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南农大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9年11月21日公布,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教授团队用动物干细胞生产研发出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该团队使用第六代猪肌肉干细胞,经过前后20天的培养,得到重达5克的培养肉。

    11月21日,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对该成果进行了技术评价,认为该成果有3个突破。一是首次分离得到了高纯度的猪肌肉干细胞和牛肌肉干细胞,突破了培养肉研究难以获得高纯度单一细胞群的瓶颈;二是创立了猪和牛肌肉干细胞体外培养干性维持方法,初步解决了传代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衰减的难题;三是研发出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产品。这让中国跻身于该领域国际前列。

    据了解,培养肉是指用动物肌肉干细胞培养、生产可食用的肉类,培养肉技术是肉类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性创新,是一种新的动物蛋白生产技术。培养肉的生产一般先通过活体采样获得动物的肌肉组织,再从组织中分离得到肌肉干细胞并在富含营养成分的营养液中大量培养成肌肉前体细胞,最后在可食用的三维支架材料中将肌肉前体细胞分化成熟为肌肉组织。

(摘编自《中国“细胞培养肉”技术获重大突破》,“中国新闻网”2019年11月21日)

材料二:

    世界上的第一块“培养肉”诞生于2013年。当时,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生理学家波斯特博士耗时两年,花费了足足28万美元,才培养出一块牛肉饼。为了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世人,他们的研究目标就是培养可以吃的牛肉,他当着媒体的面儿,把这块牛肉煎熟了。波斯特博士也因此被称为“培养肉之父”。波斯特博士在2015年宣称,他的团队已经把一片肉饼的生产成本,由28万美元降低到9美元左右。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了,不过这距离市场的期待还是有些距离,因为在美国,一个双层牛肉饼的巨无霸汉堡,售价还不到5美元呢。

    不过,价格倒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毕竟,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培养肉肯定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而且,培养肉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从生物学底层来塑造肉类的口感和营养成分,这是畜牧业很难做到的事情。

    除了培养肉,人造肉还有另外一条技术路线,那就是“合成肉”。如果“合成肉”的历史可以从豆腐开始算起,那么人类已经在这项技术上折腾了两千多年了。中国是全世界豆制食品最丰富的国家,为了能够造出口感更好的豆制品,我们几乎试遍了所有可能的工艺和调料,但是很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也还没有真正拿出一块色香味俱全、能够以假乱真的合成肉。虽然我们经常把一些豆制品称为素鸡、素鱼,但是我们心里都清楚,那些只不过是调味过的豆腐而已。

    合成肉要想创造出不同的肉类组织的口感,就需要为每一种组织都发明不同的生产工艺,而培养肉则不需要,他生产任何一种肉类组织的底层技术都是一样的。培养肉公司甚至还能制造出排骨、脆骨、肉皮、牛蹄筋等肉类组织。一旦实现技术突破,通过培养的方法获得这些组织,比通过合成的方法来制造它们要容易得多。培养各种口感独特的肉类组织,是培养肉独有的优势。此时的培养肉,很可能就凭借着这种独特优势,迎来了市场拐点。

(摘编自《未来哪种“人造肉”最终会占领餐桌?》,“澎湃新闻”2019年11月29日)

材料三:

在不愿意尝试人造肉的消费者中,近一半是出于心理因素的影响;技术不成熟、口感不佳是另外两个降低消费者尝试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人造肉要真正走进中国市场,克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工作。

    即便目前在消费市场上,人造肉还是处于观望的状态。但是,人造肉的发展仍然是非常急迫却前景趋好的。因为人造肉有两大社会价值,是很多产业所难以实现的。经济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各个国家陆续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带动了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更对全球肉类消费造成直接的影响,人均肉类消费逐年增加。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报告,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7亿。人造肉为解决世界人民肉类消费困境,解决肉类短缺危机提供了解决之路。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 当前全球陆地面积有30%都被用于养殖业;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中, 有18%来自养殖业,其中的污染问题少有人提及。动物的排泄物会污染土地和水源,还有动物的遗骸,都会对环境造成非常巨大的压力。如果现在能通过技术的手段,达到保护动物与环境的目的,那这得是天大的好事啊!从这些角度,人造肉的社会价值是应该得到巨大肯定的。

    另外,还有与真肉相比,人造肉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控制食品的营养配比,并且除去对人体有害的部分。

(摘编自张毅《开始流入大众餐桌的人造肉,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1)、下列对材料中“人造肉”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动物肌肉干细胞培养、生产出的肉类就是“培养肉”,“培养肉”的成功研制也是肉类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性创新。 B、“培养肉”生产技术,其实就是一种动物蛋白生产技术,即在肌肉组织的活体采样中分离出肌肉干细胞,利用其再生长能力,培养出大量新的肌肉干细胞,最后依托可食用的三维支架材料聚合为肌肉组织。 C、世界上的第一块“培养肉”是由荷兰的波斯特博士耗时两年、花费28万美元,于2013年正式培养出来的,在媒体面前向世人证明了培养出可食用肉类的可能性,波斯特博士也因此被称为“培养肉之父”。 D、“人造肉”的技术路线有两条,即“培养肉”和“合成肉”。“培养肉”生产任何一种肉类组织的底层技术都是一样的,合成肉要制造出不同的口感则需要用不同的生产工艺,故“培养肉”的生产工艺更简单方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光宏教授团队研发出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实现了多重突破,使中国跻身培养肉研制领域国际前列。 B、中国是全世界豆制食品最丰富的国家,在豆制品的研制上,中国人做了诸多尝试,但至今还没能研制出一块能完全替代肉类的“合成肉”。 C、“培养肉”通过突破性技术,能培制出排骨、脆骨、肉皮、牛蹄筋等肉类组织,这是合成肉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独特优势,“培养肉”迎来了市场拐点。 D、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肉类消费呈明显的增长趋势,长此以往,世界人民将面临肉类短缺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造肉”发展前景向好的原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访谈文字实录(有删节)

    【编者按】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了“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文艺名家话精神故乡”系列访谈,近日,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做客人民文化,畅谈座谈会后的感悟

    “我称得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战线的一名老兵,到现在依然在心里经常哼唱着“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喘气”那些歌。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阎肃作为军旅文艺工作者的代表进行了发言。当他说起“军人也有‘风花雪月’”时,习近平总书记插话:“我赞同阎肃同志的‘风花雪月’,这是强军的风花雪月,我们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应该主要围绕着强军目标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自己的发言得到了习总书记的当面肯定,这件事令阎肃分外高兴,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虽年逾八十,阎肃仍思维敏捷,他透露,自己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并不拘泥于事先拟好的讲稿,有即兴发挥的成分,“风花雪月”就是他临场直抒胸臆,有感而发。从军六十余载,阎肃对军旅文艺创作有很深的感悟,“我认为,作为一个部队的文艺工作者,爱憎要分明,因为你是为这个部队服务,为国防事业服务的。我过去写过一首歌叫《天职》,其中有这样的词,‘哪有那许多相思眼泪,哪有那许多离别柔肠,当我们勇敢的踏上战场战场,胸膛里喷涌的是雷是火是钢’,我是老兵,我觉得军人就应该这样。”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来,军旅文艺界变化很大,阎肃看到“大家都在努力”。习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当前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阎肃感慨,“这句话说进了每个文艺工作者的心里,我们创作一线的很多同志,都在认真思考这句话,积累知识,磨练自己,想要努力做出一点成果出来,回报时代。”阎肃谈到,一年来,部队里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作品,例如,总政话剧团创作的当代军事题材话剧《兵者﹣﹣国之大事》,海政文工团创作的歌舞诗《英雄核潜艇》等等。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回顾了自己少年时代和插队时期阅读过的大量书籍,给阎肃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于从小热爱书籍的阎肃来说,阅读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许多帮助,“多读书,才能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为了把书中的知识“吃”进自己的肚子里,阎肃下过苦功夫,“唐诗宋词我都是一首一首,一堆一堆地背,川剧的唱词是最讲究的,一本一本的川剧我都背。把这些背下来以后,再去创作的时候,就‘下笔如有神’,占大便宜了”。

    “读书破万卷,真的很重要”,阎肃创作过《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说唱脸谱》《雾里看花》等大量经典歌曲,每次遇到创作“瓶颈”,脑中存储的海量知识就成为了他灵感迸发的来源,“灵感的迸发源自于自己从各个方面汲取到的营养,不管唐诗还是宋词,好的词句,存在脑子里面,它是不会溜走的”,阎肃形象比喻说,“平常哪顿饭把我吃壮了,我说不出来,但是身体慢慢越来越好,就是这个道理。”

    书籍不仅为阎肃带来创作上的帮助,也是他的“精神故乡”。阎肃认为,“心灵上的故乡,都是在我们的先贤的笔下。像鲁迅先生、老舍先生、曹禺先生、巴金先生的作品,我从小就读,真是长见识,长知识,长学问,而且长性情。从中,我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此,阎肃有着很深的体会,他认为,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就是要说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大实话”。为了倾听普通百姓的“心声”,阎肃无论走到哪里,都跟各行各业的人迅速打成一片,站岗的、扫地的、修脚的……都成为了他生活中的朋友。

    战士们爱听阎肃的歌,曾询问他“为什么你的歌里面总有那么多我们没听过的新词?”阎肃乐了,他透露,自己的创作能够不断出“新”,除了靠知识的积累,还得熟悉生活,接地气,和老百姓心相通。“我看我们的前辈都是这样做的。没有人民群众,没有火热蓬勃的生活,自己坐在屋子里瞎编是没有用的,是编出不来的。”阎肃认为。

    为了写出“接地气”的作品,阎肃也有过担忧,“我老想和时代同步。我今年85了,老觉得自己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很怕突然有一天它把我给扔出去。”阎肃谈到,例如“点赞”、“吐槽”之类的网络语言,虽然一开始他不懂,但他会想去尽力“捕捉”这样新鲜的词语。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阎肃常常跟年轻人交朋友,“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朋友,大家有彼此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共鸣,一交流,我就从他们那得到好多好多语言、思维。”阎肃高兴地说。

(来源:2015年10月14日人民网﹣文化频道  采写:陈苑)

材料二:采访阎肃夫人李文辉笔录(有删节)

    我和老阎处对象的时候,由于我在东北,他在北京,只能通过书信交流。在信中,我发现他的文笔很美。后来,我来北京和他见面。见到他后,感觉和书信中的他反差很大:个头矮、相貌平,还有点驼背,衣着也很不讲究,还穿着当时城里人很少穿的线袜子,把穿旧了的军裤穿在里面当衬裤。

    我看过他中学时代的照片,身板挺直的。30岁前,老阎连一个休息日都没休息过。常常是一杯茶、一支烟,一本书看一天,由于长时间伏案学习,慢慢地老阎就变成了“罗锅”。还有很多休息日,老阎是在书店和戏院度过的。他看过很多书、很多戏,这一点,你们也许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过去,礼拜天老阎常去天桥看戏,坐公交车要5分钱,他舍不得,经常走着去,走着回来,看戏每小时一毛六,他却肯花。

    有朋友建议我办个文化公司,我想还真行,一来我喜欢文艺,二来我对自己的组织沟通能力很自信,三呢,我对文艺界很熟,很多明星大腕都是我的好朋友。老阎听说后坚决反对,根本就不允许。不用说我办这个文化公司,就连儿子办都不行。他有他的原则,我们拗不过他。

    儿媳妇是军艺毕业的,学唱歌的,一直想进空政文工团。老阎是文工团的元老级人物,儿媳妇希望他能跟团领导说说情,但他一直没开这个口。

    有人要帮老阎写自传、出文集,他都拒绝了。人家劝他,别人都出书了,你怎么不能出。他说:“出那个有什么用呀?”人家说:“你不出谁知道你呀?”老阎说:“知道有什么用呀?”

(来源:2010年07月15日“人民网﹣军事频道)

材料三: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阎肃弦歌感人肠

    【颁奖词】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人工智能大潮中,人脸识别技术是最早走向应用的技术之一。其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并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想象力。比如“刷脸”解锁已成为越来越多智能手机的标配。在安防监控领域,“刷脸”技术可以对银行、机场、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的人群进行监控,实现特定人物的自动识别和追踪。今年以来,深圳等多地纷纷启用电子警察执法,通过“刷脸”识别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违法,大大提高了效率。金融领域,“刷脸”支付已经成为现实。货前审核、身份认证等业务也正被覆盖,通过人脸识别,银行可以快速核查甄别身份信息,用户无需银行卡也能实现取款。在出行领城,百度与南航合作的基于人脸识别的“刷脸”登机项目,已在河南南阳姜营机场落地,人脸闸机让旅客直接“刷脸”坐飞机,以秒为单位完成身份验证。零售商超领城,阿里、京东等纷纷试水无人超市,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应用在购物、结算环节,不仅可以帮助线下店铺迅速捕捉用户信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对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是一种升级。

    与此相伴随的是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来自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为68亿元,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7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5.5%。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目前,国内外人脸识别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技术路径也比较多。

    其中,基于模板匹配方法是将待处理的人脸图像直接与数据库中所有模板进行匹配,选取匹配最相似的模板图像作为待处理图像的分类。不过,由于数据库中每个人的模板图片数量有限,不可能涵盖现实中所有的复杂情况,简单的模板匹配只利用了相关信息,对背景、光照、表情等非相关信息非常敏感。因此,该方法只适用于理想条件下的人脸识别,并不适合应用于实际场景。

    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即人的面部有形状和大小都不相同的部件,如鼻子和嘴巴等。通过对这些部件形状的对比、部件间位置的检测,从而实现人脸识别。与基于模板匹配方法相似,形状、距离等信息并不能表达出图像中的姿态、表情等非线性因素,导致该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较低。

    最后一种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方法。其核心内容是逐层训练的网络结构,每层使用的是自编码神经网络,自编码神经网络主要包括对数据编码和解码两部分内容。通过编码、解码实现对输入数据的无监督学习,辨识能力随数据增长逐步提高。

(摘编自《科技日报》)

材料三:

    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个人隐私信息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在人脸识别技术火爆的同时,社会上出现了是否会侵犯隐私,人脸是否能被“假冒”的担忧和质疑。目前,国内从消费电子领域到安保、网络支付、金融等领域都在逐步引入人脸识别,但新技术有“双刃剑”属性。应防范其中潜藏的安全隐患。

    特别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处在“裸奔”状态。“因此,面对刷脸产生的个人隐私问题,我们必须多角度共同保护。目前在人脸识别技术领域,我国尚无相应的安全监管机制,应及早未雨绸缪,预先防范。”某专家说。微软总裁兼首席法务官布拉德*史密斯也在其博文中表示:“考虑到这项技术被滥用的可能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政府在人脸识别方面的立法似乎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人脸识别技术的开发仍有巨大拓展空间,国家有必要在数据共享和开放上加大引导力度,促进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人脸识别技术在逐渐走向成熟,应用将越来越多,识别技术的各类标准,特别是保护公民隐私的标准应尽快出台:相关行业及企业需担负起社会责任,主动积极地规范行业标准,自觉维护采集、储存的公民隐私数据安全等。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17日,中国银联发布《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这是中国银联连续第十年跟踪消费者支付习惯及风险偏好的变化情况。

    手机闪付成为2017年市场份额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6成受访者表示使用,较2016年增长1倍。主要原因在于手机闪付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级安全防护,获得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手机品牌及华为、魅族、小米、中兴等国产手机主流厂商的高度认可。同时,使用人群结构变化更为明显,从中高端人群走向社会大众。随着手机厂商的大力支持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手机闪付的普及程度或向扫码支付看齐。

    数据显示,传统密码验证方式的使用比例较2016年下降25%;动态验证码的使用比例连续两年下滑,2017年再次下降20%。与此同时,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本次被调查者中使用指纹识别方式的比例为48%,呈现出逐步替代传统密码的趋势。

(摘编自中国银联发布《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调查显示,5成以上的消费者通过手机支付完成线下购买实物、信用卡还款、外卖、打车及充值缴费等日常支付。其中,打车、叫外卖是90后、80后常用场景;买电影票、发红包是70后常用场景,资金转账则成为60后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外卖消费场景崛起迅速,移动支付比例超过6成,而80、90后男性群体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报告显示,70后、80后是网络消费主力军,其中男性月均网上消费额超过5000元的比例(23%)首次超越女性(15%)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事,调查显示,90后收入情况虽不及其他年龄段人群,但每月网上消费金额高于5000元以上的比例(23%)却高于其他所有年龄段人群,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月,有删改)

材料三: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代际特征一览表

(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1月18日,有删改)

材料四:

    90后人群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往往看中便捷性,对安全性有所忽略,如泄露注册金融账号并透露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在Wi-Fi网络下输入移动支付密码等。

    70后、80后中仍有超过一半人群并未购买账户安全险,对于账户安全险的重视度不够,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被盗刷的可能性低,没有必要办理。

    60后人群容易受优惠信息的吸引,对于不明二维码防范意识差,对于任何渠道有优惠的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去扫一扫。

    调查显示,相比2016年,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下降12%,其中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遭遇诈骗后,及时联系银行挂失卡片可帮助减少损失。受访者中,拨打银行客服挂失卡片,遭遇诈骗但未蒙受损失的比例为47%,而通过第三方挂失等其他方式止损,该比例仅为30%左右。

(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1月18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学的历史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有起有伏,科学的地域分布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国家先进,有的国家落后。关于世界科学中心,根据一些学者的统计分析,有世界科学单中心说、科学多中心说、科学主中心与副中心说。技术发展也是有起有伏,地域分布也不平衡,也有世界技术中心转移说。实际上某一学科、某些学科群也有世界中心,以往对此缺乏统计分析。

    借鉴英国著名学者贝尔纳的研究发现,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用定量的方式描述了16—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转移的情况。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全世界总数的25%,则这个国家就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该国成果超过25%所持续的时间,称之为科学兴隆期。

   

    按照汤浅光朝关于科学活动中心的定义,根据不同的科学史年表可以得出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特征,尽管具体时间节点不完全相同,但表1中的5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依次顺序及主要时期基本一致。近现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顺序大致是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美国(1920年至今)。每个国家的科学兴隆期平均为80年左右。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世界科学中心形成?根据研究,我们认为影响世界科学中心形成和转移主要取决于政府政策、社会经济、文化思想、教育人才和科学技术五个方面。为此,我们提出了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五要素钻石模型”(图2),经济繁荣、思想解放、教育兴盛、政府有力支持等4个社会因素和1个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成果涌现期)因素对科学中心形成必不可少。

   

    图2:世界科技中心转移主要影响因素的“五要素钻石模型”

    (摘编自潘教峰《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钻石模型》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德国的衰落和美国的振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中心迅速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使得美国很快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大国。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又一次沿着顺时针方向由西方欧洲大陆转移到北美大陆。使得整个大西洋区域在各方面处于繁荣状态。由于“冷战时代”的结束及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进行以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还将沿着顺时针方向再次进行转移,即从北美大陆及大西洋区域转向东方亚洲大陆及太平洋区域。随着未来一场更大规模的“东方文化复兴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中国将随之崛起再度成为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将遵循这一古老法则。“分”则是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转移之时,“合”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形成之日,世界文明中心又一次面临转移,未来将属于热爱和平的中国。

    (摘自沈律《论现代科技革命与世界文明中心之转移(摘要)》)

    材料三:

    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科学中心话语权还执掌在欧美国家之中。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科学理论不可能穷尽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真理,科学中心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个国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越来越大的惯性,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世界科学中心将转移出美国,并转向哪一个国家,但随着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势头,世界科学中心可能呈现多中心的局面。因此,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应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制定积极的应对政策,站在全球科学“巨人的肩膀上”,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培养高度的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期待在21世纪或者更长远的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第六个世界科学中心能否到中国,就看以整体观、系统性思维的中国精神及其文化是否能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产力,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活方式,具体在“智能科学”“再生能源科学”“太空科学”和“人体健康科学”四大领域是否有所突破。

(百度百科“世界科学中心”词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8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超越2017年的795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根据人社部的毕业生数据,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17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今年待就业的加在一起约有惊人的1500万,堪称“最难就业季”。

    从就业形势来看,虽然一些热门行业依然火爆,人工智能研究生起薪已高达30万,同时战略新兴产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旺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也急需高端人才,然而在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等大背景下,2018年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任务非常艰巨!

    (摘编自搜狐网,《最难就业季》2018年9月26日)

    材料二:

    2015-2017届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率(单位:%)

   

    (摘编自《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报告网》2018年6月26日)

    材料三:

    从2019年的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834万,较2018年增加14万,再创新高。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日前强调,国家将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为抓手,加强就业政策引导,制定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加强政府就业服务,持续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集中就业指导等活动;开展困难帮扶,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实名制的就业服务,落实岗位信息推送、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

    他指出,高校更应把提高学生就业率作为办学的一个重点,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设置同质化,专业内容滞后化,素质培养、实践操作空缺化问题,在办学内涵上下功夫,把握好着力点,建设高水平的培育体系。

    (摘编自《大学生就业有了新动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2月14日)

    材料四:

    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眼中,一份好工作的标准不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不再是过分追求“大城市”“高工资”“好单位”“轻松岗位”,而是把实现个人价值作为求职的重要考量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选择去西部和基层就业。其中,2018届北京地区高校(含科研院所)毕业生赴西部就业共14827人,在已就业人员中占9.2%;赴基层就业共24663人,占比15.3%。江苏省2018年高校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33.8万人,占就业总数高达62.1%。

(摘编自《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24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于轵道①旁。诸将或言诛子婴。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子婴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②如故。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距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旦日,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释】①轵道:轵道,亭名,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②案堵:安居,安定有序。案,通" 安 "。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