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最新消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李洱《应物兄》获奖。这几部作品都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书写对象囊括古今,既有民间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有知识分子在象牙塔内外的众生相。

    每届茅盾文学奖公布前后,都会引起文学圈内外的一阵喧哗,媒体与出版圈也做足了准备,舆论场上各种争鸣之声也随之兴起。众所周知,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设立的文学奖项,旨在鼓励中国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获奖者基本都会被纳入当代文学的“著名作家”行列,获奖作品也会进入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序列,并经过传媒出版的作用,这些作家作品会被更多文学圈之外的人所熟知。事实上,在纯文学不断被唱衰的现实形势下,很少有茅盾文学奖这样的“文坛大事”能引起外界的关注,这也赋予它更多非纯文学层面的意味。

(摘自《凤凰新闻》)

材料二:茅盾文学奖作家分布地图

(近几年茅奖作家分布图,出自张石欣《谁动了茅盾文学奖的蛋糕》)

材料三:

    对于茅盾文学奖存在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不少读者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商业介入文学并对文学构成负面影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此影响背后隐含的不安是,谁关心评奖?谁关心作品?

    近年来评奖前后出现的波澜、责难和遗憾,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了作品之外,种种因素令每次评选结果都摆脱不了人为活动的痕迹,这也使得茅盾文学奖的公正性受到挑战。而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奖”,却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诺贝尔文学奖”有严格公开的评选程序和提名、筛选过程。通常每年推荐候选人有1000—2000人,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评选工作,不能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人们对茅盾文学奖的期待同样如此,那就是公正透明,坚守文学精神,承载文化使命,而非一味“平衡”,考虑各种因素,各种关系,让一些平庸之作顶着“茅盾文学奖”的桂冠,如此用不了几届,“茅盾文学奖”的精神价值和品牌价值都将受到损毁。

(摘自《新时代文学的出路》)

材料四:

    从文学史的脉络看,上世纪80年代中短篇小说成就突出,但长篇小说的大规模崛起,还要等到90年代后。虽然不少作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放弃了对革命叙事的追求,但宏大叙事成为90年代不少作家坚持的路径,这可能并不是所谓“去政治化的政治”层面上的考虑,而是文学发展内部规律演进的结果。经过80年代各种文学实验后,短促的文本叙事已经无法承担更多深入的书写,莫言、贾平凹、余华等作家都在90年代后呈现出“长篇现实主义转向”的特征,《生死疲劳》《废都》《许三观卖血记》等一大批经典作品诞生。因此,即便排除官方话语对文学形式的引导,由这一批占据纯文学话语权的经典作家形成的书写路径——现实主义与时代性、史诗性也成为茅奖的评选标准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茅奖的作品及其评选机制,正是在上述官方引导与经典作家作品的影响下,不断模仿与创新的结果。法国思想家布迪厄曾用“场域”的理论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事实上,在中国当代的文化场域上,资本与权力扮演的角色同样关键。评出茅奖作品,既是当代文学初步经典化的轨迹,也是文学场域中各种话语权相互博弈的过程。评奖的过程,不只是一个纯文学意味上的活动,也是一个“文化政治学意义上的实践”,通过对茅奖作品的征集、确立、发布以及之后的研究、争鸣,官方的文学机构对文学场域发挥着了解、调控的作用,而普通读者的态度,也会被当成某种舆论态势,其中混杂的知识界内外的立场,往往也会被当成一种可以分析的文化现象。

(摘自王潇祥《冷眼看文学奖》)

(1)、下列不属于“茅盾文学奖”揭晓后引起喧哗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一些平庸作品的获奖,冲淡了奖项本身的公正性和原则性。 B、商业运作模式介入,使得奖项设立本身的初衷受到了影响。 C、塑造各种现实主义人物,诠释当代文学初步经典化的轨迹。 D、占据话语权的经典作家形成的书写路径成为奖项评选标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盾文学奖的设立,秉承了茅盾先生鼓励中国优秀长篇小说创作的遗愿,但在评选过程中,不乏各种外部因素的介入,赋予其不少非纯文学层面的意味。 B、从近年茅奖获奖情况看,获奖作家不少出自江浙沪等沿海省份,中部省份主要集中在陕豫川等,广袤的西北部省份几近空白,体现了地域差异的不平衡。 C、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一般被认定为当代著名作家,那些获奖作品,经过官方引导与传媒出版的作用,很快为大众耳熟能详,进入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序列。 D、茅奖作品评选,既有当代文学初步经典化的轨迹,也有文学场域中各种话语权的相互博弈,这种现象,可以用法国思想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来解释。
(3)、根据上述材料,提炼出让茅盾文学奖保持生命力的措施。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话剧市场一直稳步成长的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手握22部原创话剧IP(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凭借《夏洛特烦恼》的成功,其成长空间一下子被打开了。在国内电影IP热潮下,话剧改编电影前景广阔。

《夏洛特烦恼》的成功源于当下的IP热潮。在热门小说、热门网络剧、热门电视剧,甚至一首歌都被改编成电影的当下,质量上乘又与电影有着天然联系的话剧有望成为电影改编的下一个洼地,一批话剧正在被改编成电影。华泰证券指出,今年国庆档的影片集中体现了娱乐内容产业的几大趋势,其中之一便是IP正成为市场的敲门砖,国庆档排名前三的《夏洛特烦恼》《港囧》《九层妖塔》均带有IP光环。

自9月30日上映以来,《夏洛特烦恼》票房一路飙升,最后以832万元的优势超越《港囧》,将国庆档票房冠军收入囊中。这不能不说是一场由IP带来的口碑的胜利,也是中国电影在自媒体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无论从IP背景、导演与演员阵容以及制作投入上来看,《夏洛特烦恼》都难与《港囧》和《九层妖塔》媲美,其逆袭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口碑,尤其是观众自发的力量,这点与暑期热映的《大圣归来》有一定相似之处。

开心麻花总裁刘洪涛称,“话剧和话剧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每一部话剧都适合改编成电影,还要看它是不是大众化的产品。我们的话剧一开始就是面向大众的,做的是商业话剧。同时,我们的话剧一演就是几百场甚至上千场,是真正经过市场考验的,有市场的基础在这里,改编成电影的风险是很低的。”

当然,有好的IP,还要把IP用好。IP具备的粉丝基础,使影片在上映初期可以获得关注,但最终的票房还是取决于对IP的运营能力。《九层妖塔》就成为了IP运营的一个反面教材,该片只借《鬼吹灯》的噱头,故事改编薄弱,把盗墓片拍成了怪兽片,使得前期聚拢的人气快速流失,票房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取材于2015年10月14日《中国证券报》)

【材料二】

时光:原著本身有很多读者和粉丝,导演是如何拿捏改编程度的?

乌尔善:小说和电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媒介,不可能把小说照搬拍一遍就成了好电影。首先要有优秀原创IP基础。《鬼吹灯》有8本小说,拍100集电视剧都装不下。但电影其实只有两小时,要讲成一个适合两小时的故事,是个很技术性的工作。如果想把一部好的小说变成一部好的电影,要抓到小说最本质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并把它变成一个电影的结构,不可能有照搬原著就成功的电影。

在拍之前,一是要了解类型电影的特质。中国之前没有拍过探险电影,没有编剧写过探险电影的剧本,我也没有拍探险电影的经历,我们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什么是探险电影?什么是中国人的探险电影?什么是鬼吹灯改编出的探险电影?这三个问题要问自己很多遍。一是探险电影的规则是什么。之前把自己能找到的探险电影全部认真看完并做影片分析,像《古墓丽影》系列,《木乃伊》系列等等,找到它们共同的规律,它们作为探险类型有什么基本的法则,类型特质,人物关系如何设置,有哪些要素是不可能回避的,这些东西弄清之后,我写了篇论文交给编剧,有哪些要素,要根据这些规则去创作。

其次是把原创IP《鬼吹灯》8本小说读几遍,整理出它最有意思、最核心、最本质的特点。把这两方面做一个结合,把这些小说提供的丰富的元素变成电影可以展现的故事核心,能够用两个小时讲清楚,讲精彩。

时光网:和十分受欢迎且广为传播的原著小说作者合作,有何利弊?原著作者、改编编剧以及你自己,在对剧本的把控方面,是如何分配合作的?

乌尔善:请原作者来参加剧本创作是我的建议,作为原创IP的小说是很有想象力的,与电影类型特质吻合的原创IP小说才能改编成电影。天下霸唱能把很多复杂的中国人的神话传说、民间传奇混合在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当中,创造了几个生动的特别有魅力和质感人物。请天下霸唱过来就能保证这些东西是原汁原味的,但是同时天下霸唱又不是电影编剧,他只是一个自由写作的作家,喜欢看电影,但对电影创作还是很敬畏,所以很多关键的设置会征求他的意见。但是更主要的还是跟编剧合作。编剧本身更有电影创作经验。天下霸唱提供了很多重要的设计,他很有想象力。这样我就把职业编剧和原著作者做一个配合,关键的处理点上,天下霸唱会想出很多特别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案,特别有意思的设置,我们再把它们合理地融入剧本中。

注:①乌尔善: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导演,电影票房近16亿。②天下霸唱:张牧野,天津人,被称为中国最具想象力的作家,其代表作《鬼吹灯》系列小说风靡一时。

(取材于Mtime时光网文章)

【材料三】

在经历了几轮的口笔伐之后,“IP热”有降温趋势。但随着IP改编的作品《太子妃》的热播,又为“IP热”添了一把柴。由此可见,虽然“IP热”在未来会被原创打败,但业已形成的“IP依赖”,几年内仍然不会消除。

《太子妃》的成功,在于制作者只是从IP那里拿来了创意和基本剧情,在拍摄的过程中,往剧作中注了年轻一代的表达方式。其剧情,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当下年轻人的语言、审美与价值观,因此观众才会全盘接受它,包括无法用“瑕疵”形容的缺憾之处,也照样笑纳

都言IP垃圾多,但《太子妃》为那些不是一流的IP提供了一个出路,即影像制作者会在文字写作者的基础上,往故事里灌注更多符合娱乐要素的东西,通过二度创作的方式,把一些非精品IP变成受欢迎的剧集。这对影视业和IP生产者都是个好消息,也是影视工业化的一个必经途径——分工明确,各取所长,合力完成,达成商业利益最大化。

《太子妃》是影视业冷静看待“IP热”的结果,虽然仍在使用IP,但使用的方式已经和从前有些不一样了。电影也是一样,陆川导演的《九层妖塔》和乌尔善导演的《寻龙诀》,故事灵感、主要剧情都是来自超级IP《鬼吹灯》,是典型的“IP依赖”作品,如果没有《鬼吹灯》这个IP号召力在前,两部电影的关注度会少许多,《鬼吹灯》这3个字起码为影片省掉了上亿元的宣传费。

《九层妖塔》与《寻龙诀》公映后评价不一,但两部电影的共同价值是,为魔幻类型题材找到一条可行性很强的改编之路。以后,青春、爱情类的IP开发价值不会太大,但对于魔幻、穿越等类型特征非常明显的影视作品来说,IP仍是重要的灵感源泉。

《鬼吹灯》《盗墓笔记》这一类的IP作品之所以影响力如此巨大,是因为它们与读者、观众离得比较近,讲的是近现代故事,用的是网络语言,融入的情感也是当下模式的。中国古代有《搜神记》《山海经》《世说新语》《阅微堂笔记》等海量神怪异小说,每个都是大IP,一旦这个文化宝库被创作者们尽情挖掘,衍生于网络的IP就会被彻底抛弃,“IP依赖”才会被真正治愈。

(取材于2016年1月22日《中国青年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也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的原因。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意,认为这是标准的“老皇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也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人们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表明其除了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自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订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会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与保护行列,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断”。

    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材料二: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剖析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往往是轻松落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他的小说“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并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5日上午开始,某自媒体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称,将于15日上午8时开始,在包括北上广在内的一线城市地铁中,投放一万本图书。任何乘客在发现被投放的图书后,均可带走进行阅读,并将之在城市中长期传递。

    实际上,“地铁丢书大作战”收获的关注度,与多位明星参与密不可分。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当天上午,包括黄晓明、张静初在内的多位演艺界明星同步发表微博,表态加入此次行动。

    这场“地铁丢书大作战”,很快在网络上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活动的目的在于推广阅读,而发动明星丢书,也是考虑到通过明星效应,可以引起更多关注和参与。更多的网友在质疑。有人认为活动的形式大于意义,而明星的加入,使得其更像一场“作秀”。参与的明星并非酷爱阅读者。有人表示,从国内的地铁运营环境来看不可行,尤其是在早高峰期,没有人会注意到藏书,此外,参与活动的图书是否符合读者阅读兴趣,也无从得知。

(取材于《新京报》2016年11月17日)

材料二:

    这个活动是一个叫做“新世相”的微信公众号发起的。公众号的运营方、北京世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汪再兴说,“丢书大作战”源于“赫敏伦敦地铁藏书”活动在社交媒体的火爆。

    “一周前,‘新世相’决定组织这个活动。我们写邮件给发起‘地铁读书活动’的英国机构的负责人,他们表示支持并向我们传授经验。同时,我们快速确认了京港地铁、海南航空和滴滴顺风车为合作方,作为这次投放的主要渠道,多家出版社支持了此次发放的1万余册图书。”汪再兴说,在选书上他们有自己一贯的标准,那就是“有价值的阅读”。下一步,他们会把线上和线下系统优化,在不消耗公共资源的前提下,帮助用户自发完成图书的共享和传递。

    “新世相”还在今年6月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一位内蒙古库伦镇的小伙子在寄回的图书里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在镇上小卖部打工的年轻人,之前接触的都是流行书。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好书,我是认真地一个字一个字看完的,我希望在这样的城市里,能有越来越多像这样的好书。

    在出版人路金波看来,包括“丢书”在内的一些活动,就是通过流行文化的刺激,让书走到年轻人中间。推广全民阅读,不能仅靠政府层面的推动,必须要玩儿起来,依靠年轻人的力量推广,让阅读不再枯燥。“我们的学者、作家、出版人要勇敢冲到年轻人身边,照顾年轻人的需求和口味。”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长程三国说:“我曾经看过很多关于读书日的活动,但推广手段陈旧,效率较低。如果能在推广形式和方式上创新,肯定事半功倍。”“丢书”活动很有创意。“无论做什么,只要能让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上来,都是好的,地铁里‘丢书’的活动类似于以前的图书漂流,但因为地铁人流密集,所以效率更高。”

(取材于《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6日)

材料三:

    虽然“丢书活动”的热潮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本报记者来到伦敦,试图通过乘坐地铁,了解为什么伦敦的人们会对“丢书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

    伦敦的地铁“丢书活动”现在的总负责人是奥克斯雷女士,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英国人有爱读书的传统,人对纸质书籍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怀旧情绪。在信息时代,手机无处不在。英国也受到手机的影响,英国人也经常看着他们的手机屏幕。这也就是为什么‘地铁上的书’这样的活动很重要的原因。有时环境十分重要,我们就想给人们一个选择——为什么不读一本书呢?”

    《哈利·波特》中赫敏的饰演者沃特森酷爱读书,她不但参与“丢书”,还发起了一个名为“我们共同的书架”的读书会,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取材于《人民日报》2016年12月6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礼物

[英]梅亚•格林

阿诺德走进病房,却突然收住了脚步。他看见了伯吉斯先生,还发现伯吉斯先生病床旁边站着一个人。糟糕!诺德心里咯噔了一下,史迪威可能会发现他的。他是无意中听到史迪威可能要去医院探望伯吉斯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阿诺德马上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去医院看望一下。于是,他赶紧喝了一杯茶,便匆匆地朝医院奔去。然而,史迪威还是先到了一步。

    阿诺德买了一串葡萄。可是,他看见床边的储物柜上竞也放着一大串葡萄,好像是那种无核的小葡萄,属于价钱较贵的那种。肯定是该死的史迪威送的!他觉得还是将自己的那串葡萄扔了为好,但又觉得扔了实在可惜。留下自己吃算了,他心想。此时,他的面孔就像那串葡萄一样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儿别扭。于是,他将那串葡萄随手揣进了自己的口袋里。此时,他的面孔就像那串葡萄一样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儿别扭。

    只要史迪威在那里,他就不好进去了,可病房外面又没有什么可以躲避的地方。想来想去,阿诺德只得又退到了楼下,在接待处茫然无措地转来转去。

    究竟该给伯吉斯先生送点儿什么礼物呢?买束鲜花?那太丢人现眼了!买本书怎么样?正好那边有一个书摊。阿诺德走过去随手捡起一本平装书,一看价格,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将近6英镑!上次买的那本书才花了他2.5先令。

    阿诺德走进自助餐厅要了一杯茶。餐厅已经坐满了人,他只得与别人共用一张餐桌。坐在餐桌的东面,外面的人看不到他,而他正好可以盯到那边的楼梯口。

    在他的旁边,一位穿红色外套、身材高大的女人正和一个朋友交谈着。她的手提包敞开着,里面的东西阿诺德看得一清二楚,在一堆妇女日常用品中间夹着一个小瓶子。一个小瓶装的威士忌酒,上面还绑了一个心形的蝴蝶结。

    这下他心里总算有了主意!刚才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伯吉斯先生平时就喜欢喝上一杯。可是医院是不会卖酒的,即使他想跑出去买,恐怕在这座医院周围方圆几英里的范围内也找不到一家卖酒的商店。

    一想到生活中的不公,阿诺德的心情不由得郁闷起来。自己在那岗位上干了四十五年,如今突然来了这个史迪威,用他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一时的热情拍老板伯吉斯的马屁。阿诺德压根儿就不相信热情。现在,他们要讨论什么重组问题。阿诺德心里明白,这所谓的重组无非就是要将一些人重组掉.他们竟然还美其名曰提前退休。哼!如果经济上负担得起,提前退休也就罢了,而阿诺德是负担不起的。到了这种年龄,他还能去哪里找到工作呢?

    阿诺德的眼睛死死盯着那个小瓶子。史迪威怎么在病房待了那么长时间?想必,他也找不到那么多话要说吧。老伯吉斯先生在精神状况最好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言语的。“身体还好吗?”“这里的饮食怎么样?”“工作情况怎么样?”三言两语问候一下不就得了,还有什么要说的?当然,史迪威与众不同,他可以谈上几个小时还觉得言犹未尽。阿诺德真希望史迪威把伯吉斯先生烦得要死。

    红衣女人还坐在那儿跟朋友交谈着。她在详详细细地讲述着自己的家族病史。

    史迪威终于出来了!他走下了楼梯。阿诺德站起身来,故意将那女人的手提包碰到了地上。

    “噢,请原谅,你看我笨手笨脚的。让我来捡吧。”阿诺德弯下腰捡起了滚落到地上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面带微笑地将手提包交还给它的女主人,然后快步跑向楼梯口。

    把它搞到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阿诺德暗自庆幸。不过,他的心头也掠过一丝负罪感。可他转念又想,这完全是那女人自己的过错。谁让她将自己的手提包那样敞开着,让那诱人的东西暴露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完全是自讨苦吃嘛!总而言之,所有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一个充分的理由。

    阿诺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伯吉斯先生接到自己礼物时是怎样的一副神情。他想,肯定会比史迪威的要好。你看他,就提了那么一串灰不溜秋的葡萄!

    想到这,阿诺德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地走进了病房,掏出了那瓶威士忌酒。

    大约过了几分钟,红衣女人推门进来,“爸爸,今天好些吗?妈妈让我给您带来了你最爱的威士忌,不过,妈妈绑了个蝴蝶结,提醒你只看不喝。”她是伯吉斯先生的女儿,她看到了桌上的那瓶威士忌和愣在那里的阿诺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