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4.1用目光倾听同步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母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急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的必经之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最后,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lín  xún的牛背上,牛哀哀地叫唤着,凄厉的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可是,老牛并没有让开,那双望着主人的眼中似乎充满了乞求和哀怜。主人又高高举起长鞭,“啪——啪——”随着两声更响的抽打,长鞭又重重落在了牛背上。牛背上很快出现了两道深红的血印。老牛痛苦地嚎叫着,只稍稍晃动了一下,依然固执地不肯走开。主人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紧握长鞭的手失控似的不断挥动,皮鞭sì意地落在牛背上,老牛的哀叫一声紧过一声,它不断地挪动,想尽可能地躲过长鞭,但始终不肯让开道路。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突然间,老牛不再躲避,居然缓缓卧跪在军车前,似乎要听任长鞭雨点般落下。主人再也不忍心抽打老牛了,拿着长鞭的手分明在擦抹脸上的泪——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一旁运水的战士流泪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流泪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三斤左右,放在牛面前。

    出乎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着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二十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想起了我那至今还在乡下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汉字。

然而止    倔

凄厉的哞叫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

lín xún    sì

(2)、“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为什么表现得那么倔强?老牛为什么“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

(3)、第三段,看到为了求得支撑生命的水而遍体鳞伤的老牛,人们“哭了”,而第四段,当“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水,人们“寂静无语”。这里面,分别包含了什么感情?

(4)、短文大漠中和着“酷风”的老牛“凄厉的哞叫”,形成了一曲足以让人肝肠断裂的母爱颂歌,你能从积累的诗歌中找出一句歌颂母爱的诗句吗?

(5)、把本文的最后一段删掉后,文章依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作者为什么还是保留了它?

(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爱》一文以小见大,独具匠心地选择了一头母牛的舐犊之情来表现母爱。 B、短文是对普天下母爱的赞颂,抒发了对普天下的母亲的感激之情。 C、短文主要是表现动物身上那种本能的亲子之情。 D、本文构思巧妙,情节安排跌宕起伏,舒卷自如。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挪树

    院子里那株蜡梅奄奄一息了。

    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的几条茎,眼看就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那株衰弱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蜡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蜡梅会挪死吗?”我怕。

    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蜡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蜡梅啊!它的根须长长地在地下蔓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铲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蜡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蜡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蜡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蜡梅的根需与这块热土的联系被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瞪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蜡梅的呻吟。蜡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托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蜡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蜡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被埋了下去。蜡梅瘦骨粼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蜡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蜡梅新生了!

    尽管与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蜡梅相比,它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凋谢的冬天,在它的枝干上,一定依然会有蜡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的力量

    ▲2000年3月6日,英国考文垂市21岁的青年霍金斯不幸遭遇车祸。临去世前他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了这样的遗言:“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请帮我捐献眼角膜,让我的眼睛能再次看到这个世界的阳光!”遵照儿子的遗愿,霍金斯的父亲巴鲁卡和母亲玛莎将霍金斯的眼角膜捐献给了一家器官移植机构。一个叫齐瓦特的青年用霍金斯的眼角膜作了移植手术,他的眼睛重见了光明。

    ▲2000年12月17日的深夜,一个蒙面歹徒闯进了市郊的一个加油站,刺伤了两个工作人员,用枪击伤了一名巡逻至此的警察,同时还抢走了许多现金。警方很快就将凶手逮捕归案,他就是年仅20岁的齐瓦特。

    善良的人捐献的眼角膜竟然用到了罪犯的眼睛上,对此霍金斯的父亲感到非常愤怒,立即给报社写信,强烈谴责齐瓦特,说他亵渎了自己儿子的善良。

    2001年4月11日,齐瓦特被判终身监禁。有一天,霍金斯的父母来到监狱探望齐瓦特。玛莎哽咽着说:“我们是来看儿子的!因为,你的生命中有我儿子的一部分。如果你能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我们可以原谅你。”巴鲁卡将霍金斯临死前写的那张纸条递给齐瓦特看。当齐瓦特读到“让我的眼睛能再次看到这个世界的阳光”时,他泪如泉涌,并立下誓言:“如果我死了,我愿意无偿捐献我身上一切有用的器官,给那些需要它们的人,以此来偿还我欠下的血债。”霍金斯的父母说:“孩子,忏悔你的罪恶,用善良来拯救灵魂吧。”

    ▲2001年8月5日,警方用一辆警车将齐瓦特和几名重犯转移到另一所监狱,途中意外地发生了车祸。当齐瓦特爬出车厢时,看到三个重犯已控制了两个受重伤的警察,并正用抢来的钥匙打开镣铐。齐瓦特决定制止他们的犯罪行为。于是,他急中生智,假装附和他们,然后出其不意地将警察摔在地上的枪抢在手中,逼迫准备逃跑的重犯放弃罪恶的企图。在与三个重犯的搏斗中,他击毙了其中的一个,却被另外两个刺伤了腹部。最终,巡警赶到了,罪犯被制服了。受重伤的警察和齐瓦特被送进医院抢救。

    事后,许多记者几乎都想问同样一个问题:齐瓦特为何不顾生命安危而与三个重犯进行殊死的搏斗?医院和警方把这个问题写在纸上,由护士转给他。他看完后说:“我在车祸现场看到了遍地鲜血,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将眼角膜献给我的霍金斯。我不能让霍金斯失望,不能让他看到的只是罪恶和黑暗。”

    ▲霍金斯的父母得知齐瓦特的事后,急匆匆地赶到医院。但是齐瓦特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见到的只有一封齐瓦特留下的信。信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孤儿,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亲人。是爱的力量,是霍金斯的爱,是你们的爱,挽救了我这个罪恶的灵魂,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谢谢,我爱你们……”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