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2016届九年级全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从天而降的母亲

韩浩月

      习惯了和母亲告别,每一次,我们母子二人分开,谁也不回头再看一眼,我也不是刻意狠起心肠,只是习惯了告别。

      许多年以前,一直有个问题想要问她:“你为什么要离开我们?”这个问题在我30岁之后,就再没有任何想问的念头了。

      童年时刻骨的伤痕,有一部分来自母亲。有一年需要交学费,我在一个水塘边跟她要钱,不敢看她,仿佛自己在做一件错事。她说“没有”,我呆住了,一直盯着那片池塘绿色的水纹在看,觉得世界坍塌,时间僵直,万念俱灰。

      母亲走了又回,回了又走。每次回来的时候,都说不会再走了,她在院子里看着我的眼睛说:“这一次我不会再走了。”我在心里欢呼雀跃,表情却平淡,最多说一个“好”字。当她第三次从她改嫁的那户人家想要回来的时候,被挡在了紧锁的门外,那天下了大雨,她跪在满是泥水的地上哭。

      以为她不会再离开我们,但几个月之后,她又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从此不再相信她。但也知道,她有自己的苦衷,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在一个不但贫穷而且不讲理的大家庭里,想要有尊严地活,是多么艰难的事。

      在我漫长的少年时代,与母亲再无联系。整整10多年的时间,音讯皆无。她是怎么过的,我不知道。中学时,有同学问到父亲、母亲,通常选择不回答,如果非要回答的话,就会用淡淡的一句:“都不在了。”那时我和母亲居住的地方,相隔30多公里,但这段路程,足以用空茫来形容,我和她之间,大雾弥漫,我不找她,她也不找我。

      可是,我总是盼望母亲会突然来看我。像小说或电影里描述的那样,穿着朴素的衣服,带着吃的,敲开教室的门,而我在同学的注视下羞惭地走出去,接过她带来的食物,再轻声地赶她走。在脑海里重复过无数次这样的场景,每逢有别的家长敲门的时候,总觉得会是她。

      直到我20岁那年,在县城里,我和一个女孩谈恋爱了。母亲仿佛专为此事而来,她笑着问我想要什么礼物,在得到我的答案之后,她给我买了一辆昂贵的变速自行车。那段时间,无论白天还是深夜,都会经常骑着那辆自行车在街道上飞奔,经常把那辆自行车擦得雪亮,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富有的人。

      23岁那年,我结婚。有人问我,愿不愿意让你妈妈过来。“让啊,当然让。”儿子结婚,母亲怎么可以不在场!

      婚礼前一晚的家宴,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在院子里、大门外的宴席上,吃得热闹非凡。母亲怎么也不肯上桌,任凭几个婶子死拉硬扯,她还是坚持等大家吃完了,在收拾的时候,躲在厨房里偷偷地吃几口。婚礼那天拜堂,司仪在喊“二拜高堂”的时候,却找不到母亲了。

      客人散去,三婶告诉我母亲在楼上哭。上楼去看她,她立刻停止了哭泣,像个没事人一样。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么多年,仿佛她从没关心过我,我也从未关心过她,这么多年的时光,我们都是怎么过来的?

      25岁那年,拖家带口漂到北京,妻子背着我给母亲打电话,说让她帮忙带几个月孩子,还承诺,只要把孙子带大,以后就一定会像对待亲妈那样,对她好,养她的老。母亲来了,我们一家人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团聚。

      这次是真的以为母亲会永远陪着我们了。但又一次的分别摆在面前。母亲在她的村庄又有了一个自己的女儿,她还要照顾她。要走的前几天,她一遍遍和孙子玩“再见”的游戏。等到孙子睡着的时候,她一句话不说,沉思着,一会儿想想,一会儿笑笑,在我看来,她又成了一个陌生的母亲。这是一位从天而降的母亲,也是一个身不由己的母亲,我已没法,也不能再要求她什么。

      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从乡村回县城的时候,母亲与我们同行。我开车开得有些快,母亲晕车,半路的时候停下来,母亲蹲在路边呕吐。我在司机位上通过窗户看到母亲的样子,内心翻江倒海,那个久远的问题又飘回了心头:母亲,为何我们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我下车来到母亲背后,默默地给她捶着背,无声地开始流泪。

                                                                                                                               《中国青年报》(2015年08月04日12版)有删改

(1)、本文用《从天而降的母亲》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事件。

(3)、依据文章“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对母亲埋怨------对母亲-----对母亲思念-------对母亲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文章最后一段写到“我下车来到母亲背后,默默地给她捶着背,无声地开始流泪。”此时的  “我”,会想到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母亲的三句话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②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⑦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⑧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⑨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⑩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⑪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⑫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梁晓声

    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古今中外,解答可谓千般万种,形形色色。我也回答过这一问题,可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满意。

    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不太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倒是相信人生总归是有些意义的,专等他们长大了去体会。老年人也不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问谁呢?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相互问一问,或自说自话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而明,于是相互获得某种心理的支持和安慰。因为他们是有压力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保持格外的清醒。人生的意义在他们那儿的解释是——责任。

    是的,责任即意义。责任几乎成了大多数寻常百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义。对上一辈的责任,对儿女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单位对职业的责任。人只有到了中年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小盼着快长大好好地追求和体会一番的人生的意义,除了种种的责任和义务,留给自己的即纯粹属于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并不太多了。他、们老了以后,甚至会继续以所尽之责任和义务尽得究竟怎样,来掂量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他们还没有受什么苦,也没有经历大的波折磨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如果他们经历了点什么困难,他们更有理由了一人活在这个世界这么苦,不好好享受对不起自己。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有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一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当一个青年听到一个他渴望娶其为妻的姑娘说“我愿意”时,当一个姑娘听到一个她渴望嫁其为夫的青年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时,他或她由此顿觉人生饱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纯粹自我的感受。爱迪生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享受电灯、电话等发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当时美国获得解放的黑奴们身上;而我们国家的人民,一定会将温家宝总理之人生的意义,书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而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义务。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

(文章有改动)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卖白菜

莫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④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 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⑤她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⑨“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也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⑪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⑫“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⑬“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⑭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⑮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⑯“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⑰“娘,”我哭着说,“我……”

    ⑱“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⑲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所冬暖,何所夏凉

宁碧君

①“快点吃呀,再不吃,油又结膏了。”奶奶一边催我们,一边往灶膛里添柴火。我捧着牛大骨,呵呵呼着热气,狼吞虎咽地啃起来。爷爷摩挲着那个刻着飞龙的手工暖壶,慨叹当年他看到的那个女工的手是如何的粗糙又灵巧,生活是如何的艰辛。

②每到冬天,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起这些画面来。

③记忆中,童年的冬天是真的冷,房顶和屋檐常挂着冰霜,路边的小草,地里的菜,总是会被冻死的。

④赶上特别冷的时候,我们一连几天都不洗澡。

⑤睡觉之前,奶奶端了水为我们简单地洗漱。我和弟弟还有堂弟堂妹,围着那盆水坐在一起。我们挨个儿洗脸,洗完脸再挨个儿擦身。擦身的时候衣服也不用脱,奶奶把毛巾拧干就往我们的衣服深处掏去。擦到胳肢窝的时候,我们一个劲儿躲,嘻嘻哈哈笑作一团。

⑥奶奶主打的是环保节约,必须完成这些工序才换水。换好水后,我们一起把脚放进盆子里洗。有时,奶奶也把她的脚伸进来。调皮的堂弟经常把水踢到我们的身上,水溅得满地都是,奶奶就佯装要揍他。

⑦爷爷坐在灶炉旁缝补他的旧棉絮,一遍遍重复叙述着他坎坷的往事。那七八只猫,懒洋洋地伏在他的脚边打呼噜。

⑧水雾的暖气让冰冷的房子变得暖和,寒冷的冬天似乎也变得温馨祥和起来了。

⑨那时盖的棉被很厚实很沉,有时盖过头了,甚至连呼吸都上不来。但,实在是暖和。

⑩我们常常在被子上打天九(一种骨牌)。堂弟一输就哭,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打滚,撒泼,耍赖。奶奶操了扁担进来,一声令下:“睡觉!”我们便乖乖躺下。

⑪耳边是奶奶轻轻的呼噜声,被窝里还有雪花膏的味道,连梦都是香的。

⑫记忆中最冷的,是有一年春节前,表姑妈来我们家做客,爸爸第一次带我们到河对面的茶楼喝早茶的那个早上。我蜷缩着身子走在寒风凛冽的堤围上,冷得瑟瑟发抖,那是刺入骨头的冷。

⑬热气腾腾的云吞终于上来了,我和弟弟三下五除二就扒完了一大碗。表姑妈说:“孩子,有好吃的东西时要多想着你们的爷爷呀!”爷爷摸摸我的小辫,慈祥地说:“我不喜欢吃云吞,吃吧,你们吃吧!”

⑭饱腹之后的温暖,还有爷爷的怜爱,对比来时的那种冷,是我回想起来,一辈子当中最暖的时刻。

⑮小时候,一到夏天我们就成了两栖动物:地上动物和树上动物。哪家的小孩不见了,家长第一时间不是去河边找,而是到树下去找。石榴树,黄皮树,芒果树,龙眼树,总能在某一棵树上找到自家的娃。

⑯我们的村子四面都是树。每一棵树上有多少个丫杈,哪一个丫杈坐着最舒服,我们都知道。连捉迷藏,我们都会躲到树上去。我们甚至还会把饭带到树上吃。坐在树丫杈上,吃着饭,逗着小鸟,喂着蚂蚁,不亦乐乎。

⑰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果树,站在阳台上,或者推开窗户就能摘到黄皮和龙眼。就算不是自家的也可以摘来吃,最多也只是挨家长不痛不痒的一顿小骂。骂完还是会继续摘来吃,被摘了果子的主人也不会责备我们,因为果子多得根本吃不完。

⑱我喜欢坐在窗边的阶梯上吃饭,窗外的小伙伴也端着饭坐在树下的大石头上吃。我们隔着窗户互相开着对方的玩笑。这时,凉飕飕的风从窗户吹进来,好不惬意。

⑲午后,妈妈带我们去菜地拔草。拔着拔着,弟弟总是会喊肚子痛,吵着要回家去吃何济公药散。这时候,如果妈妈叫他去买雪条,他的肚子保准就不痛了。他一溜烟地跑去小卖部,比刘翔都快。有时候我想,弟弟读书的时候能参加市运会,应该得益于小时候经常跑去买雪条吧。

⑳现在我时常想:坐在田间地头,看着夕阳一点点地沉下山去,火烧云把天边都染红了。那,应该是最美好的时刻了吧……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9月26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