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致网虫儿子的信 (赵芹)
亲爱的儿子:
        刚刚打开你的爱机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你设置的开机问候真是吓我一大跳,那低沉的一声“哈罗”让我忽然意识到,你已经是一个大男孩了。
        真的,转眼间你已经十六岁了,不再是那个像“附件”一样跟着我的小男孩了,你已经到了具有逆反心理的年龄,这就使得我们之间越来越无法“兼容”,“冲突”也越来越多。记得以前对我给你下达的命令,你的运行速度不亚于当今的P4处理器,可现在哪怕是让你倒个垃圾这样的小事,你都不太情愿,有时候我还得敲几次“回车”你才执行,遇到你不高兴的时候就干脆“死机”——根本不理我。
        有时候逼你吃饭,怕你“系统”资源不足,“主板”受损,尽管你已经瘦得像一根“内存条”,你却毫不领情。看着你漫不经心地吃着饭菜,我恨不得把饭菜“剪切”了,直接往你嘴里“粘贴”!
          自从买了电脑回来,你的眼里就只有它,只要在家,你都是坐在电脑前。我担心你在电脑前坐久了会过早地“安装”上“视保屏”,担心影响你的学习,更担心你被网上的“病毒”传染,为此,我限制了你的上网时间。你却对我说,我的这一套“操作系统”版本太旧,需要“升级”。
        前天的家长会上,你的班主任说你的成绩明显下降,还说了你在学校的种种“非法操作”。比如作业没做好就顺手将同学的作业“复制”一份,上课时用小纸条给“MM”发送“信息(还画个小企鹅)……”
        我承认你在电脑方面有天赋,小小年纪就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试,可是现在你不打好文化基础,将来还是会被社会“删除”的。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之间有些陌生,因为我越来越看不懂你了。在我眼里,你有时像加了密码的文件,而我忘记了密码;有时像幅不知什么格式的图片,没有合适的看图工具打开它;更多的时候,你像一堆乱码,我看不懂解不开。
        说实话,我并不想改变你原来的“界面”,也不愿每天挂着“黑屏”的脸面对你,更不愿“压缩”你的个性,只想用我的爱为你筑起一座抵御侵袭的“防火墙”。亲爱的儿子,你能理解做母亲的这颗心吗?因为从你来到这个世界那天起,我就中了“I love you ”的病毒,无药可救了。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我不想做你的威严的母亲,就当我是你的一个无话不谈的朋友。希望这封信对你有所帮助,还请你用“磁盘扫描”程序检查一下“系统”中的错误,用“杀毒软件”杀一下毒,或者干脆重装一下“系统”,那样运行起来会更快、更好!
       祝你重装成功!

 爱你的母亲
 ××××年×月×日

(1)、儿子的哪些行为引起母亲的担忧,母亲才写了这封信?

(2)、信中使用了很多电脑用语,既贴切又含蓄。请你破译下面加横线的词语,直接说出它的意思。
①你已经到了具有逆反心理的年龄,这就使得我们之间越来越无法“兼容”…
②你却对我说,我的这一套“操作系统”版本太旧了,需要“升级”。

(3)、文中画横线句子表现母亲的什么心理?请结合文意揣摩写出来。

(4)、如果你是那“网虫儿子”,看了母亲的信后,决定发手机短信给母亲,你会写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记叙文语段,完成问候题目。
                                                                                                        雪地里的红棉袄
        ①30年前,我8岁。
        ②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③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黄青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拖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穿着大红的棉袄,头上戴着大红的花,脸上虽有显而易见的菜色,但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亲的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④大约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家里又多了张嘴,日子显得更加地拮据。我正在长身子的时候,对米饭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但是,每次盛饭,我都悄悄地拖到最后。我知道,大哥是一家的主劳力,嫂嫂一张嘴管着两个人,只有我是一个闲人,所以,能少吃我尽量地少吃。
        ⑤大哥牵挂着我,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添净了留在碗边边和嘴角的米粒。嫂子似乎察觉出了什么,眼圈儿红红的。晚上,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粥,是留给我的,我揭开锅,却发现里面还掩着俩个鸡蛋。
        ⑥我没喝,也没吃,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⑦“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手里,“还热,吃吧。”
        ⑧那天,风大,雪大。嫂子仍然穿着那件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的心,也随着这团火焰火热火热的。
        ⑨20年前,我18岁。
        ⑩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⑪“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临开车的时候,她塞给我一袋东西,我打开一看,是六个鸡蛋。为了给我凑学费,嫂子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这六个鸡蛋,是我硬坚持着留下来给小侄女的。抱着鸡蛋,我无语而泣。
        ⑫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⑬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⑭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⑮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那次,我特意到店里买了最好的蛋糕。嫂子养了一辈子鸡,收了一辈子的鸡蛋,自己,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尝过鸡蛋的味道。
        ⑯嫂子捧着蛋糕,眼里有若隐若现的泪花。她没有吃,全给了我那贪吃的儿子。
        ⑰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⑱晚上,嫂子坐在床上纳鞋底,一双鞋底可以到镇上换上两元钱。嫂子不断地纳鞋底,她纳好的鞋底可以摆满好几个炕。“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疼自己。”
        ⑲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已经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⑳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21) “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历与读书

       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眼界与读书

赵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一辆邮电蓝的自行车

    ①我16岁那年,读了高中。学校是在离我家八九里外的一座山下、一条河边。我每天一早在天色蒙蒙亮中起床出村,急急地沿着一条沙土马路,朝学校奔去,午时在学校吃饭,天黑之前再赶回家里。

    ②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辛苦的不是读书本身,而是徒步地早出晚归。中午为了节俭,我不在学校食堂买饭,而在校外的围墙下面、庄稼地边,用三块砖头,架起锅灶烧饭煮汤。

    ③每每看到有骑自行车的同学从身边过去,看到他们可以骑车上学、下学,可以骑车回家吃饭,我像一个农民站在干旱的田头眼巴巴地望着大山那边的落雨。

    ④我对一辆自行车的渴望,犹如饥鸟对于落粒的寻找,犹如饿兽在荒野中沿着牛蹄羊痕漫行。可我知道,自行车对于那时乡村绝大多数的农户是多么奢侈,尤其对于我家——连一棵未成材料的小树都要砍掉卖去买药的常年有着病人的家庭,想买自行车无异于想让枯树结果。

    ⑤我去山上挖地丁之类的中药材去卖;我开始不断向父母要上几毛钱说学校要干某事用;我到附近的县水泥厂捡人家扔掉不用的旧水泥袋,捆起来送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去……我用三个多月的课余时间存下了32元钱。

    ⑥我决定到县城买一辆旧自行车,在一个星期天以无尽的好话和保证为抵押,借了同学一辆自行车,迎着朝阳骑车子朝县城赶去。

    ⑦为了能够把买回的车子从县城弄回来,我又请了一位同学坐在借来的自行车的后座上。可就在我们一路上计划着买一辆什么样旧车时,我们和迎面开来的一辆拖拉机撞在了一起。

    ⑧我的手破了,白骨露在外面。同学的腿上血流不止。

    ⑨最重要的是,我借的自行车的后龙圈被撞叠在了一块儿,断了的车条像割过的麦茬儿。我和同学把自行车扛到镇上修理,换了一个新的车龙圈,换了二十几根车条,一共花去了28元钱。当手里的32元钱还剩下4元时,我再也不去想拥有一辆自行车的事情了。

    ⑩在一个黄昏,我回到家里,忽然发现院落里停了一辆半旧的邮电蓝自行车,说县邮电局有一批自行车退役,降价处理,哥哥就给我买了一辆,60元钱。

    ⑪我知道哥哥那时作为邮电局的职工,每月只有21元6角的工资,骑车往几十里外的山区送报时,几乎每天只吃两顿饭。

    ⑫可我还是为有了一辆自行车欣喜若狂。这辆邮电蓝的自行车,实在是伴随着我走过了命运中印痕最深的一段行程,我不仅骑着它有些得意地读了一年半的高中,而且高中肄业以后,让我每天骑着它到10里外的水坝子上当了两年小工;甚至,还让我骑着它到100里外的洛阳干活挣钱,以帮助家庭度过岁月中最为困难的一段漫长的光阴。

    ⑬最重要的似乎还不是这些,而是它满足了我少年的虚荣,使我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感到一切艰辛都会在我的自行车轮下被我碾过去;感到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敢于抬起脚来,也就没有过不去的河。

    ⑭直到20周岁我当兵离家以后,家里因为总有病人,急需用钱时又把这车以60元的价格卖给了别人。

    ⑮如今,每年回家走在镇街上,我都忍不住要四处寻找张望。

(选自《读者》2015年第2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①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威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②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么!”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嗌嘴就没了!”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③集市东头是百货店,那里卖盐,但是要到那里,必须穿过叫卖各种吃食的街道。我就在街道上走得很快,唯恐哪个弟弟被哪个美食勾住了。当然最担心的还是我的小弟弟,就抓着他的手走,没想到他走到一个炒凉粉摊跟前,猛然挣脱我的手,坐在凉粉摊前的条凳上。

④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弟弟:“走,买盐去。”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摊泥。

⑤凉粉摊师傅很懂公关,知道我主事,就不看我,有意大声叫卖:“吃一口能解一年馋,才五分钱一盘!”说着就开始炒,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⑥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⑦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⑧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稟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登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我还是不转身,我知道三个弟弟这时候肯定都看着我,等我发话。

⑨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地:“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⑩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三个吃。”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央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 , 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⑪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⑫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央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飄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⑬我吃了,我有意咽得很快,却不张嘴,让那美味在嘴里回旋,心里满是酸楚。

⑭我把筷子递给小弟弟,他又推,我便把凉粉在盘子里分成三堆,让他们一人吃一堆,然后把筷子咯噔往矮桌上一放,说:“你们吃,我去付钱。”

⑮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⑯我没有再说话,我夹起两块,喂到小弟弟嘴里。泪水在眼眶打转。

⑰回到家里,母亲正在做饭,她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什么也没问。我一边把盐放进罐子,一边做贼般偷偷瞄她。她身形消瘦…

⑱从这天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莱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

⑲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我们一家人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