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未来的第五大洋》,完成后面小题。
                                                                                                     未来的第五大洋
                                                                                                        ——东非大裂谷
        2006年11 月2日,来自英、美、埃塞俄比亚的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观测之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非洲大陆将被一分为二,中间将会出现新的大洋,即是继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之后的第五大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原来,这里就是纵贯非洲东部、被称为“地球的伤疤”的东非大裂谷。
        从卫星上看,东非大裂谷像一个巨大的“之”字形,从北向南延伸,总长度达到6500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六分之一。中途分岔为东西两支,后又汇合。分叉的中间包围着是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大裂谷的东支是主裂谷,北起西亚的约旦谷地,然后经过红海进入非洲北部,由埃塞俄比亚向南一直延伸到肯尼亚、坦桑尼亚,其大部分位于埃塞俄比亚境内,最后到达赞比亚河河口入印度洋。西支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穿行,规模较小,长约1700多公里。
        实际上,东非大裂谷并不只是局限于东非范围之内,而是地跨中东与东非,所以人们将其称“非洲-阿拉伯大裂谷系统”。
        虽然东非大裂谷十分狭长,但它的总面积也大得惊人,总面积约500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整个非洲面积的六分之一。这里海拔很高,在2 000多米以上,主要为东非高原,但是裂谷底部却是平坦的平原,两侧的陡崖峭壁高达几百米至2000米,犹如刀削斧劈一般。如果亲身走进这里,你会很难发现这是一条裂谷带,因为通常来说,峡谷的断面应该都是“V”字形,而东非大裂谷的底部几乎是“U”字形的,也就是说,裂谷的规模较大,底部很宽,两侧是陡崖峭壁,平均宽度为48~65公里,最宽处达200 公里以上,只有从高空才能发现它的整体轮廓。
        很多人或许以为,既然是裂谷,应该就是幽暗、深邃、环境恶劣的,其实恰恰相反,在东非大裂谷算得上是非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有山有水,还有众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
        这里湖泊众多,约30多个,仿佛一串宝石项链,从北往南连续分布。其中,著名的坦噶尼喀湖,由于它南北长度超过670千米,而东西宽度只有40—80千米,长宽相差悬殊,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除此之外,它还是仅次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这里的平均水深1130米,最深处1470米。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些特殊的“湖泊”—— “熔岩湖”,其实它只不过是火山口而已,由于东非大裂谷所处地带地壳运动强烈,火山众多,频繁的、连续的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溢出的熔岩在火山口洼地内保持液态,就像一个沸腾的“湖泊”一样,如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的尼拉贡戈火山,自从1884年以来,它 已经至少喷发过20次,所以,尼拉贡戈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最危险的火山之一。
       但是,并非所有的火山都是危险的。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的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脉,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它原本也是一座火山,山顶山还保留有一个直径约为2公里的火山口,只是历史上没有乞力马扎罗山火山爆发的记录,据当地居民的传说,最近一次爆发大约在距今150至200年以前。如今,这座山峰形成了一座奇特的风景,因为它位于赤道附近,日照充足,但由于它的海拔在5800多米,使得它“一山有四季”,山顶都被冰雪终年覆盖,如果你是一位登山爱好者,登山的一路上便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的所有气候条件,实在是令人惊奇。
        东非大裂谷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而言,大峡谷都是河流冲刷而成的,可是东非大裂谷这么宽根本不会是河流作用的结果,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这是大陆扩张的结果。大约在100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但抬升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地壳中的脆弱部分会发生扩张,从而断陷而成为裂谷带。这一作用至今仍在不断进行着。据20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结果,东非大裂谷北段的红海扩张速度为每年2厘米;在非洲大陆上,东非大裂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而且,肯尼亚的测量机构在东非大裂谷地区进行测量后推断:东非大裂谷的谷底一直在以每年1~2mm的速度下沉。因此,未来的第五大洋将逐渐形成。(文/马志飞,2014年5月16日 科学网)

(1)、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

(2)、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称为“地球的伤疤”的东非大裂谷分为东西两支,地跨中东与东非。 B、东非大裂谷的裂谷规模较大,底部几乎呈“U”字形,而且很平坦。 C、乞力马扎罗山经过火山爆发以后“一山有四季”,成为东非大裂谷的一道亮丽风景。 D、大陆不断扩张,谷底不断下沉,一旦使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东非大裂谷就可能成为世界第五大洋了。
(3)、根据本文内容,谈谈未来的第五大洋将怎样形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动物的节能术
        蛇的耐饿本领可真惊人。据说,有一条蟒蛇饿了2年9个月才死去。有位生物学家对中国的这座蛇岛上的蝮蛇进行过研究,既不给食又不喂水的蝮蛇,平均能活78天,活得长的可达107天,即使“短命鬼”也活了34天。如果让它们喝些水,那么,耐饿的本领就可提高1倍左右, 最耐饿的甚至活了392天,达一年之久。
        为什么蛇会有这种耐饿本领呢?因为它们有一套节约能量的技术。人们都知道,一摸到猫、狗和鸡身上,总是感到热呼呼的,可是一摸到蛇的 身上,却是冷冰冰的。这是因为前者是恒温动物,后者是变温动物。恒温动物的身体,好像是只具有恒定温度的炉子。为了保持恒定的体温,就要消耗体内的能源物 质。可是,作为变温动物的蛇就省去了这笔能量开支。它们一年四季的体温固然不同,就是同一天中的体温也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有较大的变动。所以,它们体内动用 的能源物质,远比恒温动物为少。拿重量相等的猪和大蟒蛇相比较,如果猪每天消耗150份单位重量的能源物质的话,那么蛇只要1份就够了。在冬眠时,蛇所消 耗的能量更是微乎其微,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冬眠后,它的体重只不过减轻2%左右。
        与此同时,蛇类吸收营养成分的效率特别高。一口气连吞四五只小白鼠,对蛇来说是并不稀奇的。有时,它们还能吞食比自己大而且长的食物。一般地,只要5天左右的时间,蛇就把吞进肚里的食物消化完了,连骨头也消化得精光,只剩下一些兽毛和鸟羽从粪便中排出来。 消化以后,这些营养成分便在体内贮存起来。正因为在能量的积聚和消耗上能“开源节流”,所以蛇的耐饿本领特别高强。
        骆驼是一种能长时间忍耐干渴的动物,人们把它叫做“沙漠之舟”。有些人认为,骆驼之所以能耐干渴,是因 为在它的驼峰里装满了水。其实,驼峰里装的并不是水,而是脂肪。脂肪在氧化产生热量的同时,也产生了水分。骆驼不仅能贮水,而且善于保水。它很少出汗,排 尿量也少得可怜。别的动物如果小便不多,不能排出尿素等废物,就会中毒。骆驼却可以通过肝脏,利用尿素制成新的蛋白质。
        有人曾做过一次试验,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把几头骆驼拴在太阳下晒了8天,结果它们失去了重量为体重的1/4的水分, 但血液中的水分却只失去1/10, 血液循环仍然畅通无阻,因而仍能以惊人的毅力,挺立在骄阳之下。
        一头成年的骆驼,在长途跋涉时,可以比马走得更快、更远,或驮运连牛也吃不消的重物。在20世纪初,澳大利亚曾举行过一次骆驼与马的180千米赛跑。结果,马以微弱的优势赢了这场比赛,可是随即便倒毙了。而骆驼经过一夜的休息后,第二天仍以同样速度跑了180千米。
        近年来,科学家已经发现,骆驼耐渴的奥秘就在血浆中。骆驼的血浆中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保持血液中的水分;每当体内的水分明显损耗时,这种蛋白质仍能 维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科学家把骆驼血浆内的这种蛋白质注射到兔子体内,结果这些兔子在沙漠中断水7天,体内水分丧失30%之后,仍 未死去;而没有注射过这种蛋白质的兔子,失水10%就夭折了。
        动物是很注意节约能量的。大雁南飞的时候,常常排成“人”字或“一”字队形,因为这样比较省力。飞行在前面的大雁拍打几下翅膀,气流就上升了,后面的小雁便可以乘着这股气流滑翔,飞得更轻松更省劲。
        动物的能量利用率也是很高的,在这方面鸟类可算是佼佼者了。哺乳动物每奔跑1千米,100克体重大约消耗2400焦耳的能量;鸟类每飞行1千米,100克体重只消耗680焦耳的能量,后者所消耗的能量不到前者的1/3。有一种群居海滨的鸟,体形较小,翅膀羽毛较长。每年春秋季节往返于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群岛,在海洋上空不吃也不睡,一口气飞4000多千 米,体重只减轻60克。如果飞机能用这个效率飞行,那就会节省许多燃料。有人把一种蝎子放在一个容器里,里面装满了消过毒的沙子,9个月以后,这只蝎子的体重竟丝毫未减。
        动物的节能术奥妙无穷,一旦这种奥妙被揭开,肯定会在医学和畜牧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瓜们的寓言

       ①微风和煦。丝瓜俯视着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所以我可以爬得很高。每天清晨,我可以望着极远方的朝阳缓慢地升起,将自己洁白的光辉毫不吝啬地洒向刚刚苏醒的大地。朝阳的光芒,像初生婴儿的眼光一样,纯真与不屑世俗。每天傍晚,我可以看见那一轮残阳带着血色的光芒,承载着大地上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沉入地平线。夕阳的余辉终究还是无法承受所有的记忆而沉睡,回归于曾经的起点和理在的终点。每到夜晚,繁星点点,在星光的照耀下,我可以看见远处星罗棋布的村庄,稀疏的几间屋子外摇晃的灯光。我以俯视者的眼光,注视着人们灵魂的干枯,以及闹市最深处的万籁俱寂。”

       ②丝瓜说完转向南瓜,说:“那么你呢?”

       ③“我并没有丝瓜你那样可以俯视大地的‘高度’,所以,我今生永远无法看见你所描述的朝阳初升,日薄西山,繁星点点,更无法看见人们灵魂的干枯。因为我的藤蔓很短,果实很重,所以脆弱的茎无法支撑这果实,我无法攀爬上高高的架子。但是我贴着土。我喜欢这样的感觉,踏实。我从未觉得泥土是污秽的东西,因为大地是滋润我们的初源。没有泥土,我也就不会降生,更不会知道还有日光这样温暖得如同解冻了的春风一样温暖的东西。所以我也不愿意往上爬,我不想离开大地。”

       ④说到这里,南瓜低下了头。

       ⑤一阵大风到来,丝瓜的藤蔓被吹落在地。当丝瓜正想以惯常的姿态俯视一眼南瓜的时候,却猛然楞住。他已无法再俯视南瓜了。因为他和南瓜一样高了,甚至说,比南瓜还要矮一些。

       ⑥他没有了那个架子,又怎能俯视大地呢?

       ⑦没了架子,我们都一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南极绣花的男人

毕淑敏

    岸边有几座咖啡色小木屋,悬挂的国旗说明这是阿根廷设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和我们同行的极地专家道:看到房上的黑色痕迹吗?顺他伸出的食指望去,果见房顶上有斑驳的暗色条缕和团块。大家猜这是怎么造成的?专家卖个小关子。众道,遭雷劈?南极常有电闪雷鸣的雨吗?专家揭底,火烧的。

    有人嘴快道,估计是厨师改善伙食,不小心走了火。有人悄声质疑,阿根廷菜系也跟咱中餐似的,讲究烈火烹油吗?专家答,这场火与厨师无关,和医生有关。大家纳闷,穿白大褂的如何和火灾掺和到一块儿?

    专家细解:阿根廷在这里进行长年科考工作,科考队人员两年一轮换。到了换岗时间,新人上站,原团队返回家园。要走的人欢天喜地,不料驻队医生被通知还需在站点继续执守一年。医生默默解开收拾好的背囊,又开始了寂寞的南极生活。等啊等,终于又一个两年过去了,好不容易熬到了轮班时间,总算可以回家了。没想到该医生又接到通知,请他继续留守两年……此人精神崩溃,当天深夜,一把火将科考站点燃,烈焰熊熊……

    后来呢?大家僵愣了一会儿,忍不住问。

    后来阿根廷科考站就成了现在的样子,焦糊屋顶。极地专家回答。大家说,那个医生呢?专家说,医生终于重返了城市,不过住进了监狱。大家议论纷纷……

    南极会让一个正常人的整个机体,处于高度应激反应状态中。说到底,南极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这就是除了早期探险家和科考人员外,南极从未有过真正原住民的原因。

    我记起当医学生时,学习到的对人体“应激反应”的解释。它是个专有名词,最早来自加拿大学者汉斯赛里。他根据人在寒冷条件下的反应,提出一个重要概念——人体在遭到强烈有害刺激后,会产生一系列紧张状态。激素分泌增加,免疫系统受损。严重的甚至导致精神趋于崩溃。

    联想到纵火的阿根廷医生,不知现在出狱了没有?能否回归正常生活?也向一代又一代中国南极科考队员致敬,为了祖国,他们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最寒冷的大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天,老芦神秘地对我说,嗨!图书馆里有个新闻。我说,图书馆能有什么新闻?

    那儿有个老头,低头绣花。我真惊讶了,问,你没看走眼?老芦道,我盯他好几天了,穿针引线绣个不停。

    我说,那老头……多大年纪?老芦说,看起来比我还老。我不相信,说,不可能吧?你几乎是这船上最老的老头了。我知道仅有一个男人年纪比你大,不过他眼神不好,估计没法在颠簸船中绣花。

    老芦说,你去看看。

    在图书馆窗前,有一外国老汉,正低头凝神绣花。他长满金色汗毛的手指头,粗状如小胡萝卜,寸把长银针,在绣绷上翻飞,绣着一幅直径二十多厘米的圆形十字绣。

    外国老汉的绣布,硬挺方正,面料挺刮。绕线板、鹤形剪等一应家伙事儿,围伺身旁。他安详地将小小银针自绣布下方扎出,轻盈提线。还不时用小工具敲敲打打,让绣品更显平整。哈!原来是船上快七十岁的英国探险队员乔纳森先生。

    我说,您绣的这是什么图案?他笑答,企鹅。我又问,您是觉得船上生活太单调,靠绣花打发时光吗?

    乔纳森惊奇地耸耸花白的眉毛,说,船上单调吗?我一点不觉得。主要是在繁华都市里,太忙,没机会绣花。到南极来,正好可以绣我喜爱的动物。只绣企鹅。每绣好一只企鹅,我就把它送给朋友们。大家都很喜欢。他还说今年的绣品打算送给女儿当结婚礼物。我说,您女儿收到您亲手绣的企鹅,一定特别高兴。乔纳森说,是啊是啊!所以,每一针我都绣得很带劲。他眉目间的笑意皱纹深而妥帖,是他经常开怀大笑的证明。

    我和老芦告辞了,望着航行中的抗冰船外无尽无涯的南极冰峰,无端想起辛弃疾的一句词:“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

(有删减)

【背景】走过80个国家与地区的毕淑敏,对世界仍保持好奇。66岁这一年,她毅然开启了南极之旅。其间,接触了在南极绣企鹅、祖孙四代献身极地科考事业的英国人乔纳森。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