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荣昌区仁义镇初级中学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有钱与值钱

陈鲁民

       ①这个世界上,谁都离不开钱,吃穿住行皆要用钱支付,再清高的人也要和钱打交道。于是,围绕着人与钱的关系,就形成了各色人等:有钱的人与值钱的人;有钱又值钱的人与有钱但不值钱的人;值钱却没钱的人与没钱也不值钱的人。

       ②有钱的人却不值钱,他们一无本事,二无贡献,却富得流油,这是最不合理的。最典型的就是某些富二代、官二代、名二代,就因为有个“好爸爸”,一生下来就在钱堆里打滚,好吃好喝,应有尽有,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结果多数都成了啥都不会的纨绔子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虽然有的是钱,却最终一事无成,一文不值。

       ③值钱的人却不一定有钱,这是最令人遗憾的。大科学家钱学森当年从美国回来时,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就说“钱顶美国五个师的兵力,绝不能让他走”,言外之意,他很“值钱”。但他始终对钱没多大兴趣,自愿过着平常的生活,即便后来拿到一笔百万奖金,也很快就捐赠了出去。还有邓稼先,那可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总设计师,参与指导了中国进行的全部32次核试验,你说该值多少钱吧?可他一直生活清贫,拿着普通人的工资,两弹试验成功后,他得过两次奖金,共二十元。今天听来确实令人齿寒。

       ④因而,让值钱的人又很有钱,才是最公平最合理的。齐白石很有钱,是因为他的画很值钱,随便涂抹几笔,就能换来成千上万的银子;乔布斯很有钱,是因为他的脑子很值钱,善于经营,大胆创新,一个“苹果”就使他财源滚滚股;股神巴菲特很有钱,是因为他的点子、眼光很值钱,能和他共进晚餐,需付出三四百万美元的高价,就这还要排队。这样的人,造福社会,服务公众,自己也不少挣钱,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的价值规律,多多益善。

       ⑤一个正常的社会,就应该是越值钱的人越有钱,因为其劳动质量高,社会贡献大,反之,若值钱的人却没钱那就是悲剧。文革时,“知识越多越反动”,那些“值钱”的专家、学者、教授、科学家,或被打成“三名三高”、“反动权威”、“白专道路”,或被关进牛棚,被勒令去打扫厕所,家产被没收,工资被扣发,至今提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如今,虽然知识、技能值钱了,但不值钱却有钱的人也不少,这种人身无长技,早晚会坐吃山空,长则几十年,短则十年八年,就一定会破落衰败,“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难逃富不过三代的规律。所以说,有钱的人却不值钱是很危险的。

       ⑥要让值钱的人有钱,一是社会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技能的氛围,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羁绊,就是要让有能耐、贡献大的人先富起来,腰缠万贯,富得让人嫉妒;二是那些值钱的人自己也要拿出真本事,干出绝活,做出突出贡献,让你的老板、上司觉得你确实物有所值,就该给你高薪,也让你周围的人口服心服:人家就是有本事,值这个价!

       ⑦一个经济繁荣、科学昌明的社会,一定会有一大批既值钱又有钱的人成为社会中坚,显示着正能量,起着榜样的力量,昭示更多的人像他们那样,靠本事吃饭,凭能力处世,引领劳动为荣、不劳而获可耻的社会风气。你想有钱吗?就去长本事,学知识,充实自己,强大自己,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君不见那些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那些造诣高深的教授学者,那些擅长赚钱经营的商场骄子,那些身怀绝技的高级技工,那些摘金夺银的体育健儿,不是到哪里都抢手,到哪里都吃香喝辣的?⑧让值钱的人有钱,那是必须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3)、请为第⑦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5)、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对画线句的理解。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背 叛
①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怜的行囊和一条属于他的狗。他们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只有极少的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已使他们筋疲力尽。他们艰难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冻僵的皮肤。他们已不知要走向哪里,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们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们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胁除了体力不支外,还有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撬犬。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②终于,所有的食粮已经用完,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没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会从里到外冻成冰。这时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对着他两米左右的地方转身站住,摆出像狼一样的威胁的姿势。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所吞没,往常亲昵地低吟这时已变成野兽般地咆哮。森知道,他和这只西伯利亚雪撬犬的争斗终于来了。森从包里抽出一把备用的砍刀。霎时间,人和犬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得异常的尴尬。两个都一动不动,也许谁都不愿先打破这个僵局,也许谁都在等待着最佳时机以攻击对方。
③对于一个体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条有着锋利牙齿但筋疲力尽的狗来说,也许人的胜算稍大些。森紧握着刀,脑海里浮现出与爱犬共度的日子:当他刚迷失于风雪的几个小时里,它可以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回队伍,但它没有丝毫犹豫地跟随了主人;在诡异静谧的夜晚,虽然饥饿难耐,但它仍然选择了依偎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卫着主人。也许没有它的话,自己根本挺不到这个时候,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 自然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于是境况立即扭转:一个手无寸铁而且体力不支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并且饥饿不堪的狗,优势显然。森的眼睛湿润了,凝视着往日与他忠诚相伴的爱犬。雪撬犬没有放过丝毫机会,起身将森扑倒。森立时感到了无比的绝望,他甚至能感到犬从喉咙里吐出的热气还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钻心的疼痛和喷涌的热血,却是爱犬用舌头舔着他的脖子,以温暖他冻僵的血管。就在一人一犬互相依偎的几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他们。
④森在生死时刻抛弃了砍刀,雪撬犬最终没有选择背叛,两个生命都获得了拯救。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相反的,雷撬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员找到的将无疑是两具冒着热血的尸体。
⑤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像雪撬犬一样不得不背叛。当我们面对这种背叛时,是选择杀戮还是宽恕,一念之间也许天差地别,决定生死。关键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阅读答题。
平衡
陈国凡
      ①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
      ②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了头:“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
      ③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拿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许是你走得匆忙,忘了,就先给你放着了。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可就麻烦大了。”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
      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⑤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见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
      ⑥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他们可以随便进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你就到外面自个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
      ⑦“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要等到他们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
      ⑧“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下,废话,没事,敲你家门干嘛?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
      ⑨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不了不了。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⑩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
      ⑪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⑫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拿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好好的吗?”
      ⑬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⑭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⑮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
      ⑯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11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在国际上,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可以说,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共读共写,一起交流,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这样的文化共同体,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所以,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于个体来说,阅读是学习的工具,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发现,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A)与(B).阅读需要专注,在知识的积累之外,也是一种精神的修行。通过阅读感受书香,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从而增加幸福感。书香的涵养,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让喧嚣的沉静下来,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⑥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我坚定地相信: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文/朱永新,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