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据图回答: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材料一中人口南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2)、材料二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什么变化?用简练语言概括。

(3)、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关系。

(4)、综上所述,你认为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什么启示?(一点即可)

举一反三

了解人类迁徙的历史,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获取发展的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持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指出材料一中图片和文字信息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及这一现象所持续的时间。

材料二

几个世纪以来,地中海地区一直是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旅行者的重要交会处。人们渡海移居克里特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万年以前。著名的迦太基人汉尼拔曾带着非洲战象穿越地中海。从8世纪开始,穆斯林频繁进入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南部和马耳他。

——摘编自罗宾•科恩:《3000年人美迁徙史》

(2)地中海位于地图中的(填写字母)根据材料找出地中海地区交流的三种类型。

材料三

城镇人口是指居住于城市、集镇的人口,主要依据人群的居住地和所从事的产业进行归类。城镇人口“所从事的产业为非农业生产性产业为主的人群及其家庭”。1990年以后,中国大陆在统计学领域以“城镇人口”用语,代替之前“非农业人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人口迁徙带来的社会变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