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模拟卷(三十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与境遇

罗建军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人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 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顺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穿石”的韧性,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态,书籍恰好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丰富学识,增长智慧;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追求灵魂与人格的崇高。

    ⑤“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不断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你认为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在第③段中是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哪项材料不能作为论据来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A.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仍然自得其乐,坚持读书写作,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B.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C.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D.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4)、如何理解第⑤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中国人的遇事忍耐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然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并时时受其影响。可以说,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又是家庭制度的产物,而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②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遇事忍耐是中国人的崇高品德。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和污辱,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或许我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苦难就会少一些。然而这种对苦难和折磨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我并不是说这种道德不是中国人的伟大品质,耶稣说“为温顺者祝福吧,因为他将继承整个世界”。但中国人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③培养这种美德的学校是中国人的大家庭,这里有一大群的姑嫂媳妇、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父亲儿子等等,他们每天在相互忍让之中学得了这种美德。他们从孩提时起,就从实际的需要和父母的教诲之中,学到处理人际关系必须互相忍让,相互调整。这种深刻、缓慢、持久的熏陶对人们性格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
      ④唐代有位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不已。唐高宗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了一百个“忍”。中国人并不认为“忍”是家庭制度的一种不幸,相反,他们一直对它表示钦佩。“百忍”这个词现已进入道德谚语之列。大年除夕,把它写上红纸,贴上大门,比如“和气生财”,“忍为家训”等等。如果这种家族制度继续存在,如果社会仍不充分重视个人的价值,而认为人只有处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才是完美的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忍耐必须被看作一个最崇高的道德,并一定要成长于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中,在这里,它确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凹地人生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凹地的最大特点,就是因为地势低而汇集了各方之水。李白有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何等的气势!大海若非出于凹地,又怎能容纳百川呢?
        ②“山谷取低势,故能纳万物。”老子在《道德经》中就特别推崇谷(凹地)的特性,认为它和道很接近了。到了现代社会,衍生出一个新词“凹地效应”,就是指某事务因为有了某些特征或优点,从而对另外一些事务产生一种吸引力,导致这些事务向这个地方聚集。
         ③凹地的特性是聚势,人生聚势的结局就是处世成功。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好的人缘,提高自己的人气指数,聚集一批好朋友,那么就让自己成为一片“凹地”。一个人只要具有“凹地”的特性,用不了多长时间,好事就会接连而来。
         ④处世“凹地”特征有哪些呢?
         ⑤一是谦虚。不骄不躁、不矜不伐、辞尊居卑、功成不居、功薄蝉翼、虚怀若谷……在中华字典上,表达谦虚之意的词语俯拾皆是。然而生话中这样的人却很稀缺。很多人常常在艰难的时候很谦和、虚心,而在成名之后就会变得趾高气扬。不仅再难进步,还往往因为自以为是而摔得鼻青脸肿。就此而论,可以说,战胜失败难,承受胜利更难。一项事业的成功,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努力进取、奋斗不息的过程,都是由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的链条。如果小有进步即告满足,囿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那就永远无法到达胜利的顶峰。只有常怀谦虚之心,才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谦虚谨慎者往往能够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在取得初步成功以后继续向着新的目标前进。
        ⑥二是包容。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早已传为佳话。要知道这“管鲍之交”,就是鲍叔牙不计管仲的自私,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等一系列“包容”的结果。林肯总统素来对政敌以包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些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是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把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包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以让你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天空包容每一片云彩,故能广阔无比;大海包容每一朵浪花,故能浩瀚无涯。受脾气性格、阅历视野、文化修养、生存环境的影响,人们表现出种种差异,甚至种种不足和缺点。能包容他们的个性,宽容他们的欠缺,不仅是一种气度雅量,也是一种处世艺术。要知道,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最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会增加你的爆发力。
          ⑦三是聆听。有的人很受人欢迎,人人都喜欢与之结交。这种人,人缘特佳,凡事容易成功,其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善于聆听。在人们自我表现普遍化的今天,能静下心来聆听别人说话,已成为一种美德。多听有助于信息的搜集、人世的观察,还可以避免因多言而造成的差错。民谚说:“善于聆听的人是智者。”一个好地聆听者在任何时候都比一个谈话者更受人欢迎,就像磁铁吸引周围的铁屑一样吸引周围的人。 如果有人找你倾诉,你一定要认真、投入、耐心的聆听。因为这是他们对你的信任和依托,你的聆听对他们也是一种共享、慰藉、温暖和鼓舞。学会聆听是处世的一个重要法宝。即是你迫切地想谈其他事情,也不要着急。认真地聆听别人,直到他们把话说完。坚持下去,你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⑧谦虚、包容、聆听,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凹地人生会很美妙。

阅读《信仰之光》,回答下列各题。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③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⑤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选自《灵魂只能独行》,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抗洪抢险

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①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② , 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从千里长堤到首都北京,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沿海省市到边疆民族地区,前方后方步调一致,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中华儿女的力量集结在一起。越是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大关头,全国人民越是充分显示出这种非凡的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我们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③ , 体现了中华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浊浪排空,惊涛击岸,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更是英雄辈出的时刻。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高建成、吴良珠、胡继成、王占成、李长志、杨晓飞、陈申桃、包石头、宋波、董光琳、罗殿苏、马殿圣等同志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一个英雄倒下去,千万个英雄站起来。这种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天地为之动容,世人为之赞叹。有了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的鼓舞,中国人民就能始终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④ , 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广大军民誓与洪水决一死战,迎着困难和危险勇敢前进,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洪峰,始终牢牢挺立在滔滔洪水的前面。洪水涨一尺,斗志高一丈。越是情况危急,广大军民越是不屈不挠,表现出超人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有了这种勇气和毅力形成的雷霆万钧之势,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

    ⑤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⑥抗洪精神,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和新时期的创业精神一样,都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继承和弘扬这些精神,激励我们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阅读议论文《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完成下列各题。

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

瞿方业

       学雷锋,树新风。这是多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每年的三月,社会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宣传雷锋精神。但是,年轻一代对于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还是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许多人的理解停留于“学雷锋做好事”这一层次。的确,雷锋生前做好事无数,无私奉献做好事也是其精神的内核之一,但这并非雷锋精神的全部。只有搞清楚雷锋精神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追随这位先行者的脚步,与他的崇高精神无限地接近。

       雷锋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无私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无私奉献,就是愿意尽可能地服务他人,方便他人。常说的“学雷锋做好事”,正是其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诠释;“钉子精神”,就是要像钉子一样刻苦学习和钻研业务,尽量挤出时间学习,补己之不足;“螺丝钉”精神就是愿意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工作,刻苦钻研,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干一行爱一行。

       完善的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人们通过市场为自身的聪明才智寻找出路,获取财富,实现自我,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道德情操,克服市场制度本身的天然性不足,让财富和才智运用到更加高尚的目的,这样的市场制度才更加完善,更加有益于人的生存,更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当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对于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意义,完全应当成为人们道德情操的组成部分。

       雷锋精神并没有走远,他和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有着很大的贴近性和接近性,雷锋式的人物在当下的时代仍然需要,而且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我们的身边都并不少见。雷锋身上体现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这些人身上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只是需要更加努力地发扬光大。今天学习雷锋精神,就是结合时代的特点,让他身上的一些美好品质争相为大众所效仿。

       无私奉献,就是要求每一个人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内心要有他人,要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这正是现代慈善的真义所在,那些援建希望小学的人,帮助贫困学生的人,那些看到他人受难就伸出援助之手的人,都是在为人民服务,都是在无私奉献,因此,雷锋精神在当下的时代,完全就是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的代名词。

       还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勤奋好学的钉子精神,对每个人来讲也同样适用。干一行,爱一行,就不会做对不起他人的事,就不会做问题食品、三聚氰胺牛奶,就会用良知来做事,诚实守信,就会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爱护行业的发展,让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得到良性发展。干一行爱一行,就会恪尽职责,执法者公正执法,监督者勇于监督,守法者尊法守法,让社会上的邪恶之事没有容身之所。

       这些事情,平凡而具体,就在你我的身边和手边,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也应当做到,只要像雷锋那样敬业,那样有一种认真劲儿,具有对他人的爱心,许多事情都可以做到尽善尽美,社会就会在这种精神的照耀下,更加美好。让雷锋精神在这个时代发扬光大!

(选文略有改动)

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躬订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