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2017届九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酸碱食品与健康》,完成下列各题。

    ①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可是人类每天吃的食品以酸味为多,碱味食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人体环境反而是偏碱的呢?

    ②柠檬等水果虽然有非常强的酸味,但是它们的酸味来自于柠檬酸。柠檬酸在人体内可以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但它通过呼吸作用被送出体外,实际上并不会明显增加人体的酸度。同时,柠檬等水果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所以,酸味极强的柠檬实际上却是一种典型的“碱性食品”。

    ③如果分析肉类在人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现它与柠檬的情况正好相反。肉类富含磷、硫等非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酸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所以,肉类都是“酸性食品”,尽管它们吃起来一点酸味也没有。

    ④总的来说,鱼、肉、蛋、海鲜、精米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品。

    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此外,人体还有一个巨大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那便是骨骼。如果成酸元素过多,难以靠缓冲机制来调整,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动用钙、镁等成碱元素来中和酸性元素,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度。

    ⑥然而,人体的调节机制虽然精密而有效,却总有一个能力的限度。如果成酸元素过多,超出了人体调节的能力限度,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

    ⑦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问题是酸性食品摄取过多。长期如此,便会过多消耗骨骼中的钙库存,引起钙的加速流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和近视。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物失调的状况,形成“酸性体质”,还会使人类降低抵抗力,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1)、阅读文章第②③段,仿照“酸性食品”的定义,给“碱性食品”下一个定义。

    酸性食品是一种富含磷、硫等酸性元素,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的食品。

(2)、说说加下划线词的作用。

    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

(3)、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文中知识,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危害,并提出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吃得更好,不断调整改变饮食习惯,喝水就让他们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吃饭更是顿顿精米白面、鱼肉海鲜,以为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康熙字典

梁晓声

    ①午后三点多,热闹的集市渐渐散去了,卖书的少年仍蹲坐在那张刺眼的白纸旁。

    ②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瘦骨嶙峋的字典。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这种字典。它颜色泛黄,纸页破损,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这四个字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的“杰作”。

    ③少年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现在,买肉的人就络绎不绝;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唯独少年的地摊依旧无人驻足。

    ④卖书的少年今年刚刚考上了县重点高中,每天上学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拮据的家庭让他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他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节省花在路上的时间,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钱,要想拥有旧货店里那辆状态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家藏的“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他清楚母亲挣钱的辛苦,不忍向母亲开口;并且他也清楚,母亲正省吃俭用地攒钱,预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⑤傍晚,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个带着眼镜,看上去像是文化人,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里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⑥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有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得是……再说,好像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应该是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⑦“没做手脚!”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那张白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了下来。

    ⑧“那孩子,过来,帮帮我!”少年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扶起他,帮他捡起跌落的眼镜……

    ⑨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点名册点名时,意外地见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⑩下课后,老师将学生引到无人处,对上次他帮助自己的事表示感谢,然后问:“字典卖掉了吗?”学生摇头。“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得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掉。

    ⑪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可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再后来,老师真的生气了:“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吗?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他拿着这本有分量的“康熙字典”,用胜利者的姿态对学生说:“有收藏价值的东西本来就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不久,校园车棚里多了一辆自行车,崭新的。

    ⑫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他送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您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葫芦架下的母亲

李汉荣

       ①初夏的早晨,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我妈要给接上;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我妈要给修补;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妈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去重新出落得完好。

       ②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我妈的脸上。我妈伸手抹了一下,放进口里,“好甜的天露水吆”,我妈叹了一声,又自言自语:“天意呀,天降甘露,今天怕是个好日子哩。”

       ③我妈开始穿针走线了。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妈的身上、手上,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针线上,掉在妈的心思上。

       ④我妈灵机一动,其实,也不是灵机一动,这在我妈已成习惯了,是仅属于我妈的秘密习惯——取来她的孩子们用的铅笔,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就画在那接待影子的布上。若觉得掉在恰好的地方,好看,正合适点缀点什么,就依照那样式,略加放大或缩小,一针一线缝好绣好,她的艺术品就成了。瞧,此时,被我那顽皮的膝盖磨破的裤子上的窟窿,正被一片翠绿的胖叶子补丁覆盖了,那本来寒碜的补丁,却成了有趣的、摇曳着的一片初夏的叶子。

       ⑤快到正午了,一片叶子的影子,定定地守在刚展开的姐姐的枕巾上,好像不愿走了。妈说:“这是缘分和天意,咋不早不晚,偏偏就在这时,是这片叶子,来到丫头的枕巾上,怕是要为她送些吉祥好梦?”我妈就把这安静清凉的叶子,挽留在姐姐的枕上,挽留在她青春的梦边。

       ⑥我妈爱说缘分、天意,却很少说运气之类。可是我要说,我哥的运气比我好,你看,这时候轮到为他缝书包带了,一朵正在开着的葫芦花——它正在鼓足劲开花瓣儿,那花瓣儿还没开圆哩,它把还没有开完的花影儿匆忙地投在哥的书包上。我妈看见了,花就在她的手边颤呢,花心里还噙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妈抬起头,望了望绿莹莹的葫芦架和蓝莹莹的天,然后把目光停在手边的葫芦花上。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此时,她整个儿被一种比我们后来漫不经心挂在口上的所谓诗意呀、禅意呀等等更为圆融深挚的情感暖流和纯真欢喜给笼罩和充盈了,那是只有上苍才能够给予的一种福气和喜气。

       ⑦我妈就把那刚开的、花心里还噙着露珠的葫芦花,绣在我哥的书包上了。你说,我哥的运气多好?

       ⑧我妈几乎不识字,仅认得一二三天地人山水田土木火上中下,总共就三十来个字,也没受过什么美学教育和艺术培训,但是,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我妈的美感和艺术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她劳作、生活的田野、山水、草木和花鸟,来自她对美的事物的直觉领悟。我家门前这菜园,这蓬勃着青藤绿叶黄花的葫芦架,就是我妈的美学课堂。就在此刻,在这个早晨,在葫芦架下,我妈凝神静气,感受着天意,进行着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

阅读《守护苍生》,完成问题。

守护苍生

    ①2020年1月18日晚,腊月二十四,钟南山赶到了人山人海的广州高铁站。正当春运,去武汉的车票早已卖光,事情紧急,颇费周折他才挤上G1102次列车,在餐车找了一个座位。

    ②他走得非常匆忙,羽绒服都没有带,只穿了一件咖啡色格子西装。接到请他紧急赶到武汉的通知,他就感觉此行不同寻常。尽管疲惫,他还是打开电脑,仔细研究每个材料和文件。

    ③还有4个小时才到武汉,钟南山不时看一看手表。实在太困,他在低矮的座椅靠背上仰头睡了一下。火车上,乘客都在低头看手机,他是那节车厢里唯一的老年人。

    ④深夜时分,钟南山抵达武汉。

    ⑤在会议中心住下,钟南山的神经仍是紧朋的。武汉出现的病例让他高度警惕。这一路奔走,如同在梦境中穿行,不只是空间在跨越,时间似乎也在这个时刻恍惚。

    ⑥17年前那场令国人记忆深刻的抗击“非典”战争中,钟南山临危受命,担任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那一年,疫情在广东突发,不久,北京等地也开始出现。病人接触过的人倒下了,医生护士也不能幸免。一时谣言四起,人们开始抢购罗红霉素、板蓝根、醋…….这一次,武汉的病人症状与“非典”既相似又不一样。他判断,两者相比,尽管有很多同源性,但应是平行的完全不同的两种病毒。这种新型病毒到底有多危险,会怎么变异,他并不了解。这正是他忧虑的地方。

    ⑦一夜难眠,等来天亮,钟南山早早投入到实地调研当中。窗外,树叶落尽,枝丫光秃,凛冽的北风刮过街巷。前天、昨天、今天,每天情况都在变化,两天内确诊了139例,出现了人传人的情况,还有医务人员被感染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⑧历史似乎在重复,他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又出现了。面对电视观众,钟南山再一次说出了真相,他郑重公布:“现在可以说,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

    ⑨事态急剧发展,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爆发式增长,武汉“封城”,全国各地的人们关在家里,不再相聚欢庆,不再串门拜年。

    ⑩中央沉着指挥,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打响,保卫生命必须争分夺秒!

    ⑪1月29日,大年初五下午,一直没停歇下来的钟南山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他领衔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团队与武汉前方的广东医疗队ICU团队进行远程视频会诊,5个危重症患者出现在大屏幕上。会诊室里,他坐在中心位置,通过视频察看患者病情, 讨论对策。关键时候,他怕ICU医生听不清他的话,摘下了口罩……这次会诊持续了6个多小时。

    ⑫30日早上6点,钟南山要赶到北京参加全国疫情防治策略座谈会。在前往机场的车上,他与到访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利普金探讨疫情;在飞机上,他确定了几个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下了飞机赶往会场的车上,他接受了北京卫视记者的专访;到达目的地下车后,他大步流星直奔会场……

    ⑬座谈会在中国疾控中心召开,李克强总理亲自参加,就进一步加强科学防控疫情听取专家意见。总理进入会场,对专家说,本该与大家握手的,但按你们现在的规矩,握手就改拱

    手了。会议结束,李克强总理与专家们告别,他特意走过来对钟南山说:“还是握一次手吧!”

    ⑭会议结束后,钟南山又赶回广州,为另一批广州驰援武汉的医疗队送行。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像军人开赴前线一样开赴武汉,虽不能说是生死诀别,但谁又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平安

    归来?这些白衣战士有的是钟南山的学生,有的是他的同事,他得细细叮嘱。他对他们说:“你们是去最艰苦的地方、最前线的地方、最困难的地方、最容易受感染的地方进行战斗,我向你们致敬!我们等你们胜利回家!”他一直把他们送到车上。

    ⑮冠状病毒肆虐,人们惶恐无助,盼望权威出现。钟南山不得不频频出镜,及时为大众答疑解惑。他的出现给了众人信心,安定了人们紧张的情绪。

    ⑯网络上,流传着一张钟南山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视频截图。他讲到“相信武汉能够过关,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时,两眼噙泪,嘴唇紧紧抿成了一道弧线。这张照片把他的刚毅与深情展露无遗。

    ⑰抗击“非典”那年钟南山67岁,今年他84岁,17年岁月不改白发医者的使命担当,耄耋之年,他依然冲杀在与病毒交战的战场。他是在用生命守护天下苍生!

    ⑱中国有个钟南山,这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据《光明日报》熊育群同名文章改写)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 , 挤挤挨 , 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外婆的香橼树

华明玥

①在乡间,散步的路上可以看到果实累累的香橼树。金黄的果实仿佛一个个粗糙的小瓜。轻拉树枝到鼻尖,深深地闻一下,柑橘家族特有的迷人香气沁入鼻腔。正在门口溪边洗衣的老妇,上到坡道,踮起脚尖,采了三个最大的香橼。她笑吟吟地对我说:“多摘点,回去用蜜腌渍了,就可沏香橼茶喝了。”

②我从老妇眼角笑纹里,看到外婆的影子。

③20世纪40年代,曾经是大户人家小姐的外婆嫁给了贫寒的外公,靠做各式各样收入微薄的小生意带大四个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她有两个孩子在远方插队,买完米、油,头一件事就是用剩下的收入买一大版邮票。她心急火燎地给远在大西北的心灰意冷的孩子写信,她总要在信上给孩子新的希望:江南的小红萝卜下来了,她承诺要给孩子做五香萝卜干。吃螃蟹的季节到了,她承诺给孩子寄蟹粉油——她要省下一个月的肉票去买油膘,自己熬炼;半大的螃蟹一买就是一网兜,蒸熟后剥得两手的指甲都裂了 , 剥出满满的膏黄与雪白的螃蟹肉,用油热封,用玻璃瓶装好,再用蒲叶包好,寄到大西北去。

④写完信,外婆骑一辆自行车,专门到邮局去寄。她总是疑心路上的邮筒收寄信件要比邮局慢一些。孩子们埋怨大西北缺乏水果和蔬菜,外婆便想把香橼树苗种到大运河河岸的荒地上去。三年,河岸边的香橼树真的被她种成了。到了深秋,外婆借了两个大箩筐,来回三趟,一次性把河岸上的香橼都采了回来。外婆将香橼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匾中晾干表面的水分。紧接着,拿出珍贵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橼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封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香橼片平摊到大团匾中去晒。一直晒到捏起来硬铮铮,丢在碟子里当当响,而后,外婆开始缝制邮寄用的小布包:她要把这些香橼片寄到正在冰天雪地中捞河泥、种小麦与青稞的孩子手里。

⑤外婆能在艰苦的生活中支撑那么多年,始终保持淡定乐观,与她舍得留给自己一点儿精神生活也有关系。我至今还记得,外婆将带着果柄的香橼一个个串起来,吊在衣橱里,为衣服熏香;外婆的娘家虽然早已败落,但自己的那些陪嫁,外婆依旧小心翼翼地保管了很多年,那些宝贝包括一个可以插梅花的大铜瓶、一个可用来陈列果实的古铜青绿旧盘、一个宣德暗花白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简直没有什么用场。然而,外婆把采回来的香橼摊放在盘子上,每个盘子里放8—9枚,满屋都是黄灿灿的颜色以及清冽又扑鼻的芬芳。

⑥回看外婆这一生,大起大落。17岁前,半条街的娘家商铺伙计们都喊她“大小姐”;结婚后,她不得不成为卖炒货的小贩,后来又在里弄办的小厂成为一名两手都是机油味的女工;最后,她在为居民打酱油的小店中退休,她似乎从未抱怨过什么。她嫁了个像木桩一样少言寡语的男人,文弱书生一般,遇到事只会往她背后躲,家中买100块煤饼也挑不动,还要她一起去挑,她也无一丝怨怼。外婆从不计较她这一辈子为家族、为后辈付出了多少,她只是深信,一条河要不断地朝前走,才可能冲刷出深深的河床,汇聚无尽的溪流与雨水,蹬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直到汇入大海。

⑦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外婆从不把时间花在抱怨上,遇见事儿,她只是不断地去想办法,不断地去行动。从起了在运河边种树的念头,到从乡下以板车载了树苗回来种,她只花了3天时间;从运河边将香橼摘回来,到晒出可以泡茶的果干,她花了10天时间;而劝说两个在外插队的儿女一定要“把书读起来,就像在大风中拢住一粒火星”,她分别花了8年和10年。最后,孩子们放下锄头,在1978年考上大学,这却是外婆完全没有料想到的。但小舅舅和三姨能从痛苦与迷茫中觉醒,我以为,与外婆辛苦攒下寄出的几十版邮票息息相关。

⑧外婆离去多年,那些运河河岸上的香橼树还在,每次回到故乡,我就去看望那些树,外婆若有所思的样子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这些香橼,听到过拖船的声音,听到过船上人网鱼、炒菜的声音,也听到过源源不尽的水声,它们的香味,比佛手还要好闻。不知道为什么,闻到它,我就觉得这辈子遇到再大的沟坎都能心平气和地过去。

注:橼 (yuán)

(选自《读者》2023年1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