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课内阅读朱自清的《春》,完成后面问题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A)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B)。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C)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D)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按课文的内容填写文中的空格。
A (    )   B(     )   C (     ) D(    )

(2)、第一段共①②③④四句话,从人的感觉中的三个角度写春风,请根据提示填表

角度描写的句子(填序号)春风的特征
触觉

嗅觉
带着泥土气息、青草味、花的香
听觉

(3)、“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4)、第二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一句仅仅是写树叶、小草的颜色吗?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谈“忍”》回答小题
                                                                                               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忍”不仅是一种智略,更是一种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难怪有位名人说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你只吃鸡蛋就好了,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可见,只有忍得住痛苦的过程,才能收获到成功的结果。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张家白白捡了一只大雁,喜出望外,人们在张家的门里门外聚满了。对大雁他们并不陌生,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大雁就会排着队从他们头顶上飞过,然而这么近地打量着一只活着的大雁,他们还是第一次。
有人说:“养起来吧,瞧她多漂亮。”
又有人说:“是只母大雁,她下的蛋一定比鹅蛋大。”
人们议论着,新奇而又兴奋。
张家的男人和女人已经商量过了,要把她留下来,当成鹅来养,让她下蛋。有多少人吃过大雁蛋呢?她下的蛋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张家的男人和女人齐心协力,小心仔细地为她受伤的翅膀敷了药,又喂了她几次鱼的内脏。后来又换了一次药,她的伤就好了。张家的男人和女人在她的伤好前,为了防止她再一次飞起来,剪掉了她翅膀上漂亮而又坚硬的羽毛。
她终于无法飞行了,只能被裹挟在鹅群中去野地里寻找吃食,或接受主人的喂养。在鹅群中,她仰着头望着落雪的天空,心里空前绝后地悲凉。她遥望着天空,梦想着南方,她不知道此时此刻同伴们在干什么。她思念着自己的丈夫,耳畔又依稀响起丈夫的哀鸣,她的眼里噙满了绝望的泪水。她在一天天地等,一日日地盼,盼望着自己重返天空随着雁阵飞翔。
一天天,一日日,她在企盼和煎熬中度过。终于等来了春天。一列列雁阵又一次掠过天空,向北方飞来。
她仰着头,凝视着天空掠过的雁阵,发出兴奋的鸣叫。她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丈夫。丈夫没有忘记她,当听到她的呼唤时,毅然地飞向了她的头顶。丈夫又一次盘旋在空中,倾诉着,呼唤着。她试着做飞翔的动作,但无论她如何挣扎,最后她都在半空中掉了下来。
她彻底绝望了,也不再做徒劳的努力了,她美丽的双眼里蓄满了泪水,她悲伤地冲着丈夫哀鸣着。
这样的景象又引来了人们的围观,人们议论着,嬉笑着。
张家的男人说:”这只大雁说不定会把天上那只招下来呢。”
女人说:“那样的话,真是太好了,咱们吃了大雁蛋,还能吃大雁肉了。”
这是天黑时分张家男女主人的对话。张家已把鹅群和她赶到了自家院子里,空中的那只大雁仍在盘旋着,声音凄厉绝望。
不知过了多久,这凄厉哀伤的鸣叫消失了。
第二天一早,当张家的男人和女人推开门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两只雁头颈相交,死死地缠在一起,他们用这种方式自杀了。
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尘世小暖

    ①她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满头银发,佝偻着背,脸上的皱纹刻画出岁月的年轮。我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办公室里,重复着冗繁单调的工作。我们来自不同的天地,只因偶然的机缘,让彼此的生命从此有了交集。

    ②那是多年前的一天,我端着茶杯急步去茶水间,把迎面而来的人撞了个趔趄。她是位年长的清洁工,俯身扫地,额头上渗满细密的汗珠。我正要开口道歉,她反而先问道:“姑娘,撞到你了吗?”我笑着摆手说:“我走得太快了。”随意聊了几句后,才知道她做清洁工已有些年了。爱人早年因病去世,她一个人辛苦养活儿子。如今儿子娶妻生子,90岁的老母亲又瘫痪在床,原本应安享晚年的她仍在辛苦劳作。总其大半生,可谓命运多舛,令我感叹。然而,说起这些时老人却是一脸的平静,她说,“在我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在的生活很好,很知足了。”

    ③过了几天,我整理出一摞旧报纸,然后喊她上楼,说:“这些报纸堆在地上挺碍事,你搬走吧,还可以换些零花钱。”她感激得连声道谢。那以后,我经常把一些旧报纸送给她。她见到我会主动微笑打招呼。后来又有几次,我整理出女儿穿不着的衣服,拿去给她的小孙女,老人每回都是既欢喜又过意不去,连声道:“谢谢,真是谢谢你了。“

    ④有一天临时加班,直忙到暮色四合,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厂门口时,见她站在风里眺望。看见我后,她赶紧迎上来……

    ⑤那一刹那,仿佛有千万朵荷花在眼前盛开,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感动。她没读过几年书,“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她说不上来,但她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并把它当做一种感恩。这让我感到羞赧,我给予她的是舍弃的“旧物”,而她还报给我的是汗水凝成的“礼物”。我抱着那半袋面离去,如同怀抱着一颗沉甸甸的心。

    ⑥后来,这样的场景不时的出现。她不时从老家为我带来新鲜的蔬菜或甜脆的瓜果,为了不拂她的好意,我笑着接了过来,之后再用别的方式,悄悄地还之以礼。有时她在清扫地面,看到我走过,会停下手里的活,朝着我温和地笑笑。如果看我不是太忙,还会上前搭几句话。

    ⑦一天,她在路上等我,递上一卷透着香气的烙馍。我谢过她正要离去,老人关切地说:“姑娘,写文章很费脑子的,你看上去瘦了,记得多吃点饭啊!”我点点头,认真地说:“好,我记得了。”

    ⑧就在我转身的那一刻,只觉得心绪如同起伏的波涛,万千奔涌。在这座城市里,除了老公和孩子以外,我没有别的亲人。如今,我已近不惑之年,只有她仍称呼我姑娘,留意我的胖瘦,我知道她是真的心疼我。

阅读《母亲和树》,完成小题。

母亲和树

张亚凌

       ①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奉着。

       ②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我想,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生长速度。

       ③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说话了。“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儿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是我自个儿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母亲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还不得憋屈死了?你不懂,大了就懂了。”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赞?我还是不解。

       ④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母亲也经常说到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树就是皮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⑤记得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他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像咱屋的树,不记疤只顾自家长”。

       ⑥母亲常指着门口那棵歪脖子树说我,在轻轻的数落声中,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清晰起来。

       ⑦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赛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

       ⑧时间一长,被母亲发现,自然挨骂了,可我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越荡越高。母亲也就无可奈何了,“这孩子!……”懒得再搭理我。时间长了,先是我攀扯的那一枝斜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⑨1990年高考失利,我曾经一度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人,就要学得像树一样皮实……”

       ⑩母亲还说起邻家婆婆,说她凄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不到30岁死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2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18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下水,就再也没有上来。多少年了,邻家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活。这人呀,谁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

       ⑪母亲总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以至于在母亲已经走了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⑫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复绿复枯萎。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的心里,怎能不填满了伤痛?

       ⑬母亲离去了,纵然心里装满悲伤,我也得好好生活下去。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选自《时光深处的柔软》,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巢一心

    ①每天早上,我都在鸟鸣中醒来。

    ②那是麻雀儿,几年前就在我家屋顶安营扎寨了。当初它们选择在这儿安居,是因为小院里种了一棵枇杷树。树长得很快,六七年光景已是枝繁叶茂,像一个大大的鸟巢。冬日里开出一簇簇淡黄色的花儿,春天到了,果实满树。雀儿们如至乐园,由原先的几只变成了一群,它们喜欢在树上玩耍,啁啾不已。我们进进出出,或坐在树下,它们不再害怕,顶多偏头看两眼。也有胆大的,飞到摇椅上,边轻晃,边侧着耳朵听我们聊天儿,听不懂,便觉无趣,嗖地一下飞上树了。

    ③某日,我坐在树下看书,忽然听到头上叽叽有声。抬头看,一只小雀儿站在低枝上,正认真地往下看。我不由地笑了,索性闭上眼,听小雀儿继续“读书”,享受这段难得的美好时光。到了五月,明灿灿的阳光照在黄澄澄的枇杷果上,雀儿们呼朋引伴,大快朵颐,欢叫的声音里都是果香味儿!

    ④后来,家里总是不顺,有人说枇杷树不宜种在院内,阴气太重。父亲便买了砍刀,第一刀下去,雀儿们惊吓得一哄而散。他愣怔了好一会儿,叹口气,只砍掉不少枝条。树瘦了一大圈儿,雀儿们仍旧在上面飞来跑去,只是看见我们,眼神有些怯生生的。

    ⑤枇杷树最终在母亲重病后被砍掉了,请人砍的。沉沉的夜幕中,那人一刀一刀斜劈下去。树重重地仆倒在地时,我想起了屋顶的雀儿们,它们一定听到了巨响,惊恐地躲在巢里,大气也不敢出!我的心似乎也被狠狠地劈了一刀,生疼!

    ⑥第二天,我早早地听见屋顶上的雀儿们在叽叽喳喳的议论,仿佛在指证犯罪现场。我走出去,小院里空荡荡的。没有了往日繁枝上热烈的阳光和鸟鸣,只有一个圆圆的树桩,瞪着我。我拿来个木桶,罩在树桩上。罩住了一束目光,屋顶上却有许多束目光掉下来,砸在身上,浑身发烫。我不敢抬头看,飞也似的转身回屋,像一个慌乱的逃逸者

    ⑦树没了,鸟儿要飞走了吧!

    ⑧没想到它们居然留下来,仍旧住在屋顶上。邻居们多次建议上去毁了鸟巢,我决不答应。它们恋旧窝,也恋旧情,用善良包容了我的自私和残忍。没有迁居别处,是对我的再一次信任,这个世上唯有信任不可辜负。

    ⑨雀儿们住在上面小小的巢里,我住在下面大大的巢里。白天,我和雀儿们一起出去,黄昏时疲惫而归。晚上睡在宽大的床上,却常常夜不能寐,脑海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琐琐碎碎的事,冷暖,悲喜,得失,纠缠在一起,心绪难宁。即使入睡了,那些梦也是白天生活的延续,纷繁而杂乱。我们只是把身体关进了巢里,心还在现实生活里浪迹。

    ⑩越来越多的土地上盖起了高楼,世界却越来越拥挤。到处都是蜂巢般的楼房,以及高高矗立的房产广告牌。为了买一个巢或更多的巢,人们都在奋力打拼。我们甚至热衷于换巢,巢越换越高,窗外就是灰色的天和霾尘飞扬的空气;巢越换越大,大到各自空间独立,彼此隔离。我们住在巢里依然焦虑不安,似乎被卷入一个巨大的漩涡,无论你躲在何处,都无法逃离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⑪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

    ⑫雀儿们的巢也越来越高。晚上,这些城市的流浪者睡着了,头碰头、脚挨脚地挤在一起,尖尖的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有时清冷的月光累了,也会轻轻地落进巢里,和它们一起安睡。雀儿们躲进熟悉的梦里,梦到干净的阳光,饱满的田野,肥胖的青虫,成熟的稻谷,芳香的果实。

    ⑬我也想躲进一个熟悉的梦里:轻轻地靠近树杈上的鸟巢,温热的阳光钻过树叶的缝隙,偷吻着几枚青色的鸟蛋儿。那个小巢很暖,很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紫金石

金光

①到金矿上班的第二年,矿上成立地质队,我和九西区的小王被选进队里当描图员。按照刘队长的要求,我们将小秦岭矿区的地质图和地貌图进行分解和描绘,然后按比例移入矿里所需的图纸上,交给采矿队按图采矿。一天,我正在解图,刘队长进来说:“小孟,今天我们上山做地质调查,手头的活儿先放一放。”我丢下手中的描图笔便跟了出去。

②我们乘吉普车顺着枣香峪的盘山公路往上爬,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才到50号脉的巷道口。我和刘

队长进到采场,用地质锤敲了一袋矿石,又到31号脉的采场敲了一袋矿石,分别做了标记后放进车里。刘队长望着远处的长安岔,抬起手腕看了看表,对我说:“才十点多点儿,还早,我带你去个地方看看。”

③刘队长让司机顺着长安岔往上爬。到了红土岭时,我已经知道他的目的了:他要带我去看明代采金洞。进地质队的时候,我做了一段时间的功课,基本上对小秦岭矿区方圆百公里的矿脉分布情况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

④小秦岭矿区早在明代就已经有皇家在此开采黄金了,只不过那时候没有像现在用风钻机打眼放炮,而是架火烧矿石,然后再将冷水泼上去,热冷一激,使矿石剥离掌子面。早听说在海拔1904米的地方有个明代矿洞,每吨矿石的黄金含量高达一千五百多克,每当矿上完不成任务时,就去放两炮拉到选厂直接磨成金精粉提纯。因为怕泄密,一般人不知道具体位置。

⑤我们绕了几座山,刘队长让司机将车停在一棵青冈树下等着,随手从车里拿了一根钢钎,带我顺着一条羊肠小道往东边的隘口爬去。到了隘口,一个黑乎乎的山洞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走进矿洞,我看到确实像传说的那样,四壁全是被火烧过的痕迹,洞壁上嵌着凸凹不平的矿石茬子。我们往里大约走了二十多米,刘队长在壁面上敲了一些碎矿让我装进地质袋。正要离开,发现旁边有个凸出的矿茬,像树木疙瘩长在洞壁上。他观察了片刻,将钢钎插进崖缝慢慢往外别。不一会儿这块像树木疙瘩的矿石便与石壁分离开来。

⑥这是一块山形矿石,足足有四五十斤。我拿着沉甸甸的矿石,爱不释手地看着刘队长。他端详了片刻, 说:“走吧。”

⑦走出矿洞我才看清楚,这块矿石因与石英和铅伴生,又在几百年前被火烧过,在阳光下呈现出紫青色,对着太阳的一面,可以辨认出细微的金星。刘队长脱了劳动布上衣,把矿石包裹起来,递给我说:“前年与梁矿长来这儿撬过一块,被上面的人拿走了,今天是我们的意外收获。”

⑧回到队里,刘队长让人做了一个木制底座,把紫金石放在他办公桌上。每当有人来欣赏,他总会兴致勃勃地给人讲解。

⑨几年后,我调离了矿山,到一家新单位上班。周末几个同事一起侃大山,有人炫耀说他见过一块好几十克的金矿石,能看到金子的颗粒。我纠正他说:“金元素含在矿石里,肉眼根本看不见,除非有上千克的品位。”同事忽然来劲了,问我见过多高品位的金矿石。我随口回答:“一千五百多克。”

⑩“牛皮吹破了! ”同事顺口跟我杠上了。

⑪于是,我就讲了与刘队长撬掉的那块矿石。同事听了惋惜地说:“你咋不要呢?现在至少值几十万。”

⑫“那可不能要,是公家的,连我们队长都不敢往家里拿。”

⑬“哪有见便宜不占的?人家在办公室放一放,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他自己的了。”

⑭“肯定不会,我们队长这个人最大公无私了。”

⑮同事较真说:“许多人表面大公无私,其实骨子里不是的,你不知道罢了。”

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事也被我渐渐淡忘了。前年秋天,我去省城出差,遇见了当年同在地质队工作的小王,十多年前他调到了省黄金公司。小王拉着我去他办公室喝茶,说公司开了一个黄金文化陈列馆,问我看不看。我很感兴趣,便跟着他去陈列馆参观,一进门就看到陈列台正中央玻璃罩下放着的那块金矿石, 下面卡纸上印着一行醒目的文字:紫金矿石,含量1573克。产地:秦岭金矿。

⑰我问小王:“这块矿石是谁送来的?”

⑱小王说:“咱们刘队长送的,他珍藏了三十多年。现在矿区的黄金资源差不多全采完了,就连那个明代采金矿洞也被采空了。中间好多人要掏大价钱买这块样石他都没有卖,也有领导通过关系向他要。他也没给,去世前他把矿石送给了陈列馆。”

⑲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刘队长去世了?”

㉓“前年走了。”

㉑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好,望着眼前的紫金石,恍惚中看到刘队长正在那个明代采金的矿洞中聚精会神地采样品……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