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2016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城固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请据题回答:
(1)、萘乙酸(NAA)主要作用是刺激生长、插条生根、疏花疏果、防止落花落果、诱导开花、抑制抽芽、促进早热和增产等.为了验证萘乙酸的生理作用与生长素作用相似,某人取生长状况一致的某植物嫩枝若干条,随机平分为A、B、C三组,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

组别

处理

培养

A组

去掉嫩叶,浸于10ppm的NAA溶液中

24h后取出枝条,用清水洗净,插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杯外包上黑纸避光,观察枝条生根情况

B组

不去掉嫩叶,浸于10ppm的NAA溶液中

C组

不去掉嫩叶,浸于清水中

①实验中有(1、2或3)组对照实验.

②用黑纸包住烧杯遮光的原因可能是

(2)、研究者取生长良好、4~5周龄拟南芥完全展开的叶,照光使气孔张开.撕取其下表皮,做成临时装片.从盖玻片一侧滴入不同浓度乙烯利溶液(能放出乙烯),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后,在光下处理30min,测量并记录气孔直径.之后滴加蒸馏水,用同样方法清除乙烯利,再在光下处理30min,测量并记录气孔直径,结果如图1所示.

①图1中用乙烯利处理叶片后,气孔的变化说明乙烯可诱导

②用浓度的乙烯利处理拟南芥叶,既不会伤害保卫细胞,又能获得较好的诱导效果.

(3)、为研究乙烯调控气孔运动的机制,研究者用乙烯利、cPTIO(NO清除剂)等处理拟南芥叶,并测定气孔直径和细胞内NO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所示结果可以推测
举一反三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赤霉素对诱导α﹣淀粉酶合成的影响,用大麦种子做了如下实验:

①用刀片将大麦种子切成有胚、无胚的两半,消毒后在无菌条件下浸泡48h.

②按下表向培养瓶中加入相应的试剂和材料,在30℃下振荡培养12h.

瓶号

缓冲液(mL)

赤霉素溶液

实验材料

浓度(mol•L1

用量(mL)

有胚种子(个)

无胚种子(个)

1

2

0

0

10

0

2

2

0

0

0

10

3

1

2×108

X

0

10

4

1

2×107

X

0

10

5

1

2×106

X

0

10

6

1

2×105

X

0

10

③取6支试管,编号并各加入1mL 0.1%淀粉溶液,再从上述培养瓶中各吸取0.2mL溶液加入对应编号试管并摇匀.将试管置于30℃恒温水浴保温10min,然后在各试管中立即加入2mL碘液,振荡后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请回答: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blank#}1{#/blank#} .

(2)2﹣6号瓶中的大麦种子为什么要去胚?{#blank#}2{#/blank#} .设置1号瓶作为对照的目的是{#blank#}3{#/blank#}

(3)表中的用量X应该是{#blank#}4{#/blank#} .各组种子的个数为什么是10而不是1?{#blank#}5{#/blank#}

(4)步骤③中,若实验结果为2﹣6号试管的蓝色越来越浅,为了判定赤霉素诱导α﹣淀粉酶合成的最适浓度,进一步的实验是{#blank#}6{#/blank#} 

(5)除了用碘液显色方法来判定α﹣淀粉酶的活性,还可用{#blank#}7{#/blank#}显色方法来判定.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测定的是{#blank#}8{#/blank#} ,后者测定的是{#blank#}9{#/blank#} .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