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实验探究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物理试卷
①如果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机械效率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在科学探究中被称作.
②下列A、B是同学提出的两个猜想:
猜想A: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有关;
猜想B: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有关;
③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准备分别按图1、图2、图3和图4的滑轮组进行实验.
(a)按图滑轮组准备做的两个实验时用来验证猜想A的,若实验测得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相等/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A是错误的;
(b)按图滑轮组准备做的两个实验时用来验证猜想B的,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B是(正确/错误)的.
④接着,小组进行了实验验证.
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同样的滑轮安装了如图甲、乙所示的滑轮组,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次数 | 物体的重力G/N | 提升高度h/m | 拉力F/N |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 机械效率η |
1 | 2 | 0.1 | 1 | 0.3 | 66.7% |
2 | 3 | 0.1 | 1.4 | 0.3 | 71.4% |
3 | 4 | 0.1 | 1.8 | 0.3 | 74.1% |
4 | 2 | 0.1 | 1.5 | 0.2 |
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小明利用两组滑轮组进行了5次测量,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测定前4组数据,用二个动滑轮和二个定滑轮得第5组数据,测得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 动滑轮重G动/N | 物重G/N | 钩码上升高度h/m | 动力F/N |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m |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1 | 0.5 | 1 | 0.1 | 0.7 | 0.3 | 47.6 |
2 | 0.5 | 1 | 0.2 | 0.7 | 0.6 | 47.6 |
3 | 0.5 | 2 | 0.1 | 1.1 | 0.3 | 60.6 |
4 | 0.5 | 4 | 0.1 | 2 | 0.3 | ① |
5 | 1 | 4 | 0.1 | ② | 0.5 |
实验 次数 | 钩码 重(N) | 弹簧测 力计读 数(N) | 钩码移动 的距离 (m) |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m) | 有用 功(J) | 总功 (J) | 机械 效率 |
1 | 9 | 4 | 0.1 | 0.3 | |||
2 | 12 | 0.1 | 0.3 |
实验次数 物理量 | 1 | 2 | 3 |
钩码重G/N | 4 | 4 | 60 |
钩码上升高度h/m | 0.1 | 0.1 | 0.1 |
绳端拉力F/N | 1.8 | 1.6 | 2.4 |
绳端移动距离s/m | 0.3 | 0.4 | |
机械效率 | 74.1% | 62.5% |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blank#}1{#/blank#}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
(2)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第2次实验是用{#blank#}2{#/blank#}(选填“甲”或“乙”)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
(3)通过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blank#}3{#/blank#}(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4)小组同学再用第1次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做第3次试验,表中第3次试验中空缺的数据应为:绳端移动距离s={#blank#}4{#/blank#}m,机械效率η={#blank#}5{#/blank#};
(5)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3次实验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blank#}6{#/blank#}。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