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藩,字叔翰,其先赵州人。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妻子追咎,藩晏如也。

    徐州张建封辟节度府。建封卒,濠州刺史杜兼疾驱至,阴有觊望 , 藩泣谓曰:“公今丧,君宜谨守土,何弃而来?宜速还,否则以法君!”兼恨之,因诬奏“建封死,藩撼其军,有非望”。德宗怒,密诏徐泗节度使杜佑杀之。佑雅器藩,得诏,十日不发,召见藩曰:“世谓生死报应,验乎?”藩曰:“殆然。”曰:“审若此,君宜遇事无恐。”因出诏示藩,藩色不变,曰:“信乎,杜兼之报也!”佑曰:“慎毋畏,吾以阖门保君矣。”帝未之信,亟追藩。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释之,拜秘书郎。

    王仲舒与同舍郎韦成季、吕洞日置酒邀宾客相乐,慕藩名,强致之。仲舒等为俳说度语相狎昵,藩一见,谢不往,曰:“吾与终日,不晓所语何哉!”后仲舒等果坐斥废。累擢吏部郎中。裴垍白宪宗,谓藩有宰相器。会郑絪罢,因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藩忠谨,好丑必言,帝以为无隐。尝问祈禳之数,藩言:“孔子病,止子路之祷。汉文帝每祭,敕有司敬而不祈。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福;有知,固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且义于人者和于神,人乃神之主,人安而福至。”帝悦曰:“当与公等上下相勖,以保此言。”河东节度使王锷赂权近求兼宰相,密诏中书门下曰:“锷可兼宰相。”藩遽取笔灭“宰相”字,署其左曰:“不可。”还奏之。宰相权德舆失色曰:“有不可,应别为奏,可以笔涂诏邪?”藩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既而事得寝。明年,为华州刺史。未行,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 , 谥曰贞简。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四》,有删改)

【注】①觊望:静候接任的企图。②祈禳:祈祷上天降福,消除灾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B、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C、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D、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 B、弹劾制度是唐代监察理念的直接体现,由吏部专司弹劾之职。凡文武百官,内外臣僚,甚至包括皇亲贵胄与宦官在内,不论官阶高低,都可以弹劾。 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于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D、赠户部尚书,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功臣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藩入仕以后,刚直不阿。节度使张建封死时,刺史杜兼觊望节度使位置而前来奔丧,李藩义正词严地指责他擅离职守,并声言若不速回濠州职任上将依法弹劾他。 B、李藩在朝为官,交往谨慎。在朝担任秘书郎时,同僚王仲舒等因仰慕他的名节而强行邀请他赴宴,宴会上王仲舒等说玩笑话和隐语,此后李藩就不再和他们往来了。 C、李藩忠于皇上,敢于进谏。唐宪宗向他询问祈禳之数时,李藩援引孔子生病却不让子路祈祷、汉文帝每逢祭祀就祈祷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直言劝诫,指出让百姓安宁就能福至。 D、李藩坚持原则,不畏强权。节度使王锷贿赂皇帝身边人寻求兼任宰相,宪宗皇帝下密诏同意兼任,李藩看到密诏时立即笔涂诏书驳回,其做法让同僚权德舆大惊失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未之信,亟追藩。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

②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福;有知,固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题。

    黄贞麟,字振侯,山东即墨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十八年,授安徽凤阳推官,严惩讼师,州郡懔然。大旱,祷雨未应,贞麟曰:“得无有沉冤未雪,上干天乎?”于祷雨坛下,立判诸大狱,三日果雨。江南逋赋案兴,蒙城、怀远各逮绅民百余人系狱候勘。狱不能容,人皆立,贞麟以彼逋赋皆未验实,不忍令死于狱,悉还其家。及讯,则或舞文吏妄为注名,或误报,悉原而释之,保全者五百家。

    河南优人朱虎山,游食太和,发长数寸,土猾范之谏与昝姓有 , 诬以藏匿故明宗室朱虎山谋不轨。事发,江宁推官不敢问,以委贞麟。贞麟力白其诬。逮至京师复勘,刑鞫无异,贞麟乃释昝姓而治之谏罪。颍州民吴月以邪教惑众,株连千余人,贞麟勘多愚民无知,徒月及为首者。捕人索财于水姓,不得,指为月党,追至新蔡杀之。乡人来救,并诬为月党。抚镇发兵围之,系其众至凤阳。贞麟廉得实,惩捕而尽释新蔡乡人。其理枉活人多如此。旋以他事解官,后得白。

    康熙九年,授直隶盐山知县。地瘠而多盗,立法牌甲互相救护。有警,一村中半守半援,盗日以息。清里役,逃亡者悉与豁除,不期年 , 流民复业数百家。十二年,旱,谓父老曰:“勘灾者至,所需惟官是责,不费民一钱。”及秋征,吏仍以旧额进。贞麟曰:“下输上易,上反下难。待准蠲而还之,反覆间民必受损。”立令除之。又永革杂派陋例,民皆感其惠。复擢户部山西司主事山西闻喜邑丁徭重力请减之监督京左、右翼仓因失察侵盗罢职卒于家。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召还宿卫,改马军。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谥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贵,皆以功次迁云。

【注】①钤辖(qián xiá),宋代武官名。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 , 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①,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然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 , 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减)

注释:①陈涛斜,地名,今陕西咸阳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公府,高第,侍御史。

    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布诛,涣得归太祖。是时新募民开屯田 , 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涣言于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太祖善其言。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文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止斋记

段从周

[注]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故名声莫不闻。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茸一容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 , 勉为之说。

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 , 止之为义,非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

(有删改)

【注】公,指赵孟頫。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