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 证
        在火车上,一个很漂亮的女列车员盯着一个民工模样的中年人,大声说:“查票!”
        中年人浑身上下一阵翻找,终于找到了,却捏在手里不想交出去。
        列车员朝他手上瞅了一眼,怪怪地笑了笑,说:“这是儿童票。”
        中年人憋红了脸,嗫嚅着说:“儿童票不是跟残疾人票价格一样吗?”
       儿童票和残疾人票的价格都是全票的一半,列车员当然知道。她打量了中年人一番,问道:“你是残疾人?”
       “我是残疾人。”
       “那你把残疾证给我看看。”
       中年人紧张起来,说:“我……没有残疾证。买票的时候,售票员就向我要残疾证,我没办法才买的儿童票。”
        列车员冷笑了一下:“没有残疾证,怎么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
        中年人没有做声,只是轻轻把鞋子脱下,又将裤腿挽了起来——他只有半个脚掌。
        列车员斜眼看了看,说:“我要看的是证件!是上面印着‘残疾证’三个字的本本!是残联盖的钢印!”
中年人一副苦瓜脸,解释说:“我没有当地户口,人家不给办理残疾证。而且,我是在私人工地干活,出了事之后老板就跑了,我也没钱到医院做评定……”
        列车长闻讯而来,询问情况。
        中年人再一次向列车长说明,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买了一张和残疾人票一样价格的票……
        列车长也问:“你的残疾证呢?”
        中年人说他没有残疾证,接着说让列车长看他的半个脚掌。
        列车长连看都没看,便不耐烦地说:“我们只认证不认人!有残疾证就是残疾人,有残疾证才能享受残疾人票的待遇。你赶快补票吧。”
中年人一下子蔫了。
       他翻遍了全身的口袋和行李,只有几块钱,根本不够补票的。他带着哭腔对列车长说:“我的脚掌被机器轧掉一半之后,就再也打不了工了。没有钱,连老家也回不去了,这张半价票还是老乡们凑钱给我买的呢。求您高抬贵手,放过我吧!”
       列车长坚决地说:“那不行。”
       那个女列车员趁机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
       列车长想了想,说:“好。”
       中年人对面的一个老同志看不惯了,他站起来,盯着列车长的眼睛,说:“你是不是男人?”
        列车长不解地说:“这跟我是不是男人有什么关系啊?”
       “你就告诉我,你是不是男人?”
        “我当然是男人!”
        “你用什么证明你是男人呢?把你的男人证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周围的人一下笑起来。
         列车长愣了愣,说:“我一个大男人在这儿站着,难道还有假不成?”
         老同志摇了摇头,说:“我和你们一样,只认证不认人,有男人证就是男人,没男人证就不是男人。”
         列车长卡了壳,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应对。
         那个女列车员站出来替列车长解围,她对老同志说:“我不是男人,你有什么话跟我说好了。”
        老同志指着她的鼻子,说:
       “你根本就不是人!”
        列车员一下暴跳如雷,尖声叫道,“你嘴巴干净点!你说,我不是人是什么?”
        老同志一脸平静,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人?那好,把你的‘人’证拿出来看看……”
        四周的人再一次哄笑起来。
        只有一个人没笑,就是那个只有半个脚掌的中年人。他定定地望着眼前的一切,不知何时,眼里蓄满了泪水,不知道是委屈、感激,还是仇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所写的事情。(不超过20字)

(2)、小说开头说女列车员“很漂亮”,这样的描写有没有其他用意?

(3)、你认为老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说结尾时,这中年人会在想些什么?请具体描述一下。

(5)、如果你当时也在列车上,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帮这中年人解围?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晋祠(节选)

       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

       一是圣母殿。这是全祠的主殿,是为虞侯的母亲邑姜所修的。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一一○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殿内宽七间、深六间,极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扣,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殿堂内宋代泥塑的圣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国现存宋塑中的珍品。她们或梳妆、洒扫,或奏乐、歌舞,形态各异。人物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专注,衣纹流畅,真是____________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皊二年(一○八七年)。八条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须髯根根,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与工艺之精。

       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却在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翼如。桥边栏杆、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鱼跃清波,荷红映日,真乐而忘归。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

       以圣母殿为主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全祠除这组建筑之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胜瀛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砌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荫之中,揉造化与人工一体。

       就是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比如这假山上本有一挂细泉垂下,而山下却立了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却总不能满碗。和尚就这样,一天一天,傻呵呵地站着。还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来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埋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顺着山脚,傍着水滨去寻吧。真让你访不胜访,虽几游而不能尽兴。历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这个好地方,至今山径石壁,廊前石碑上,还留着不少名人题咏。有些词工句丽,书法精湛,更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这晋祠从周唐叔虞到任立国后自然又演过许多典故。当年李世民就从这里起兵反隋,得了天下。宋太宗赵光义,曾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九七九年)在这里消灭了北汉政权,从而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九五九年陈毅同志游晋祠时兴叹道:“周柏唐槐宋献殿,金元明清题咏遍。世民立碑颂统一,光义于此灭北汉。”

       晋祠就是这样,以她优美的身躯来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她,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课本

张丽钧

       我曾走进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堂,听他讲季羡林的散文《幽径悲剧》。他带领孩子们读那一株长在燕园的古藤,读那一株在送走了严冬之后正报恩般地将满枝的花朵捧给人间却不期然被腰斩的古藤。

       季老的心,在那株无辜的古藤前悲哭哀号:“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

       齐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我身边有个漂亮的女生忍不住笑了一下。我知道她在笑什么。

       她一定是在笑那个自称“没出息”的作者,笑他如此胆怯,竟要闭着眼、数着数在一条死藤下通过。“哼,若是换了我,我会睁大眼睛哼着小曲儿通过的!”漂亮女生或许会在心里这样说。

       我忍不住也在心里与这个漂亮女生对话:“孩子,你怎样理解‘没出息’这个词呢?你真的以为那个‘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的人没出息吗?那么,谁是真正有出息的人呢?举刀砍藤的人就有出息吗?无视藤萝半开的花朵猝然失去春天的人就有出息吗?你今天在文中遇到的这个人,是个以为万物有心的人,是个愿意将心比心的人,他把自己的一颗心慷慨地付给了春天的万朵花开,嘱咐它们将自己的心思阐释出不同的芬芳与色彩。他有一些美妙心思,就挂在古藤半开的花朵上,当古藤惨遭杀害,他的心,当真就会疼痛流血啊……”

       如果一个深切地与大地万物互相拥有着的人被称作“没出息”,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成为这“没出息”的信徒呢?还有,孩子,你以为你能哼着歌在死藤下通过就叫“勇敢”吗?你可知道,值得推崇的“勇敢”,原应是老子所说的那种“勇于不敢”啊!勇于敢,是低难度的;勇于不敢,才是高难度的。心存敬畏,方能勇于不敢;勇于不敢,方能神勇无敌啊!

       你又在和大家齐读了:“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

       孩子,你信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我曾走进高一的语文课堂,听老师讲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那则著名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毒气室,焚尸炉,成堆的头发,婴儿的鞋子。400万个生命……“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令人发指的暴行,让朗读课文的男生声音颤抖。

       终于,她出现在了罗森塔尔的笔下。罗森塔尔写道:“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老师用PPT展示了她的照片,她那不合时宜的美丽与微笑穿越时空,击中了这间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她为什么会微笑呢?在这样的时刻,她为什么还会怀有‘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呢?她那‘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呢?”老师抛出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一个女生说:“我觉得她很像刘和珍,坦然面对死亡,丝毫也不惧怕。她的微笑是勇敢的微笑。”

       一个男生说:“她一定是看到了曙光!她坚信,法西斯的暴行不可能太持久,人民终会取得胜利。她的微笑是自信的微笑。”

       ……

       老师说:“孩子们,对于那一抹微笑的真实内涵,也许你们猜对了,也许你们没有猜对。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关注这一抹微笑、解读这一抹微笑,这个过程多么珍贵啊!你要用自己的心,去贴近那个姑娘的心,感觉到它真实的跳动。当你萌生出了为这一抹微笑写一首小诗的冲动时,那么我想,那个姑娘是欣慰的,罗森塔尔是欣慰的,你的祖国是欣慰的,你的老师是欣慰的……”

(选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骈枝的幸运

余显斌

    ①他性格内向,十分自卑。因为,他左手长着骈枝——小手指上,又长了根手指,十分难看。一次一个小女生看见了,惊叫道:“呀,你咋长了六根手指哎?”他听了,捏着手红着脸哭了。

    ②那时,他才九岁,刚懂点事,就感觉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同。可是,又不敢让医生做手术,因为怕痛。于是,那根手指就留了下来,成了他的心结。经常的,他爱把左手插在袋中,从不伸出来,生怕一不小心,会露出自己的骈枝,惹来大家的嘲笑。渐渐的,他一个人呆在教室的一角,不玩,不笑,甚至很少说话。

    ③初中时,他遇见了她,一个非常清秀的女孩,白净的脸上旋动着两个酒窝。她做了他的同桌,经常“咯咯咯”的,把满天幸福四处张扬。

    ④一次,老师让她上讲台演讲,她走上去,眉眼弯弯,一边演讲一边咯咯地笑着,以至于最后大家都忍不住,跟着笑了,嘻嘻哈哈的一大片。最后,就连绷着脸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其实,她的笑不为别的,是因为念错了一个字。这也值得笑,真是的。他皱着眉想。

    ⑤还有一次,她写字的时候,一不小心,手肘一晃,一下子撞着了他的手肘,他急得咂了一下嘴,表示不满。她侧过头来一看,他的笔从作业的上面斜斜地划到下边,仿佛蚯蚓一样,弯弯扭扭的。她哈哈地笑了,如喷泉一样,泛着阳光,四处泼洒,流光溢彩。

    ⑥他望着她,噘着嘴很不高兴地问道:“笑什么,难道很搞笑吗?”她指着那划痕,说道:“像一条蛇,你在绘画啊?”说着,又笑起来。

    ⑦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他的六指。当时,她看见了,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⑧他很生气,说这话明显是在讥笑他嘛。可她仿佛一点儿也看不出他生气了似的道:“上帝太偏心了,给我们十根手指,却多给了你一根,你一定和他是亲戚,他照顾你的。”

    ⑨第一次,他听到了对六指真诚的赞美,一颗敏感的心,隐隐有了一种平衡感,有了一点安慰。尽管他知道,这是她的一句玩笑话,可能是一种安抚。可是,他的心里仍感到一丝舒畅,也笑了一下。

    ⑩渐渐地,他也不讨厌她的笑了。

    ⑪那天,在体育课上,他们高高兴兴地跑到操场上,跑啊叫啊,十分热闹。踢球的时候,她正好走过,他不小心,一脚踢在她的腿上,脚顿时隐隐生疼,忙向她道歉,问踢痛没有,她又笑了,告诉他,只有他痛,自己绝对不会痛的。

    ⑫“为什么?”他大惑不解地睁大眼睛问。

    ⑬她哑着嗓子悄悄告诉他,自己这只腿是假肢,安装上去的,不会感到痛。不过,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他连连点着头,满是同情地望着她,还有她槐花一样纯净甜美的微笑。

    ⑭她仍是笑笑的,转过身走了。他站在那儿,看着她的背影,看着她飘扬的头发,心里竟然翻腾起十二级海啸,难以平静

    ⑮以后,他的笑声也传遍校园,四处挥洒,四处张扬,他也成了一只快乐鸟。他想,和她相比,自己要幸福多了。仅仅是多了一根手指,为什么不向她学,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面对自己的不同。

    ⑯几年后,一次同学聚会时,她没有到。谈着往事,当他谈到她的腿时,她的一个闺蜜证明,她是一双好腿,根本没安装假肢。因为那天回到宿舍,她撸起裤腿时,上面青了一块,很痛很痛的,甚至流了泪。事后,她反复叮嘱她们,这件事千万不要告诉他。大家听了,都默默地点着头。于是,这,也就成了整个宿舍女生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

    ⑰那一刻,他热泪盈眶。他的眼前,又一次出现她的样子,还有她清亮的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每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③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④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砖垛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⑤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做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⑥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⑦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⑧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⑨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⑩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⑪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⑫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⑬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⑭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⑮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砖垛,要活成精呢!”

    ⑯我看见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⑰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⑱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阅读

雪 山

马 叙

从林芝到拉萨,从拉萨到纳木错,八百千米的路上,不断地有雪山出现。 它们远远地出现在视线之中。

车中,人们嘈杂地谈论或惊呼着关于雪山的话语:

“雪山离我们多远?”

“看到的是什么山?”

“我要上去抓把雪玩玩。”

“前面拐弯过去还能看得到雪山么?”

“看! 看! 又是雪山!”

“雪山! 雪山!”

车中的人真的是很兴奋,看到了真实的雪山,对大家而言,到西藏看到了雪山就完成了想象中的一半的任务。

南迦巴瓦峰是我们这次西藏之行中遇到的第一座雪山。

南迦巴瓦峰是这么的远,几乎是一座形而上的雪山,而车上的人对雪山的议论是形而下的。在直白村,再向南迦巴瓦峰眺望时,雪峰已经重新隐没在浓密的云雾之中。我的视线在这时是凝滞的。高高的南迦巴瓦峰,它勾起的是我不真实的想象。我更愿意多次重复地描述它:远的,不真实的,难得一见的,形而上的,有着天空气息的———南迦巴瓦峰。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是绝对的,南迦巴瓦峰是绝对的,大昭寺是绝对的,布达拉宫是绝对的。当我处于它们的底下或远处时,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在去往巴松措的路上,人们再次看到了雪山。夏日的雪山在阳光下的闪耀令很多人着迷。那么高,那么遥不可及。它的尖顶是那么的宁静。在巴松措,我从湖水中接通对雪山的想象。巴松措的湖水来自远方雪山的融雪。当雪山之水进入巴松措时,仍然保持着虚幻的品质。我注意到巴松措原木连接的浮桥,它一半浸在湖水之中起伏,拉伸的粗大钢索、铁链与湖水的对映,湖心岛的孤寂,已经废弃的水葬台,这一切,都加强着巴松措湖水的虚幻感觉,这虚幻的前提是它的源头是冰冷的雪山之水。

到拉萨之后,再往纳木错去,二百五十千米的路上,念青唐古拉山主峰的雪山在开阔的青藏公路上能够远远地被看到。

雪山还是那么远。

在人们下车对着雪山拍照的时候,远远地走来一个藏族男孩。他向着我们走来。旷野上就这一个孩子,我们的视线内看不到他的父母。他的背后是念青唐古拉山雪峰。他向我走近,向我说了一句密语。在他张口的时候我俯下身去,我听到了他的这句话,却听不懂他这句话。这近乎是一句密语。后来我们中间有人给了孩子一元钱。很快地,这个男孩回转身走了。看着他渐渐走远的背影,这个旷野上孤单的男孩像遥远的雪峰一样给我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因为这个男孩离世俗太远太远。在这时,在雪山与男孩之间,我更倾向于关注这个旷野中的男孩。若干年后,他会是一个怎样的藏族小伙? 再若干年后,他的中年晚年,会以渐渐老去的方式,继续安静地置于这里空旷的时间深处吗? 而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雪峰始终以近乎静止的形式见证了这里一代又一代藏民悄无声息的更替与延续。回到了眼前的事物,公路,车辆,游客,对它们,我仍然感到有着巨大的未知。这未知从藏北高原远方的雪山延伸开来,一直延伸到了眼前最切近的事物,使得我对鼻尖下的事物无法正确确认。

在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雪峰退得更加邈远,它在辽阔的纳木错湖的尽头。在下午时分,站在纳木错的东边往西南边眺望,念青唐古拉山上空云层翻滚,原在视线尽头的雪峰此时隐没在云雾之中。在那一边,暴雨即将来临。在这一边,阳光明媚。湖尽头气候的巨大变化隐去了念青唐古拉山的细枝末节。剩下的是:云,雨,湖,山脉,草原。我仍然眺望雪峰,尽管此时不可能再看得见雪峰。翻滚的云雾和雪峰,正在把一种巨大的未知扩展开来。我在这边的明亮之中,心里却充满了阴霾。这阴霾来自内心黑暗,来自雪山的对比。返回拉萨的路上再次翻越那根拉山口。这时的那根拉已经覆上了一层薄薄的雪层。当高原短暂的夏季消去,这里将又会是绵延的白雪世界。这次,一车的人都很平静,我想,这是由于他们看过了南迦巴瓦峰,看过了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而雪山则把更远的宁静,晴日雪峰的宁静,存放在未知的空间中。

(选自《在雷声中停顿》,有改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语文学习小组想制作一个“文学有声”栏目,请你阅读下文,帮忙完成制作。

孩子和秋风

丁立梅

①我和几个孩子站在一片园子里,感受秋天的风。园子里长着几棵高大的梧桐树,我们的脚底下,铺了一层厚厚的梧桐叶。叶枯黄,脚踩上面,嘎吱嘎吱,脆响。风还在一个劲儿地刮,吹打着树上可怜的几片叶子,那上面,就快成光秃秃的了。

②我给孩子们上写作课,让孩子们描摹这秋天的风。以为他们一定会说寒冷、残酷和荒凉之类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

③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把大剪刀,它剪呀剪的,就把树上的叶子全剪光了。

④我赞许了这个比喻。有二月春风似剪刀之说,秋天的风,何尝不是一把剪刀呢?只不过,它剪出来的不是花红叶绿,而是败柳残荷。

⑤剪完了,它让阳光来住,这个孩子突然接着说一句。他仰向我的小脸,被风吹着,像只通红的小苹果。我怔住,抬头看树,那上面,果真的,爬满阳光啊,每根枝条上都是。失与得,从来都是如此均衡,树在失去叶子的同时,却承接了满树的阳光。

⑥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个魔术师,它会变出好多好吃的,菱角呀,花生呀,苹果呀,葡萄呀;还有桂花,可做桂花糕。我昨天吃了桂花糕,妈妈说,是风变出来的。

⑦我笑了。小可爱,经你这么一说,秋天的风,还真是香的。我和孩子们一起嗅,似乎就闻见了风的味道,像块蒸得热气腾腾的桂花糕。

⑧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个调皮的娃娃,他把树上的叶子,扯得东一片西一片的,那是在跟大树闹着玩呢。

⑨哦,原来如此。【A】秋天的风一路呼啸而下,原是藏着笑的,它是活泼的、热闹的,是在逗着我们玩的。孩子们伸出小手,跟风相握,他们把童年的笑声,丢在风里。

⑩走出园子,风继续在刮。院墙边一丛黄菊花,开得肆意流畅,一朵一朵,像新剥开的橘子瓣似的,瓣瓣舒展,颜色浓烈饱满。一个孩子跳过去,弯下腰嗅,突然快乐地冲我说,老师,我知道秋天的风还像什么了。

⑪像什么呢?我微笑地看她。她的小脸蛋,真像一朵小菊花。

⑫秋天的风,像一个小仙女,她走到菊花旁,轻轻吹一口气,菊花就开了。这个孩子被自己的想象激动着,脸上着兴奋的红晕。

⑬我简直感动了。可不是,秋天的风,多像一个小仙女啊!【B】她走到田野边,轻轻吹一口气,满田的稻子就黄。她走到果园边,轻轻吹口气,满树的果实就熟了,橙黄绿。有小红灯笼似的柿子,还有青中带红的大枣,和胖娃娃一样的石榴。她走到旷野边,轻轻吹一口气,一地的草便都睡去了,做着柔软的金黄的梦。小野花们还在开着,星星点点,红的、白的、紫的,朵朵灿烂。在秋风里,在越来越高远澄清的天空下。

⑭孩子有本心,即便是肃杀的秋风,他们也给它镶上童话的金边,从中窥视生命的可亲和可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