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2015-2016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奔跑在死亡边缘

    ①智利的阿他加马寒漠,历来被人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2004年,一场7天6夜、全程27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赛正在进行。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此刻,林义杰和同伴坐在一块黝黑的大岩石下喘着气,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但他最终逃过了这一劫。凭借之前穿越中国戈壁的经验,3个小时之后,林义杰找到了正路,一举拿下了智利阿他加马寒漠超级马拉松的冠军。那年,他28岁。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几年来,这位台湾小伙子,一直奔跑在超级马拉松的赛道上。他的赛场,始终是地球上最为危险的地区。

②想起那次死亡经历,林义杰至今“腿还会发抖”。可那场经历仅过去一个月,他便又签下死亡协议书。在神秘的亚马孙雨林,他又捧回了亚军奖杯。

    ③如果不是个性执着,原本成绩优秀的他,或许不会走上这条看不到终点的旅途。父亲曾含泪劝他:“阿杰,学体育没出息的!你好好听我劝。”在这个没上过大学的老维修工心里,好好读书,上大学,做个拿笔杆子的文化人,才是正途。实际上,是高中的一次比赛让林义杰确信,奔跑就是自己的“正途”。那次比赛前,教练问他准备好了没有,他说:“我尽力。”教练却狠狠打他的头,叫着:“要拼命!”林义杰回忆说:“尽力,就是你跑到终点后,还有力气坐下来喝茶聊天;拼命,就是跑到终点后直接送医院。”凭着这股狠劲儿,这个台湾小伙子终于跑出了一片天,接连在世界上几个大型马拉松赛事中夺冠。

    ④渐渐地,他发现,单纯的比赛已经不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他的目光开始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而从那一刻起,死亡也始终与他如影随行。

    ⑤2006年11月,林义杰和美国人查理、加拿大人雷伊,组成三人团队横越撒哈拉。队伍后面,跟着联合国的官员、好莱坞的大牌导演。通过记录这场西起塞内加尔,东至埃及,全程5900公里的撒哈拉穿越之旅,引起人们对非洲水资源危机的关注。沙漠的太阳分外毒辣,昼夜温差高达50摄氏度。途经乍得境内的撒哈拉沙漠,是一个遗留地雷区。虽然一行人可以绕开雷区,可流沙会裹挟着地雷四处流淌,随时都有触雷的危险。穿破了11双鞋子,遭到一次劫匪的攻击,111天后,林义杰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

⑥他曾在中国西部的大戈壁迷路,并出现了脱水的状况,最终靠咬破嘴唇舔舔血,润润舌头越过难关;在穿越亚马孙河时,他拿着瑞士军刀刮下小腿肚上的腐肉,再把药敷上,不然整个小腿可能就废了;而最难挨的是那些孤立无援的时刻,其他人多是三五人结伴同行,相互照应,只有他,一个亚洲小个子,什么都得自己死扛。

    ⑦这些生死边缘的瞬间经常提醒他,死亡离他有多近,但奔跑的意义,也因此而开始改变。小时候,他拼命跑,只是为了跟父亲争口气;功成名就后接着跑,是因为他在享受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而再接下来,又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一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女孩,对他哭着说谢谢。这个女生的家人全部死在一场大火中,她几乎要自杀了。听了林义杰的演讲,她看到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⑧“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这个小伙子乐呵呵地说。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09月01日)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的环境描写,如“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是为了突出比赛环境的恶劣,并以此来直接表现林义杰对待生命的态度。 B、林义杰和同伴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这体现出他和伙伴的乐观和大无畏精神。 C、全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的林义杰。 D、死亡始终与林义杰如影随行,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让他的目光从始至终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 E、林义杰说“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 这体现了他一直以来奔跑的目的。
(2)、林义杰“个性执着”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3)、第①段和第⑤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①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

②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

(4)、第⑦段写道“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林义杰“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什么内涵?你如何看待他的态度?请结合原文,联系实际作简要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游客旅游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五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占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2017中国游客为何旅行?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的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还有10%的受访者表示,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的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的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2017年03月27)

材料二: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从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却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2017年5月3日《经济日报》记者 郑 彬)

材料三: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的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数字经济时代,无论从事哪行哪业,都需要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挖掘来提升效率。大数据将成为未来最有价值的资源。“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继土地、能源之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说。

    “短短几年里,大数据战略已经从全面总体布局,向各大行业、细分领域扩展延伸。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大布局体现了大数据发展驱动效应日趋凸现。”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殿中表示,辨识和管控大数据风险成为监控国家安全能力的试金石,也是体现国家安全的“晴雨表”。

    为保障大数据安全,中央网信办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指挥协调与落地部署工作。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央网信办协同相关单位,在网络安全、信息化发展和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共同促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增补完善和相应国家战略政策的落地出台;在安全审查方面,进一步防范信息安全产品与技术应用领域的潜在隐患和安全风险,为公民、国家信息主权和数据主权的保护提供切实支撑。

(摘编自李政葳《构建大数据健康发展的安全生态环境》,《光明日报》2017年5月29日)

材料二:

    为了使学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很多地方和学校纷纷“出招”。上海市建成了“上海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为资助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东北师范大学以数学建模的方式,立足于10万余条数据信息,确立了新的“量化测评模型”。

    这些大数据的手段不仅能够“精准”地找到资助对象,还能更加切合实际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找到精准的切入点。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介绍,学校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每天实时采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信息,并进行实时分析,对学生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消费反常、上网成瘾等异常行为进行实时预警。

    郑庆华说:“通过大数据平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隐形特征挖掘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提高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明晰职业规划、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创新精神等发展性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推进“西迁精神”新传人培育计划,并为建档立卡学生专门设立“自强不息成长成才”项目,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赴陕西省12地市政府实习、海外交流访学和国际组织实习,开展“国运交大”青年领导力公益实践项目,提升受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摘编自樊未晨《学生资助将从经济资助转为资助育人》,《中国青年报》2018年9月7日)

材料三:

    传统的行政模式受技术条件限制,往往基于宏观情况开展决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务,这容易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政府工作过程可以实现全流程数据化记录,为深度分析、过程回溯、事后监管、优化服务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快速落实责任,及时发现、处置问题提供便利条件。

    从总体上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部门对大数据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认识不清晰、不到位,往往被动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缺乏主动利用大数据进行治理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运用大数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对政府数据、企业数据和社会数据的综合挖掘和应用。但目前数据的整合与共享仍然存在障碍。比如,对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还缺乏清晰界定,一些地方、部门往往对能否共享数据、能否使用数据存在疑虑。数据管理和交易规则仍不完备,对数据流转过程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这些都不利于数据的充分共享和应用。

(摘编自孟庆国《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水平》,《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的一年,人们渴望听到国际科技合作的交响曲,嫦娥四号探月之旅就传递出这样的喜人信息。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有中德合作的因子——搭载了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可对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配合嫦娥四号执行任务的中继星“鹊桥”,也扮演了给探月国际合作拉开新序幕的“大角色”——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频谱仪,未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聆听低频宇宙之声,寻觅宇宙大爆炸遗留的密码。事实上,中国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真诚携手,一路同行。

(摘编自钟声《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服能》,《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4日文章,原题:随着中国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一个新的太空大国诞生(作者里克·诺克,胡音松译)

    当中国在本周四宣布它已经成功将太空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突破。对北京来说,它不断拓展的太空探索版图也传递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这不仅仅是一次着陆。”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艾伦·达菲说道,“这清楚地表明中国技术已经达到何等卓越的程度。”

    从科学的角度看,中国的成就令一些曾预言这一努力终将失败的人感到惊讶。让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异常困难——月球背面从未朝向地球,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不能和地球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但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发射一颗中继卫星为月球车架起一座“鹊桥”。

    2003年,当北京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轨道时,西方观察人士对这一消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为了赶上美国和俄罗斯做出的毫无意义的努力。但是,中国却不受任何干扰稳扎稳打地扩大太空探索版图。如今,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正在减弱。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早在其一流的太空事业登上全球头条之前,中国就开始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起中国就开始将目光转向月球背面,并研究未来可能的着陆地点。在某些方面,尽管中国拥有的资金仍然较少,但中国的能力已与美国相当。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1月5日)

材料三:

    嫦娥四号任务实施了两次发射,2018年5月21日发射“鹊桥”号中继星;由“玉兔二号”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9年1月3日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2月21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业互联网是传统产业“智能+”的基础支撑工具。以“智能+”接棒“互联网+”,不仅是因为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更因为智能技术经过了多年孕育发展,尤其是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已涌现出一些领先世界的技术成果,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智能+”,并强调“智能+”对于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升级赋能作用,意在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焕发经济新动能。从“互联网+”到“智能+”,互联网新技术从消费端到产业端的深度迁移和升级,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如果说“互联网+”更偏重于先实现互联互通,“智能+”则是在万物互联新时代,通过智能化技术为各个行业深度赋能,是数字技术发展升级的全新阶段,并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消费端的成功应用进一步迁移到产业端,重塑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激发效率革命,打造传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新动能。

(摘编自《“智能+”带来新变革》,转自新华网)

材料二:

    从技术本质看,“智能+”与“互联网+”所依赖的关键核心技术不同,计算科学的发展以及智能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使“智能+”拥有了远超“互联网+”的发展潜能。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分别是“智能+”与“互联网+”所依赖的关键技术,两者的发展路径不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互独立存在。

    从经济特性看,“智能+”与“互联网+”的价值创造方式不同,“智能+”超越了“互联网+”带来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网络外部性,将通过智能感知、自主预测等塑造出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经济形态。

    从影响程度看,“智能+”与“互联网+”产生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也不同。“智能+”不仅能覆盖互联网不能“+”到的领域,还能实现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活动和关系的全新赋能,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将远远超过“互联网+”。

(摘编自《抢抓“智能+”催生的新机遇  培育更强劲新动能》,转自《经济日报》)

材料三:

    “从‘互联网+’走向‘智能+’是一种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智能+’时代,更多的挑战和应用将来自企业端和产业端。”近日,新华三集团副总裁、云数产品线总裁张岩在接受包括环球网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随着ABC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互联”。当万物皆可互联时,“智能+”将促使生活和生产效率发生质的飞跃,也就是利用更智能的机器、更智能的网络、更智能的交互来创造出更智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态系统。

(摘编自《“互联网+”到“智能+”关键何在》,转自环球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权威智库机构“瞭望智库”10月1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5年,中国的科技创新带来了民众“获得感”的持续提升,科技领域“获得感”得分5年间增长72%,仅过去一年就提高了约20%。在各领域的科技成果中,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在提升民众“获得感”中的贡献率最高,占26%。

    “获得感”既是一种主观感受,也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获得。这种“获得”既包括物质、经济上的获得,也包括精神上的获得,是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生动写照。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获得感”指数的地区差异说明,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发展仍是第一位的要求,同时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在高端制造、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中国正在从“跟随者”变成“引领者”。以支付为例,为解决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2004年支付宝诞生,开创引领了移动支付、信用贷款、以支付为入口连接公共服务等技术和模式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经验共享,在世界上带动了一大批跟随者。

(摘编自人民网《过去5年,哪些技术最能提升百姓“获得感”》)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紧扣这一主要矛盾转化,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是未来科技创新工作的时代方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回顾过去5年,科技创新改进民生福祉让百姓受益匪浅。而在国家层面,政府其实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科技部统计显示,目前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成覆盖2183家医疗机构的新型协同创新网络,慢阻肺、脑卒中等领域的国际医疗指南被改写,重大疾病防控有了“中国方案”;建立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全面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者、引领者。

(摘编自新华网《科技投入向民生倾斜,让人民有科技“获得感”》)

材料三:

    中国眼下商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场景实在是太丰富了,西方未来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全球正在或即将经历一场“中国浪潮”“中国浪潮”的掀起,并非凭空而来。

    技术精英正大规模涌回中国。截至2014年,中国回国留学生人数首超出国人数;2015年,回国人员达到当年出国总人数的77%,而1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23%。技术上,中国高铁运行5年,客流量就超过34岁的法国高铁,而建设成本仅是德国、日本等1/3—1/2,领先世界;中国航天与美国并肩,中国“天宫”将成未来唯一运行的太空空间站,领先世界;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及杰出研究者喷涌式集体入选全球科技权威榜单,领先世界……

    五年前的我们,根本想不到今天的生活会变成这样: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四五个小时,是从前的1/4时间;排队成历史,很多要办的事、要买的东西都可以在手机上操作;出门不用带钱包,甚至连手机可能都不用带了,“靠脸吃饭”时代正在招手……这些甚至让在联合国工作回国的人员都感到自己落后了。

    每一次浪潮,都是一场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生活方式的革命。眼下,中国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对象。在印度,不少餐馆、加油站、飞饼摊、茶叶摊挂上了二维码;在印尼,人们不仅打车打摩的用手机,连点餐、预约快递、干洗衣服也用手机;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都纷纷要引进中国铁路技术……这些都让中国游客有种奇妙的宾至如归感。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受益人只是技术拥有者及投资人,普通人很难受益,甚至会因为新技术出现而贫困,因为机器抢走了他们的生计,由此导致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而眼下这波“中国浪潮”,让普通人从中受益的时间前所未有地变短。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浪潮来了!”——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8岁生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条码支付”迅速发展。据了解,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通常包括“扫码付款”和“扫码收款”两种方式。

    不过,扫码支付在走入人们生活的同时,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

    据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合规总监唐凌介绍,相比于银行卡支付,条码支付没有物理卡片载体,也缺少专业设备支持,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一交隐患。比如,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病毒。将消费者手机中的支付账号、密码、身份证信息、联系人信息、照片等隐私信息窃取,甚至可能通过直接截获短信验证码来迹刷手机用户银行卡。

    董希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条码支付由于门槛较低、成本低廉、支付便捷,近年来受到了商户、消费者、银行及支付机构的青睐,在服务普通消费者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二维码通过几何因形来记录教括和储存信息,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可能产生安全漏洞和隐患。从市场层面看,部分支付机构在拓展业务时,通过不当的交叉补贴、滥用优势地位来排除和限制竞争,导致不公平党争。从合规层面看,部分市场机构片面追求业务发展速度,违规发展商户,带来各类安全隐患。”董希森说。

    (摘编自《“条码支付“风险隐现需纳入规范》)

    材料二:

    支付宝发布的2019年10月1日至3日消你报告显示,实体店人均消费频次增45%,美食、出行、零售三大行业堪称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随着移动支付不断丰富,通过刷脸、无人零售等智能售卖的商品交易金额猛增九成。

    同样是放假前3天相比较,假期更长的“十一”日均消费金额环比“五一”高一成,在更广阔的四至六线城市,“十一”日均消费金额环比“五一”增长约四成,相当于多放1天假,消费多一成。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妈”也开始加入用移动支付消费的主力,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三省中老年人最热表假日消费。

    另据网联清算有限公司数据,今年国庆长假期间(10月1日至10月7日),网联平台运行平稳,共处理跨机构支付交易85.94亿笔,金额4.33万亿元。其中,10月1日交易量最高,单日超过12.9亿笔,全额超过6787亿元。

    数据显示,网联平台日均交易笔数同比去年“十一”增长79.92%,日均交易金额同比去年“十一”增长163.38%。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森表示,从网联披露的日均交易笔数和金额的增长来看,网络支付(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规模继续呈现快速增长,背后是大众支付偏好的转变,网络支付交易规模持续上升,这也是我国网络支付市场发展的写照。

    重希彝还谈到,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网络支付市场蓬勃发展,从线上支付如订酒店、机票、火车票,到线下餐饮、购物扫码支付,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大众在“十一”假期出行、消费、娱乐提供了更大便利。

    (摘编自《买买买!国庆出境游人均移动支付消费近2500元》)

    材料三:

    支付宝联合飞猪发布的2019国庆黄金周出境游报告显示,“十一”期间,国人出境游移动支付消费再创新高,人均支付接近2500元,同比去年增长14%;单笔消费全额同比增幅达11%。

    境外用卡方面,中国游客假期中在144个境外国家和地区使用银联卡,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热度持续,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缅甸、白俄罗斯等地交易量同比增长逾2倍。越来越多游客在境外交通、餐饮、娱乐类商户使用银联卡,其中航空、铁路、租车、加油等交通类商户银联卡交易量同比增长逾五成。中国游客在45个境外目的地使用云闪付APP扫码支付,或开通银联手机闪付“挥”手机支付,带动银联移动支付境外交易额同比增长近20%,其中银联二维码支付交易量同比增长超过8倍;中国游客尤其爱在秦国、新加坡、加拿大、日本扫码支付,在澳大利亚、俄罗新、法国“挥”手机支付。

(摘编自《跨境移动支付创新高银联等发布国庆节支付交易数据》)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