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
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________地蔓延,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只有________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________的消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________的思考。把玩青苔,就如同中国诗人喜欢把玩残花的心态一样。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日趋强劲。马丁·雅克的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大约最引人注目。但这类东方主义式的“中国特殊论”,就认知水准而言都________,不是依据细致的考察与深刻的辨识,更多来自________的“观察”与________的臆想,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独特的中国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关于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的影响。国人自产的中国特殊论也________,自晚清以来从未平息,由此衍生一个“不合适论”:由于中国如此特殊,非中国原产的理念、价值、制度或实践,大多不适合中国国情。但而今,从西医到麦当劳,从男女同校到自由恋爱,不仅都进入了中国,而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事后之明”回望,那些振振有词的“不适论”多是不足为信的武断辩解。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