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惜春小札
                                                                                                              李国文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高寒地带,只有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选自《中华美文》,有改动)

(1)、根据诗歌的特点判断:“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与文中的哪句出于同一首诗,简要说明理由。

(2)、①文中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各有哪些特点?

②作者将二者对比有何用意?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将描述自然和表达哲理结合起来的?

举一反三
阅读《剪下流光——漫说剪纸》一文,完成下题。

      ①剪纸在中国遍地开花,各大地区都有富于自己地方特色的剪纸形状,因工具、材料等等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②大多数地方的剪纸,使用单一颜色的纸张。而有些地方用白纸刻剪后再染色或印色。有的地方或者有的场合,不全然使用剪子,需要使用 刀来刻纸。根据留红和留白的不同,又有阴剪和阳剪的不同。根据用途,礼笺、门笺、鞋花、窗花、囍字等,剪纸也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甚至,刀剪工具对纸张的剪镂作用转移到手指上,还诞生了与剪纸艺术亲缘相近的撕纸。所以,剪纸实在是个复杂的领域。不过,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剪镂,至于是剪除还是镂刻,是阴是阳,是单色还是着色,是剪是撕,完全因人因事,灵活选择。

      ③剪纸当然依附于纸,但是在本质上说,使用剪镂技术进行造型的历史渊源,远比纸张的历史悠久。据说周成王“桐叶封地”的故事,是可以找到的关于在平面上剪镂造型的最早文献。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宫中玩耍。周成王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梧桐叶,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给了叔虞,并且对他说:“我把这个玉圭封给你吧。”史官们听后,把这件事告诉了辅政的周公。周公见到周成王,问道:“你要分封叔虞吗?”周成王说:“怎么会呢?那是我跟弟弟说着玩的。”但周公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啊!”周成王想了想,决定把唐封给了叔虞。

      ④其后各代,这项古老的技艺一直绵延。唐宋以后,剪镂技术与纸张结合的证据不断出土。

      ⑤对称原理是非常具有美感的几何属性和数学属性,而剪纸所依赖的最简单的形式手段便是对称。将纸张沿着某种顺序折叠,再加以剪镂,展开后的图案,便具有了对称性。长形的连锁、雪花等等,都适宜利用对称原理构图制作。如果以整张纸的中心点为轴,剪成的图案就呈现中心对称。利用对称原理,可以最简便地让剪纸获得几何属性和图案美感。

      ⑥时至今日,人们利用刀剪等工具在纸张平面上造型,依然流行,并且不断进行艺术创新。人们或者在内容上不断翻新,宏大场面、繁复场景、众多人物、新事新物,都非常容易被剪纸表现。玻璃纸、不干胶等各种不同的平面材料也被不断尝试,使剪纸艺术不断呈现出新材质带来的新质感。在今天,对其他国家的剪纸艺术气质的借鉴,对当代视觉美学和工业设计的接纳,都让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年轻时尚的气息。而且,剪纸对纸的塑造表现还被借鉴到纸雕塑中,受到不少文艺青年的追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钓到的大鱼

       这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我已经是纽约市一个小有成就的建筑师了。

       七岁那年,我家在岛上有所美丽的小房子。在鲈鱼钓猎开禁前一天傍晚,我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我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落日的余辉下,水中泛起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猗。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湖水中的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景象十分美丽动人。

       忽然,钓杆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我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钓,急忙收到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熟练的操作,十分惬意欣慰。

       终于,我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我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我们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看呆了。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的翕动着。母亲揿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                     ”母亲说。

      “不!妈妈!”我哭了。

      “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着我。

      “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我仍然伤感不已。

       我环视了湖的四周,月光下,也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人。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这事,但我从母亲那平时温和慈祥而现在却十分坚决的脸色中知道:决定是不可更改的。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钓,把它放了生。

       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扎向黑色的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回想刚才钓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我就像做了一场梦。

       如今,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小岛上,我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如我所说,我再也没有能钓到很久前那一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我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以后的生活中我碰到过许多类似于那一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我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我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夜的教诲,并常常对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讲述起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

薛峰

       ①母亲今年50岁,而我21岁。在这漫长而转瞬即逝的岁月里,我曾为母亲流过三次泪。

       ②第一次

       ③那年我8岁。中秋节时,我哭闹着非要吃月饼不可。整整哭了一下午,眼睛都肿了,母亲让大哥去村里的小卖部里买,但已经卖完了。可是,我的哭声一直不停。最后,母亲决定给我做红薯饼。天黑时分,心里烦乱的她扛着钉耙匆匆下地去刨红薯。结果在地里,她刨着了脚。

       ④许多年后,我还记得母亲被人背回来时的情景。她咬着牙,皱着眉,额头聚拢一层汗水,颤抖的脚面上满是黑色的血,模糊而厚重,看不清哪里是伤口。

       ⑤“还哭什么啊你?”父亲冲我吼道。

       ⑥于是,我的哭声戛然而止,只是张大嘴巴,呆呆地看着母亲疼痛难忍的样子。我想,那时我的眼里一定充满了恐惧,还有疼惜。

       ⑦可到最后,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涌了出来。

       ⑧这最后的泪水肯定是为母亲而流。而这泪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也格外的清晰。那贫困的生活,烙在生命里的不仅仅是饥饿,还有心灵的懊悔。这种懊悔的伤疤不能愈合,那是一个洞,永远也填充不满。

       ⑨第二次

       ⑩我14岁,在镇上念初中。

       ⑪那年校园里流行穿牛仔服,尤其是牛仔褂,深蓝色的,穿在身上看着十分合适,很精致很帅气的,风度翩翩,富有朝气。于是我就要母亲给我买。

       ⑫几天后,她果然把衣服送到学校来了,但令人不满的是她买的是牛仔裤,而不是褂子。

       ⑬她说:“那褂子并不好看,不合身,不如这裤子好,耐穿,洗着也方便。”

       ⑭可满心气愤的我哪里听进去她的话,我把裤子甩在她怀里,大声叫着:“你买的你穿好了,反正我不要!”然后转身而去,留下惊愕的她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⑮后来星期天我回家,看见母亲正在挑水。黄昏里,她的白发随干裂的风浮动,仿佛是一层雾,寂寞而苍凉。她上身的衣服被风掀得很高,而下身,穿得就是那条牛仔裤﹣由于母亲个子矮,裤腿卷了一大截,双膝已经磨破了,褶皱了,掉了色,看上去十分笨拙,走起路来也十分艰难。

       ⑯一刹那,我的泪水就流了下来。

       ⑰我不知道母亲是怎么穿上那条裤子的,在穿上它之前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又怎样去面对众人。我不敢想,因为我一旦想起,心田就被泪水淹没。

       ⑱第三次

       ⑳寒假回家,母亲正在病重中,让她去城里的医院治疗,可她坚决不肯,一直推脱着说没什么大碍,不用治的。就这样,直到寒假结束。临开学的前一天,在我和哥哥的强烈要求下,母亲才让父亲陪着去临村的医生那里买了一包顺气丸回来。母亲说,没什么事,吃下药就好了,不用挂念。

       ㉑第二天,我们就离家上学去了。

       ㉒再回来时已是半年之后了。偶尔一次,父亲告诉我,你们走后,你妈又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她心疼的厉害,想怕是治不好了。她怕你们担心,便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不要钱的。

       ㉓那一刻,我呆在那,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转回身,默默地进入房间。然后,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为母亲,为父亲,为我们这个平凡而苦难的家而哭。

       ㉔母亲啊,你是岩石,石中的火;你是云层,云中的电;你是沧海,海中的盐;你是我今生飞翔的唯一方式和力量呵!

       ㉕母亲,让我流泪的亲人。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萧萧池塘暮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音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①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罱塘②,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陈志宏/文,有删改。)

【注释】①田畈(fàn):田地。②罱(lǎn)塘:指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 、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