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

“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人所接受。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对“低碳生活”的认识,选择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校团委将要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阅读下列材料,从两个方面概括出实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南、北极冰川开始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和低海拔岛国将被海水淹没。据预测,按现在的速度,21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水温升高将导致蓝藻过度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

(2)、阅读下列校团委对学生进行的“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表,说说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无 题

席慕容

在旧的户籍法里,孩子都跟从父亲的籍贯,并且视为理所当然。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家里就有三个山西人,一个蒙古人。

其实,在台北出生,在新竹和龙潭长大的这两个孩子,从来也没背负过什么“血脉”的包袱。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慈儿甚至还说过我:

“妈妈,你怎么那么麻烦?”

想不到,这个多年来一直认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有一天忽然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我说:

“妈妈,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会哭了。”

那是纽约州的午夜,她刚听完一场音乐会回来,从宿舍里打电话给我:

“今天晚上,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图瓦共和国的合唱团,他们唱的歌,我从前也听过,你每次去蒙古,带回来的录音带和CD里面都有。可是那个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为什么今天晚上他们在台上一开始唱,我的眼泪就一直不停地掉下来?好奇怪啊!我周围的同学都是西方人,他们也喜欢这个合唱团,直说歌声真美,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歌声除了美以外,还有一种好像只有我才能了解的孤独和寂寞,觉得离他们好近、好亲。整个晚上,我都在想,原来妈妈的眼泪就是这样流下来的,原来这一切根本是由不得自己的!”

然后,她就说:

“妈妈,带我去蒙古。”

那是1995年的春天,因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动身了。先到北京,住在台湾饭店,准备第二天再坐飞机去乌兰巴托。那天晚上,我们去对面的王府饭店吃自助餐,慈儿好奇,拿着桌上的菜单读着玩,中式的什么“广州炒饭”、“扬州炒饭”,和台北的菜式也没什么差别,我问她要不要试试?她说没兴趣。

因为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到了蒙古,我特别安排住在乌兰巴托饭店,房价虽然比较贵,但是饮食可以选择西式或者蒙古式,慈儿还觉得我多虑了,她其实什么都可以吃。

这句话好像说得太满了一点。等到过了几天,我们飞到更北的布里雅特蒙古共和国时,她胃里的“乡愁”就慢慢出现了。到了离开乌兰乌德的旅馆,开车穿越山林到贝加尔湖,住进了画家朋友在湖畔的木屋的那几天,慈儿真可说是什么都吃不下去了。眼前的风景是美得不能再美的人间仙境,然而每天的食物却是蒙古得不能再蒙古的传统滋味;羊肉、马奶酒还都是小事,有一天竟然在野鸟静静回旋、野花怒放的河边现杀现烤羊肝给她吃,晚餐桌上是画家的夫人、女儿和女秘书忙了一个下午灌好的血肠,煮了满满的一大盘,大家都劝我的女儿要多吃几口。临睡之时,慈儿悄悄在枕边对我说,这几天晚上她都在默念王府饭店的菜单,回北京之后,可不可以去点一客扬州炒饭?

当然,这个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在王府饭店的餐厅里,慈儿的快乐是看得见的。后来,我去德国时,就一五一十都转述给父亲听,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我的暖,一寸长

葛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又是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您说是不,大哥?”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生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就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的眼神。

    ⑪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⑫翌日,他骑着自行车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⑬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叫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将孩子放在自行车上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⑭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⑮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⑯“其实俺明白,城里人也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他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他,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⑰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选自《读者》)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阅读《一根拐杖》,回答下题

一 根 拐 杖

朱成玉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上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待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裹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让我在家复习功课。我却偷偷跟着。那天很热,我看到父亲脸上的汗水肆意流淌,可是两只胳膊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④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幕。

⑤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就晕倒在地上。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向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布满皱纹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真心。

⑦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为老人掐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老人醒过来,向父亲道谢,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一支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的危险。父亲递给老人一根拐杖,“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⑧“谢谢,那你怎么办?”

⑨“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

⑩瘦小的父亲渐渐高大起来,早上明明刚和他比过个头儿来的,可是现在却觉得自己比父亲矮了不少。

⑪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是父亲没有,虽然站在那里有点儿摇晃,但却是像一棵树,只是摇晃而已,不会倒下。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⑫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⑬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⑭一根善的拐杖,可以让你的人生站得稳当一些。

(有删改)

阅读

〔甲〕游记选·题记(节选)

前人的游记,多归入“杂记类”中,就它的文体和题材看,原是记叙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一种;拿绘画来譬喻,就好像“野外写生”那一种作品。 但是我们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或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所感到惊奇的、喜悦的,未必只是那地方的景致,人物、风土、各种社会环境,比起山光水色有时会给我们更新鲜的印象,更深刻的刺激,于是我们运用这些材料写成游记,便成为各地各式的“社会相”了。

游记的一般作法,是将自己插入景物中流转:随着作者视线或位置的不同,景物便陆续地被描绘出来,这正像银幕上各种镜头不断地换映。这种一味叙写景物而作者完全居于旁观地位的办法,自古认为正宗的游记都应如此。但是呆板的毛病,究竟难免。作品的生命,要靠着作者个性的渗透,才能体现。好的游记,不婪于景物的叙写而完全忘却了自己,最重要的,还是要写出自己在新的环境中,所得到的新的观感、新的发现、有力的批评。

在一篇游记中,作者完全忘却了自己,那是纯粹的记叙文;发现了自己,或写出了自己,记叙文中便混合了抒情或论说的成分了。

我们平常写文章,常会感到无话可说,不知道从何下手。可是写游记却少有这种苦恼,因为要写的都是自己的经历,耳闻目见的光景。但是在游历中所看见过的东西,全部都要记录下来,不但无此可能,而且也没有这种必要。 一番严密的选择,是决不可少的。这叫作题材的抉择,或题材的处理。我们在某种景物中,假使接触到它的新奇,或发现了它新的情味,新的教训,这些,才是宝贵的材料,是我们所需要的题材。上面说过,作品中要有自己,才有生命,便指作者在写作时精于选择这种题材。

(选自《游记选》,有改动)

〔乙〕幽静的峡谷—樱桃沟

周沙尘

①樱桃沟,又名暖谷,俗称周家花园。它位于寿安山麓,从西山卧佛寺西行,便进入了通往它的曲径,徐徐前行,来到一处幽静的峡谷,这就是闻名京城的樱桃沟,是一处避暑胜地。昔日这里有座明代的庙宇,叫广慧寺,庙后庙前有果园,其中以樱桃最多,故而得名。

②进入樱桃沟,便可听得溪水潺潺,水清见底,两旁怪石林立,溪上拦水成池,可养鱼、游泳、浇灌林田。抚奇石,观游鱼,已足够其乐无穷;而沿溪西北行,山间有野花,溪边有芳草,这野趣横生的地方。真使人流连眷恋

③沿小径前行,至谷前,就可听到淙淙琤琤的悦耳泉声;循声入谷,便见一股清泉泻流石罅之间,乱石参差,泉水被怪石所阻,分作若干缕,或伏石而出,或跌石而下,其状似丝、似带,纷呈多姿,声细疾徐,顿挫有韵。 清泉甘洌微寒,饮它一口也是莫大的享受。

④山林间有一处山沟,名曰“退谷”。据说这是明末清初的学者孙承泽隐居的地方。他在此著有《天府广记》一书,流传于世。孙承泽利用天然山势,种植松竹。佘树森先生对退谷的松与竹颇有见解,他写道:“退谷的松与竹,虽无庐山那种‘无径不竹,无荫不松’的气派,却也自有妙趣。传说里的金章宗看花台前‘横拖岭半’的古松,虽已无处可觅;但是,‘水源头’侧畔的‘石上松’,却也引人入胜。 在‘清泉茶座’吃茶,可以看到两株白皮古松,为你撑开两把翠绿巨伞。再看四周山岩,也间有古松屹立。松占山岩而将谷中一片平地礼让于绿竹,由于独得清泉的滋润,所以长得葱翠茂密、生意盎然。看着这苍松翠竹交映的景象,我更觉得‘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两句的偏颇。松,挺拔苍劲,逾百岁而不衰,固然可钦;而竹,又何‘恶’之有?它循乎自然规律,送旧更新。老了,就让位于新竹,而自己却又转到另外的岗位上去,或建舍,或做器物,造福于人类。”而孙承泽种松植竹,建造亭台,却并非如此。他只想使这北国的山林变成南国山庄,据为私有,成为个人的世外桃源。虽经三百年的沧桑变化,至今山中还有个亭子被称作“退翁亭”呢。 亭系孙承泽所建,他自号“退翁”。

⑤沿着小路西行北折,又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穿过松林边沿的青翠竹林,还有一座小巧的石亭,亭柱上刻着王维的两行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⑥亭子对面的岩壁间有篆文刻石,上镌“白鹿仙迹,退谷幽栖”八个字。 据说曾有一骑白鹿的仙人在此停留,这自然是传说。 由此西行,有一座从城里端王府移来的汉白玉精雕石桥,过桥走一段山路,闪出一处高大的石阶,石阶末端有座小门,门额上书“鹿岩精舍”四字。 踏进小门就是樱桃沟花园了。 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曾这样描写过此处的幽静:“鸟树声壮,泉唱唱,不可骤闻,坐久,始曰:‘彼鸟声,彼树声,此泉声也。’”今人寄水先生则认为,樱桃沟花园是以“天然”二字取胜,他写道:“石阶层层变幻,小径曲曲迂回,数间精舍,半隐于树荫之中,几座土台,微露于石峰之侧,翠竹临风,野花匝地,早春便有燕来,盛夏可闻蝉鸣,无时无处不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寄水之笔,描绘樱桃沟,四时皆有美景,晴雨各秉异趣。只有身临其境,静坐片刻,才能识别峡谷中的情趣。

(选自《山水情》,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