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2017届初中毕业生文化课模拟考试政治试题
近年来,玩微信成为一种生活新常态。微信借助互联网发送短信和语音,且不收费,因此成为了人们常用的通讯方式,也被很多青少年视为“交友利器”;但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造谣传谣、实施网络交友、求职、购物作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微信也成了“危信”。为此,我们青少年应该( )
①树立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②远离网络微信,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③时刻牢记网络微信交往的道德和法律规则
④要学法、知法、守法,善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药店工作的小张因一时疏忽给一位患者拿错了药。在不知患者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的情况下,如果公开渠道寻找患者,可能会受到领导批评和扣工资等影响,而不找到患者调换药物,就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危害,为此她陷入了两难的选择。
材料二:2016年3月26日 西安晚报讯,35岁的王某,在西安莲湖区一家药店工作。3月22日,她在微信“广东双喜活动群”里看到一条“西安问题疫苗接种点名单信息”的消息,觉得对家长们有用,没管是真是假就把名单复制到了“西安80、90”QQ群里,致使许多不明真相的网友随即广泛转发,造成人们的恐慌。
王某是转发而非谣言的制造者,一次善意的转发,换来5天的拘留。王某转发“微信留言”成为全国“疫苗谣言”第一案,一些网友为王某喊冤。
材料一:《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57.8%的青少年选择微信作为与朋友沟通的媒介,有41%的会把网上没见过面的陌生人加入自己的朋友圈,有59.4%的会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家人或朋友照片。高达69.6%的青少年相信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所有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甚至很多青少年相信诸如不转发信息就代表没爱心、不孝顺,不转发信息,家人将会如何如何等诅咒式的理由,就随意转发了。还有37.1%的青少年使用过微信支付进行消费。
材料二:近年来,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违法犯罪频发,不法分子通过一些违法违规网络服务平台,传播获取钓鱼木马、个人真实身份和账号信息,利用网络改号电话、短信群发器等,大肆实施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此,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决定从2016年5月初开始集中开展涉网络诈骗等多发性犯罪网络服务平台专项整治。
材料:如今,网络“微博”、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平台。对此,有人认为,在“微博”“短信”上公民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不受任何限制。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