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会天大雨(        )   ②死(        )   ③得鱼腹中(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下苦秦久矣。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不当立而“立”,这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的社会矛盾。 B、“失期,法皆斩”反映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 C、吴广去算卦,算卦的人对他说一定能成功。 D、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陈胜的形象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已初步树立。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文)

    周亚夫距吴、楚,坚壁不出。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亚军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果奔西北,不得入。《汉史》书之,以为亚夫能持重。按,亚夫军细柳时,天子先驱至,不得入。文帝称其不可得而犯。今乃有军中夜惊相攻之事,安在其能持重乎?

【注释】陬:zou角落

(节选自《容斋随笔》)

(乙文)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亭”寓情怀】

【甲】喜雨亭记

【宋】苏轼

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月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 , 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 , 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早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相得与优游以乐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之 , 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转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注释】①忭(biàn):欢喜,欢乐。②禾:水稻。③荐饥:连年饥荒。④滋炽:更加猖獗。⑤二三子:你们。 ⑥游:悠闲自得。⑦暖:同“昵”,亲近。这里指挨近、靠拢。⑧掖:搀扶。⑨沤:水中气泡。⑩都:汇聚。

北宋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那么多光照千秋的名字集中出现在这短短数十年间,他们狭路相逢,因朝廷党争不和而成为政敌,却又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度。班级开展“宋韵文人风度”研读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一)

王安石为官和变法

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秩满 , 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 , 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①传播美名。②擢:提拔。③官吏任期届满。④陂塘:池塘。⑤俾:使。⑥吕祖谦: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二)

反对变法的声音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司马光)逆疏其利害,曰:“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节选自《司马光传》)

山村五绝(其四)

(北宋)苏轼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注】①预先。②这组诗共五首,后被指为反对“新法”,诽谤朝政的罪状。③拄着藜木的手杖。④青苗贷款。“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⑤强半:大半。

(三)

是谁救了苏轼?

元丰间朝廷以群言论公(苏轼)。丞相王文公(王安石)曰:“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当时谳议以公一言为决。

(节选自《太仓稊米集》卷四十九)

【注】①谳议:议处案件。

(四)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风评

 “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宋史·吕诲传》)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执拗,此其实也。(《续资治通鉴》)

苏轼: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王安石赠太傅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