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少年中国说索  陈祖芬
      ①我读书随性,插空翻阅手边的书,竟在一部“80后”写的小说里,翻到几乎占了一章的《少年中国说》。作者显然爱煞了那篇文字,管他有没有这么写的,一如小说起名叫《断章》。足足20万字,绝不缺斤少两——那文字要是化开来,那感受,那回味,是远远不止20万字的。
      ②作者写江南小镇,阳光如温得恰到好处的酒,沁着丝丝缕缕梅子一样青涩的气息,再睁眼时,已是残阳一点将坠未坠, 晚风如锦,上绣祥云。秋千上下缀满了别处飘来的粉色花瓣,不似她因秋千而起,更像秋千因她而飘逸飞舞。风是此刻唯一的读者,却没有什么耐心,胡乱翻弄着白绢。
      ③母亲从箱子里拿出一匹上好的玉色暗花回纹锦缎,为她赶制旗袍,竹叶领,窄罗袖,宽摆提花滚边,斜襟琵琶盘扣,在月光下泛着潋滟的水色。第二天清晨,暖玉生烟一样的旗袍,掺着碎金似的阳光,于蜿蜒起伏中撩拨出琵琶的韵律。
      ④现在“80后”、“90后”的作者太多,已成雄踞之势。我看封面,这一位叫程萌,我不知道这个女孩是何方神仙,因为南方北方她一样写得入扣丝丝,叫人心驰神往。书中的江南女孩桃叶,“九·一八”后走上抗日路,故事从小镇铺向上海、黄埔军校、北京等。最后写到北京,写北京的雪往往从夜的深处开始飘落,不急不慢,从容淡定,卓然地在一片鸿蒙中彰显国士风度。待到天色欲暝,寒鸦将语,已是万物素然,举目皆空。天色水葱儿一般的通透起来,浑圆的雪景便匀匀净净地上了一层蜜色釉。
      ⑤有这样的美文,《断章》是完全可以断开了读的,或者说,几乎可以从随便哪章开始读。淡定文字,浓情中国。当战火烧向江南,桃叶这样的豆蔻少女要求前来送兵器者在授人以鱼的同时,莫忘授人以渔,习武三日后便去上海参军。
      ⑥旗袍之韵律,阳光之气息,蓝锦之天色,塑造了美的化身桃叶。但是战争是美的毁灭。不,战争使人从知耻而后勇,到明白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攻读,于是进攻。在黄埔军校,老师问及,如何强国?如何实现民族之复兴?桃叶滔滔说来竟有班姬续史之姿,谢庭咏雪之态。从中华儿女必舍生忘死,共攘外敌,到随后, 朝野内外,各司其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举国上下,知难而进,博观约取,居安思危,韬光养晦。
      ⑦如果说古有班姬续史,谢庭咏雪,那么今天,程萌这样的女孩儿就在讲述居安思危、韬光养晦。如此“80后”,让我想起岳飞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⑧桃叶参加的队伍行进到南昌城外,敌军飞机正猫戏老鼠般地居高轰炸,坦克展开如扇面一样,卧在城外。然桃叶他们所有的人,都是一脸的从容和蔑视,赴死如赴宴,决绝地向着南昌城大步迈进。真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⑨几场恶战下来,桃叶几个少年人,稍显沉默,却仿佛假眠的虎狼。一枚榴弹又呼啸着从日军那边飞了过来,一个少年就那么纵身一扑,生生地抱住了那颗榴弹……
      ⑩桃叶在抗日路上,一路默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
      ⑪梁启超写完《少年中国说》,就自称少年中国之少年。“80后”程萌,把优美和壮烈糅合了写,断开了写,非常少年,也非常中国。
                                                                                                                                                    (选自《渤海早报》,有删节)

(1)、本文转述了《断章》中描写桃叶的许多精彩片段,阅读后,填写表格。

环 境主 要 事 件
江南小镇
江西南昌
(2)、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⑥段画线句“旗袍之韵律,阳光之气息,蓝锦之天色,塑造了美的化身桃叶”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内容,理解文章结尾处“非常少年,也非常中国”这句话。(150字以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 , 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⑪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微博”时代来临

金振邦

    ①2010年底,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包括北京语言大学等几所高等院校,联合发布“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微博、给力等榜上有名。经Google Trends被搜索频率统计,“微博”在地震、世博会之后排第三。

    ②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它对中国社会诸领域的介入和渗透与曰俱增,社会影响力日益巨大。微博如此深入人心,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③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比如新浪微博,只要你点击描述自己职业和兴趣的某一标签,就会链接到与此相关的微博群,结交到新的博友。它可以创造个人发展的各种机会,还可以与关注自己微博的粉丝进行交流。这种人际交流,偏重人们的情感、心灵、趣味、审美、爱好等方面的沟通,比起地域社区的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精彩。它将建构起网络全新社区的时尚、礼仪、道德、情操等文化规范。当然,微博的网络聚合社区也不是纯虚拟的,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网络化形态。

    ④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手机微博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填补了网络终端无法覆盖的盲区,成为新闻报道的利器。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有时甚至不到1分钟用户就做出反馈,就像实况转播一样。任何人的每一条信息都能以广播形式通知其跟随者和其他所有用户。这种信息快速扩展方式,有点像细菌裂变式繁殖那样成几何级数增长。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08年11月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死讯,都是由Twitter(微博客服务的网站)首发。连权威新闻机构CNN、BBC也不得不先后在Twitter上进行注册。可见,微博已抢占新闻报道的制高点。

    ⑤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常常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据报道,目前87.3%的受调查人士表示,他们会通过微博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看法然后发表意见。微博群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的某种导向。微博群中涌现的意见领袖,就是无序网民舆情的有序集中体现。2010年74起与微博有关、影响较大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一半存在意见领袖。他们代言广大微博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其评论可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甚至还可代表网民设置新的议程,改变舆论走向。微博群体正在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微博的导向作用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领导人先后开设微博,甚至各地公安部门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⑥微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微博发展如日中天。微博将使这个世界更加开放,更加文明,更加生机勃勃。

(选文有删改)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看你有戏

李良旭

1)从小,我就是一个十分孱弱、自卑的孩子,上课从不敢发言。被老师喊起来,从嘴里冒出来的声音,像蚊子哼。看到老师那揶揄的眼神,我变得越发胆怯和自卑。

2)我最怕的还是每学期结束的时候唱歌课考试。唱歌课考试要同学一个个站起来唱歌,音乐老师在前面伴奏。平时上课发言都不敢大声,这下,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放声歌唱,那真的像要了我的命。

3)音乐一响,我就急吼吼地唱起来。老师看我心急火燎地唱着,好像在跟别人抢什么东西,索性停止了伴奏,瞪着眼睛看着我,说:“你这是在和谁赛跑啊,一口气唱这么多,我根本没法伴奏了。”老师还算开恩,勉勉强强地给了我一个及格分。这个成绩,在我所有课程中,是最差的。

4)初一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很漂亮,也很活泼,她上课,总是有一种朝气和阳光。

5)一天,她说在班上要组织一次演讲比赛,然后推荐优秀演讲者参加年级比赛,优胜者还将参加全按演讲比赛。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都很兴奋,许多同学踊跃报名。看着那些踊跃报名的同学,我心想,他们胆子真大,敢参加演讲比赛。

6)忽然,我听到老师喊我的名字。我不知所措地站了起来,不知道老师喊我干什么。看到我茫然的样子,老师笑道:“你怎么不报名?我看到你写的作文很有情感,如果写演讲稿,也一定会演讲的好。”

7)我脸一下子红了,感觉脸颊很烫,像是发烧。没想到,老师竟然想让我参加演讲,要知道:小学的时候,我就因为胆怯,上课时几乎还没有发过言,更别说在众目睽睽之下,参加演讲比赛了。

8)我憋了很大勇气,说了一句:“我不会演讲!”

9)老师一脸真诚地说道:“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天生就会演讲的,多锻炼几次,你就会越讲越好了。”末了,她又说了句:“参加吧,我看你有戏!”就这一句,不知怎地,让我的心一下子燃起火一样的激情,我竟鬼使神差地点了点。

10)看着老师满意地记下了我的名字,我心里又有些懊悔,心想,我逞什么能呢?下课了,我向老师走去,我想告诉老师,我真的不会演讲,请她将我的名字划掉。没想到,老师看到我走来,竟开口先说道:“不要胆怯,勇敢点,我看你有戏!”说罢,还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这下我再也说不出口了,我只是木讷地点了点。

11)演讲稿写好了,我每天对着镜子练习演讲,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我都反复地练习。我还邀请爸爸、妈妈听我演讲,看我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爸爸、妈妈听了我演讲,感到十分惊讶,他们说:“没想到,你演讲得这么好。”听到父母的鼓励,我的信心更足了。

12)班上的演讲比赛开始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上讲台,我将我平时在家不知练习了多少遍的演讲,声情并茂地演讲起来。当我演讲到最后一句,“谢谢大家”时,全班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地掌声。这掌声,我听起来,是那么动听、悦耳,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那么多的人为我鼓掌,我感到心中溢满了甜蜜。

13)演讲结束了,我被推荐到年级参加演讲比赛。我更加感到惶恐不安,我本以为能参加班上的演讲就很不容易了,没想到还要参加全年级演讲比赛,我一个劲地摆手,说道:“我不行!我不行!”

14)没想到,老师又对我亲切地说了句:“我看你有戏!”就这句,又燃起了我内心的一股激情和信心。

15)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后,我又被年级推荐出来,参加了学校演讲,最后还获了奖。一个生性孱弱、胆怯的人,在演讲台上,越走越远。演讲的巨大成功,也为我带来了巨大自信,从此,我逐步克服了孱弱、胆怯的性格,变成一个阳光、热情的一个人。

16)我永远也忘不了老师对我说得那句话:“我看你有戏!”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当我人生遇到挫折和困厄时,那句“我看你有戏!”就又在耳旁响起。这句话,给了我一种信心和力量。是的,永远不要看轻自己,你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