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2020年中考语文第五次适应性考试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主要是发烧、咳嗽、咳痰、乏力、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等。
感冒,一般指人在着凉、劳累等因素引起的以鼻咽部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症状:主要是鼻塞、流涕、打喷嚏,无明显发热,体力、食欲无明显影响,无明显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等症状。感冒的人一般上呼吸道症状很重,但全身表现较轻,一般没有危险。
流感,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不仅是上呼吸道向题,还会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也就是肺炎。症状:流感病人发病急,症状严重,全身症状多,会发热,可一两天内体温上升到39度以上,头痛、肌肉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明显。对于老人、孩子、肥胖人士、孕妇或有基础病等人群,流感可致非常严重的重症肺炎,甚至导致死亡。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症状:轻症患者仅有一点发热、咳嗽、畏寒及身体不适;重症患者早期症状尤其是前三五天为发热咳嗽及逐渐加重的乏力,一周后病情逐渐加重,发展到肺炎,甚至重症肺炎。重症病人会出现呼吸加快、呼吸衰竭、多脏器损害等情况,进一步加重的话可能需要呼吸机支持或生命支持系统的支持,可能会导致死亡。典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病情有一个逐步加重的过程。到了第二周,病情往往最为严重。
来源:国家及各市地区卫健委
(材料二)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感染统计表
(2020年1月23日至28日)
时间 |
累计确诊(例) |
累计重症(例) |
累计死亡(例) |
累计治愈出院(例) |
1月23日 |
830 |
177 |
25 |
34 |
1月24日 |
1287 |
239 |
39 |
41 |
1月25日 |
1975 |
324 |
56 |
49 |
1月26日 |
2744 |
461 |
80 |
51 |
1月27日 |
4515 |
976 |
106 |
60 |
1月28日 |
5974 |
1239 |
132 |
103 |
(数据来源: 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
(材料三)
“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五个基因组很快被提取出来,并被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中心医院、武汉市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以及悉尼大学在Virological网站上发布。“2019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显示与蝙蝠中发现的冠状病毒相似,它的RNA序列的长度大约为300000个核苷酸。但不同于其他冠状病毒,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同属于冠状病毒谱系。
2020年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观察情况看,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大约在10天左右,最短的潜伏期有1天发病,最长的潜伏期是14天,潜伏期具有传染性,这同SARS有很大的不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材料四)
如何预防感染冠状病毒,具体建议如下:
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如需接触时要佩戴口罩。勤洗手。不要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加强锻炼,规律作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接触禽畜、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避免购买活禽和野生动物。避免前往动物农场和屠宰场、活禽动物交易市场或摊位、野生动物栖息地或等场所。必须前往时要做好防护,尤其是职业暴露人群。避免食用野生动物。不要食用已经患病的动物及其制品;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冰鲜禽肉,食用禽肉蛋奶时要充分煮熟,处理生鲜制品时,器具要生熟分开并及时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如有发烧、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居家休息,减少外出和旅行,天气良好时居室多通风,接触他人请佩戴口罩。要避免带病上班、上课及聚会。
从武汉等地外出旅行归来,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根据病情就近选择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戴上口罩就诊,同时告知医生类似病人或动物接触史、旅行史等。
(来源:中国政府网)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关于闽南语生存现状调查问卷
①你会讲闽南语或者同系方言吗?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很会,讲得比普通话都好 | 5 |
|
能听懂一些和会简单对话 | 4 |
|
不会,掌握的各种词句不超过10个 | 19 |
|
②近年来,闽南语在福建日趋弱化,你认为原因是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闽南语生僻难懂,不能通行,大势所趋 | 4 |
|
近年来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对闽南语本地流行造成阻碍 | 11 |
|
祖父辈抱着“走出去”的观念,多注重子女普通话教育 | 15 |
|
其他 | 5 |
|
【材料二】民间的声音
关于“闽南话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闽南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泉州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闽南话,但那种老闽南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校讲普通话,在家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闽南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闽南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闽南话古汉语的活化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材料三】学者的声音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新周刊》执行总编)
“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引自互联网)
文明旅游
【事件回放】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4年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约1.17亿人次,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约1.2亿人次。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
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将某品牌店抢购一空的新闻,人们一边看着中国游客排队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视中国人为“暴发户”。
(《城市快报》)
【数据调查】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
“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不文明行为 | 乱丢垃圾 | 不尊重风俗习惯 | 对景区规定不以为然 |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 插队 | 随地吐痰 |
投票结果 | 72% | 31% | 13% | 46% | 8% | 65% |
【观点碰撞】
观点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曾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哗。被贴有“暴发户”标签的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几乎能吃光所有的自助餐食物,甚至掏出小塑料袋将食物偷偷带走,对酒店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此外,法国游客缺乏礼貌、态度傲慢、爱挑剔等行为同样招致非议,而美国游客也贴有“粗鲁”、说话声音大的标签。总而言之,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卢浮宫前泡脚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在不必专门针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 (新华网)
观点二:一个真正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地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观点三:拥有财富未必受人敬,修养与财富相匹配,才值得尊敬。如果财富上涨了,而素质更低下了,这是文明的耻辱,而个体的文明素质往往勾连着国家形象、软实力。中国是文明之邦,理应坚守并传递文明礼仪,而不是比丑、比恶、比坏。尤其是走出国门时,更应该有操守。弘扬文明,这才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气质与气场。 (网友评论)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