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泡桐花开》,回答后面的问题。
                                                                                                泡桐花开
         泡桐花开在农历四月。
         每天傍晚归来,只要一转进那条长着泡桐树的小巷,我的脚步就会放慢放轻,仿佛去赴一个一年一度的约定。
         我常常伫立树下凝望泡桐,它出奇地高大,仿佛与蓝云接壤,颇有伟岸的男子气。它枝繁叶茂、树冠如盖,在半空中流淌着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花朵紫中带白,密密地簇生着犹如一个个花塔,外层的花朵有点像塔上的铃铛,风吹过簌簌作响。也有不少花朵随风而落,在大地上铺陈出一小块紫色地毯,既诗意又清丽。仔细端详泡桐花会发现它们状如喇叭,安详地躺在地上构筑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泡桐花还散发着独特的芬芳。那气味不象玫瑰、百合的香气那样优雅,而是带点粗犷,会出其不意地窜入人的嗅觉,让人蓦地意识到它的存在。那气味并不浓烈,而是恬淡、辽远的,让入的心弥漫起一种温柔怅惘,陷入“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的空灵状态。那气味不属于精致的城市,而是带着乡间味儿,令人联想起森林、平原、山野,散发着幽深、潮湿的泥土气息。  
        也许正是泡桐花的形、色、味在不经意间交织成了它的风骨,我总觉得泡桐花是一种淡泊、隐逸同时又有些寂寥的花。由于树干高大,它不仅超然于群花之上而且还超出了人的视线,显出一份“不与百花争春”的高古。很少听人提起“泡桐花开了”,它自生自长、花开花落,不用人操心也难以引入关注,有着“繁华飘零两不知”的清冷寂寞。
        记忆中泡桐花演绎得如火如荼的一次,是多年前的华山之行。当火车欢快地奔驰在关中平原上时,窗外一片片泡桐花轻盈掠过,柔美得仿佛一个个紫色的梦。华山脚下也遍植着泡桐,紫色的花朵无声无息地飘在农田、山野间,很有与世无争的远古韵味。
         我住的旅馆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庭院,院中长着一棵高大的、开花的泡桐,站在树底下仰望蓝天,我感觉红尘仿佛片片落英于顷刻间坠落,我的心灵在一阕古老的田一园牧歌中穿梭,有着尘埃落定之后的清爽与澄明。
        后来泡桐就见得少了,要么是孤独的一棵,最多也是齐齐的一排。而且它们继续在都市中隐身而去,远望仿佛一个身材优美的紫色背影。城市在扩大着、发展着,常可见泡桐与拆迁的老屋一起倒地的场面,而新城的建设中绝难再见泡桐的踪影了。
        泡桐的气质似乎不太适合以速度、效率为代表的现代繁华,它们渐渐走远了,同时永远地带走了一段超脱、悠闲、宁静的古老岁月,也带走了我那个紫色的梦幻。

(1)、泡桐花的形、色、味的特点是什么?请分别概括回答。

(2)、作者在第3段自然段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境界”,在这里“泡桐花”已不再是纯粹的       ,而是浸染了作者浓重的      的东西,意境深邃,隽永美好。

(3)、作者为什么要写华山之行?请分条简答。

(4)、文章最后一段中“紫色的梦幻”指的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解答问题。
                                                                                                       你吃的食物里有没有激素
          ①在古代,人们把青的梨子采摘下来,放在屋子里熏香,梨子就会很快变甜变熟;采了生的猕猴桃,老人们也会说,把它们跟苹果放在一起,会软得更快。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在无花果结果之后,会在树上划出一些口子,认为这样可以让果实更大、成熟更快。而在中国的农村,许多核桃树上布满了伤痕,都是人们故意砍的,人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②到了近代,科学家们发现,古人或许是“歪打正着”了。这些做法是合理的,而其中的原因竟然都是乙烯,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植物激素”中的一种。
         ③最先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俄国一位名叫奈留波夫的植物生理学研究生。1901年,他在种豌豆的时候发现,室内的豌豆会长得更短、更粗,而且横向生长。经过大量的实验,他最后发现,是照明气体中的乙烯刺激了豌豆苗的生长。十几年后,另一位科学家发现,乙烯可以使果实提前落下,于是它“催熟”的能力从此得以确认。又过了十几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在成熟的苹果中分离出了乙烯。从此,乙烯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
          ④随着乙烯的面纱被揭开,那些“传统智慧”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 从而促进青梨的成熟;成熟的苹果会不断释放乙烯,也就能促进猕猴桃的软化;砍伤无花果树和核桃树促进结果的原因,竟然是伤害会让无花果树或者核桃树释放出大量乙烯。
         ⑤划伤果树是为了让它自己产生乙烯,用外加的乙烯处理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这就是“植物激素”促进生长的原理。在现代农业中,使用的是一种叫做乙烯利的东西,它被植物吸收之后转化成乙烯,从而产生“激素”效应。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当你听说“激素催熟果实”的时候,不要以为那是“黑心农民”的非法操作。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它来提高作物产量、缩短周期。
        ⑥经常看到记者揭露“黑心商贩”用“化学商品”把生的葡萄或者香蕉变熟的“黑幕”。其实,葡萄和香蕉这样的水果如果完全成熟之后才采摘,就根本无法进行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产地把这些果实提前采摘,运送到远方或者保存到另一个季节,拿出来施以乙烯利,让它们从沉睡中醒来,就可以进一步“成熟”。且不管这样得到的水果是否跟在树上成熟的一样美味,这至少让远方的人们或许在不同的季节吃上这些水果。
        ⑦人们总是担心这种能够催熟水果的“激素”会促进人的发育。想想,它本来就是植物生长中会自然产生的气体,如果人工施用的能够让人“早熟”,那么天然的也一样——人体并不能分辨出乙烯是否天然产生。
       ⑧实际上,任何激素都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才能产生作用,植物的激素只对植物才有刺激作用。
       ⑨相对于植物激素,人们更关心动物激素。这个问题更加复杂。一方面,许多动物激素对人是有活性的,注意避免进入人体;另一方面,一些动物激素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并不会对动物的肉或者奶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让奶牛受孕,催产的激素并不会增加牛奶产量,也不会留存在牛奶中。而真正能增加牛奶产量的牛生长激素,对人并没有激素活性。
         ⑩总之,不管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其使用是否合法,而不是听到“激素”就本能地反对。那些经过科学论证的激素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不仅对生产者有利,对于消费者也是有利的——归根结底,生产成本的降低会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选文有删改)

阅读《苍蝇可能感觉自己活了很久》,回答相关问题。
①苍蝇的寿命比大象短,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假如苍蝇对时间有感觉,它真的感到自己的生命那么短暂吗?
②地球上的生物,对时间的感知是由神经传导的快慢决定的,也可以说每个生物个体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最新的研究显示,体积愈小的动物,新陈代谢率愈快,时间过得愈慢。这意味着小动物比大动物更能在极短时间内观察到动态行为,它们眼中的世界就像慢动作回放。譬如昆虫和小鸟,它们在1秒钟所看到的信息,要比诸如大象等大动物看到的更多。
③研究人员利用“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技术,来测量不同动物的眼睛处理闪光的速度。这项技术简称为CFF,它提供了一种感知时间的方法。【甲】它由快速闪耀的闪光点组成,看起来像一个连续光源。被测试个体如果能识别出个别的闪光,那么时间对它而言流动就较慢。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躯体的大小与眼睛对视觉信息反应的速度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体积愈小的动物,看到的世界就愈“慢动作”。【乙】对人类来说,平均的CFF是60赫兹(即每秒60次),这是通常设置的电视图像的刷新率。狗眼睛的刷新率是80赫兹,对狗来说,电视图像看起来像一系列快速变化的幻灯片。【丙】苍蝇的CFF是250赫兹,这就是说苍蝇眼睛对刺激动作的反应,比人类的眼睛快4倍以上,所以苍蝇很难被拍死,因为在人类看来迅速落下的一卷报纸,在苍蝇的眼中就像是慢动作。
④大象能活60年,但是它们的生活节奏比苍蝇慢几十倍。对大象来说,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而对苍蝇而言,一天的时间过得很慢。苍蝇对人类来说是很短命,但是从苍蝇的角度来说,它们可能活了很长。

      阅读《半碟冷菠菜》,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注意到那个刚刚走进餐厅的一脸病容的老妇人。她好像刚从另外一个世界走进来,一脸的彷徨无助。
      ②原本就因为人手不足忙得有些心浮气躁的女孩,走过来问她要点些什么,她茫然地望着女孩说:“简单就好。我吃点青菜。”女孩耐着性子机械般地说了几种菜 , 她点了菠菜。然后两人又讨论了许久,老妇人又点了一碗四神汤,女孩松了口气,转身向厨房念了两声,快速奔向别的桌子。
      ③这个城市越来越容不下节奏太慢的老人了,尤其是在那些有年轻人当服务生的地方,比如快餐店或是超市。年轻的消费者通常都很清楚地点了东西,付了钱就迅速离开柜台,动作干净利落。老人总是问东问西、举棋不定,掏钱的动作又很慢,对方找了零钱还会抓不稳掉一地,如果再给一张小小的贴纸,恐怕会要了老人半条命。老人走进超市或快餐店,听到服务生嘴里咕咕哝哝地说着一些像机器人说的话时,会以为自己踏上了火星。
      ④四神汤和菠菜端上来了,老妇人还是一脸茫然 , 她嫌菠菜太多了吃不完,感到相当困扰。于是她向邻桌的中年男子求助:“我把菠菜分你一半好吗?你看我都还没动筷子。”老妇人还举起筷子证明“清白”,中年男子笑着摇头说他也点了青菜:“谢谢你。你自己吃吧。”被拒绝后的老妇人还是想寻找相助的“贵人”,她转而拜托另一桌的年轻人,四个刚下课的中学生也笑笑说不要,好像怕被老人传染到什么似的。
      ⑤我想到吴念真写的那个已经被改编成儿童剧的故事《八岁,一个人去旅行》。故事中,八岁的阿钦被爸爸要求从九份搭火车去宜兰,在车上他遇到一个卖完菜要回家的陌生老婆婆。其实阿钦不太敢看脸上抹了白粉的老婆婆,但是当老婆婆昏睡过去后,阿钦以为她死了,吓得大喊“救人啊”。救醒后,全车的人都以为阿钦是老婆婆的乖孙,阿钦也就扮演起老婆婆的孙子了。
       ⑥我望着自己满桌的菜想着,如果老婆婆来求我,我就欣然接受。果然,她站起来走向了我,我说:“好的,正好我没点青菜。谢谢你。”她如释重负般给了我半碟菠菜,还向我鞠躬说:“谢谢你啊。”老妇人终于安心地回到座位上慢慢地喝着大概已经凉了的四神汤。我的桌上摆着猪肉、鲭鱼、嫩豆腐、萝卜汤,还有一碗大份卤肉饭。因为中午来不及吃饭就去工作,此刻只能午餐和晚餐一起解决。
      ⑦我吃着老妇人送给我的半碟菠菜,想着她的惜物和善意,对现代人而言反而是无法理解的事了。老妇人喝了汤吃了青菜,似乎有了点食欲,于是又加点了一碗卤肉饭。她去柜台结账时,女孩要她摸个彩,她摸出一张食品兑换券,是一个卤蛋。为了这个卤蛋她们又讨论了很久,老妇人望着我思考着。
      ⑧“她是不是又想问我,可不可以和她分半个蛋?”我摸着已经胀起来的肚子有点担心地想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的“坎儿”

    ①有大学生问2003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的一位青年科学家:年轻人怎样才能成功?科学家回答了简单的四个字:请多读书。不只是这位科学家,几乎所有在事业上取得大成就的人,都喜欢“号召”别人读书。书籍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和生命智慧的总结,对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比作娇艳欲滴的玫瑰,书籍则是必不可少的氧气和阳光;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比作奔腾不息的河流,书籍就是坚固的河床。

    ②从一般意义上讲,读书是最没有门槛的。大学教授可以读,建筑工地的民工同样可以读;绿草连天的春天能读,白雪皑皑的冬日也能读;人来人往的图书馆适合读,一人独居的卧室一样适合读……因为读书没有太多的门槛,它才能作为一种全民的“健心行动”加以推广。

    ③不过,读书的无门槛是相对于书海里的普通游泳者而言的,一个人想要做一个有品味的读书人,还真得跨越几个心灵的坎儿。

    ④第一,你必须是澄静的。人很难没有欲望,当年,乾隆下江南,看到大运河上熙熙攘攘,问身边一和尚:大运河有多少条船?和尚答:两条,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乾隆非常欣赏和尚的机敏,当即大加赏赐。其实,这和尚并非特别聪明,他只是深谙世道人心的奥秘而已。然而,一个人下决心当读书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欲望多的人会不自觉地把书籍分成“有用”“无用”两种:“有用”的,他废寝忘食地阅读;“无用”的,他视若敝履。而事实上,所谓“有用”的书,往往是由于一时的职业的,只能让我们获得物质财富;而“无用”的,则侧重于培育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可以使我们获得心灵高度。

    ⑤第二,你应该学会坚持。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只能一步步走近真理,而不可能完全抵达真理,这就决定了书籍的正确性永远是有限的。正因为有限,我们就得不断地跟踪事物的新进展,掌握知识的新动态,让自己的生命与面对的生活一起前进。读书没有恒心,一个人的思想必然陈旧、浅薄。我们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能力就会变得虚弱不堪。

    ⑥第三,我们一定要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书籍并不是真理的代名词,真理可以利用它,谬误和谎言同样可以利用它。一个人要对市面上良莠不齐的书籍作出选择,靠别人把关是没有太多作用。别人的精力再旺盛,也不能看尽天下的书。何况,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别人认为不好的,你也许觉得好;别人以为精美绝伦的,你或许感觉一塌糊涂。对书的考察,最可靠的评判官是你的心灵——非同寻常的对知识的敏感,超乎群伦的观察人事的眼光以及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把握。

(选自《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各题。

老戏骨

张中杰

①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有人说姓张,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②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他便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他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忽儿兀自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回过头看他,连台上演员也忘词了,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③“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时班头说。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

④“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⑤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⑥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生旦净末丑,他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惧他三分。

⑦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哀高亢起来,观众的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⑧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⑨剧团有8个大戏箱,他还有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大家戏称之“神秘9号”。

⑩村里的村医是戏迷,车祸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村主任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村主任爹演,他断然拒绝。“村医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⑪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都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有馊味儿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⑫戏班市场不景气,连行头都置办不起。皇帝的蟒袍右腰间被吸烟人烧了个鸡蛋大小的洞,也换不了。他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但是,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

⑬那天,班子为孤儿院义演。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见狂风飘来,头顶搭起的头柱突然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⑭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9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⑮“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全是五角、一块、两块的脏兮兮的纸币和硬币。

⑯“这些一半给孤儿院,一半置办新行头……”言毕,气绝而去。

⑰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节选自《小说选刊》2020年第2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