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天上的星星
                                                                                                                                            贾平凹
        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不曾明白的。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是了。
        “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我们都抬起头来,就在我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我们就好奇地数起星星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觉察,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啊,两颗,三颗,十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一时间,漫天星空,一片闪亮。
        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
        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了,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接着,就黄了脸,瞬间,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里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是怎么了,却发现星星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这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这是怎么了?”妹妹慌慌地说。
        “月亮出来了。”我说。
        “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我们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嫌星星们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妹妹说。
        我们都没有了话说。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猥琐了。
        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掬起一抔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里,有着无数的星星。
        “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
        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就偷偷躲藏在这里了。我们就再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   它们静静地躲在这里好了。
        于是,我们都走回屋里,上床睡了。却总是睡不稳——那躲藏在水底的星星会被天上的月亮发现吗?可惜藏在水底的星星太少了,更多的还在天上闪着光亮。虽然它们很小,但天上如果没有它们,那会是多么寂寞啊!
        大人们又骂我们不安生睡觉了,骂过一通,就打起了鼾。我们赶忙爬起来,悄悄溜到门外,将脸盆儿、碗盘儿、碟缸儿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让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边吧。

(1)、理清选文思路,请将情节的发展与“我们”心理的变化按顺序填写在下面的空格处。

情节的发展心理的变化
“我们”发现满天的繁星a
月亮出来,星星少了b
c深深可怜星星
d想要帮助星星
(2)、从修辞的角度说说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

(3)、文章开头写大人们“烦”、对我们“呵斥”有什么作用?试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4)、贾平凹在《月迹》中用月亮象征美好的事物,却在本文用月亮比喻威严的大人。请你试着概括一下本文的主题,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80—10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颜值”是当前社会热词,人们关注和重视外貌,喜欢用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颜值”。甚至有不少毕业生因为即将面试而走进整形医院,希望通过整容为面试吃一颗“定心丸”。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拥有让人赏心悦目的容颜,确实更容易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增加一份竞争的筹码。但是,任何整容手段都会有风险,美貌也有保质期,稍有不慎,美容不成反毁容;更何况,再美的容貌也有老去的一天。

       一个人一生最可靠的颜值并不是皮相上的外在中美,而是因奋斗产生的内在之美,比如丰富的知识,美好的性情,出众的气质等。

       奋斗增添丰富的知识,奋斗的人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增长自身才干,能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这才是美的源泉,与其冒着巨大风险在动刀,不如多花些时间和精力读书、思考、实践。

       奋斗塑造美好的性情。奋斗的人,最开心,俗话说“相由心生”,内在善良温暖的人必然眉眼柔和,内心坚定乐观的人必然经常喜在眉梢,而内心忧郁自寻烦恼的人往往愁眉苦脸。你也许怒能决定五官的组合,但能决定五官组合而成的表情;你也许无法决定五官的形状,却可以决定五官呈现的柔和度。

       奋斗形成出众的气质。中国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高尔基也说过,“学问改变气质”。对生活乐观、对未来有信心,就是最好的美容。即使相貌不济也不必自卑,相反,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就会让自己的眉宇间散发出生动、智慧的神采,继而鹤立鸡群,脱颖而出。

       奋斗才是最可靠的“颜值”。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只有努力掌握创新创业的本领,提升内在的核心竞争力,自信地融入时代发展的滚滚大潮中,才能划出最美丽的弧线。

(选自《湖北日报》有删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一部分

刘心武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入厕,入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能看书。

    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最可惜的是带出来的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出差时也同在家里一样,躺到床上后必然要读书,我不能想像,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睡。但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屋中书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权且当作一本书么?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了那一摞台历。那是一份《中外历史知识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就此免去了空虚和寂寞,我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在旅途中,火车上、飞机上,我自然更是要读书。

    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榻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行书呢?

    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知识的书,陶冶性灵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作为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虚有其名,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无妨翻翻,发现某本书不怎么样、“疯得很”、“瞎胡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构成状况与人生面临抉择态势的道理。有的社会上普遍认为是坏的书,出于好奇心,我们总想拿来读读,其实只要不让逆反心理把我们的思绪推向混乱与偏颇,在好奇心驱使下把那样的书拿来翻翻也无大碍,绝大多数读过一定数量好书的人自然而然地排拒那坏书的影响。

    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爱书吧,从你识字以后,书应是你不可离异的终生伴侣!

现代文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黄昏(丁立梅)

    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选自《语文周报》读写版2013年第35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等鱼断气

胡展奋

大概是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肝病一向有“女怕脸肿,男怕脚肿”的说法,除此之外,她还伴有黄疸、全身乏力、脾肿大等症状。当时医生授一消肿利水的奇方——鲫鱼汤。医生认为,患者急需补充优质蛋白。既是优质蛋白,又能消肿利水的,首推鲜活鲫鱼,且要三两以上,药效才好。

这可难住了父亲,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自由市场购买,说是市场,其实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如同间歇泉一般地时隐时现。更要命的是,因为“历史问题”,父亲还是“戴罪之身”,常去黑市是犯忌的。

但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地去黑市买鲫鱼。买回来后,他马上开始操作,先是为母亲“退黄”,按每碗鱼汤一百克鱼计算,剖二百克鲜鱼熬约三十分钟,待骨肉分离时捞出骨渣,这时鱼汁呈白色,略注黄酒与蜂蜜,再熬十分钟,倒入两碗,早晚服用。十天后,母亲脸部的黄疸消退,再服十天,两眼黄疸大退,月余黄疸全消。他们即去医生处报捷,医生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父亲一听,傻了,医生这可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当时父亲的月收入才三十六块。虽说食堂里的红烧大排才一毛七一块,荷包蛋也才八分,但时值冬令,鲫鱼原本就少而贵,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岂不是要把家里掏空了。而且医生还不知道,为了抢条活鱼,父亲多少次伸出拳头,和人在鱼摊前撕作一团。

父亲默不作声。医生继续说:“鲫鱼三四两,去肠留鳞,以商陆、赤小豆等分,填满扎定,水半锅,煮糜去鱼,食豆饮汁。忌盐、酱二十天。”“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当然!”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李时珍说过,杀取动物用其肉,骨子里是欠仁爱的,肉还不冷,灵性还在,所以现杀不能现吃,应候其肉冷再烹。忌与大蒜、砂糖、芥菜、猪肝、鸡肉同食。”

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怎么回事呢?阿二去看看吧!”

天已摸黑。路灯下,我远远地看见父亲正蹲在地上,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搪瓷盆子——那时卖鱼的都把鱼放在搪瓷盆里,以便稍有风吹草动就提盆走人。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二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冻得簌簌发抖的身子,但仍然坚定地蹲着。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

我不解地看着他,没说话。为什么活鱼不买,非要等到它咽气呢?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的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

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子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

父亲胜利似的叫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给你!蹲了两个钟头!”

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

“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只要有耐心,就不怕等不到刚断气的鱼。刚死的鱼或处于弥留之际的鱼,尽管半价,价格还是高于久死之鱼。或许被父亲的举动所感动,或许觉得父亲“老举识货”,可以省却与人的反复解释,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这条鱼,快不行啦!”

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蹲守时他就着了凉,以后他天天拖着清鼻涕去蹲守,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了,发高烧到四十度。

眼见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医生也听说了父亲的故事,急颁手谕:“不必死抠鲫鱼,其他利水消肿的河鱼也可以,比如鲤鱼、泥鳅(炖豆腐,专治湿热黄疸)、黑鱼、青鱼等,只要如前法炮制,均可。”

“等断气”的范围扩大了。问题是青鱼太贵,且鱼身过大;鲤鱼固然消肿,但系著名的“发物”,忌;泥鳅口感太差;黑鱼,利水效果好,口感也好,无奈一口气总是断不了,你就是等它通宵,兴许它还在一翕一张呢。

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于心不忍,常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也不收钱。长大后读书,每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我便会想到他们。

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退去。

那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选文有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言

安宁

①阿永是远房表弟,跟我同龄,但小时候我并不怎么喜欢和他玩耍。因为他长得像贾宝玉一样好看,人又聪明,一起做事,总是一下子便将我比了下去。母亲喜欢阿永的模样,当笨嘴笨舌的我跟阿永站在一起的时候,她心里充满了嫉妒,觉得我哪儿都不如他好,不会哄大人开心,也不会察言观色,这种“吃不开”的性格,将来怕是好不到哪儿去。

②多年后,我成了让父母满意、亲戚羡慕的大学老师。阿永则初中没有毕业便辍学打工,从乡下混到县城,又去北京神秘地折腾了几年,据说发了点财,而后回到老家县城,开起了饭店。那一阵阿永在亲戚圈里取代了我,成为人人夸赞的“能人”。

③不管是不是真的发达,至少阿永在人前一直都是春风得意的模样。他自然更喜欢走亲访友,每次来我家,都要游说父母入股他的大事业,还要让我尚未大学毕业的弟弟将来加盟他的饭店,做他的助理。母亲又欣喜又讨好地做了满满一桌子饭菜,招待能吃能喝好胃口的阿永,又恨自己没有能耐攒下一笔钱来,交给阿永坐等分红。一直抱怨我没本事帮他进我所在的大学读书的弟弟,更是喜滋滋地、小跟班似的在阿永屁股后面追着跑,就怕一不小心将这个贵人给弄丢了。至于我这个姐姐,他是完全不放在眼里了,饭桌上敬酒,连杯子都不碰我的一下。我瞪他,他立刻白我一眼,意思是,谁让你读成了书呆子,一点儿人情世故都不懂,连我的前程也不能包办!

④相继有人在阿永的游说下,为了高额的利息和分红,迫不及待地交出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好在父母没有多少钱,又对向来能胡吹神侃的阿永存了一些疑虑,所以没敢将银行里的定期存款提前取出来,去挣这份让人眼馋的利息。那一两年,因为阿永,那些不怎么熟络的亲戚朋友好像都成了近亲,常常会在阿永的饭店里相遇。絮叨一番阿永带给他们的新的刺激或者福利。因为没有入股阿永的事业,父亲总觉得亏欠他。因此如果阿永饭店里有什么活计忙不开,只要他一个电话,父亲便会跑去义务劳动,借以弥补没有百分百信任阿永的愧疚。回来跟母亲提起阿永饭店的大场面,父亲免不了一声叹息,说:“阿永他娘比我们命好,没到六十,就能摆下挑子享清福了。”母亲听了嫉妒,鼻子里哼了一声:“哪天饭店黄了,欠下一屁股债,看他们怎么收拾。摊子铺得大了,塌得也快,我就不信连初中毕业证都没有的人,能折腾上天!”

⑤母亲一语中的,阿永的饭店竟然真的很快就黄了。只不过不是赔钱倒闭,而是阿永因非法集资和放高利贷,被判刑入狱!这一消息传播的速度,比阿永当初衣锦还乡还要迅速,且极具杀伤力。母亲回忆起阿永入狱前的征兆,说他提了一箱好酒登门时,已经有了大厦将倾的惶恐与焦虑,不断地提到,让母亲有时间多过去走动走动,姐妹俩絮叨絮叨旧事。母亲嘴上答应着,心里却想:我们家怎么配做你的亲戚呢?还是免了吧。但母亲还是说了一通迎合的话。阿永坐在沙发的一角,双手交叉握在一起,不断地扭动着,好像要扭出什么话来。他甚至还揉了揉眼睛,直到那眼睛红了。

⑥阿永入狱后,周围的人迅速地变了,很多人骂他罪有应得——让他平日里在亲戚面前嘚瑟,这回好了吧,要在监狱里待上七年,跟老婆离婚了,钱财被分去大半,将来这大半就给了孩子的后爸,忙活了几年,原来是给别人挣钱了!还说让老娘享福呢,他不知道爹娘都没脸见人了,门都不敢出?唉,他这辈子是完了,出来都四十岁的人了,要啥没啥,脑袋上还顶着个“诈骗犯”的帽子。

⑦母亲一个劲儿地庆幸,没有将钱拿去他那里“鸡生蛋”,下利息,落个利息没挣到,反倒折了老本,被他骗个精光的结果。父亲叹了口气,说:“那些年白白给阿永的饭店通下水道了,早知道就收取他一些费用了,反正他在监狱里,这人情欠了也不用还。”

⑧我在一旁听着父母长吁短叹,想起即将毕业寻找工作的弟弟,忽然有些紧张,像父亲一样重重地叹了口气。

(选自《百花园》2021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一碗人间烟火

王国梁

①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话说得太好了,人间烟火最可亲,人生情味是最真。

②人间烟火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我觉得应该是普通的,平民的,世俗的,热闹的;繁荣的,有生活气息的,总之是具体真实的,可感可触的,是离我们最近的一种感觉。人间烟火不讲究所谓的“高大上”,有着最亲民的特质,最朴素的面貌。另外还有喧嚣的味道,太安静了便缺乏了人间烟火味。所以有人说地摊经济能增添人间烟火味,菜市场是最具有人间烟火味的。而千家万户的厨房与菜市场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喧嚣的菜市场采购回来的新鲜食材,被人们精心炮制成一碗人间烟火——有一碗香喷喷的饭菜来慰藉肠胃,也慰藉心灵,人间值得!

③家常味道最有烟火味,甚至能够救赎人的心灵。

④记得那年,哥哥遭遇了人生中重大的挫折,每天萎靡不振,一句话也不肯说。我看到他痛不欲生的眼神,不知该如何是好。母亲不说什么,冒着小雨去小菜园里割了几刀韭菜,再把攒起来的鸡蛋一只只打到碗里,然后招呼一家人包饺子。我剁馅,姐姐和面,母亲热热闹闹摆开场面,开始包饺子。父亲偷偷冲母亲嘀咕:“啥时候了,还有心思吃!”母亲说:“你别管,让你干啥就干啥,别多嘴!”

⑤包饺子的场面很像过年,屋子里弥漫着香香的饺子馅的味道,特别有烟火气息。母亲的手左右翻飞,饺子们便都镶上了一圈漂亮的花边。捏好花边,再用手箍一下,一朵朵郁金香花苞形状的饺子就做好了。母亲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摆到撇好薄薄面粉的案板上。转身,就去烧水了。一会儿工夫,母亲把热气腾腾的饺子摆上餐桌,然后把筷子递给哥哥。哥哥二话不说,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他一口一只饺子,把腮帮子都鼓圆了。我被他的吃相惊呆了,好像在拼命用这一只只饺子来消解他心中的伤痛——他已经好几天不吃东西了。哥哥一口气吃了三大碗饺子,终于开口说话了:“妈,好吃不过饺子,这饺子真好吃,今天真跟过年似的!”说完咧开大嘴笑了,母亲也跟着笑了。母亲笑着笑着,眼泪却偷偷跑出来了,她赶紧悄悄擦掉。听说过一句话,深夜的烈酒,不如清晨的一碗粥。一碗母亲包的饺子,胜过千言万语,所有的滋味全都在这一碗人间烟火中了。无论如何,人生还有饺子可吃,就是最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⑥一碗人间烟火,里面有最简单也最深奥的人生滋味。爱上这人间烟火,才能留住最温情的生活。

⑦有几年的时间,我东奔西走,不知此生该落脚何方。有一次我走了很远的路,终于又回到了家乡。下车后我饥肠辘辘,直奔小吃一条街而去。那条街摆小吃摊的都是地摊生意,各种香味不时飘过来,在鼻尖缭绕着,我恨不得尝遍所有熟悉的味道。豆浆油条,煎饼果子,小笼包子,炒饼炒面,板面拉面,驴肉火烧,炸鸡烤鸭……滋味各异的小吃,碗碗都是家乡的味道。一碗米粉上来,汤色厚重,汪汪的红油,大块儿的牛肉,翠绿的香葱,切碎的酸豆角,洁白粗壮的米粉浸润其中,一口香辣的味道,迅速撞进食客的味蕾。我坐在小吃摊的长凳上,跟老乡一起吃饭。又听到熟悉的乡音,又吃到熟悉的味道,我忽然有种想流泪的冲动。喧闹的小吃摊,让我看到了生活本该有的样子。一碗人间烟火,足以让一颗躁动的心安稳下来。

⑧后来,我选择永远留在故乡——没有什么比故乡的味道更有吸引,力的了。

⑨一碗人间烟火,里面藏着生活的种种味道,有踏实和充实,有幸福和安慰,有希望和憧憬,还有温情和诗意。人生在世,夫复何求?一碗人间烟火,足以慰平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