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08年12月起,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国家创新人才计划”或“千人计划”)和“青年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项目。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国际相关领域的佼佼者们,被正在崛起的中国以其“强磁场魔力”吸引归来,并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生力军、推动者和领跑者。
根据统计显示,1987年,归国人员仅数百人,2019年已达58.03万人。1978年至2019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近年来, 。“回到祖国去”正在成为新的风尚。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中国将迎来“进大于出”的历史拐点,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逐步成为国际人才竞争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2007-2018年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80%以上的两院院士,都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千人计划”分13批引进70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发达国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包括6名诺贝尔奖得主、80余名发达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等院士。他们的回国,助力中国在信息、生命、物质等科学领域涌现出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正逐步从“仰视”向“平视”演进。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施一公等海外回国人才带领下,自2009年以来,已在《自然》《科学》等世界顶级期刊上发文70多篇,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被媒体誉为中国“量子之父”的潘建伟26岁时留学奥地利,他的导师塞林格教授第一次见他时,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的梦想是什么”。潘建伟回答:“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参观完“复兴之路”主题展后,他给大洋彼岸的学生们发去短信:“希望努力学习,早日归来,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目前,潘建伟海外学习的弟子,正以极高的“归巢率”陆续回国。正是这样一个团队,使得中国近年来量子科研异军突起,连续在量子理论、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研究领域涌现世界级成果,在量子革命的发展史上树立起新的里程碑。
(材料三)
2017年5月,我国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将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卢海龙担任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载人航天、“天河”高性能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蛟龙”系列深海潜水器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背后,留学人才也身影频现。
2017年9月25日,号称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一周年。而在10天前,最懂“天眼”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24年,8000多个日夜,南仁东心无旁骛。他放弃了日本国立天文台客座教授职位,将生命燃烧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间。他让中国“天眼”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材料四)
“千人计划”的实施,推动各单位在人才和科研机制上大胆突破、先行先试、新人新策、特事特办,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促使许多专家带回先进理念和经验,对国内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产生积极影响。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行“科学家为主”的管理机制,较短时间内实现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双丰收,成为国内科研机构改革的“试验田”。
今天的中国,已形成了重视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从政策到落地的人才保障体系。海外归国的留学人才抓住祖国发展的难得战略机遇期,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