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去年,我生日,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收藏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镜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②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③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酷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 粗的细的, 高的矮的, 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④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凝聚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 ,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

(2)、本文第③段是采用的是记叙顺序中的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

(3)、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流传千古的名诗,你能默写出诗的前两句吗?

(4)、本文结尾所说的“一种精神”是指什么精神?  

(5)、有人说,爸爸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礼物仅是一粒米,礼物太轻了;也有人说,爸爸是送了我一件艺术品,很贵重的。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 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信: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杰出军事家。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指汉王刘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墉

    今天我看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时候,你过来瞄了几眼,说:“奇怪,这个达文波特为什么没表情?她赢球没露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失分好像也不在乎。”当时我笑笑,对你说:“就因为她没有得失心,所以能成为世界顶尖高手哇!”

    其实,很多顶尖高手在赛场上都这样。我记得2000年全美高尔夫职业赛时,“老虎”伍兹到最后一天早上,还落后七杆,下午居然反以两杆赢得冠军。他对记者说:“我完全没有感受到什么戏剧性 , 因为当时只专心比赛,我关心的就是怎么打好下一杆。”

    比赛到最后往往比的是“心理”,谁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发挥出原有的水准,谁就能获胜。因为比赛时状态容易失常,选手能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不错了。你看世界溜冰大赛,选手练习的时候,是不是个个神勇?连名不见经传的都能连着三转跳。但是到了正式比赛,面对满场观众和电视转播,却又一个接一个摔跤。

    除了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保持体力也是重要的。想想,如果一张弓总被拉满,即使不用时,也用东西撑开,它能有力量吗?当然没有!它平常必须放松,到张弓射箭的时候,才能表现最佳的弹性。

    所以好的选手,无论他是运动员,还是作文、演讲比赛的参与者,在他比赛之前,甚至前一阵,都会特意让身体休息。只有在真正比赛时,才使出全力。有些人甚至在动静之间,判若两人。

    我以前有个学画的女学生就如此,她上课时差羞怯怯,好像连有问题都不放开口,但她居然是华人圈有名的演艺天才。有一次,我看到她在台上又唱又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后来常想,那些明星之所以在台上能魅力四射,都因为私下尽量收束自己,保留发光发热的能量。他们的“一飞冲天”,来自“三年不飞”;他们的“一鸣惊人”,来自“三年不鸣”。

    你记不记得去年年初我们在北京时,有人在席间谈到太空人杨利伟?说上太空的前一晚,有人偷偷到他房门外听,里面传出呼呼大睡的声音。第二天,太空船穿出大气层,那最危险的时候,杨利伟的心跳居然也不过七十几下。养精蓄锐,临危不乱,他才能成功啊。

    孩子,你未来会面对许多大的考验、大的比赛,希望你能记住我说的这番道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二两年光,一壶老酒

包利民

①太阳已滚落到村西头的树林里,燕子们纷纷飞回檐下的巢中,麻雀们并排站在电线上,披着一身夕阳叽喳地叫。这个时候,饭桌已在炕上摆好,爷爷盘腿端坐,面前烫着一壶酒。

②酒壶不大,锡制的,装满了也就二两多酒。而酒盅更小,爷爷却不舍得一口饮尽,细咂慢品,似乎很享受那一刻的时光。长长的风从窗外溜进来,爷爷的白发和盅里的酒都在微微荡漾。鸡犬之声起伏,南园里果蔬的香气轻轻地流淌着,这些更是助长了爷爷的酒兴,于是一壶酒见了底,他依然努力地倒控着酒壶,不使每一滴酒浪费掉。

③仿佛一转眼间,场景就换成了冬季。紧闭的窗外,燕子果蔬都已消失,北风号叫着在村里游荡,大朵大朵的雪花扑在窗玻璃上,一炉红火在地中间旺旺地燃烧。爷爷依然坐在滚热的炕头,身旁是一只慵懒的猫。他心爱的酒壶此时正放在铁炉盖上,壶里的酒便很快热情起来,满屋的酒香。

④爷爷喜欢喝酒,有时候馋得像个孩子般。可是家里人看管得严,不让他多喝,只能那一小壶。好多次,我看他往壶里倒酒,倒得很满,然后飞快地把壶凑到嘴边,仰脖喝进一大口,四处看了看,再从容地重新倒满。有时候发现我在看他,便冲我挤挤眼睛,我便一直守口如瓶。

⑤每一天都很悠然,而每一年都很迅速。一壶酒醉了春夏秋冬,却没能阻挡住它们前行的脚步。从哪一月开始,爷爷再也喝不了酒,从哪一天开始,爷爷再也下不来炕,仿佛日子也要随酒而尽。那些酒香浸润的岁月,已偏远得不可追溯。爷爷去世了,那把酒壶却依然在时光里流传,到了父亲的手边。一样的场景,一样的光阴,喝酒的人却换了一茬,父亲也喝酒,坐在炕上,窗外的四时情景在他的眼中和酒盅里变换。一口饮下的,是尘世中眷恋着的朴素岁月还有岁月里许多许多不一样的心情。

⑥一年一年,父亲的白发渐渐多了,喝酒时,父亲的回忆也多了。檐下的燕子依然,南园里的果蔬依然,冬天的风雪依然,苍老着的,只有喝酒的人。父亲也在倒酒的时候偷偷喝一大口,和爷爷当年一模一样,使忽然发现,那么多的光阴都已经消散,那么多的人都已经离去。父亲也知道这些,他的酒里便会融入许多无奈的叹息。

⑦然后,父亲也喝不动酒了,再然后,父亲也走了。那把在家里用了许多年的锡酒壶,也已不知失落于何时何地。壶中岁月长,那把酒壶曾盛装了多少繁盛的日子,又倾泻了多少生活的滋味,也许,只有它自己知道,或者,回忆知道。

⑧是的,回忆,人到中年,回忆便无所不在。几乎每一天,总有一些事物,或者一些心情,触动遥远的往事。我并没有像爷爷和父亲当年那般,每日一壶老酒,可是在偶尔的小饮中,面对窗外的陌生,依然能感受到沧桑的意味。故乡已遥远,故园也早已面目全非,总是想象,如果在曾经的那个家里,在日暮黄昏,我盘坐在炕上,面对一壶老酒,面对如旧年光,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⑨酒和年光一直都在,抑或回忆如酒,我心如壶,在某种心情的温度里,沸腾出让人不断流连反复回味的香气。那么就醉了吧,醉在这人世的情怀里,醉在此生的幸福里。幸福,或许就是那样的时刻,那一壶酒,那一张笑脸,那一些话语,那一种心情。

(选自公众号《包利民之沧桑我世》2019年11月16日文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