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知识点月考检测试卷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腊梅花开(胥得意)

    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本来还在办着年货,等儿子回来安逸地过一个祥和年,谁知来了封城的消息。新闻和通知里都讲了,人人都不能出门。全城人都行动了,这位母亲也不能例外。她平时就是一个明事理的人,退休后,主动当起了小区里的志愿者,事事都带头。这次,因为疫情封城,一定是因为事情非常重大了。母亲把电话打给儿子:“封城了,政府不让回来,你就不要回来了。”

    儿子是海军的一名军医,一直跟着军舰出海,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回家了,恰好今年没有任务,早就计划回来过春节的。

    不能出门,只好在家里看新闻。母亲和父亲的心里焦急万分,因为他们所在的城市每天都有新增的病例,而且更可怕的是,一时还没有特效药,人们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好在,电视中不停地播放各级政府抗击疫情的相关消息。北京的专家队来了,上海的医疗队来了,全国各地都支持着自己所在的城市,而且为这次疫情而建的医院正在一天一个样地拔着节,母亲和父亲心中有些了安慰。

    可是,一觉醒来,父亲却开始咳嗽,并伴有发烧,一连串的症状都和新闻中所说的疫情相仿。忐忑不安中,老两口拨通了防疫站的电话。一个小时后,急救车来到了小区。上门的医护人员仔细地询问完情况后,父亲迅速被急救车拉走了。

    母亲被隔离在家了。趴在阳台上看着呼啸着疾驰而去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她急切地给儿子打电话,儿子没接。儿子在稍后的留言中告诉母亲他很忙。听说儿子忙,母亲突然意识到自己给儿子添乱了。全城几百万人都在家隔离着,又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慌什么!

    自从父亲被接走后,母亲就开始了茫然无措。直到一天,她听人说只要春天一到,疫情就会好转。于是,她开始无比渴望春天的到来。

    父亲戴上了呼吸机,他不忍心让老伴看到自己在隔离病房里的样子,每天只是偶尔发来语音微信。父亲告诉母亲,他入住的医院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军人,请她放心。父亲还告诉母亲,所有的医护人员也都穿戴得严严整整,传染不上。父亲还告诉母亲,要相信这场仗一定能打赢。

    可是不论父亲怎么说,母亲心中还是惴惴不安。母亲知道儿子是一个海军军医,全国的医生都行动了。眼下的情况,哪怕是祝福一句都会让儿子分神。她知道儿子是一个极孝顺的孩子,有空了就会给家里打电话。可是,让她有些不解的是,除夕这天她竟然没有收到儿子的任何消息。

    时间变得太漫长了,一面惦记丈夫,一面想念儿子,母亲只能守着电视看。电视中播放了许多医生感人的事迹,母亲看着看着就哭了。感动之余,她又开始合计儿子在做啥。可是,儿子每天很晚才会发来一条报平安的短信,很简短。

    好消息一点点传来了,电视中讲,患者开始陆续出院了。而且她接到了医院的通知,明天,她的丈夫就可以出院了。A.放下电话的那一瞬间,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没来及眨一下,眼睛就模糊了一片。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等在了医院门口。每年的此时,街上的花店都热闹非凡,而如今,所有的店铺都关了门,她想给医生、护士还有丈夫买几束花的愿望也无法实现。母亲觉得无比失落。就在这时,在家里已经十天足不出户的她看到马路边有一丛腊梅正绽出一片金黄。那一刻,她几乎要尖叫出来,似乎隔着口罩都闻到了腊梅的花香,她几步冲了过去。

    B.母亲围着腊梅花转了两圈,还是没忍心折下一枝。母亲突然想起了一个办法。她几步跑了回去,掏出手机拍了几张腊梅。

    终于见到了丈夫,像是隔了几个世纪。她的泪水又泪泪地流了起来。父亲和母亲还戴着口罩,他们都知道此时哪怕再是想念也要按医生的要求保持距离。母亲急切地把手机相册打开,让父亲看里面的腊梅,大声而兴奋地说:“腊梅开了,春天就要来了!”

    父亲点点头,然后对母亲说:“把照片也给儿子发一张吧,他在病房里忙碌了十几天了。”

    母亲一惊,问:“他在哪?他咋在病房?”

    父亲缓了一口气:“他们的医疗队在除夕夜坐专机飞来了。虽然我没有见到他,但是每天我都能听到护士提到他的名字,他一直忙着会诊呢。”

    母亲激动地把照片传给了儿子,她在微信中告诉儿子:“家乡的腊梅花开了!爸妈都好。”

    那天晚上,母亲收到了儿子的回复:“爸妈,我们军舰又出海了。我在密闭的舰仓中,信号不太好,不能和你们视频,但是我天天在盼家乡的腊梅花开。”

    其实,儿子还想在回到家时告诉母亲,他在患者名单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

(1)、阅读全文,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2)、结合“知识卡片”,根据下列对话完成相应任务。

知识卡片

小说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人物的出场方式主要有“单刀直入”、 “先声夺人”、“画家三染”、“环境烘托”等几种;次要人物具有衬托主要人物、贯穿全文、凸显主旨、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母亲穿全文,是该小说的主要人物,她的出场方式属于。作者对母亲的刻画是非常细致的,比如文中两句画线句,你能任选一句写一段批注吗?

(3)、我注意到小说中的“儿子”作为一个次要人物,从始至终都未正式登场,只是借助电话、短信的形式出现作者多次写到没有正式登场的“儿子”,你觉得有什么作用呢?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腊梅花开”的理解。
举一反三
文学作品阅读。
                                                                                             苦痛者的天籁
                                                                                                   马德
      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我有点讨厌父亲,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父亲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 我问蔡婆,你咋知道我爸爸喜欢吃你家的鱼哩?蔡婆说,你爸爸呀,是个馋猫,为了吃我的鱼,每天晚上敲我的门。父亲真没出息。
     父亲在镇里的一家工厂上班,两班倒。但父亲很少上白班。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就在那两面坡中间,有一块洼地,蔡婆的鱼塘就在那里。
      父亲说,蔡婆不容易。蔡婆那个做生意的丈夫卷走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扔下三个孩子跑了。为了养家糊口,蔡婆包了山洼里的鱼塘,并在鱼塘旁盖了间简陋的土房子。然后,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每天晚上,父亲下夜班,骑车路过那鱼塘的时候,总要去敲敲她的门。嘟——,嘟嘟——,舅奶,睡了没有?屋子里亮着油灯,蔡婆还没睡。她便唤父亲进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然后,父亲才走。有时候,父亲下夜班很晚,蔡婆屋子里的油灯早已熄灭了,但父亲依然要去敲敲蔡婆的门。听着屋里的蔡婆在睡梦中含混地应了,父亲才走。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去敲蔡婆的门,是想吃她养的鱼吗?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笑说,你还小,不懂。我已经不小了,都上初中了!我一本正经地喊。
      父亲依旧每晚去敲她的门,蔡婆依旧逢年过节送鱼来。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父亲退了休,蔡婆也不养鱼了。混得不错的儿女们,把她接进了城里,让她去安享清福。有一次,我和父亲谈起了蔡婆,谈起了那些年的事。父亲突然叹了口气,说,其实啊,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你奶奶是生你五叔的时候,难产死的。你爷爷受不了这个打击,想不开,几次想寻短见。村里有一个叫杨有贵的人,就经常来劝他,说,为了孩子们,你也得活下去啊。但你爷爷还是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那一段日子,每天晚上,杨有贵都要来咱家坐坐,或者拉家常,或者聊东说西。即便真的没话说了,也要干坐着,一直待到很晚才走。
      你爷爷后来说,如果没有杨有贵这个人,如果没有他每晚来陪着坐一阵子,也许,咱们家就没有今天。所以,你爷爷临去世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伸出手来可以扶人,拿出钱来可以帮人,人在遭难的时候,就是有人陪着说说话,也是能救人的。
      爸爸深深记住了爷爷说的这句话。那几年,蔡婆不容易,爸爸想帮帮她。于是,每天晚上去敲敲她的门,就是想让她知道。
      是啊,那些夜晚的敲门声,对蔡婆来说,不仅是温暖的,而且那也是敲响在她苦痛心灵里的天籁之音啊!其实,这个世界还有更多不愁吃穿却心底痛苦的人。他们所缺少的,也许只是陪他们坐一坐、唠唠嗑、说说话的人。哪怕,在他们最寂寞的时候,能够听到“嘟嘟”的敲门声,也是好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世界上最温暖、最美妙的天籁。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火光
                                                                                                          柯罗连科
       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的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黢黢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
       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好啦,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啦!”
       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划起来。
     “远着呢!”
       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就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这些黑夜的火光有着自己的特点: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乍一看,再划几下就到了……其实却还远着呢!……
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向后移去,仿佛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闪发亮,令人神往―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这么远……
       现在,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不 止使我一人心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浆……
       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注]①柯罗连科:俄国作家、社会活动家,屡遭沙皇反动当局的打击迫害,曾被流放到荒僻的西伯利亚整整六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春韭

关立蓉

①春初的韭菜,生于土中,长到四五寸,茎白叶绿,绿油油一片。柔和的春风挽着轻盈的春雨,惊醒了菜园里的苗,那一地的葱翠摇曳着细长的身子,在春光中翩翩起舞。

②在古代,春韭被列为时蔬的第一位。古人在每年的正月初八这天,把韭菜和肉一起炒,再裹以薄饼而食用,称之春饼,这是春天的美食。

③这凡俗美味,因为有了诗人的衷情,又平添了一份温婉和雅致。

④春日某天,南朝诗人沈约偶有闲情逸致,褪去褒衣博带,着件短衫,察看自家菜园,但见亭亭玉立,葱茏一地:初菘向堪把,时韭日离离。诗人忍不住剪去一把韭菜,想到割取还能速长,心生欢喜:野蔌剪不尽,春风吹又生。

⑤但,山肴野簌众多,它又如何脱颖而出呢?还亏了南朝隐士周彦伦(周颙)的现身说法,拉上了卫将军王俭和文惠太子萧长懋同台献艺,可谓“春韭”的最强代言人。卫将军问山中隐居人:“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文慧太子问:“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隐士的几句作答,何其让人神往,粗茶淡饭,戒荤全素,也可以色彩缤纷,清苦中独享一份清静。

⑥到了唐朝,诗人与韭菜就发展出更深的缘分了。杜甫访问老友卫八,卫八是位处士,以山野之味待远道而来的好友,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黄粱掺米饭喷喷香,再加上一壶好酒,杜甫诗兴大发,写下了千古名篇《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这样坦荡的友谊,后人羡慕不已。把酒话情谊,原来无须山珍海味,一把春初早韭炒鸡蛋,足矣!

⑦在挑剔的美食家苏东坡的眼里,春韭实在是好滋味,一句“满园春韭随意剪”,何等潇洒。亭亭玉立的春韭赏心悦目,只要瞟上一眼便满口生津。在满园春韭里放飞自我,用美食愉悦心情,令多少人心驰神往。

⑧再看湖湘三公子之一陈三立,看见道旁的菜田里蔬菜长得春意盎然,写下“韭甲菘苗纵复横,清渠倒引白虹明。游人指取春深处,恰有晴鸠一片声”。韭菜叶,白菜苗,纵横交错,倒引来的清清渠水,美得像白虹鲜明。苗的背后,有沈约,有周彦伦,有杜甫,有苏轼……穿越历史空间的遥远回声。

⑨三立先生与韭菜,还有一则趣味。1934年,先生腰脚尚健,归金陵小住,以轻车载之游园,出中山门,见道旁秧田成簇,丰腴翠美,先生顾而乐之,语车中同伴:“南京真是好地方,连韭菜也长得这样齐整!”闻者大噱,以为先生故作谐语。先生写过“韭甲菘苗”这样的诗句,大概能辨菽麦,偶有混淆,是其心地浑厚质朴如此。

⑩有时,我想,年老了,回故乡做一个菜农,只要有一片属于我的一亩三分地,种上一畦韭菜,在一夜春雨之后,去菜地里割下一茬茬经过了雨水润泽的韭菜,炒着吃,味道鲜嫩而爽口;包一顿韭菜馅儿饺子,透过薄薄的饺子皮,看到里面如翡翠般、绿莹莹的韭菜。在香气蒸腾中,读上几段关于春韭的诗词,该是多么幸福啊!

(摘编自《新民晚报》2021年3月14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