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汉字是维系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2014年3—4月,我市举办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此,文华中学九年级学生举行了以“体会汉字魅力,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围绕这次活动的主题确定一个选题。

(2)、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你的结论。
材料一:我市有300多所学校,30多万中小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此活动,经校、区(县)精心组织和层层选拔,六所学校进入了全市总决赛。比赛促进了各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材 料二:本次活动受到成都多家媒体、各大高校及相关部门的关注,教师和家长也非常支持这个活动。总决赛裁判长、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认为,赛前的准备复习,加 深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了解,再一次解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经典与历史传承,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喜爱中国语言文字,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
材料 三:某获奖选手说,自开赛以来,学校积极组织了许多相关活动,同学们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学到了不少成语典故,这对本次参赛很有帮助。另一获奖选手表示, 这次比赛使她更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最近在看《文化苦旅》,里面讲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这对我积累汉字也帮助不小。” 
结论:                                                                 

(3)、下面是三位语文老师就汉字听写大会与学生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的一番对话。请根据语境,补出张老师说话的内容。
李老师:我看,我们不能夸大汉字听写大会的功能。一个活动,怎么能提升靠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呢?况且,认字识词只是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想靠它来提高语文能力,恐怕也不行。
张老师:                                                                   
王老师:你们都有道理,不必争了。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充分发挥汉字听写大会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说,你听
                                                                                        木铃
       ①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②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③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④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⑤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⑥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⑦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⑧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⑨她大声说“好”。
      ⑩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⑪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⑫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⑬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⑭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⑮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⑯“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⑰“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⑱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阅读《登黄山记》,完成小题。
登黄山记
季羡林

①汽车终于来到了黄山大门外。

​​​​​​​②一走进黄山大门,天都峰就像一团无限巨大的黑色云层,黑乎乎地像泰山压顶一般对着我的头顶压了下来,好像就要倒在我的头上。经温泉右转进山,山势一下子就陡了起来。我眼睛里看到的只是台阶,台阶,台阶。拾级而上一直爬到了一线天的门口。一线天真正是名副其实。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这一团光明就召唤着我们,奋勇前进。我们也就真的一个个精神抖擞,鼓足勇气,爬了上去。

​​​​​​​③过了一线天,再向右一拐就走上了玉屏楼,这里是从温泉到北海去的必由之路。一转过山角,就能看到峭壁上长着一棵松树。这棵松树的大名就叫做“迎客松。你看它伸出双臂,其实是不知道多少臂,仿佛想同来游的人握手,拥抱。你若问它的高寿,那就很难说。它干并不粗,也不特别高,看样子它至多也不过几十年至百年。然而据人说,它挺立在这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里山高风劲,夏有酷暑,冬有寒冰,然而它却至今巍然屹立,俊秀挺拔,苍翠欲滴,枝头笼烟,仿佛正当妙龄青春,真让人拍手称奇。我在这里祝它长寿!

​​​​​​​④走过迎客松,山路便陡然下降,一直降到涧底。这一段路走起来非常舒服,右边可以看到指路石,回头则见牛鼻峰上的犀牛望月,奇石嶙峋,引人遐思。拿做文章来比,我们走这一段山路,好像是在作“承的那一段,“起得突兀,“承得和缓。但是,“承过以后,就来了“转 , 这一“转 , 可真不得了。到了涧底,抬眼一看,前面是八百级的莲花沟。黄山的奇景险境,仿佛现在才算是开始。身右峭壁凌空,左边却是悬崖无地,好像泰山上的阴阳界一样。蓦然抬头,在远处的山崖上,忽然看到“万绿丛中一点红。此时正是盛夏,早过了春暖花开的时节。这一点红是哪里来的呢?我无法攀上悬崖去看,无从探索与研究。【甲】我只有沉入幻想中,幻想暮春四五月间,黄山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的情况。我眼前的黄山一下子变了样,“日出山花红似火 , 红色的火焰仿佛燃遍了全山,直凌太空,形成了一幅红透宇宙的奇景。

​​​​​​​⑤就这样,一路幻想下去。树木蓊郁,翠竹夹道,两旁蝉声啼不住,轻身已到北海边。

​​​​​​​⑥北海真是个好地方。人们已经看过了天都峰和莲花峰,大概总会觉得黄山胜境已经探过,到了北海已经成为尾声了。

​​​​​​​⑦实则不然。

​​​​​​​⑧再拿写文章作比,如果过了玉屏楼算是“转 , 那么到了北海就算是“合。一篇精巧的文章写到这里,才算是达到精妙的顶点。我从小读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觉得这个境界真是奇妙,心向往之久矣。我们正在北海的一个山头上,猛回头,看到隔山的深涧忽然冒起白色的浓烟。我直觉地认为这是炊烟。但是继而一想,炊烟哪能有这样的势头呢?我才恍然:这就是云起。升起来的云彩,初时还成丝成缕,慢慢地转成一片一团,颜色由淡白转浓。最初群山的影子还隐约可见,转瞬就成了一片云海,所有的山影都被遮住,云气翻滚,宛若海涛。然而又一转瞬,被隐藏起来的山峰的影子又逐渐清晰,终于又由浓转淡,直到山峰露出了真面目,云气全消,依然青山滴翠,红日皓皓。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几分钟之内,真是宇宙奇观。这算不算是云海呢?旁边有人说:“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云海,那要大雨之后。我只好相信他的话。但是,“慰情聊胜无 , 不是比没有看到这种近似云海的景象要好得多吗?

​​​​​​​⑨就这样,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我都领略过了。再拿做文章来打个比方,起承转合,这几个大股都已作完,文章应该结束了。

​​​​​​​⑩然而不然,从我的感情和印象说起来,合还没有合完,文章也就不能结束。我们最后怀着惜别的心情,离开北海的时候,我的内心如潮涌,如云起,一步三回头。

​​​​​​​⑪我想到过去游览过国内外的名山大川。我一时想到泰山,一时又想到石林。这都是天下奇秀,有口皆碑。【乙】但是我觉得,同黄山比起来,泰山有其雄伟,而无其秀丽;石林有其幽峭,而无其雄健。黄山是大则气势磅礴,神笼宇宙;小则剔透玲珑,耐人寻味。黄山奇在既有阳刚之美,又有阴柔之美。

​​​​​​​⑫我一下子又想到,天下名山多矣,中外皆然。但是像黄山这样的名山,却真如凤毛麟角。为什么中国竟会有黄山这样的山呢?古人会说,这是灵气所钟。世界各国都有它们灵气所钟的地方,对于这些地方,只要我能走到看到,我都喜爱欣赏。但是,有黄山这样灵气所钟的地方,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与幸福。

​​​​​​​⑬我就是这样一边走,一边想,一边还欣赏四周奇丽景色,不知不觉地就回到了温泉。古时候有一首关于黄山的诗:“踏遍峨嵋与九嶷 , 无兹殊胜幻迷离。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我还没有历游五岳,也还没有到过峨嵋与九嶷。但我相信,即使有朝一日真的游五岳,登峨嵋,探九嶷,我再到黄山来仍然会叫奇不绝的。

(选自《季羡林文集》,有删改)
注:①九嶷(yí):山名,在湖南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