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昆山市九校2020年中考语文阶段性测试(一)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两会期间,“推进垃圾分类、建设美丽中国”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产生的生活垃圾与日俱增,而城镇居民长期形成的混投、混弃等不良的垃圾处理习惯,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垃圾分类的质量和效果。尽管垃圾分类的宣传已经“铺天盖地”,但改变居民混合倾倒意识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材料二)

    垃圾分类工作呈现系统性、社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等特征,往往是后端处置、利用的设施和产业发展情况决定前端垃圾投放的类别。而现在,后端处置往往跟不上前端分类,如北京一些社区中虽然放置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其他蛀圾”等分类垃圾箱,但最后垃圾车来了,都倒在一个车里一起运走。这种现象打击了居民进行前端分类的积极性。此外,很多城市垃圾分类资金投入不足,实际投资与预算投资相差较大,导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的设施设备支撑能力不足。

    (材料三)

    某县某村农村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处置流程图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影响我国垃圾分类效果的原因。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垃圾分类的宣传“铺天盖地”,但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B、对不可回收垃圾要进行二级、三级、四级分类,这些工.作由不同的人负责。 C、垃圾分类具有系统性、社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等特征,需要各方配合。 D、前端垃圾投放的类别是由后端处理、利用的设施和产业发展情况决定的。
(3)、根据材料三中的分类标准对以下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只填序号)

A香蕉皮          B.鸡蛋壳       C.烟头      D.玻璃瓶      E.砖头

可利用垃圾是,可回收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是

(4)、村委会要悬挂一条宣传垃圾分类的标语,请你依据上述材料拟一条合适的宣传标语。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旅行的意义

    旅行是消除无知和仇恨的最好方法。

    ——马克·吐温

材料一:

    旅行的意义在于带着一定的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一座山,一道河流、一个城市、一个国家。

    ——《旅游天地》

    旅行的目的不一,有的颇为严肃,是为了增长见闻,恢宏胸襟,简直是教育的延长。台湾各大学例有毕业旅行,游山玩水的意味甚于文化的巡礼,游迹也不可能太远。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司马迁二十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沉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也是一程具有文化意义的壮游。 苏辙认为司马迁文有奇气,得之于游历,所以他自己也要“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值得注意的是:苏辙自言对高山的观赏,是“恣观”。恣,正是尽情的意思。中国人面对大自然,确乎尽情尽兴,甚至在贬官远谪之际,仍能像柳宗元那样“自肆于山水间”。徐文长不得志,也“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恣也好,肆也好,都说明游览的尽情。柳宗元初登西山,流连忘返以至昏暮,“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游兴到了这个地步,也真可以忘忧了。

    但是许多人旅行只是为了乐趣,为了自由自在,逍遥容与。中国人说“流水不腐”,西方人说“滚石无苔”,都因为一直在动的关系。最浪漫的该是小说家斯蒂文斯了。他在《驴背行》里宣称:“至于我,旅行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哪里,只是为了前进。我是为旅行而旅行。最要紧的是不要停下来。”在《浪子吟》里他说得更加洒脱:“我只要头上有天,脚下有路。”至于旅行的方式,当然不一而足。有良伴同行诚然是一大快事,不过这种人太难求了。就算能找得到,财力和体力也要相当,又要同时有暇,何况路远人疲,日子一久,就算是两个圣人恐怕也难以相忍。倒是尊卑有序的主仆或者师徒一同上路,像“吉诃德先生”或《西游记》里的关系,比较容易持久。也难怪潘耒要说“群游不久”。西方的作家也主张独游。吉普林认为独游才走得快。杰佛逊也认为:独游比较有益,因为较多思索。

    ——(节选自余光中的《何以解忧》)

材料三: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节选自梁衡的《壶口瀑布》)

材料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期期间,某初中生随同家人开启了文化之旅。他从沈阳出发,途径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感受欧阳修醉乎山水的情致;再赴杭州西湖,徜徉于白堤柳岸,忆一段白居易勤政爱民的佳话;最后到了武汉的黄鹤楼,登楼游赏,寻觅崔颢在浩渺烟波中眺望故乡的身影。

综合阅读题,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阅读与博物——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京版集团第十届讲坛”讲话中表示,图书是博物的一种成长,一类记载,是博物的研究成果,博物是个人对前人研究成果的验证,二者始终在一种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特别的文化魅力。“阅读正在成为当代人一种稀有的生活方式”,陈履生说,“阅读和博物应该比翼齐飞,共同推进中国建设文化强国步伐。”

(人民网 2020年4月22日)

(材料二)

南阳市“最美读书声”2020年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活动启动

为迎接第25个世界读书日,持续深入开展“最美读书声”,南阳市2020年全民阅读活动启动。活动旨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围绕“读书、讲书、荐书、展书”开展系列线上线下阅读活动,提升新华书店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丰富世界读书日活动内容。

全市各级新华书店组织读者开展“好书推荐”阅读活动,参与活动的读者一是要演讲图书推荐理由和阅读感受,二是要选取本书中的优秀篇章或精彩段落进行诵读。通过群众投票选出“最受南阳读者喜爱的十本好书”及推荐人,取前3名上报省组委会,通过网络评选出的“最受河南读者喜爱的十本好书”及推荐人,将在2020年河南省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正式发布。

(搜狐网  直播南阳云播台 2020年4月10日)

(材料三)

下面是“全民阅读”的标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