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孙春龙的《救助》,完成后面的题。
            ①前些日子,我在长沙出差,有一次步行穿过侯家塘立交桥。
            ②这里是长沙城区的核心位置,人来人往。我低头刷着微博,无心留意这个城市的繁华。但当我路过那个坐在地上的老人时,她的衣着和周围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是让我扭头看了一眼。我瞥见在老人的怀里躺着一个瘦小的孩子,我看到了她那一双清澈而又机灵的小眼睛。孩子的旁边撑着一把伞,勉强为两人遮挡一丝寒风
            ③看着那把被寒风吹得摇摆不定的雨伞,我下意识地拉上了棉衣的拉链,像很多路人一样,面无表情地走了过去。
            ④走出去10余米的时候,我突然停下来,再次扭头看了一眼那个孩子。我心想,那会不会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在原地犹豫了几秒,我决定转身去看看。
            ⑤我抱着一丝怀疑折返。
            ⑥那位老人看出了我的迟疑,于是拿出了一张残疾证。她说,残疾证是她丈夫的,她的儿子离了婚外出打工,他们实在没有能力养家糊口了,就带着3岁多的孙女外出乞讨。残疾证或许是假的,我想,这是骗子惯用的伎俩。老人又拿出了一张证明,是村委会写的,很简单,只写了她是这个村的村民,并没有写她的家庭状况。
            ⑦我看到残疾证上有村委会的电话,我想我可以打电话核实。正当我准备掏电话时,一阵寒风将雨伞吹开,孩子的奶奶爬着把雨伞拉回来,然后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于是我知道,自己多心了
            ⑧或许老人感觉到,我并不是来施舍她的,便告诉我,她不愿意去救助站,因为在那里面吃不饱肚子,有一次孩子在里面还生了病,打了4天吊针。在老人的面前,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好心人不要给救助站打电话,我们不去。
            ⑨我掏出兜里仅有的3张20元纸币,塞到老人的手里。没想到,老人竟然失声痛哭,她苍老的脸颊上挂满了泪水。或许她能感受到,我不是在施舍。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她执意只留下一张钞票,将另外两张塞回我手里,她说:“好兄弟,我听你口音也是我们那一方的人,你出门不容易,不能让你断了盘缠。”
            ⑩那一句话,让我突然湿了眼眶。
            ⑪钱被我们推来推去,很多路人奇怪地看着这一幕。我把钱塞到小女孩的手里,看着她从奶奶的怀里掏出钱包,拉开拉链,把钱抚平了一张一张地装进钱包里,然后再拉上拉链,把钱包塞回奶奶的怀里。之后,她对着我很羞涩地笑了笑。
            ⑫钱包里除了一张10元纸币,剩下的全是1元的零钞。
            ⑬老人说,这孩子很机灵。他们去过救助站,但在那里连肚子都吃不饱。后来出来乞讨,最起码能吃个饱饭,或许还能攒点钱,以后送孩子去上幼儿园。
             ⑭有饭吃,有学上,这本是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但是对于她们来说却是奢望。
            ⑮就在我和老人交谈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女孩买来一袋糖果,放到了小女孩的怀里;我看到有人驻足,掏出身上的零钱放到老人面前的碗里。我看到旁人的眼光里,不再是冷漠或嫌弃,而是悲悯与和蔼。
           ⑯离开长沙之前,我再一次前往侯家塘,不过并没有找到那个乞讨的老人和那个机灵的孩子。或许我再也见不到她们了,但这些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内心残存的悲悯是否已经开始苏醒

    (1)文中的“我”见到乞讨的祖孙俩后,内心情感发生变化。阅读全文,请用精练的词语概括。

    【答案】
    (2)对于一面之识的祖孙俩,第⑦段写道:“于是我知道,自己多心了!”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出表明“我”确是“多心”的依据。

    【答案】
    (3)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 本文前后三次写到“寒风”,请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②本文中的祖孙俩需要救助,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你会发现生活在旧社会的孔乙己的命运更悲惨,更需要救助,如果让你去救助孔乙己,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救助他?

    【答案】
    (4)有人认为末段画线句应该改为“重要的是,我内心的悲悯已经开始苏醒”,理由是这样写紧扣文章内容,文意更直白。请对此作出评析。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6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报警的植物

          ①1952年12月5日,英国伦敦地区的天气突然出现异常。空气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浓重的烟雾混合着怪味在街区四处弥漫。往日喧嚣异常的闹市如今人烟稀少,警察都全副武装,戴上了防毒面具在岗位上指挥交通。那些不得不出门办事的人被刺鼻的味道和烟雾呛得泪水直流。仅仅7天时间,就有七百多人因这股烟雾引起气管炎发作而死亡。

          ②这是一次典型的氟气泄露事件。

          ③其实在毒气出现之前,自然界已经发出了预警,只是粗心的人们没有发现,那就是来自剑兰叶子的警告。氟气泄露的那些日子,本该亭亭玉立的剑兰像得了大病一样,它的叶子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斑痕,如同长了癞疤疮,看着让人揪心,只有当它氟中毒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只要空气中氟浓度达到亿万分之四十,在短短三个小时内,剑兰的叶子就会变得萎靡不振,继而斑痕成片,出现伤痕累累的状态。而人只有在氟浓度达到百万分之十才会受到伤害,可见剑兰是多么敏感!它是空气中氟含量最合格的检验员!

          ④会报警的植物有很多,我们身边常见的有苹果树、棉花、紫茉莉、向日葵、大麦、荞麦等。如果它们的叶子发黄或有黑斑出现,则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过高;木棉、青苔受伤,则意味着空气中的氯气超标。

          ⑤水中也有植物报警器,那就是水葫芦。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多年生草本,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上世纪50年代引入我国,现广泛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等10多个省自治区市。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向水体大量排放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使水体氮、磷元素过多,造成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疯长。水葫芦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实验证明,水葫芦在1公顷的水域里,24小时内可以从污水中吸附34公斤钠、22公斤钙、17公斤磷、4公斤锰、2.1公斤酚、89克汞、104克铝、297克镍和321克锶,还能将氰等有毒物质分解成无毒物质等。 水葫芦不仅是水质污染的报警器,更是解决问题的过滤器。

          ⑥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地震前,某些植物竟然也会发出预警,出现机体紊乱或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异常情况。比如某些植物会在冬季突然开花,其中蒲公英、山芋藤、杏树最为典型。唐山大地震前夕,天津郊区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柳树成片枯死。一些果树明明秋天刚结完果,转眼枝头又繁花盛开。最奇怪的是含羞草,正常的含羞草是白天开放,夜里闭合。而地震前,它的习性完全颠倒:白天闭合,夜里开放。这些植物的反常是它们对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如果地温、地下水、大地电位、电流、磁场等出现变化,植物体内就会发生紊乱。当它们突然改变习性,很可能意味着地震即将来临,从而给人们现世安稳的生活敲响警钟。如果抱着尊重、敬畏的态度观察研究,我们就可以通过植物的细微变化,尽可能地把地震损失减少到最低。

    阅读《蜘蛛》,完成小题。

    蜘蛛

    涂静怡(台湾)

        ①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天空突然下了一阵不算小的雨,夹带着风,一下子就把我窗前的那些盆花,淋得面目全非。泥水从花盆里向外溢,使铺着花砖的走廊,溅上了许多,也使原来十分清洁的小园子,立刻呈现出一副肮脏不堪的样子。

        ②我提了一桶水,正想冲洗一下走廊。突然,在靠墙的地方,我发现了一只蜘蛛,它挺着鼓鼓的肚皮,正十分吃力地、从污染着泥水的地面朝干燥的地方爬。看到蜘蛛,我本能地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便抬起脚来,想把它踩死。

        ③我之所以讨厌蜘蛛,是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会张起网来捕捉小虫。在窗棱上,在屋檐下,甚至于屋里的吊灯上面,大蜘蛛张着大的网,小蜘蛛张着小的网,蛛网上挂着小虫的残骸。无论是怎样整洁的房子,一有了蛛网,就会令人生厌,令人觉得这个屋子的主人不勤于打扫。可是那些蛛网,常常在头一天清除,第二天又出现了:它们是那样勤于和人缠斗,好像永远都除不掉,打不散似的。因此,每当我拿了扫帚,或是竹竿,清理隐藏在角落里的蛛网时,总是生气地想把它们赶尽杀绝。

        ④我抬起脚来,心想,这一回,这只落难的蜘蛛是死定了;而它似乎也知道自己正面临生死关头,它略一迟疑,便拼命地挣扎着,艰难地向墙角里爬。

        ⑤不知是一种什么意念,我抬起的脚竟没有踩下去。我看到它那样惊恐,那样吃力地爬着,顿然萌生了恻隐之心。我很快地挪开了脚,怔怔地注视着它,对于自己想弄死它的念头,反而感到不安起来。

        ⑥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平时,连一只小蚂蚁都不愿意随便加以伤害,何况是一只正在困难中挣扎的蜘蛛呢?

        ⑦它奋斗的意志,是那样坚忍,单凭这一点,我便不该有伤害它的心理。无论如何,蜘蛛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虽然它不受人们的重视,可是它也应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不是吗?它到处结网,原是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为了经营生活,我怎能够对它心存厌恶呢?于是我找来一根竹竿,把它从地面挑起来,送到干燥的地方。我这个举动,起先一定使它大为惊恐,它一定以为自己死定了,可是等我把它放到干净的地方,它又似乎有点迷惑起来的样子。我好像觉得它回过头来,奇怪地望着我,似乎怀着感激的心情,然后便安稳地爬走了。我静静地看着它爬走的背影,那神态,使我心中忽然感到无比的舒坦。

        ⑧夏天的雷雨是短暂的。雨过天晴后,空气特别清新,闷热也消散了。尤其到了傍晚,更是分外清纯美丽。那时候晚霞映照着我的屋子,走廊上洒满淡淡的金黄。我怀着满心的喜悦,站在走廊上欣赏着这难得的傍晚景致。

        ⑨突然,我抬起头来,看到屋檐下又新结了一个蜘蛛网。蜘网在夕阳的光辉映照下,是那样明显:那织着多角形的网,由疏而密;有着鼓鼓的肚皮的蜘蛛,坐在中央,它偶尔动弹一下,蛛网便在夕阳中微微晃动,显示出那是一个多么安适而优美的处所。

        ⑩我凝神注视着蛛网,心中想着,不知道这只蜘蛛是否就是我本来想要把它弄死的那一只?如果是,那它真是够幸运了。它原该死在我的脚下,却由于我一时的怜悯,使它得以逃生。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我现在对于蜘蛛,反而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它。其实,蜘蛛织的网,点缀在屋檐下,只要你肯用另一种眼光,从某种角度去欣赏,它将会是一幅最原始而且优美的图画呢。

        ⑾不知道为什么,我以前只看到蜘蛛会令我讨厌的一面,从没发现它也有可爱的一面呢!它那不屈不挠的精神,那巧妙织成的网,在满天晚霞的衬托下,是多么动人啊!大自然里隐藏着纯洁和恩惠,我竟然都把它给忽略了。直到这一刻,我才深深领悟到:原来太阳、风雨、草叶、昆虫……全都是造物主为了愉悦我们而安排并使其存在的,问题只是看到持什么样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赏,如何去发现和爱惜它罢了。

    (《中华活页文选》2003年第11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独立思考

    茅盾

        ①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②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③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④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⑤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⑥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

        ⑦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⑧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⑨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⑩“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烦心事

    程维平

    ①吴二是在罗田农村长大的,大学毕业之后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吴二誓言为乡村振兴出力,信心满满地要带领大家走上幸福之路。可是这几天吴二一直闷闷不乐,好像遇到了烦心的事情。

    ②吴二所在的生产队总共27 户人家,这次村里给了 3个低保名额,给哪三家才合适呢?为这事,吴二酝酿了好几天,终究是拿捏不准。他怕得罪人,就决定到队里跑一趟,兴许能解决问题。

    ③吴二要去的第一家是张铁蛋张叔家。张铁蛋年轻的时候,因为贫穷被迫外出打工,不慎从三层楼上摔了下来,左腿留下了残疾,失去了基本的劳动能力。多年来,他生活拮据,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半路上,吴二碰巧遇到了张铁蛋,还没等吴二开口说话,张铁蛋倒是先乐呵呵地说:“大侄子啊,不,不,应该叫吴队长,我们家今年打算买一台收割机,你帮忙想想前景如何?”

    ④吴二听父亲曾经说过,张铁蛋的大儿子有出息,在外村承包了六十多亩地,由于党的政策好,农民种地不需要上缴农业税,加上收成不错,粮食的价格也在逐步提高,前两年张铁蛋家刚买了一台插秧机,今年又要买收割机,当然是好事啦!吴二一个劲地说:“张叔有远见,收割机当然可以买。”

    ⑤一直到与张铁蛋道别,吴二始终没提到低保的事,因为依他们家现在的状况看根本就不需要。
           ⑥吴二突然想到了王婶,王婶的丈夫患病,常年打针吃药,他们家应该符合办理低保的条件,吴二胸有成竹地想,然后拐弯去了王婶家。

    ⑦到了王婶家,王婶正在阳台嗑瓜子,两层小楼房优雅别致,门前还有一棵生机勃勃的“发财树”,吴二心头微微一怔。

    ⑧王婶从冰箱里拿出一大块西瓜递给吴二,说:“天热,吃点西瓜降降温,进屋吹吹空调吧!”吴二连忙说:“不了,不了,就在外面说两句,我知道王叔的身体一直不好,政府给你们家一个低保的名额……”

    ⑨本以为王姉会感恩不尽,可是没等吴二的话说完,王婶立即就不高兴了,一下子变了脸色,她拉过吴二喋喋不休起来:“你看看,我们家都住上了楼房,冰箱空调缺哪一样了?你说,我们家和低保户能搭边吗?”王婶见吴二不相信,她又说:“你在外面上高中,又上大学的,老家的情况你真的还不知道呢!你王叔确实身体不太好,但政府照顾我们家,并从中周旋,让你王叔在附近的一家工厂做保安,我的儿子也在罗田城里工作了,还是生产线的线长呢!政府也支持我在家里搞家庭养殖,提供技术不说,还帮我们做小额贷款,这几年我们家脱贫致富了,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你说,这低保我们能要吗?你还是分配给需要的人家吧!”

    ⑩吴二这才注意到从王婶家的屋后面传来的鸡鸭鹅的欢叫声,他也是第一次感觉到,这些声音是那么的悦耳、动听。

    ⑪吴二泄气了,张叔和王婶本来是他心目中的低保户,连这两家都达不到低保的标准,其他人家还需要去吗?可是吴二有点弄不明白,政府给钱都没人要,到底是什么情况啊?记得以前大家都争抢着要呢!甚至还为低保分配不公平的事吵架。

    ⑫吴二来到村头,来回踱步。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村长打来的,令吴二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村长果然是来催问送低保的事,吴二吞吞吐吐:“还……还没呢!我再试试……”

    ⑬电话另一头的村长笑了:“跟其他生产队一样,现在在我们罗田乡村送低保都很困难啦!我正准备向上级申请取消我们村的低保名额。我们村富裕了,跟以前大不一样了,政府的低保钱都送不出去了,难道不是件好事吗?”

    ⑭是啊!现在不一样了,城市变了,农村也变了,在乡村看到的一排排楼房,在田园美景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百姓安居乐业,直奔小康生活。卓越的成就和时代的变迁惠泽于每个人、每个家庭。由此看来低保送不出去并不奇怪了,是在情理之中的……

           ⑮想着想着,吴二不禁哑然失笑。

    (原文有删改)

    阅读

    我的老师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就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⑧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⑨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⑩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梦幻的风筝永远陪伴着我的心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