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阅读木铃的《冬夜里来一碗汤牛肉》,完成下列各题。

      ①堂妹小樱和我一起下夜班回家,她一直嚷嚷太冷了,都被冻成核桃了。二叔洗了几根蒜,细细密密地切成了碎末,打开砂锅,把蒜碎撒进去,牛肉汤的浓香被蒜的清香一拨,边上的俩“核桃”胃口全醒了。

      ②二叔是我们农场的土厨子,当年还是大集体的时候也曾风光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场还没完全实现机械化,耕作主要依靠水牛。在那个边搞运动边生产且产量极低的时代,农场除了完成上交国家的粮食指标,还要填饱场里百余口人的肚子,牛是我们的大功臣。

      ③牛跟人一样,会老。老牛跟老人一样,寒冷的冬天是它们的一道坎。牛在熬不过去的日子里是悲苦的,人却是兴奋的。场长让人在牛咽气之前将它宰杀掉,顿时,农场跟过节似的,争相传说宰牛的喜讯。农场最大的一口锅被吊在晒谷场上,周围早有人用砖垒砌了一个大灶台,有人搬炭有人生火 , 二叔把牛肉块丢进大锅中,还有半盆一劈为二的姜块。巨大的锅盖将一锅美食遮挡起来,但是它盖不住喜悦,人们使劲嗅着鼻子,笑容像花儿一样盛开着。

      ④白天人们要干活,牛肉都是晚上做。二叔说,得熬四个小时以上。在这等待的四个多小时里,二叔可没闲着,他细细密密地切着青蒜,拿出大袋的盐和胡椒粉出来备用。灶台边上是各家的盆、碗、瓷缸子,二叔抓起青蒜碎,挨个器皿撒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二叔的手上,那样的夜晚,二叔是一个明星。

      ⑤记得童年时有好几次半夜里被叫醒,窗外北风呼号,有树枝折断的声音,有飞沙打在玻璃上的声音。我迷迷糊糊半睁着眼睛,母亲飞快地拉我坐起来,给我披上棉袄,然后端起碗,夹一块牛肉塞进我的嘴巴里,那个香啊,这边还没来得及细细回味,一勺汤又灌进嘴巴里。寒冷的冬夜里,一碗汤牛肉的味道美好到让人沉醉。

      ⑥堂妹小樱比我小一岁,奇怪的是,她每次都能精气神十足地等到牛肉熟了。还有一件事情让她比我更开心,那就是给我们带来巨大喜悦的汤牛肉是她爹做的。小樱说,大人都不吃牛肉。我大惊,为什么?小樱巨智慧地说,牛帮大人们干活,他们不忍心吃。

      ⑦后来,农场里的拖拉机不断增多,牛渐渐退出了农耕的舞台。到了九十年代,农场里一头牛都没有了,听说全卖了。

      ⑧后来的农场日渐富裕,时不时换来山东的牛肉分给各家各户。在分牛肉的日子里,农场到处弥漫着汤牛肉的味道,那味道像是祭祀一样深刻在人们虔诚的味觉里。大人们也可以敞开肚皮享受汤牛肉的美味了,除了二叔。

      ⑨农场搞大锅饭,需要一个不贪嘴的人做厨子。那时人们大都实诚,对比一下良心,觉得不大能管得住嘴巴的人不敢要求做厨子。二叔见没有人肯当,便自告奋勇站出来,在众人面前保证自己不贪吃。既然做过保证了,说到就要做到,时间久了,粗茶淡饭竟成习惯,这就是二叔对职业的交代。

      ⑩二叔这辈人,活得太累了。

      ⑪后来我一个人背井离乡在异地工作,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一挨冻就想家。一年后小樱来投奔我,不久二叔来照顾我和小樱,我父母在家照顾年迈的奶奶。跟我们不一样的是,二叔越冷越精神,买二三斤牛腩肉回家慢慢炖着,等我和小樱冻得上牙磕着下牙回到家,空气里都是牛肉汤锅的温暖味道。

      ⑫二叔盛出两碗汤牛肉,浓白的汤上漂着青绿的蒜碎,特别诱人。他坐在一边看着我们吃,好像比我们更幸福。我希望二叔也能品尝到我们的幸福滋味,再说现在都退休了,不吃不喝证明给谁看呢?二叔羞赧地说,那么,我喝口汤吧。

      ⑬这个冬季,好像不那么冷了。

                                                                                                                                        (2015年12月02日《北京青年报》,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第②﹣⑩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运用动作描写,细致地描写了二叔为我和堂妹精心地制作牛肉汤的场景。 B、第⑧段中“大人们也可以敞开肚皮享受汤牛肉的美味了,除了二叔。”二叔没有敞开肚皮享受牛肉的美味,是因为二叔喜欢粗茶淡饭,不习惯吃牛肉。 C、第⑩段中,“二叔这辈人,活得太累了。”“累”字表现出二叔对自己承诺的坚守。 D、第⑫段“他坐在一边看着我们吃,好像比我们更幸福。我希望二叔也能品尝到我们的幸福滋味”,句中的两个“幸福”的含义并不相同。
(3)、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

①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的理解。

跟我们不一样的是,二叔越冷越精神

②简要分析第⑬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吴敬梓《范进中举》

请简要分析本文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与链接材料在写法、内容及其作用上的异同。

顿时,农场跟过节似的,争相传说宰牛的喜讯。农场最大的一口锅被吊在晒谷场上,周围早有人用砖垒砌了一个大灶台,有人搬炭有人生火。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回答1-4题。

黄昏断想

李洪武

  • ①市的喧嚣被客车甩在身后,返乡的心情急迫里带着轻松。

②甫进村头,天已近晚。秋树婆娑,月影在望。有炊烟,有晚露,伴着月的清辉,在不经意间触发了诗兴:原来诗歌就在这乡村近晚的炊烟里,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似乎到了浓得化不开的程度。我在村头下车,想体验久违的乡野暮景。一切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笔下多次出现的故乡小村依旧,静得像一幅画。四野平旷,蛩声入耳。西天最后一抹晚霞把色彩随意在天幕上挥洒 , 似是倾尽一日的力量试图留给我渲染极致的印象。浓墨重彩的大写意在乡人匆匆的行色中不讨巧不媚人地铺排着。放羊归来的老汉,披一身晚霞,鞭声吆喝与羊咩犬吠相应和,处处自然,时时有趣。我仿佛天外来客,与这些真正的自然之子格格不入。

③放下行李,在奶奶的捶布石上小憩,凉意袭人,心中却备感温暖,那是对家的渴望,是温馨的怀旧,是历经沧桑又长久疏离的感慨。摸摸平滑的纹路,嗅嗅苍翠的青苔,满怀情意。他们像故交等待着我的到访和归来,不嫌弃我的仆仆风尘,不聒噪我长时间的音讯不通。河边柳是上了年纪的时光记录者,应该存有我曾经水中摸鱼、河岸照影、树顶掏鸟蛋的儿时印记,也不会忘记我清明时给他留的伤痕、春来为他吹奏的柳笛音、夏夜在他怀里听到的乡情野闻。站起身,摸一摸粗糙的树皮,为他的隐忍无语叹服良久。手栽的白杨高耸入云。他的身下有我捉蚂蚱和蟋蟀时跌跤的印痕,也有割草时用镰刀在他身上刻下的符号,那一年高考落榜和父亲怄气时的泪珠似乎也还在。飘舞的叶片似是声声召唤,唤醒我的记忆,带我回味那青涩的过往。奶奶的笑声、妈妈的唤归声在空气里酝酿,跟清风应和。沉浸在玩乐里、投身于游戏中、迷失在熔金落日和迷蒙烟树里的我不舍离去,而她们的呼唤化成了线,我变成了恋家的风筝身不由己地飞回来了。 

④掌灯了,家成了温馨的壳,这壳里,爷爷的旱烟光、爸爸收工归来的疲惫身影、妈妈为爸爸拂尘时的小怒、奶奶灯下纺线时墙上的留影,变成清晰的画,在脑海里映过,在田野的寂寞和夜幕的纯净里放大。我告诉自己,于这一切,这一刻,我不是过客,也不是看客,我是个归人。 

⑤老迈的爸爸早已经铺好了炕,躺上去,阳光的味道似与城市里的截然不同,那里面,有我舍不掉的亲情和化不开的乡情。菜已上桌,酒瓶已开启,茶也正浓,推杯与换盏间放开了束缚良久的心胸。这时候,肝胆相照,心底无私,那是在牢笼般的钢筋水泥和豪奢霓虹下体验不到的,那是放纵了身心投入天地宽阔里的惬意和自适。 

⑥几个月来,渴念在这一刻得以慰藉,但相见也预示着告别。我不知道,一旦离开,谁能为我梳理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让我在这宁谧的时空里永安我的魂灵。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海伦·凯勒
①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② 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如果以为生命还比较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③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 , 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④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寞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⑤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⑥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看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一切却如此冷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界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⑦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⑧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从你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现况直播】

       2013年1月以来,全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13日10时北京甚至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一月中旬,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接近于1000。从东北到西北地区,从华北到华中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污染现象。

【资料助读】

       霾也叫雾霾(烟霞),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非水成物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会造成视程障碍。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春天暖湿气流加强,冷空气减弱,在冷暖气团的影响下,常常可见浓雾弥漫,能见度极差的现象。雾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危害很大。当浓雾弥漫时,人们切莫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哮喘病的老年人更应暂停到室外晨练。

【网络声音】

       一楼:中国人喜欢快,“超高速、跨越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快,现在,中国人要十分明显地还债了,而且是用有损生命健康的代价还债。中国人必须慢下来了,否则,身体健康、代际平衡、生态平衡都会被打破。

                                                                                                                                                                                     ——网友“暗香盈袖”

       二楼:“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

       三楼:“雾霾中也蕴涵着希望,让我们激发正能量,自我防护,减少出行,合力应急,同时监督污染源减排。”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资料链接】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至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文明理念

    ①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少一些在黑暗中的摸索。

    ②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引领者,是民族前进的灯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精神,值得挖掘和弘扬。

    ③首先是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春秋时期的晏子曾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低、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孔子也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和而不同”的具体体现。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相互尊重,共享和谐生活。

    ④不可或缺的是勇于担当的精神。孟子讲“以天下为己任”,“己任”就是责任担当。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他人、对国家,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我们今天讲的担当精神,可以从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中获得不竭的动力。我们今天讲勇于担当,就是要直面问题、知难而进,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担负起属于自己的历史责任。

    ⑤还有经世致用的胸怀。中国思想文化史告诉我们,做人和做学问这二者应当统一,而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将学问用在匡时济世上,首先要有高尚的人品,要有气节和操守,如果做不到,所谓“经世致用”就失去了灵魂。经世致用也是端正优良的学风。《论语》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有两个含义:一是温习,一是践行。儒家倡导“行胜于言”,强调知来源于行,行高于知。当然,我们更应该把知识和行动联系起来,就像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主张的,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做到慎思笃行、行以致知、学以致用。

    ⑥习主席曾说:“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所以,我们要用优秀文化引领人们的生活,不断挖掘和弘扬其积淀的文明理念和民族精神,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注】①“经世致用”本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后发展为要有远大理想抱负,胸怀天下,并将“学用结合”,脚踏实地,做有成效。

    链接一: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三种和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链接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链接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链接四: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暖的菠菜

王华

    ①下班路上,接到了妻的电话,嘱我买些菜回去。于是拐弯进了一个菜市场。

    ②菜市场不大,是露天的,只有十几个摊位。附近是一个新建的居民区,还没建正规的市场,卖菜的摊贩们自发集聚在这里,便形成了个小市场。摊贩们都是清一色的妇女,一个个都把自己包裹得很臃肿,像硕大的粽子,只露出眼和鼻子——要在这寒风中站一整天,这样的装备必不可少。

    ③我在一个摊位前选了几样青菜。摊贩是位中年妇女,一一给我称了。最后我拿一捆菠菜时,摊主说:“对不起,菠菜不卖。”我很奇怪:“怎么不卖呢?”她抱歉地笑笑说:“饭店已订购了,你上那边那个摊上买吧,她的菠菜是自己种的,好吃。”她指给我看,隔着五六个摊位,一位穿黄军大衣,头上裹着黄围巾的妇女守着一辆三轮自行车,专卖一样菜,车上是成捆的菠菜。

    ④我不想舍近求远,就走到紧挨着的一个摊上,想买她的菠菜。让我没想到的是,那位女摊主也说不卖。再走到下一个摊位,摊主同样说不卖,同样让我到穿黄军大衣的那个摊位上去买。

    ⑤我很是诧异,乘出租有拒载的,没想到买菜还有拒卖的。

    ⑥我一边嘟囔着“邪门”,一边来到穿黄军大衣的妇女的摊位前。虽然只看见女摊主的眼和鼻子,但我还是能感觉到她在谦和地笑。她望了望我刚才问过的那几个摊主,说:“你别怪她们,她们是为了照顾我的买卖,为了我好。”我问:“你们是亲戚?”她说:“不是。都是卖菜认识的。”

    ⑦那些天,妻在单位加班,一连十多天,我都去那个菜市场买菜。但无论在哪个摊位买菜,买菠菜时,摊主都无一例外,让我到穿黄军大衣的女摊主那里去买。

    ⑧渐渐地,我也自觉了,只要买菠菜,我就到穿黄军大衣的女摊主那里去。和这个女摊主慢慢地也熟了起来。有一次我问她:“这菠菜是你自己种的?”她说:“是啊,我种了一大片呢。”“是在大棚里吗?”我问。她说:“不是,是在露天种的,菠菜很抗冻,只是晚上会盖上一层塑料纸。”我想,这菠菜是纯天然的,营养应该更丰富吧。

    ⑨有一天,卖菠菜的女摊主没来。有摊主说:“菠菜从我这里买吧。”我说:“你们不是不卖吗?”她们都笑,说:“我们那是想照顾她的买卖。她的家庭很困难,男人卧病在床,家里家外只能靠她自己支撑着。我们想让她早卖完了早回家,她男人需要照顾。”我知道,她们说的“她”,是穿黄军大衣的女人。

    ⑩在饭桌上,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妻和儿子听,妻沉默了片刻,说“那我们以后多吃菠菜。”一向不喜欢吃菠菜的儿子说:“我最喜欢吃杏仁菠菜了,以后我们顿顿吃菠菜。”我说:“是啊是啊,我们都爱吃。”我这样说着,不知怎的,心中涌起一股细细的暖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