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
                                                                                                              李雪峰

         ①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下,我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春天,小草刚被融雪洗出它们嫩嫩的芽尖时,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准备组织我们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文竞赛。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__________;担忧的是__________?
        ②头发花白的老校长看出了我们的忧虑,他就说:“你们常常上山下田,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
        ③不会开花的草?蒲公英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朵是金黄金黄的,秋天时结满了降落伞似的小绒球;汪汪的狗尾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狗尾巴似的绿穗穗就是它的花朵;就连那些麦田里的荠荠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洁白洁白的,有米粒那么大,像早晨被太阳镀亮的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我们想来想去,把每一种草都想遍了,可是谁也 没有想出有哪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我们想了半天都摇摇头说:“老师,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所有的草都会开出自己的花朵。”
        ④老校长笑了,说:“是的,孩子们,每一种草都是一种花,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都是一种草,而生长在田地边和山野里的草也是一种花啊。不论生活在哪里,你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一种草,也都是一种花。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
         ⑤几十年过去了,当我从深山里的乡下走进都市里的大学,当我从乡下青年成为城市缤纷社会的一员,当我面对一束束流光溢彩的鲜花和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时,我从不自卑,也没有浮躁过。我总会想起老校长的那句话————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而每一种花朵也是一种草。

(1)、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话。
兴奋的是                                       
担忧的是                                        ?

(2)、校长要我们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他要告戒“我们”什么?

(3)、第五段中“当我面对一束束流光溢彩的鲜花和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时,我从不自卑,也没有浮躁过”这一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4)、乡下的教育条件和城里相比,悬殊还是比较大的,这对乡下孩子的成长果真没有影响吗?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5)、你喜欢老校长这个人物形象吗?说说你的看法理由。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回答1-5题。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       (zhō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阅读散文《回忆,有时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完成小题。

回忆,有时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①转眼间,与父亲阴阳相隔已经14年了。对于父亲的爱,我当年常常不能理解,有时还怨恨他、误解他,可是在父亲去世以后,每当我回忆起来,却感到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②刚上小学三年级不久,我逃学了。整整一个星期,我都像往常一样装模作样去上学,实际却在村北的砖瓦窑上玩。

    ③一天中午我回家后,感到家里的气氛有点异常。果然,我刚坐下,父亲便问:“你上午在学校里学的啥?”

    ④还没等我开口,一个巴掌便重重地打在了我的脸上。接着,父亲又扭住我的耳朵,把我提溜起来,拽在炕边,按在炕沿上,扒下我的裤子,顺手拿起炕边的笤帚疙瘩,狠狠地在我的屁股上打了起来,嘴里还不住地大声说着:“我让你逃学!我让你不学好!”母亲过来要夺下父亲手里的笤帚,父亲一下子把她推开了。

    ⑤我从来没有见到父亲如此暴怒过。回到学校以后,坐在教室里硬邦邦的小板凳上,我的屁股痛了好长时间。那时,我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怨恨。

    ⑥参加工作后的一个周日,我打算早一点返回单位,却发现自行车不见了。母亲说父亲推着去村东门外了,说是让大坡子帮着修修。我不耐烦地说:“才买了不到俩月,怎么去修了?”母亲说:“你爸说,让大坡子看看车闸。八九十里路,爬坡下崖的,你爸不放心。”

    ⑦我不住地看手表,过了半个多小时,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对母亲说:“我去修理铺看看。我从那里就回学校了。”

    ⑧到了村东门外的石桥上一看,大坡子的自行车修理铺锁着门。父亲上哪里去了?我在心里埋怨着父亲,转身向村南的公路上快步走去。不一会儿,我远远地看见一个人推着自行车从公路上拐下来向村里走来。那个人走得很慢,似乎还有些走不稳的样子——那不是父亲是谁?他不会骑自行车,就是推着也是笨手笨脚的。

    ⑨当我和父亲还相隔几步路的时候,我听他说:“车闸上的橡胶皮磨损得厉害,换了新的了。”

    ⑩我没搭理他 , 一把过自行车,骑上,用力一蹬,头也不回地走了。

    ⑪2002年9月,父亲在住了一段时间的医院以后,说啥也要回家。父亲一直说他没有病,埋怨我们把他困在医院里憋出病来了。

    ⑫父亲坚持要出院,我很生他的气,说:“你回家?你回家那不是明摆着让村里人笑话我们吗?”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说:“要不我跟你回你的宿舍去?医院里乱,我睡不着。”

    ⑬父亲来到我住的楼下,刚下车,便迈开大步向楼上走去。我抬头看着他的背影,那背影从容而沉稳,脚步坚定而有力。走到我四楼的宿舍门口时,父亲停下来。等我气喘吁吁地赶上去,听见父亲说:“你看,我一口气就走了上来,气不喘心不跳。我有的是力气,你还不如我呢。”

    ⑭第二天,父亲坚持要回家,我拗不过他。回家后的第五天,六十七岁的父亲溘然长逝。

    ⑮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对我说,其实,你父亲在刚住院的时候,就知道他得的是啥病,他身上早已没多少力气了,走路都难,他不想让你们受累。

    ⑯后来,我常常想起那天晚上父亲快步走上我宿舍楼梯的情形——那是父亲在生命垂危的时候,用一个坚强的背影告诉儿子: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轻放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止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⑪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五官并非“各自为政”

徐风

       ①我们的五官究竟是如何工作的?以前,我们通常觉得它们是“各自为政”的,实际上情况不这么简单,我们的五官工作时并不是在“单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几种感觉常常会发生“交叉”,甚至是听觉和嗅觉、听觉和味觉这类看上去完全不相关的知觉。也会令人惊异地“互相辅助”。

       ②航班上提供的饭食常常成为乘客的投诉对象。英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高分贝背景噪音影响人的味觉敏感度,导致人在进餐过程中觉得食物没有味道。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噪声增大,受试者感受食物甜度和咸度的敏感度降低,从而导致他们对食物的喜爱程度降低。噪音可能影响大脑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或者仅仅因为噪音分散食客的注意力。研究还表明,嘈杂的噪音使人的味觉变迟钝,愉悦的音乐可以优化人的用餐体验。这一发现能够帮助各类餐馆有的放矢地选择背景音乐,让食客充分享受美食。

       ③噪音会严重影响听觉器官,甚至使人丧失听力,尽人皆知。然而,耳朵与眼睛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当噪音作用于听觉器官时,也会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而“波及”视觉器官,使人的视力减弱。研究人员发现当噪音强度达到90分贝时,有近40%的人出现瞳孔扩大,视力模糊;当噪音达到115分贝时,几乎所有人的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都有不同程度地减退。。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的人,容易发生眼疲劳、眼花、眼痛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音还会使人的色觉发生改变。如美国的明尼苏达矿业及机械公司曾对过去在90分贝左右噪声环境下作业满5年的46名员工进行视力检测,发现他们中94%的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双眼视敏度下降、眼痛眼花、怕光流泪、视物模糊和辨色能力减退等眼科病理改变。

       ④噪音对视力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反映,且大部分人都有亲身感受。比如在安静明亮的商店购物时,显得愉快和镇静,买东西能做到挑选精细购买齐全。而在吵闹的环境下购物,往往烦躁不安,眼花缭乱,甚至会胡乱交易,该买的未买,买了的因识别不细也不满意,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噪音影响视力造成的。

       ⑤心理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颜色和人们的食物之间也有很大关联。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将3个房间喷涂成红色、黄色和蓝色,然后让3名测试者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房间,并给他们提供等量的食物。实验结果表明,三人在相同的时间吃掉的食物量出现了明显的差别,蓝色房间里的测试者吃掉的食物只有其他两个房间里测试者的三分之一。心理学家解释说,在自然界中,红色和黄色的食物不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比蓝色食物更多,于是这两种颜色比蓝色能让人更容易与食物联系在一起,也更能引起人们的食欲。

﹣﹣选自《百科知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清新的散文隽永的苦味

阅读洪素丽的散文《苦瓜》,会是一段美好的旅程。“认识作者”“知识卡片”“相关言论”“作者心语”,可以帮助你深入理解《苦瓜》。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学习之旅。

【认识作者】

洪素丽,女,作家、画家。1947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后赴美习画。现定居美国。专事绘画与文学创作。擅长国画、油画、木刻画,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绘画作品被多家美术馆收藏。在文学创作领域,她亦诗亦文,创作颇丰。诗集有《十年诗苹》《盛夏的南台湾》《流亡》等,散文集有《十年散记》《守望的鱼》《海岸线》《芳草天涯》《梦与旅行》等。1982年获《中国时报》散文推荐奖,l994年获《联合报》文学奖散文奖。

【知识卡片】

石涛

石涛,明末清初画家,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幼年遭变,后出家,半世云游,以

卖画为生。号苦瓜和尚、瞎尊者等。他餐餐不离苦瓜,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

木刻画

木刻画是用刀在木板上刻出图像,再用纸拓印出来的版画。版面凹凸感强,拓印出来后,线条、色点、色块都具有鲜明的刻刀雕凿的味道,神韵独具。

【相关言论】

她(洪素丽)以画家对空间、光线、色彩的审美感受来取景状物。

——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杨大中

对绘画而言,静物写生一般较容易,画动态则较难。文章恰恰相反,写具体的事件通常比较生动,单纯写物而不空洞死板就很难。洪素丽既是作家也是画家,想必深谙此理,却还是选了“苦瓜”这个题目,把绘画的技巧融入行文中,别具一格。

——英国剑桥大学硕士  丁理

感觉上,洪素丽总像定时返乡的鲑鱼,每当我不经意地在心里叨念着:“该是回来的时候了吧?“很奇异地,就会适时接到她的信或电话,告诉我:“我就要返乡了!”言辞句中洋溢着兴奋难掩的情绪,信纸上的字写得龙飞凤舞,就像在跳舞一般。

——台湾作家吴锦发

【作者心语】

◆伟大的作品都是扣紧当时的土地脉搏与时代脉搏。

◆所幸,我还有一个信仰——那就是文学与艺术,多年来,我拿笔来写,拿刀来刻,并且也以此二工具,试图刻画和我相同血色的岛屿面目。

◆我上了幼稚园,永远穿姊姊们穿小了的衣裳,褪色的印花,给祖母补绽过的;鞋子不是过大,就是过小……而我们家的饭桌上,老是咸鱼干,与咸鱼干……我们家遇到一桩又一桩的灾难了……一个人长大了,走出童年阴暗局促的角落。

【文章呈现】

苦瓜

洪素丽

    ①齐白石在一幅白菜画上题字,言白菜是蔬幕之王,可见齐老是偏爱白菜了。我呢?我偏爱苦瓜。

    ②《本草纲目》上记载:“苦瓜花为末.霉疮,胃气痛,滚汤下;目痛,灯草汤下;瓜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叶晒干为末,治一切丹火毒气,金疮结毒,脂麻疔,大疔疼不可忍,酒下三钱;子苦甘无毒,益气,壮阳。”苦瓜的特性,是苦和寒,生冷之物,火气大的人吃了特别受用,可以“清心明目”;夏天喝了苦瓜汤,可以消热恼,解劳乏。苦瓜鲜叶捣烂了,可敷肿伤。鲜苦瓜破开,去种子及概,纳入茶叶,用线绑扎固定

    后,进于通风处,阴干,每次用茶叶六至九克,水贰或开水泡服,可以治中暑。倘若去了种子与瓤的鲜苦瓜,均匀涂上苦消,社于阴凉处,待苦瓜千后,表层有结晶的白色霜状物,叫苦瓜霜,加冰是少许,研匀,吹喉,可治咽喉炎。这都是书上记的土法妙方。我一样也没试过,但,想来一定是有效的。

    ③小时候,夏天时,家里饭桌上常见一道苦瓜妙品;把苦瓜切成一藏一截圆筒状,去子挖瓤;塞进肉末拌芡粉,加上盐、香料,塞实了,炖成汤,十分入味。几年前,我替一个在联合国做事的日本朋友恶补中文(他同时亦在联合国办的中文班上课),有一回,他的中文老师出一道题给他作文:“我最吃苦的一天”。他拿回来,我作他的枪手,大笔一挥,文曰:“我最吃苦的一天,是我吃苦瓜最多的一天,满满一来上,有清炖苦瓜,苦瓜妙蛋,苦瓜炒肉丝,肉丝炒苦瓜,苦瓜红烧肉,红烧肉苦瓜……我从早吃到晚,非常地吃苦……”他照抄一递,拿去给先生看,先生看了皱皱眉后又哈哈大笑,夸奖了他一顿,说:“有进步,你的中文有进步!”他十分得意,要请客,于是我们师徒俩绕遍了华埠(唐人街)餐馆,问不到一家有苦瓜这一道菜,失望至极,只好随便进了一个广东馆子。大概在异地里,苦味既不是味,苦瓜这道菜是不能上台盘的烟

    ④苦瓜的苦是令人清心寡欲的苦,不是“哑子吃黄连”的苦。“苦”亦可以是美味,可见人生的矛盾,不可理喻。从苦中品出乐,品出美来,是至乐,与至美。而这苦是自找的,不是胁迫,或外加的。因此,可以细细品味,慢慢浸淫,其关无涯,其乐无边;喜欢研究人生真谛的人,可以在苦瓜里吃出道理来,“佛法无边”之类的领悟,可以在第食孤饮、苦瓜蓄案中换到。道在高山清在流水、道在瓦罐、道在尿漏、道在音瓜,此所以石涛自称为“苦瓜和尚”也。

    ⑤大学时,曾和友人去狮头山的庙里小住,关其名曰“闭门深造”。某日追到尼姑廊后面山

    坡上,看到一瓣围筑起来低低的苦瓜解架,两人躺进纠缠的架下,密深深的叶子像五爪龙掌,叶心透明的绿,叶脉一丝丝,一条条地浮起。苦瓜一个个挂下来,直抵额头、眼皮,他满滚图的瓜身,是碧青加乳白色,发出瓷器的光泽,表皮上一个个圆珠般的疙瘩,正如凝结的浊泪,造型多美呀,有哪一种瓜莱比得上呢?然而里面溢溢流着苦液……

    ⑥去年初夏,在山村回垄间漫步,尺来宽的灌溉渠道上,架了一个越空的苦瓜棚,苦瓜就由田垄边,水田侧,一段狭小的泥洼地里种出来,瓜藤对爬在架上,苦瓜一个个垂挂在山溪引下来的奔流不息的渠沟水上。深黑的水,因为流速大,偶尔翻出一点浪花,水是冰凉洁净的,苦瓜的影子和筛在叶间的阳光,一动一颤;抬头一看,是一楼一级上去的漠漠水田,苍绿的纱帽山,小天星,以及悠悠之云影。一切的争夺苦战,暂时地脱略而遥远,只有眼前之一景,是那么平和,峥嵘,可感谢。

    ⑦此间的公窝,我在窗台上种了一盒小小的苦瓜藤,不指望它开花结果,但见五爪叶子日日吃力地攀在窗外围起的铁栏杆上,小小的绿叶十分争气,又把触须无孔不入地伸延。子是烟尘万文的都市里的一扇窗子,为我编织了故乡夏日里一席苦瓜凉梦来。

(选自《芳草天涯》,有副改)

【注】我后来才知道,华牌的饭店某单上,苦瓜叫“凉瓜”,不叫“苦瓜”。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母亲没有“朋友圈”

徐竞

       ①儿时,我特羡慕玩伴们。他们的母亲,个个能说会道,善于交际,方圆四周, 都有着极好的人缘。家中也因此常来客人, 每每必杀鸡割肉,桌上好菜鲜汤不断,而我们家则日日素菜上桌。

​​​​​​​       ②与她们相比, 我的母亲,不善言辞, 更不善与人交往。她极少去村镇上串门, 也无人来我家, 母亲既没“朋友圈”,更无好的人缘。

​​​​​​​       ③母亲整日像个“独行侠”,穿梭于田间、地头、山边、溪旁…… 风雨不改!回到家中, 又围着灶台、猪圈、鸡笼、柴垛转,脚步匆忙。晚上还会独自在灯下做着针线活,日复一日。
​​​​​​​       ④待到农闲时,别的妇女都闲坐下来娱乐:打打牌,嗑嗑瓜子,唠唠家常。一则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情感, 二则将劳累已久的身心彻底放空。唯独母亲不肯加入其中——她要去窑厂贩运陶罐,将柴火挑到镇上换钱,

开焐坊出售雏鸡,熬糖稀卖……她忙得甚至连娘家都极少回。说起母亲,外人都觉得她不搭理人,很孤僻。

​​​​​​​       ⑤“您看谁谁,整天就到处闲逛, 结交朋友,你呢? ”有时, 我也会抱怨母亲。母亲则一脸平静地回应:“我没她们闲呀,等把你拉扯大了, 我再去结交朋友啊! ”

​​​​​​​       ⑥母亲就这样一个人忙碌着,直到我们被拉扯大了。

​​​​​​​       ⑦我们长大了, 可母亲也老了。我将她接到城里, 和我住同一个小区里,每个周末我们都相聚。

​​​​​​​       ​​​​​​​⑧我怕母亲平日里孤独寂寞, 交代她在小区里要多结交朋友,尤其是同一栋楼的邻居,以后遇到事也好有人帮助。
​​​​​​​       ⑨可母亲依然是个 “独行侠”。拾荒,捡垃圾, 成了她每日的新工作。她去车库里, 楼下垃圾桶旁, 甚至各个楼层,捡拾废品。小区里还有其他几个捡废品的老人,母亲每天要跟他们进行“暗战”,斗智斗勇,  有时赢,拔了头筹, 有时晚了一步, 被人捷足先登。她将大堆的废品放在楼道里, 常遭住户们的白眼,让人 生恨。母亲在城里,不但没交到朋友,反而结了“敌人”。捡回来的废品,母亲将其分类,再用婴儿车推到 不同的废品收购站去卖。起初,我反对她去捡卖废品, 说“您不能待在废品的世界里,要多与人交流。小区里有打牌、跳广场舞的,你也加入他们的‘朋友圈’, 跟他们交朋友啊。”

​​​​​​​       ⑩母亲却说: “我都 70 多岁了,年轻时没交朋友,老了,也不想交了。再说,谁又愿意跟我这个乡下

老太太做朋友呢?”
       ⑪我说: “多交朋友, 能防止老年痴呆, 延年益寿。”母亲面露一丝不易察觉的伤感, 沉默了一会儿说:“如果我得痴呆了, 就把我送回乡下吧, 在老家,我走不丢。 

⑫我愣了,一时不知如何回应。觉察到气氛有些尴尬,母亲又说: “我在这边也是有朋友的,你看我 手机里都存着他们的号码——收衣服的, 收纸盒的,还有收废铁的……”母亲戴上老花眼镜,拿着她的老人

手机, 一个个翻给我看。

⑬我鼻子一酸,突然心疼起母亲来。父亲很早便过世,是她带着孩子们,从那些艰苦的日子里走来。 作为寡母的她, 每天忙于挣钱供养孩子, 还要让我们能读书上学。我们兄妹 3 个都读了大学,在当时全镇都

是少有的。儿时的我们, 虽未吃到好的, 喝到鲜的,但却得到了知识的最好灌溉。

⑭想到母亲这一生,都在为儿女们忍苦耐劳,负重而行,不惜放弃了交友和休闲,我有些难过。但转 念一想,母亲其实也有“朋友圈”。乡下的山野田地、农作物、鸡鸭、陶罐、柴火、雏鸡;城里的废品、旧 物……不都是她主动结交和深交的朋友吗? 她的内心从未真正孤独过。同时我也突然悟到, 其实, 母亲现

在最好的朋友应该是孩子,是离她最近的我啊!我想此刻我才真正理解了她。该是我好好爱她的时候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