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英国曼彻斯特的人口由1750年的1.8万人增加到了1851年时的30万人,成为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贸易的扩展 B、外来移民的涌入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汽车的普遍使用
举一反三
工业・交通・城市

材料一: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东部海岸城市迅速实现区域城市化,东北部城市的繁荣为西部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由于运输条件改善,运河和铁路快速兴建,贸易、商业发展迅速等因素,移民在西部进行的开发带动了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农业的革命提高了农业产出的效率,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转向西部去寻找新的可开发的土地,其中一部分来到城市找工作,成为推动西部城市发展的一支力量。尽管内战前的美国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城市化国家,战前的三十年时间却是美国城市发展速度最快的三十年。

——摘编自董革非著《美国城市化进程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20世纪初传统有轨电车运营里程数(千米)

材料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钢铁、汽车、船舶、电器等许多重要生产领域,日本都名列世界前列。日本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汽车普及化。到1992年7月,日本各类汽车的总拥有台数已达到6000万台,不但导致空气污染,而且交通拥堵日趋严重。

——摘编自李蓉蓉、郭惠斌等著《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

材料四:1994年,加拿大环保学者克里斯・布拉德肖首次提出了“绿色交通体系”的概念,并对绿色交通工具进行优先性排级,依次是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车、单人驾驶自用车。绿色交通旨在减少个人机动车辆的使用;提倡步行,提倡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减少高污染车辆的使用;提倡使用清洁干净的燃料与车辆。

——摘编自何玉宏《城市交通发展的绿色转向》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由于国情差异,不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水到渠成启新篇】

材料一   英国在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后,有力保障了它在17世纪的对外战争中一直是获利者。对外战争胜利的影响对英国来说是巨大的,那就是资本和市场。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国内生产提供了和平的环境,并打开了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反过来又刺激工业经济发展,如此良性循环。最终,英国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

——摘编自王立本等《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哪一事件标志着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归纳英国能第一个敲开“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的原因。

【另辟蹊径创新高】

材料二   英、法、德三国的GDP占世界GDP的比例情况统计

——据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国别

19世纪前期

19世纪后期

科技

成果数

儿童

入学率

科技

成果数

儿童

入学率

英国

92

11%

106

74%

法国

144

52%

75

86%

德国

154

68%

202

100%

——据殷起鸣、张杰威《科技管理》整理

注:①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②1870年前的德国是指德意志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德国经济发展呈现的趋势,列举德国在19世纪后期取得的科技成果,(列举两例即可)以德国为例,说明图表的关系。

【自我调整施新政】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图中思维导图中空白处的内容。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对图中“主要内容”中的“救济”部分进行说明。

【独立自主拓新路】

材料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新理论新范式,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据郭春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