字化布局准备不充足的商家,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考验。 D、目前,“无接触商业”的兴起,是发展方向还是跟风的结果,暂且无法准确判断,但可以预见的是,不系统地、审慎地评估“无接触商业”可能性,或许会引起市场泡沫。
(3)、某商家打算通过“无接触”手段提升竞争力。根据上述材料,请指出商家决策时需考虑的要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日,一档网综《中国有嘻哈》自播出后,便引发广泛讨论,无论是导师还是选手都大受关注。节目版权的问题一直颇受争议,早前就有网友质疑该节目无论是赛制、LOGO、舞台,甚至话筒都和原版节目相差无几。7月26日,韩国Mnet电视台证实《中国有嘻哈》没有购买《show me the money》版权,对节目高度相似的行为感到非常遗憾。无独有偶,上周湖南卫视刚刚开播的真人秀节目《中餐厅》,也因涉嫌抄袭踩到了雷点,部分网友甚至去豆瓣打一星以示抗议。近年来我国诞生的“原创”新综艺仿佛总能和韩国某热门综艺扯上关系。禁韩令下,版权不清白的新综艺越来越多。它们自诞生就不受欢迎,引起中韩网友、媒体阵阵讨伐。韩国方面也曾公开点名“抄袭”:东方卫视抄袭MBC综艺节目《无限挑战》,推出了《极限挑战》;湖南卫视抄袭SBS电视台《英才发掘团》制作了《神奇的孩子》,抄袭tvN电视台《三时三餐》制作了《向往的生活》。江苏卫视抄袭KBS第2频道《歌曲之争——胜负》和SBS电视台《神的声音》,制作了《更好的声音》和《一唱到底》等。

(摘自人民日报《从<中国有嘻哈>到<中餐厅>为何综艺总陷抄袭》)

材料二:

材料三:2017年春节前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见面如字》《朗读者》等节目的播出赢得了受众的一片叫好,新一代文化类节目——“文化+综艺”的模式被观众盛赞为“一股清流”。

    “清流”自有源泉。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自有其深厚的内容供养。而梳理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一路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受到观众好评的电视综艺节目表达形式的创新,特别是真人秀元素的吸纳,才是赢得观众的喜欢的良方。

    电视节目的功能说到底是大众娱乐,“寓教于乐”仍然需要适度的娱乐表达。而这一次“文化+综艺”类节目获得盛赞,恰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受众对当前充斥屏幕的综艺娱乐节目成为纯粹游戏甚至恶搞的“愚乐”节目的厌倦。同时,经过近几年电视综艺版权的引进热,新一代“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模式创新,也为中国电视综艺赢得了文化自信,希望这一股文化的清流能够让中国的电视综艺最终走出“愚乐”之流。

    (摘自吴生华《从模仿引进到模式创新——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路径浅析》)

    材料四:“当我们一再说创新的时候,所谓创新,更多意义上不是全新的、前所来有的创造,更多的还是在原有节目元素基础之上的重新组合、与时俱进。创断,更多还是模仿基础上的新,继承基础上的新,对各种节目元素和文化要素的新的融合”。电视综艺节目在收视和口碑上的双向成功,与其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节目定位、新鲜的表达语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电视综艺节目不仅要对受众进行细分;在细分市场中找准定位,开辟未被涉足过的领域,要从受众角度思考,尊重受众,带着真诚策划节目,而且要打破常规思维,整合各界各领域的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

(摘自李红霞《浅谈央视<开讲啦>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速度与激情——中国科技的世界印象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蔡玉高 蒋芳 陈刚

【材料一】

    2016,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海外科研人员看来,这里的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另一个中国奇迹。

    成果:忽如一夜春风来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33天、“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去年一系列井喷的科学成果,不仅让国人“自嗨”,也获得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研人员纷纷点赞。

    “‘悟空’是中国的首颗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也是中国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我很高兴看到它运行状况优异,且数据分析取得重要进展。”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博士乔万尼·安布罗西说。

    “中国能够启动量子卫星,可能出乎一些西方观察家的意料。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航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特表示。

    中国对科研重器的投入力度,让海外同行们羡慕不已。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酷炫”,定会推动全人类科技进步。

    速度:轻舟已过万重山

    让海外科研人员点赞的,是中国科研进展的惊人速度。用法国大学教授达尼埃尔·科昂的话来说,这个成长速度“如同火箭升天”。

    安德鲁·登普斯特的专长是卫星导航领域。在他看来,中国北斗系统的发展堪称奇迹。“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是仅有的两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北斗系统却在短时间里崛起,它也已准备好在全球范围投入使用。”

    乔万尼·安布罗西对中国科研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印象深刻。他表示,无论是“中国天眼”还是“悟空”,很多国家都不可能在短短五六年间完成从创意到立项再到落成的过程,但中国却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具备这样的速度。

    “中国加快了通过科技征服未来的脚步。”达尼埃尔·科昂说,“并且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特色。”

    定力:立根原在破岩中

    随着暗物质卫星“悟空”不断向地球传来数据,中国有望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乔万尼·安布罗西表示,正是因为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的20年坚守,从当初一个不被同行认可的idea.一步步变成一个可能会改变人类认识暗物质进程的成果。

    作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专家,达尼埃尔·科昂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表示钦佩,“我知道她,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曾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因为她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在治疗疟疾这一世界性疾病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对她十分崇拜,在那个时代里,她能尝试用这种药物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非常有勇气。”

    达尼埃尔·科昂表示,中国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这得益于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够让所有人,包括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学习知识,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他们怎么看?

    “大有前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学家保罗·欧亚拉说。

    “中国的崛起,将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达尼埃尔·科昂说。他认为,英美在科技上长期领先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中国的强势崛起,必然能够激发世界强国发展科研的斗志。

    “只要这样继续努力下去,中国获得更多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曾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说。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被视作中国科技崛起的潜力所在。达尼埃尔·科昂表示,若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要是一个诗人。因为超越现有知识体系离不开大胆设想。“中国科学家的思维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相信这也是促使中国能够在科技探索方面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有删改)

【材料二】

    西方人应当认识,在中国人看来,科学并不是出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慷慨恩赐,并不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里毫无根基的。相反地,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光辉灿烂而深厚的根基。如果中国中古世纪的社会当真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绝对专制、毫无自由的社会,我们就无法解释几千年来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创造和发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那样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总是处于比欧洲领先的地位。

——李约瑟(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注】李约瑟(1900~1995),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项目审批“长征”698天    泰豪动漫变“动慢”

    一个产业项目需闯过20道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关卡,涉及8个部门及省、市、县三级政府,最后完成项目审批时间长达698天——3月18日,记者在省政府最近一份调研报告中,看到了泰豪集团“晒”出的行政审批流程图。正是这纷繁复杂的审批“长征”,令起步较早的泰豪动漫项目,实施进度缓慢,“‘动漫’变成了‘动慢’”。

    据了解,泰豪动漫产业园一期工程2010年3月立项,至2012年11月才获得施工许可证。按法定期限计算,该项目完成各项审批需392个工作日,实际办理时间为200个工作日,剩余498天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3项非行政许可事项耗时255天;工程设计、供水、电力等市场有偿服务耗时100天;泰豪集团自身消防设计、环评整改、缴纳有关规费耗时143天。

    “审批事项千头万绪、过于复杂。”据泰豪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除行政许可事项过多以外,审批前置事项大量存在,是审批过程迁延时日的重要原因。譬如,住建部门在施工许可审批过程中存在规划方案审查、施工图纸审查等;国土部门用地审查要制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等。由于部分审批前置事项还涉及垄断行业,其较低的工作效率直接拉长了项目审批时间。同时,一些政府部门服务缺乏主动性,未履行事项一次告知义务,导致申报材料、程序重复进行,令项目申报者“一头雾水”。省发改委专家解析:“作为欠发达省份,江西能不能抓住、用好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升级中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关键看行政效率。”

    项目审批遭遇“长征”,企业当然着急苦涩。泰豪集团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市场   甲    , 机遇   乙   。近两年的审批时间,足以将一个‘朝阳’项目拖成‘夕阳’项目。

    “项目审批‘路漫漫’,吃亏的看似是项目投资者,但最终为低效‘埋单’的,还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长黄世贤认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既要完善顶层设计,又要抓好简政放权。

(选自2014年3月19日《江西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短短一句话让网友兴奋了。11月12日,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发布消息,EAST核聚变装置在2018年实验中又有突破。

    被寄予最大希望的核聚变实验方案叫“托卡马克”——用超强的磁场约束高温的核燃料。EAST又称东方超环,是中国研制的世界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它使用超导体,以最小的能耗获取最强的磁场。EAST近年来一直走在国际竞争最前列,在高性能、稳态、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方面成绩傲人。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万宝年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次大家关注的‘1亿度’,是电子温度。媒体喜欢简化成‘等离子体温度1亿度’。”

    “EAST就好比一个炉子,”万宝年说,“炉子越大,越容易提升核心温度。EAST比较小,实现电子温度1亿度比较难;将来ITER(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用同样的办法实现2亿度,就容易多了。”

    万宝年说“实验在8月份就已经完成,但当时没有立即发布,因为确保数据准确需要重新校核所有的测量设备和大量计算。”

    “得到实验结果时,我并没有太激动,因为这是预料之中的。”万宝年说,“这次的实验是我们长期计划中一个点上的阶段性成果。”相关研究成果是10月下旬在印度举办的第27届国际聚变能大会上公布的,国际同行给予高度评价。11月12日消息在国内发布后被广为转发。

(摘编自高博《电子温度1亿度,中国人造太阳“内力惊人”》,《科技日报》2018年11月14日)

材料二:

人造太阳指的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中国的人造太阳又称为“东方超环”。中国的人造太阳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热核聚变试验堆的一个里程碑。

    人造太阳是清洁能源的代表,与现有的核能(核电站)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利用核聚变,后者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的能量来发电或作为动力驱动,如核动力航母等。

    但是,核电站的核能存在核废料的处理、核辐射、核燃料铀的开采和提料难等问题,安全问题更是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与之相比,人造太阳的安全问题可以控制,而且聚变产物没有放射性。聚变燃料的保存运输、聚变电站的运行都比较安全。聚变原料取之不尽,其主要燃料就是海水中的氘和氚。一升海水提取的氘能产生的聚变能源相当于300升汽油。

    要想让人造太阳的产能和供能成为现实,必须有几个条件。一是1亿度以上的高温,二是长时间约束在有限的空间中,三是有足够高的密度。在高密度条件下,当等离子体温度达到1亿度以上,可使数目可观的粒子具有足够动能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斥力而实现核聚变反应,从而产生可观的聚变能。

(摘编自张田勘《中国“人造太阳”实现1亿度运行,意味着什么》,《新京报》2018年11月15日)

材料三:

    为推进可控核聚变研究,各国联合推动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近日在科技部举办的中国加入ITER计划十周年纪念活动上,科学家就“核聚变是能源的美好未来吗”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从一种原子核变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核聚变能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聚变的主要燃料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太阳的中心温度极高,气压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氢原子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说,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至少要满足两个苛刻条件。第一,极高的温度。氘核与氚核间发生聚变反应时,温度须达到5000万摄氏度以上。这种在极高温度下才能发生的聚变核反应也称热核反应。第二,充分的约束。即将高温等离子体维持相对足够长的时间,以便充分地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足够多的能量。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和改进磁场的形态和性质,从而能够实现长时间的等离子体的稳定约束,并解决等离子体的加热方法和手段,达到聚变所要求的温度。此外,在此基础上,解决维持运转所耗费的能量大于输出能量的问题。

2017年7月,EAST装置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5000万摄氏度等离子体持续放电101.2秒的高约束运行,创造了核聚变的世界纪录。

    罗德隆说,我国积极参与、推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参与ITER项目10年,中国核聚变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大踏步前进发展。如今,我国在核聚变领域处于与国际同等甚至某些方面领先的地位。

(摘编自喻思南《走近“颠覆性技术”:核聚变是终极能源吗》,《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6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一组数据,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奋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4335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指的是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下降到4.5%。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归功于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当下,广西正蹄疾步稳行进在精准扶贫路上:2016年投入1 60多亿元发展产业;建成2万多公里通达村屯的道路基础设施,推动旅游扶贫;特色种养富民兴业;金融措施激发贫困户致富内生动力……

2016年,广西全区减少贫困人口111万人,减贫人数全国第一,减贫速度25%,列全国第二,943个贫困村和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蒋家柏介绍,全区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755万人减少至201 6年末的34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8%降至7.9%。2017年,广西立下军令状:70万贫困人口、900个贫困村和6个贫困县计划脱贫摘帽。

(摘编自《精准脱贫路越走越宽阔》)

材料三:

    国家主席习近平16日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他说,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中国政府不仅有坚强的决心,还能够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

(摘编自新华社2015年10月17日讯)

材料四:

    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是我们全民都必须参与其中的“战斗”。但是在一些文化落后的地区,还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或是每天“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不求进取,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或是自身没有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的补贴或者一些好心人、慈善机构的救济,这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减缓了脱贫的速度。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文化贫困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必须要除去文化贫困这条“拦路虎”。

    文化贫困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具有塑造人、改变人的作用,它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让人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在文化贫困的地方由于信息闭塞、思想守旧、不了解时代的发展,他们大都视野狭窄、观念滞后,或觉得生活本就是这样,或觉得自己无须奋斗政府会帮自己,或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如此贫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文化贫困造成年轻人没有闯劲,年长者不能正确教育好下一代,因此造成恶性循环,使该地区更加贫困。这也是造成很多地区不能脱贫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文化扶贫力度,激起贫困地区人民想要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摘编白王显琴《脱贫攻坚也须脱文化的“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校外培训机构与公立学校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未来两者如何发展?又会对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产生怎样的影响?

光明网:我国校内外教育是何现状?

孙云晓:在中国,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校外教育有它独立的价值,但是它的确也对校内教育有一种补充和拓展的作用。

今天的校外教育发展有些特殊的方面:一方面,真正青少年所需要的校外教育远远不够;另一方面,课外补习班、特长培养班又前所未有的火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由于社会上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校内教育考试制度的发展,加上人们的高期望,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对校外教育特别是课外补习班的狂热追求。

校内校外(教育)是紧密相联的,学校升学压力越大,人们的期望越高,学校满足不了的时候,(家长)就会到社会上去寻求,最后所有这些负担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

光明网:如何解决课外教育发展过热的问题?

孙云晓: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受好的教育,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破解难题的根本原则,就是一切教育要以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最高原则。

比方说,为什么要有假期?假期的本质特点是让学生过一种不同于学校的生活,通过假期,让孩子体验到更丰富的社会生活,个人兴趣能够得到满足。

我认为校外教育要大力发展,但是大力发展校外教育不是大力发展课外补习。不能否认,课外补习班有一定的价值,能满足一些人的需要,但是要加大管理力度。对课外补习机构在资质的审批要特别的严格,要监督检查到位,跟未成年人相关的产业都要受到特别严格地检查,这体现了国家、政府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光明网:校内外教育应如何协调发展?

孙云晓: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他们共同的目标都是要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它们各有侧重:学校教育是系统的知识性的教育,校外教育应当是以体验为主的教育模式,两者互为补充,不是说把校外教育变成补课。

谈到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不谈到家庭教育,现在很多的家庭就像第二课堂,很多父母像老师的助教,我的观点是,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要让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要让家庭更像家庭。

光明网:校外教育发展对基础教育改革将产生何种影响?

孙云晓:校外教育的发展一定会对基础教育改革产生影响,或者倒过来说,基础教育的改革非常需要校外教育的支持。一个人的发展一定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要接触生活,要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体验积累经验,校外教育正担负着这样的任务,它会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未来教育的方向,它让基础教育改革更有活力,更接地气。

我们要大力的发展大视野的校外教育,来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同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开辟道路。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