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段文回答问题
                                                                                       上天种的花
                                                                                             古草
        ①记得小时候,在院子的墙根处,看到一朵异样的植物,正在玩耍的我们姐弟仨惊奇地叫起来。
        ②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植物,以前从没见过,它白白的圆而厚的叶盘,肉鼓鼓肥嘟嘟的,支撑它的也是胖乎乎的根茎,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欣喜不已。整个模样,像一把白色的伞,忍不住用手轻轻地触摸它。我叮嘱弟弟妹妹小心点,唯恐一不小心,碰坏了它。它的形状和我们以前见到的“狗尿苔”有点类似,但那种狗撒尿而形成的植物,长着灰不啦叽、薄薄的几乎没有一点厚度的叶片,细而瘦弱的茎杆,看着就让人生厌,没过两天就被太阳晒得蔫巴了,无精打采地耷拉下它被风干而裂成几个口子的叶片,最终萎缩、瘫倒在地面上。
        ③眼前这个是什么呢?从没人种植,怎么凭空生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喜欢的东西?它肥硕的根,扎在浅浅的墙根上,阳光照不到它,雨水淋不住它,又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此贫瘠的环境,却富有生命力地生长着,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拉了母亲来看,她说这是蘑菇,和那“狗尿苔”是一类的,但“狗尿苔”有毒不能吃,这蘑菇是像肉一样可以吃的好菜呢,好好看着它,再停两天就可以采下来了。
        ④听着母亲的描述,我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似的,心里美滋滋的,只有到春节才可以尝到肉的岁月里,突然知道了世上还有和肉一样吃的好东西,当然是乐不可支了。为了防止鸡、鸭、小猪来糟踏,我们就日夜严加看守,弟弟找来个破碗扣着它,我们就不时地揭开碗看看它生长的进度,等稍大了些,在它旁边搭建一圈小篱笆,以防它惨遭袭击,几颗心像保护宝贝似的既紧张又喜欢。
        ⑤终于成熟了。我们把长成的蘑菇,小心翼翼地摘下,母亲把它洗净后一点点地撕碎,下到面条锅里的时候,我们就双手支着小脑袋,眼巴眼望地等着饭菜飘香的时刻。
        ⑥往日只洒些盐巴的素面条,寡淡无味,现在有了这像灵芝一样的好蘑菇的浸润,吃起来格外有味道。绵软、滑溜、细腻但富有韧性的蘑菇,虽没有母亲说的如肉一样的香,但却没有肉的油腻,也确实是少见的爽口,我怀疑天地间的精华,都浸透在它丰韵的身上了,只可惜太少了,每人碗里只有可怜的几片。
        ⑦后来眼睛就格外留意潮湿的墙根处了,居然又幸运地遇到了几个盛开如花的大蘑菇。
        ⑧“妈妈,这样好吃的蘑菇,为啥别人家里没有呢?”
        ⑨母亲认真地想了一下说:“孩子,这是上天种的花啊,他看咱家的孩子乖,就把他种的花,移给了咱几棵。”母亲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们的头,慈祥地笑着
        ⑩是么?怪不得只我们家有呢,一时我们就骄傲地昂起了头。读了两年书的母亲,大字不识几个,也就会写几个歪歪斜斜的字而已,给我们讲不来做人的大道理,更不会讲“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感化我们,但她的“上天爱乖孩子”的道理,通俗易懂,我们欣然接受了。想啊,我们是乖孩子,上天都知道,上天怜惜我们的清苦,把他心爱的花,都赏给我们吃呢。
        ⑪早不记得我们那时是不是真的很乖,但从此,我们时时都在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力做得听话、懂事,不惹母亲生气。在家里,每当有好吃的时候,我们从不争不抢,你推我让。在外面,我们不淘气,不惹厌,友善地和身边的每个人相处,母亲满意的笑容,就常常在脸上挂着了。
        ⑫其实我们不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的说法,但总认为有一双意味深长的眼睛,时刻在天上方严肃地注视着,自己是一览无余地暴露在那双法力无边的视力之内,所以我们坦诚做人,不偷不拿,不骗不坑,我们爱自己的手足和亲人,进而去爱他人,爱这个人间。
        ⑬如今我们都已长大,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融入到洪大的人流中,就像一滴水涌入江河毫不起眼,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都得到了上天种的花。  
                                                                                                                                                                                                   (选自《智慧》,有改动)

(1)、阅读选文第①——⑩段,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发展过程AB采摘蘑菇品尝蘑菇
人物内心变化紧张喜欢D满足骄傲
(2)、选文第②段描写了“狗尿苔”的样子,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③段“简直不可思议”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终于成熟了。

(5)、选文第⑨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选文第⑪段划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选文第⑨段和第⑬段中“上天种的花”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与小人书约会的童年

张林

    我的童年时代,是小人书流行的时代。且不说城里的书店,单是乡里的供销社,都有小人书小巧靓丽的身影。小人书作为那个时代孩子的主要读物,几乎占去了我所有的课余时间,时光都在小人书的世界里幸福地跳荡,温暖地铺开。

    我最早接触小人书,是在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

    那年刚入秋,我患了重感冒,在乡里医院久治不愈,爸爸放下手头的工作,骑自行车把我驮到离家40余里地远的镇医院救治。为了让我在住院期间心情愉悦,爸爸几乎走遍了镇里的各大商店,给我买了许多小人书。小人书里生动有趣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我,把我领进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世界。小人书帮助我打发了住院日期间孤寂的时光,也扩大了我的识字量。出院后,我竟然带回家半纸箱子小人书!在和小伙伴们玩耍时,我会津津有味地给他们讲我读过的书中的故事,小伙伴们满含钦佩的目光更激发了我对小人书的热爱。

    假日里,我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静静地与我心爱的小人书约会。即使离开家门,巴掌大的小人书也常常是和我如影随形。从兜里掏出,掌中摊开,通俗易懂的文字,栩栩如生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令我如醉,如痴。每当翻开一本崭新的小人书,我都会无比兴奋。小人书为我营造了一介神奇的幻想世界,翻开小人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扇认识世界的窗,我从中看到了描绘在一页页小小纸张上的世界,形象生动,鲜活逼真。我和书中讲述的故事里的人物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和他们经历着同样的生活。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地感动了,那种强烈的感觉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

    乡里供销社的文具柜台里,摆着许多小人书。一放假,我就会以买铅笔、橡皮、本子等借口,跟爸爸要钱,偷偷去买小人书。因怕爸爸责骂,新买回来的;小人书,我总会偷偷地藏进书包里或是压在炕席底下,深夜借着手电筒的光,躲在被窝里读,有时也拿到学校里去读。

    没有钱买小人书,我有时也会腻在柜台前,对营业员说:“阿姨,把那本小人书拿来给我瞧瞧。”营业员把小人书拿到柜台上,我快速地翻动书页,看里面的画面。因为口袋里没钱,即便我心里十分喜欢,也只能装着不喜欢的样子,对营业员说:“这本不好,拿另外一本来看看。”营业员又把我指着的另一本小人书放到柜台上让我翻看,我便又快速地翻看着这本小人书。连翻了两本都不买,再要营业员拿另一本看,那就不行了,营业员会板着脸说:“你这小孩到底买不买?买不起就不要来动心眼儿。”

    见别的小伙伴买了小人书,我也总要想办法去读。有时一个小伙伴翻看小人书,便有几个小伙伴围成一圈,几个小脑袋凑到一起,几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书页上的画面,我们会小声地念着画面下方的文字,傻傻地盯着生动的画面,默默地在心里记下书中的故事,好在别人面前炫耀。

    夕阳下,捧读心爱的小人书,内心无比激动又无限神往。小人书的世界既遥远又近在咫尺。夜里做梦,我会梦见小人书里的人物和画面,甚至梦见自己就成了小人书里的人物,和小人书里的人物一起快乐一起悲伤。一本小人书读完,仿佛就是一生了。

    小人书,陪伴我度过了金色的童年,童年的我也在一个个故事里,在一页页画面中不知不觉长大、成熟。童年与小人书约会的记忆永远不会消散,它会被时光的刻刀镌刻于岁月的碑石上,成为永恒。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鹅毛压得父亲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所有的门,让阵阵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订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垒一层,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如此反复……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

⑪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困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两姐弟,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

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荣峻 ,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 溪在点苍山①马龙峰之南。正德庚辰,予尝游焉。嘉靖辛丑,郡守杨公②、邛崃祠部许公玉林,招予复至溪上。丙辰,又同郡马公元冈、贰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间,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更互传杯,不觉尽醉。出潭东行,见石上流泉,渐靡③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有轻蹑者,辄失脚落。中潭深二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水光鸦碧色,上潭水光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一至溪上,毂纹④璧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尘事,而幽光在目,累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马、任二公尝建“濯缨亭”,今废矣。此溪四时不竭,灌溉千亩,人称为“德溪”云。

(节选自明代李元阳《滇南游记——青溪三潭记》,有删改)

[注] 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杨公:杨仲琼,大理知府。③靡:冲荡。④毂纹:形容溪水微波如绉纱。

古人在为亭台楼阁作记,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情感,班级同学准备以《沧浪亭记》为蓝本拍摄短片。全班分成摄影组、字幕组、配音组、编导组等,开展以下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予以罪废 , 无所归。扁舟吴中,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沧浪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 [北宋]苏舜钦《沧浪亭记》(节选)

【注释】①以罪废:因参与“庆历新政”,37岁的苏舜钦被罢职,闲居吴中(今苏州),修建沧浪亭。②碕:弯曲的水岸。③榜:驾船。④幅巾:古代男子以整幅帛巾束头发。⑤踞:蹲坐。⑥锱(zī)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⑦磨戛:消磨。

【材料二】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雨生,娇云浓暖弄微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鸽相对鸣。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材料三】

【A】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澄醪不满缸。

——苏舜钦《沧浪静吟》(节选)

【B】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节选)

【注】①二子:指伯夷、叔齐,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②三闾:指三闾大夫屈原。③澄醪(láo):清醇美酒。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