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杭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3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顺便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树,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小的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眼见得十来棵一般高、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每一棵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的、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形成雾状的效果。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味,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那香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里,悄悄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呢,软的呢。

    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树的名字让我喜欢,于是就想从史铁生的笔下看看合欢的样子,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进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我所失望的只是,题目叫《合欢树》,可是哪里有合欢呢?

    合欢的名与树终于成为一体,是在羊城,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奄奄一息,我觉得我马上就要死掉了。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其实那水也是温热的,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奔跑。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颗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小的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早在我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满嘴鸟语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即使在这里邂逅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这合欢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里已然有着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是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小的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呢,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进合欢。

(摘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本文有改动)

(1)、在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作者对合欢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失望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味,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那香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

②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里已然有着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3)、联系全文,分析划线句的作用。

(4)、《合欢树》 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文章,可是史铁生终究还是没有走进母亲亲手种的合欢树。本文作者也和合欢树有着多次情感的起伏,文章最后她说能理解史铁生的这种情感了。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与困难掰腕子
      ①父亲十多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当时,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凄凉。为了能挣些口粮,奶奶一狠心,把父亲送到后草地换粮的车队。
      ②换粮回来的半道上,骡子病了。给牲口看病的工夫,父亲在一家车马店耽搁了一天多的时间。第二天下午,父亲只好一个人往回赶。天越来越黑,风也越刮越大。地上的积雪被扬得四散,天地之间灰茫茫的,看不清前头的路。父亲本打算走到前边的一个村庄,找一个地方住下来,但是往前走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看不到那个村庄。
      ③天已经彻底黑了,又走了不知多少路,还是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影。父亲觉得,一定是迷路了。他把车上所有御寒的东西,都胡乱地穿在自己身上,又把两条麻袋片,搭在了还有些虚弱的骡子身上。天气越来越冷了,刺骨的寒风发着呜呜的怪响,毫无遮拦地穿透父亲的衣服,深入到父亲的骨髓深处。
      ④父亲后来回忆说,他当时连车也不敢坐,也不敢选择一个背风的地方藏起来。他说,那种时候,人和牲口要是一停下来,很快就冻僵了。父亲牵着骡子,明明知道已经迷路了,还是义无反顾地往前走,他知道走下去就能活下来。然而那一次,命运好像偏偏和他作对。车走着走着,突然掉进了一个雪窟窿,父亲爬到车底下,清理了积雪,自己帮着抬边辕,狠命地吆喝着牲口,一连试了几次,车就是出不来。风越刮越大,后半夜更是冷得难耐。有几次,父亲想舍弃了车和牲口,自己一个人逃命。但是,一想到家里,好几口子人指望着换回去的东西活命,他就不敢再想这些。后来,父亲把车上的东西都卸下来,空车出来,再把东西装上去。父亲说,他当时冻得瑟瑟发抖而又筋疲力尽,也不知道什么力量促使他还能搬得动上百斤的盛满小麦的麻包……
      ⑤第二天天亮,父亲发现自己赶着车在雪地上转了无数个圈,而前面的村庄,就在一里远的地方。
      ⑥以后的岁月,父亲偶尔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意味深长地说,人这一辈子,谁都会遇到点难事,关键是要学会和它掰腕子——再大的困难,只要心里不松劲,掰腕子永远输不了。

阅读《卖面包的小女孩》,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①我被护士领着离开病房,准备去八楼手术,一位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她把两大袋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②我从手术室出来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去公司打理业务去了。
    ③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④哎哟,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嘛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大家纷纷指着桌子上的面包对她讲。
    ⑤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躺在病床上暗自庆幸:幸亏老公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见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任她站在那里,也不会和她目光对接,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⑥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五分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大家这次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是对她最大的冷遇。我看不下去了,走到她面前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我的话,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你越这样,我们越不买。”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⑦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房里的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嘭”的一声把她关在病房门外。
    ⑧医生给我做了各项检查,说我手术恢复得不错,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老公一早赶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事情,他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她的行为不是欺骗,三元一个面包不贵,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跟他在这件事上无休止地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下午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⑨整整一天,病房里都没出现小女孩的身影,第二天,第三天,她一直都没来,我心里有点儿牵挂了,是不是我那句话刺激或伤到她了?
    ⑩我悄悄问护士,卖面包的小女孩咋没有来?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冬天天冷风硬,极易引发她的哮喘病发作。她家里也不宽裕。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⑪“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⑫“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⑬“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赶紧离开,也好早点回家呀。”
    ⑭“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⑮我走出护士站,老公帮我办完出院手续,收好行李坐在病床上等我,“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的提议老公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让她转交给小女孩,出了医院,老公问我信里写了啥,我说,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选自《读者》2016年第2期)
现代文阅读

北京滋味

       ①我是到28岁时才开始“读”北京的,因为那年我上了北大,第一次听侯仁之教授的课,此前我已在北京生活21年,听了侯教授讲座我才知道,前21年基本白活。因为北京太有意思,而我,却只是在北京“活着”而已。次日,我流连于北大勺园,想米万钟,又想到侯教授的老师洪煨莲。到了星期日,我跑到永定河畔,感受这几近枯竭的河水当年如何孕育出一个聚居点,成为了都市最原始的胚胎。我又跑到莲花池,因为记得侯教授说过,莲花池之水滋养了蓟城,由此而兴建起金朝的中都,北京城即由此发展起来。坦率地说,只凭一次历史地理学讲座听来的知识,我哪里看得出什么名堂?北京是需要读的,可以用历史地理学的眼光去读,还可以用民俗学、政治学、建筑学、方言学、艺术史、文学史……北京有着品不尽的滋味。

       ②北京滋味在庙堂之高,也在胡同之深;在官宦之显,___________________;在历史的积淀,也在当下的开拓。缤纷斑谰,深邃无涯。因此,读北京,说读懂了,已不够谦虚,说读透了,那肯定是吹牛。寻访历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不时发生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的地方——望着天安门巍峨的宫墙,我老是在想象当年那只颁诏的“金凤”,如何从城堞上放下来,把宣统退位的旨意昭告天下;走过张自忠路,我总是想起倒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刘和珍那样的烈士们;到一个宅子里吃饭,人家告诉我这是民国外交家顾维钧的住宅,顿时吓了一跳:这也是孙中山先生来京养病和最终辞世的铁狮子胡同行辕啊。这就是北京,历史的风云说不定啥时就在身边翻卷起来。

       ③北京是个藏龙卧虎,蕴含着丰沛的性格故事和人生感悟的地方。我曾经听过几位“八旗子弟”讲述自己家族的败落史,讲述他们怎样沦落到天桥唱起了单弦岔曲,为了维护一点贵族的尊严,坐着洋车去,坐上洋车回,在家里却又五脊六兽地期盼着书场的掌柜登门送钱。造就了北京人的戏剧性格的,与其说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不如说是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

       ④只有品味到了这深层的韵味,你才算接触到真正的北京滋味啦。什么时候你不说“明天”,而是说“明儿”了,什么时候你不说“硬朗”,而是说“硬硬朗朗”了——也就是说,你会用“儿化韵”和“双声叠韵”说话了,你算是到了北京了。

       ⑤当然,也就是“到了”而已。当你夸奖某个北京人,却听他一本正经地说:“您这是骂我!”你毫不吃惊,反而哈哈大笑,您算是开始学会品咂北京滋味,读懂北京人了。

       ⑥读懂北京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几年前,王朔和他的几个哥们儿拍了一个电视情景剧,即将播出时有个发布会,记者问:“您认为这出戏拍得怎样?”王朔说,顶不济也是一本《飘》吧,闹不好还整出本《红楼梦》呢!媒体当即大哗——朔爷敢放如此狂言,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也!其实,滑天下大稽者不是王朔,而是诸公啊。首先阁下问题就问得笨,电视剧的发布会,本来就是想告诉你本片拍得棒,你还要问人家拍得怎样。其次是王朔回答得妙——北京智慧啊,给你幽默一下,夸饰一下,其实这夸饰里充满了自嘲,潜台词是:您还指望我能给您写本《红楼梦》怎的……要是非得看了我这文章您才明白王朔,您还需要再学。

       ⑦等到终于有那么一天清晨,您在街上看到了几个老爷子。他们在三轮车上放着几只鸟笼子,上面蒙着蓝色的罩子。老人们说,得赶在汽车喧嚣之前把他们的百灵送进景山或者天坛。你说:“唉,给鸟儿都那么上心,不易啊,可话又说回来,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北京啊,没啦……”有这话,您就差不多及格了。因为您学会了北京人的思考,会“话又说回来”啦。

(有删改)

      [注解]⑴米万钟(1570—1628),明朝著名学者、书法家、画家,前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所在地)图书馆编印的《勺园图考录》中有米万钟画的《勺园修图》。⑵洪煨莲(1893—1980),知名学者,曾出任燕京大学文理科科长(又称教务长)。⑶“金凤颁诏”是明清时期,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时在天安门举行的颁诏仪式。天安门最后一次举行“颁诏”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颁布溥仪退位的诏书。⑷行辕,主要指军事统帅在某一区域所开设的,有高级将官代理办公的官署。

阅读《爱无灵犀》,回答下列问题。

爱无灵犀

沧州老朱

    ①国庆节,因要接待几个俄罗斯客户,他打电话回老家,跟母亲说自己六号才能回去,公司越做越大,回老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

    ②事实上,俄罗斯客人四号就走了,五号一大早,收拾停当,他开车带了妻儿踏上了回家的路。他撒了谎,因为他知道,只要说自己回家,母亲一定会到村口接。前些天下了雨,虽然这会儿天已放晴,可山里气温低,加上雾气正浓,一早一晚很是阴冷。母亲已经七十八岁了,腿脚又不好,总在风口里站着,身体哪受得了?

    ③然而车还没下公路,他便远远地看到了站在村口的母亲。母亲站在那棵大槐树下,不时地踮起脚,向公路方向张望。一头披散的白发在风中摇曳,整个身子像一株深秋被摘去了果实的玉米秸,看上去单薄而脆弱。

    ④母亲的左眼去年查出了白内障,医生说老太太岁数大了,不适合开刀,再说也不敢开刀,怕老太太的身体吃不消。母亲自己也不肯再治疗了,说好歹还有一只眼,将就着得了,况且临死再挨一刀不值得。可他知道,母亲是心疼钱。母亲总说他们挣钱不容易,不要大手大脚。他想等再过一段时间,母亲的眼睛适合手术了,就带她去市里做了。他告诉母亲,手术的几个钱对自己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他说这话时,母亲笑了,笑得很灿烂。儿子出息了,做母亲的一辈子盼的,不就是这个吗?

    ⑤村口离公路还有两三百米的距离,这么远,母亲昏花的老眼根本看不清,可母亲依旧固执地伸长了脖子,不时向这边张望着。

    ⑥他的眼有些潮湿,远远地,他停了车,妻子和女儿下车,一溜小跑过去。女儿大声喊着奶奶,犹如天籁,喜得老太太合不拢嘴。

    ⑦把母亲扶到车上,他问母亲:“不是打电话说六号才回家吗,今天才五号,怎么就知道我回来了呢?”

    ⑧“我是你娘,你那点儿心思我还不知道?”母亲咧着缺了牙的嘴,笑着 , 有些得意,有些狡黠,“不就是怕我出来接你们会染了风寒,故意跟我撒谎吗?我这掐指一算,就知道你们今天回来……

    ⑨“奶奶,您真是比如来佛还神,不用猜就知道我们今天回来。”女儿撒娇似的挽着奶奶的胳膊。

    ⑩“这还用说,要不,怎么叫母子连心呢。”

    ⑪一家人都笑了。这一刻,他忽然就相信了妻的话。妻说,爱,是有灵犀的。以前,每次往老家打电话,十回倒有九回是母亲接的。家里的电话没有来电显示,他一直纳闷儿,怎么每次不等他开口,母亲便知道打电话的人是他呢?莫非这爱的灵犀就真的这般灵?

    ⑫不知不觉中,车进了胡同,嫂子迎了出来。哥哥比他大九岁,两个孩子大了,已在外地工作。

    ⑬女儿拉了奶奶去表姐家串门儿,妻和嫂子择菜做饭,他无所事事,一路闲逛着去菜园找哥哥。

    ⑭哥哥正在园子里侍弄白菜,见到他,喜上眉梢。哥俩你一句我一句闲聊着。问及母亲的近况,哥不觉叹了一口气:“娘越来越糊涂了,天天守着电话,不管谁打进来,张嘴就是一句‘二小儿啊,娘就知道是你’,弄得俩孩子都不敢往家打电话了,怕娘一听打电话的不是你,失望……”

    ⑮他愕然,怪不得每次打电话母亲一猜一个准呢。

    ⑯“有些话,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哥哥抬头看了他一眼,顿了顿,接着说,“娘岁数大了,腿脚又不灵便,身边不能离人了,可你嫂子总不能啥活儿都不干光跟着娘啊。这不,自从去年你去省城办事顺便回了趟家,娘想起来便到村头儿站会儿。国庆节这七天假,你明明说六号才回来,可娘愣是从一号起便天天去村口等……”

    ⑰他的心一阵阵痉挛。他一直都以为母亲接电话和去村口等他,不过是一种巧合,或者如妻子所言,是一种母子间的灵犀。原来,这爱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灵犀,那不过是一个母亲,日复一日固执的牵挂与守候。

    ⑱他眼前不由浮现出秋风中母亲翘首企盼的身影,那颤颤巍巍的身体,令他的心,刹那间,一片濡湿。

阅读《海燕》,回答问题。

野菊花

余涛

①秋深时节,正是菊花烂漫之时。街巷已有商贩推着三轮车叫卖菊花。菊花五颜六色、花团锦簇,煞是喜人。

②我独爱野菊花,爱菊花之“野”。

③村里人常把这些自然山野之中的动植物名称前面冠一个“野”字。水旁有野芹菜、田里有野油菜、山岗有野鸡,还有无处不在的野菊花。因为“野”,现出了自由与随性、多出了恣意与放纵。

④乡村的菊花“野”在生长环境。相较于温室之花,长在田畦、大棚、温室、花盆,野菊花长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丘陵岩峰。它想长在哪里就长在哪里,它能在哪里生长,它就在哪里生长。丛草密生的房前屋后它们羞怯地生长。田间地头它们疯狂地生长。丘陵岩峰,它们孤傲地生长。房前屋后生长的它们难免被猪、牛、羊啃食;难免被鸡、鸭、鹅叼啄。田间地头生长的它们也要经历犁、耙的切割和掩埋。农人有时会用镰刀、锄头割去它的茎、锄掉它的根。穿越春夏,它们依然会在秋之九月尽情绽放自己短暂一生的喜悦,可爱的花朵对着蓝天白云、飞鸟和昆虫,飒飒风中自由自在摇摆。

⑤菊花之“野”在形。它或高或低、或胖或瘦、或大或小、或整齐或零碎、或有花或无花。这一切似乎不取决于遗传与品种,更取决于它生长环境。野菊花之形野味十足。房前屋后的它们见到的阳光有限,常常长得瘦弱而高,加上家畜、家禽的啃啄,茎难免显得凌乱而多伤疤。田间地头,阳光水分充足,它们长得肥美健硕。一簇簇、一团团,成片生长,人丁兴旺,气势逼人。似乎和庄稼比赛生长。丘陵岩峰,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它们一半株、三两株矮矮生长,显得瘦小矮短,枝叶显得零碎而不整齐,但枝叶向上遒劲有力、直刺蓝天,风中有力舞动,别有神韵。

⑥春夏之时,杂草丰茂,野菊花被掩映在丛草之中,虽然碎叶柔绿,也难以引人注意。九月时节,寒霜一降,百草枯凋,这时野菊花姿态百端,色彩金黄,香气四溢摄人心魄。秋之原野被它统治。有的满头花朵压弯茎,有的一两朵花点缀,甚是谦虚,更有枝上无花者,更是含蓄,却也喜人。

⑦菊花之“野”在香。今人养花者,必以能开花,开得大,开得艳,开得色奇为妙。不能开花者,必觉无用,弃之;能开花,花朵小,色不艳者,色不稀有者必觉是下品,冷漠之。少有人以花之香、花之味来评价花草。我觉得养花草者需有三境界:一是品其香、尝其味;二是观其枝繁叶茂、绿意盎然;三是赏其花。我爱野菊花茎叶深绿,花香馥郁,花味道苦涩,生津祛燥。

⑧秋之九月,漫步原野,百草枯槁,唯菊花金黄映眼。伴着呼吸清香、苦涩浓烈之味沁人心脾。花朵有大有小,有花瓣,有花蕾,有半开着的,不一而足。花香弥漫寂寞的原野,虽香气飘荡,亦无蜜蜂、蝴蝶来舞,连淘气的小昆虫也少有造访。也许都冬眠去了吧。野菊花之香,不为蜂蝶,不为众人。野菊花的点缀,山岗、田垄如披锦绣。香气弥漫引得农人驻足,频频颔首。有小童提竹篮亦或布袋,采摘花朵。问之曰:蒸过,晾干,可以做茶,有祛热除邪之功效。又有一童,问之曰花朵可以充枕头芯,可以治疗头晕、失眠之症。原来野花亦有大用。

⑨野菊花不同于牡丹富贵之花;不同于腊梅孤傲之花;不同于玫瑰妖艳之花。它不求沽以高价、评以大奖、移入殿堂。它只是根植泥土,受其滋养,必报以花香。

⑩野菊花之野不在于冷艳孤傲,不在于无羁、疯狂,而在于春嫩、夏绿、秋黄。它短短一生,活出真我,植根乡野而回报乡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一生无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地图

侯发山

①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多数时间,就是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不管是自家人,还是外来人,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②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常常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天平仪、小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它们嗷嗷叫着,似乎不达目的不罢休。爷爷和几个同事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也没有应对之策,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吃”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二百天都是风沙……

③这些有故事的地方,在地图上都被爷爷的指头给摸得黑乎乎的。可见,分享的次数有多少。

④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大家也就见怪不怪,没有人跟他计较。

⑤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代替测量资料,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⑥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的《中国地图》。

⑦爷爷两眼放光,兴奋地说“赶快挂起来,挂起来!”

⑧小兵就把那张老地图取下来,换上了新地图。

⑨爷爷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他一边看一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

⑩“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广州、香港和澳门的。”

⑪ “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趴在地图上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⑫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⑬“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

⑭“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⑮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是不是忘记标了?”

⑯“是啊,乌素沙漠呢?”小兵也给吓了一跳,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然后看了看刚取下的老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⑰ “好!了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走不动。”

⑱“爷我开车带您去。”

⑲“中”爸爸爽快地答应了。

⑳爷爷退休后,几乎就没外出过。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㉑小兵开车带着爷爷,一边走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㉒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㉓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

㉔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㉕爷爷:“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

㉖小兵点点头,用自豪的语气说:“当然啦,通过采用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精度高、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

㉗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