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读图理解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2016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如图是部分动物的分类图解,请分析回答:

(1)、A类动物要保持湿润的体壁是因为

(2)、从体表来看,与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B类动物的体表具有

(3)、与D类动物相比,E类动物的胚胎在母体内发育,通过从母体获得营养.E类所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

(4)、从分类等级来看,脊椎动物的五个类群所处的分类等级都是

举一反三
请阅读下面科普文章,回答问题。

分布在我国四川、秦岭一带的大熊猫是世界级珍稀动物。

野生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却主要以吃竹子为生。与普通的食肉目动物相似,其肠道的长度大概是身体的4倍,而一般植食性动物的肠道往往是身体的10~20倍。肉食性动物的食物中包含大量的蛋白质,其消化系统能够比较容易地将蛋白质分解并吸收,而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中包含大量纤维素,需要依赖肠道内的微生物将其分解。野生大熊猫肠道中也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但由于肠道较短,对植物中营养的利用率远低于真正的机食性动物。因此,为了满足最基本的营养需要,野外生活的大熊猫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

为了达到长期保护大熊猫的目的,人们尝试将圈养保护的大熊猫放归野外。圈养大熊猫的食物种类丰富,主要由高蛋白、高热量的精饲料构成。研究发现,圈养大熊猫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和乳酸菌数量较多,有利于肠道对高蛋白食物的消化吸收。而野生大熊猫多以竹子为食,肠道中大肠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较低,梭菌较多,这更有利于对纤维素的分解。放归野外后,大熊猫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肠道微生物也会发生较大波动。有些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芽孢杆菌或酵母菌数量增加,可能引起肠道疾病,导致大熊猫死亡。

目前,研究人员加强了圈养大熊猫放归前过渡期的野化训练,并开展放归后的疾病防治工作,使大熊猫的成活率得到提高。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