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文/丁立梅
       ①朋友去北京,给我带回两盒包装精美的月饼。红漆木盒装着,华丽、雍容。
       ②揭开盒盖,不多的几只月饼,躺在质地柔软的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着。
       ③洗净了手,和家人带着虔诚的心,切了一只月饼来尝。为此,我还特地拿出宝贝样收藏着的印花水晶盘,把月饼摆成菊的模样。一家人欢欢喜喜拿了吃,鱼翅做的馅,味道怪异,家人都只吃了一口,就放下了。我坚持吃两块,但终究,也受不了那份怪异。余下的,狠狠心,丢进垃圾筒。丢的时候,我祖母似地念叨,作孽啊作孽啊。 
       ④便格外怀念起小时的月饼来。是些小作坊做的,用桂花或松仁做馅,外面的面粉,层层起酥,洇着金黄的油。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⑤在中秋前一个星期,村部的惟一一家小商店,就把月饼买回来了。散装的,搁在一个大缸里。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A)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探头去看,总看到面皮白白的店主,在用牛皮纸包装月饼,五个一包,十个一包。他动作舒缓,在那时的我们眼里,那动作无疑是美的,充满甜蜜的味道。我们的心,开始生了翅膀,朝着一个日子飞翔。
       ⑥终于等到中秋这一天了。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晚上,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那一天,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只盼着月亮快快升起来。等月亮真的升起来了,我们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祖父出现了,手里提着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隔了老远,我们都能闻到月饼的味道。兄妹几个,跑过去迎接,在他身边跳。祖父说,小店里挤满了人,好不容易才买到月饼。语气里有得意,仿佛他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
       ⑦煤油灯下,祖父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B)着吃。总能把一只月饼吃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
       ⑧大人们也一人一只月饼,但他们多半舍不得吃,藏着,只等我们嘴馋了时,分了去吃。但生活的琐碎和忙碌,会让他们忘掉藏月饼这件事。我祖母有一次藏了一只月饼,等她记起时,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不得不扔掉,一家人为此痛心了好多天。 
       ⑨祖母也曾把月饼分送给邻家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跟着寡母过活,自是没钱买月饼。中秋时,别人家欢歌笑语,他们家却冷冷清清的。祖母说,可怜啊。遂踮着小脚,给他们送了月饼去。回家来安慰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想想,祖母说的是帮人的快乐啊。如今那两个孩子早已长大,都出息了,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杭州。我祖母在世的时候,他们每年回来,都会去看看她。他们说,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1)、梳理情节:本文以“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为叙事线索,文章可以这样概括:
店主包月饼——(           )——祖父分月饼——大家吃月饼——(          )

(2)、把握情感:作者说牛皮纸包着的月饼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除此之外,这月饼里到底还包含了什么“滋味”让作者难以忘怀。

(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A. 请比较第⑤段画线句子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原句: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
改句: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很浓的香甜香甜的月饼味。
B.请赏析文章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题目写的是“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那开篇为何先从包装精美的月饼说起?

(5)、结尾处邻家的两个孩子“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如果你就是这两个孩子其中一员,回到家乡,见到“祖母”,你会说些什么呢?
要求:①品读结尾语句,结合上文展开想象;②6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改变命运的一分》,回答下面小题

改变命运的一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颗女人心。

    ⑥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嫩。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

    ⑧“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再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小男孩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⑩后来,小男孩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⑪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⑫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注】高利贷:索取特别高的利息的贷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浙江的感兴

王佐良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有时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虽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白色而顿时感到清爽。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是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

    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描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那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揭开害羞之谜

    ①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时,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研究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

    ②人们一般认为,害羞就是一个人性格内向造成的。但是科学家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的状态。

    ③为了寻找害羞的原因,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小学生。让小学生们先回答调查问卷,然后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之后,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画,上面画的是表示高兴、生气和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要求小学生识别这些脸。结果显示,害羞程度高的小学生,一直不能顺利地解读表示生气的脸。

    ④当研究者用脑电图扫描的方式记录小学生的大脑活动时,他们又发现在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的大脑中,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活动能力较弱,而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则颇为活动。所以,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一般的孩子能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而那些害羞的孩子很可能不懂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无法做出相应的反馈,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很警惕,表现出来的就是害羞。

    ⑤害羞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被塑造成这样的呢?心理学家接着收集了这些小学生们的唾液样本,对其进行DNA分析,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使得他们大脑内5-羟色胺浓度过低,导致他们交往不畅,最终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惊恐,最严重的就是抑郁情绪,而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害羞。因此,由于基因的差别,有些人生来就害羞。

    ⑥心理学家曾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虽然有2/3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仍有1/3的人通过努力克服了这种害羞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也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伯纳德·卡尔杜齐是印地安那大学东南分校害羞研究中心的教授,专门研究害羞心理的他,在青年时期居然非常害羞。他说:那时候我有很多朋友,但从未有过约会的经历。不自觉地表现为过度忸怩、低估自己、不自信等,就好像随时都有一面镜子在自己面前。其实害羞心理的形成是一种自我感觉,而这种自我感觉要在出生后18个月才会出现。如果后天努力培养自信心,害羞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⑧人们通常认为,害羞会影响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害羞更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害羞的小孩,更能强烈地体验积极的情绪,比如成就感,这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另外,由于害羞的孩子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同时,他们涉及暴力犯罪或团伙犯罪的几率也更低。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朱鸿

     ①我何其幸运,住在校园里。屋子周围草木匝地,即使冬天也不失其绿。这些树木有十余种,于是,与植物有关的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

     ②北窗之外,有桂一株,并不是我所栽。我不喜欢桂。

     ③初居舍下,我便看到了它。

    ④桂端端正正的,树干大约一握粗,树皮、树枝都是灰褐色,不过细察,树枝偏黄。树冠圆圆的,树叶密集,尽管算不上茂盛,可还是有着葱郁之感。桂之形态,总体是美的,然而我不喜欢。

    ⑤我搬来梯子,让一个学生扶着。我一级一级地爬上去,站在合适的高度,用园艺剪刀进行修剪。原本丰盈的树冠,须臾便薄弱若一顶草帽。树叶稀疏,像一团蓬蒿,当然就丧失了它的葱郁之感。

    ⑥我跳下梯子,对学生说:“这样修剪一下树冠,起码有几年,屋子里就不暗了。”树根扎于建筑旁,本乏营养,现在又缺乏光合作用,桂的前途怕是黯淡了。得意之中,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可恶。

    ⑦桂的周围有兰花、紫薇花和芍药花,有大叶黄杨,有八角金盘,还有石榴树,春来了,夏到了,无不生意盎然。尽管桂叶应节而发,也极为鲜嫩,不过它兴而不旺,显然还在休养生息中。

    ⑧如此三年,这株桂终于没有萎悴,而是渐渐恢复了元气,尽管仍不够茂盛。桂就在我的窗前,遂无日不见。出门见,进门见。抬头见,低头见。匆匆路过时见,款款相对时见。渐渐地,我竟然开始喜欢上了它。

    ⑨偶读李时珍,方悉桂是大有文章的。桂可以宣导百药,这仿佛使者朝觐必须执圭一样,所以桂犹圭。桂还具侵害其他草木的能量,所以“桂枝之下无杂木”。据说削桂为楔,钉入其他树木的根部,那树便会枯槁而死。听起来颇为神秘,我又对桂生出了一种敬畏。

    ⑩两年前的一个秋日,蓦地见桂的枝叶之间有一些铁锈般的红,走上前一看,竟是一朵又一朵的花,非常惊喜。桂有银桂、金桂和丹桂,我无日不见的桂,是一株丹桂。接着连续两年,我北窗之外的这株桂坚持开花,这似乎成了一种仪式。

    桂花悄然而放,悄然而谢,花期并不长。若遇风雨,花就顷刻变作落英。我想象桂花脱离枝叶,飘摇而下的样子,其轻扬之姿一定是妩媚的,可惜我没能亲见。

也许因这株桂植于背阴之处,也许因这片土壤过于贫瘠,也许由于我截了它的头和枝,它一直不青翠,更不葳蕤。细细观察,它的叶子是椭圆的,瘦长,向上的一面尤为丰腴、光洁。春天如此,夏天如此,秋天如此,冬天也如此。

    我曾经养过一些草木,皆是我所喜欢的。我非常用心,勤浇水,勤拂尘,并置于朝阳和夕晖之中。然而它们常常漠视了我的善意,凡常春藤、铁树、冰水花、福禄桐和合果芋,最后统统衰败了。我不喜欢桂,曾希望桂从我窗前消失,然而正是它,表现出了生命之瑰丽。

文学作品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酸菜情思

①我时常看看随身带着的一帧母亲照片,不无辛酸痛楚地想,母亲的一生,好比一把酸菜。青翠欲滴的青菜,经过岁月的重压,生活的腌渍,就变成黄澄澄、皱巴巴的酸菜了。

②那些年,乡村生活总是离不开酸菜,尤其像我们这样家境贫寒、糠菜半年粮的人家,一年四季酸菜是唱主角的。后来生活好了,家中也是酸菜不离。

③印象里,乡间酸菜种类很多,从冬春至夏秋,白菜、萝卜、雪里蕻、豆角、辣椒、黄豆、洋姜……似乎什么菜都可以腌制成酸菜,脆生生,油黄黄,带有光泽,其味鲜美爽口,裹挟着酸咸香辣,还有一丝甜,每每想起就很诱人。

④记得母亲常腌一种酸萝卜菜缨,冬天里,萝卜菜种起来,不费多大功夫,荒山坡烧一遍,浅浅锄一遍,撒播萝卜菜籽,浇一层粪水,不几天就冒出苗苗了。见着嫩嫩的绿缨儿长大,萝卜丁儿露出山皮,就收拢来,一起腌作酸菜。

⑤那时,菜园地里也有几畦绿泱泱的萝卜菜,主要是为着收获萝卜,削下洗净,玉洁光润,放着日常用来炒菜。而萝卜菜缨子积起一堆,去除黄蔫枯萎的,一叶一叶搓洗,水面浮一层尖尖白毛,油泛泛的,穿连起来晾晒,待其瘪软、淡绿,就藏进瓦缸,层层叠叠,上面放一方石头,压紧。

⑥十天半月,只见黄黄半缸酸水,烈烈的酸味就散逸出来。如此腌制出来的酸菜,整体黄亮,有韧性,有脆劲,口感好。

⑦每日做饭,锅烧红热,母亲捞出几把酸菜,切碎,拨炒一番,撒一撮盐,呛一鼻酸星儿,吃着脆脆的、酸酸的,还略带一丝甜味。最好放几片辣椒和蒜叶,又辣又香,闻着满口生出津液,一尝,大开胃口。

⑧把萝卜菜缨子腌就炒成这么好吃的酸菜非常难得,毕竟从洗菜、晾菜到撒盐压菜,整个腌制过程还是要讲究手法和经验的。

⑨也许小时候没有什么好吃的,我一直爱吃这样的酸菜。雪里蕻、白菜梗是酸菜中的上品,萝卜刨成丝或切成片腌制爽脆诱人,夏天以酸辣椒、酸豆角为主菜,洋姜与黄豆一起腌制又脆又香。

⑩上中学时,真正觉得酸菜了不起呢。11岁到十里外的乡中学读书,星期六回家,手里拎着一个竹菜筒,空空荡荡,星期天下午返校,母亲帮我换上一身整洁衣服,装满一菜筒酸菜,沉甸甸的。

⑪那菜比平日算是特别,锅烧红热,母亲浇上半匙菜油,酸菜一炒,就见油星星,加点辣椒末,香辣味弥漫了一屋子。最难得是有的时候,加入豆腐丁,更别有一番风味。锅炒过菜了,倒两碗饭或其他汤菜,热炒一番,全都沾有油香了。

⑫来到学校,别是一番欢闹情趣。同学们围在一起,抢过菜筒,争吃起来,啧啧啧,一片声响,额头鼻尖都微微沁出汗粒。当夜就空下一半,第二天课间还会溜出来,打开菜筒,偷吃几口。不到星期三,菜筒就已经一干二净了,这几日,大家饭量猛增。这时候,同学们一致嘱告我,回家定要装一筒酸菜。每个星期回家,就和母亲一块儿进菜园。抬着粪尿桶,我走在前,母亲走在后,身上还背着菜篮、锄头。母亲锄草、松土,浇粪水,手忙脚快,多年练就一副本领,侍弄得菜园四时整齐清爽,丰富旺盛。

⑬生产队那会儿,农村妇女最不容易,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出工干活,就像我母亲忙里忙外,勤苦劳累,一把泥一把汗,磨着命儿,负荷着生活的重担。

⑭母亲天不亮就起身,做一大早事,家里理弄齐整,白天到生产队挣工分,傍晚歇工回家,也从来不空手,一捆柴,一篮猪草。夜里,伴着如豆的油灯,做一堆家务事。月明之夜,就将活儿挪到天井边,切猪草,搓麻绳,磨粉,缝衣,纳鞋底……整天整夜,她似乎有着永远做不完的事。

⑮如流水一般,寒来暑往,两手没个闲空。比如萝卜菜收进家,要忙弄一夜,削萝卜头,剔根须,洗净,挑除黄蔫蔫菜叶,快当利索,一丝不马虎。

⑯就是这样,母亲整个形象过早衰老了,头发灰白,脸儿瘦削,皱纹密布,条条缕缕扭绞起来,黄蜡蜡没有一丝光彩,真好比腌缸里捞出的酸菜。

⑰母亲从来不多言语,也许繁杂的事体压住她的话头,没个空隙蹦出来吧。每当我星期天返校时,母亲总是轻声叮嘱“听老师的话,跟同学和气,好好学习”,就送我到村口,将菜筒递给我,目送我走过那座廊桥。

⑱待我走出老远,回首一望,母亲还苦苦站着,单薄瘦弱的身子,显得更细小。我心底顿时泛起一阵酸水,眼泪就流下来了。

⑲后来远赴外地上师范学校,开学时,母亲也要炒一大碗加了肉丁的酸菜,装满两个玻璃瓶,让我带到学校搭嘴开胃。放假回家或参加工作以后回家探亲,母亲都要特意为我炒一盘酸菜,浇上几匙菜油,切点肉片,撒上辣椒粉和蒜叶,油亮亮的,又辣又香。我吃得很有滋味,母亲坐在一旁看着我微笑。

⑳乡亲们常说,酸菜尝一口就能让人记住,谁家的味道不一样。对于吃着酸菜长大的我,酸菜不只是一种乡村美味,更有一种深切的情思,随着年岁增长世事变迁越发浓郁的牵挂和乡愁。

㉑酸菜,寄寓了太多儿时的况味,更珍藏着对母亲深长的思忆。母亲的一生有如酸菜的经历,让人领悟到,一个人经历生活的磨难,会变得坚韧,盛满温情,散发出特有的清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