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答题。
      ①那年夏天的七月,是他一生都抹不去的黑色。
      ②高考前一天,父亲突患重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毅然放弃了高考,还有什么能比父亲的命更重要呢?他穿梭在医院各科室之间,交钱、拿药、取化验单……
      ③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从此以后,再没人为他和母亲遮风挡雨了。
      ④办完丧事,他想,自己必须成为一棵大树,来为母亲遮风挡雨。
      ⑤父亲留给娘俩的,不是财产,而是债务。父亲生前举债办了一家石粉厂,谁知厂子办起来后,产品严重滞销。
      ⑥他和母亲商量后,关闭了厂子,变卖了设备,连同家里积攒的钱,都用来偿还了债务。但依然有八家没能还清。都是村里的乡亲,当初父亲借钱时,他们连老底儿都拿出来了,指望着父亲年底能给一些分红,可现在……
      ⑦几个不眠之夜后,他告诉母亲,决定休学一年,出门打工挣钱还债。母亲长久不语,泪流满面。                          
      ⑧临行前,他将自己高中的课本都装在包里。他要去的是一个叫紫川的地方。那里小煤窑比较多,村里好几个人在那里打工。那一年,他十八岁。
      ⑨辗转奔波之后,他站在了小煤窑前。第一次下井,他惊恐不已。巷道黢黑,周围时不时有矸石坠落的声音。采煤面上很嘈杂,有用木柱支护顸板的,有打眼放炮的,还有拉拖运煤的。队长安排他拉拖运煤,不是技术活,有力气就能干。
      ⑩拉拖,就是将绳子拴在用汽车外胎做成的筐上,套在肩上,用近乎爬的原始方式往外运煤。运煤巷道只有半人高,根本不能直立。
      ⑪近一年里,他一直在巷道里拉拖。刚开始时,困扰他的是孤独、寂寞,还有累、疼。绳子紧紧地勒在后背上,磨得脊背火辣辣的疼。但他从没想过放弃。他总在盘算着,再干几天活,谁家的债就能还上了。这个念头,让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亮。
      ⑫他慢慢适应了 , 后背渐渐消肿,大概已磨出茧了。他在拉拖的时候思考着高中课本上的问题,消磨漫长的时光。
      ⑬闲暇时间,工友们打牌喝酒。而他,捧着高中课本写写画画。晚上,别人睡了,他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读书。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
      ⑭这不是梦想。
      ⑮终于有一天,他真的坐在了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打工的第二年,他还清了债务,还留有一部分结余的钱。他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被顺利录取。
      ⑯大学毕业后,他在这个城市安了家,把母亲接到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
      ⑰多年后,单位组织旅游,他又到了当初打工的地方。小煤窑已不复存在,被当地政府关停,建成了旅游区。
      ⑱站在曾经流过汗的地方,他透过时空,看到了当年在井下匍匐拉拖的自己。
      ⑲他感谢那段岁月,正是当初的匍匐,才让他褪去了青涩和稚嫩,学会了真正的站立,这样的十八岁,属于真正剽悍的男人。             

      (摘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阅读②-⑮段,请将“他”这段经历的几个过程补充完整。
        ②        ③      ④辛苦打工,坚持学习 ⑤             

(2)、阅读文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慢慢适应”的内容和原因有哪些?

(3)、请结合文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除用行动描写外,还通过什么描写来逐步表现人物的“剽悍”的性格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命的暗示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②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③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吗?是因为它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是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④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⑤唯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在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⑥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⑦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是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⑧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的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________                _。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________               _。这样,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⑨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⑩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难找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⑪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⑫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
        ①父亲又来了。
        ②他是来给我送钱的。高一开学时交了两万多块钱的择校费,每学期书杂费、资料费、生活费还得两千多!他站在水泥篮球场中间,笑眯眯地望着一楼高三(5)班——我的教室,我早发现了。蓝天的天空白云朵朵,金色的阳光洒向大地,当然也洒在球场中间的父亲身上,我猛然觉得父亲像我们山里狭窄稻场中间落满灰尘的麦秸垛。
        ③不用看,我就知道,父亲头上永远是一顶洗得发白的蓝军帽,帽沿前半部分向下垂着;脚上永远是一双黄色解放鞋,鞋帮沾着大山的黄泥;上身水远裹着洗得发白的蓝中山装,最上面一颗扣子是永远不会扣上的,腿上不是文革时代的蓝军裤就是黄军裤;衣领上永远是黑亮黑亮的脏兮兮的颜色,这就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的亲爱的父亲!他真是迂腐呀,有一回为了省二十块钱的车费,硬是走了45公里,从市中心走回了县城!
        ④教室里,我已经臊得满脸通红,老师讲的什么已全然置之脑外,我不敢看老师,也不敢看同学,我为父亲的土气而害臊。
        ⑤下课了,我低着头走出教室,站在父亲身边,猛然抬头吼道:“你站在操场中间干什么?丢人现眼的!你到寝室门口等我下课不就行了!”父亲“嘿嘿”笑着,眼中满是慈爱,忽然露出点愧疚之色,伸手递过来一卷钱,嗫嚅道:“猪卖了,我……给你……送点钱……”父亲还要说,我劈头抢白道:“你到寝室门口等我,我还有一节课!”说完转身上厕所去了。
        ⑥下午六点半,在学校食堂,我炒了一个蒜苔瘦肉,父亲坚持吃了六角钱买的三个饼子,又用开水把我吃剩的蒜苔瘦肉泡了汤喝了下去,然后一抹嘴:“好了,我出去找个旅社住一宿,明早赶车回去,你上晚自习去吧。”我也没说什么,洗了碗进了教室。
        ⑦下了晚自习,寝室里的同学约好到操场打篮球,我们经常这样,出一身汗,洗个澡,再看一会书,休息得特好。
        ⑧篮球场边上有几排水泥乒乓球台,去拣蓝球的同学王栋突然喘着粗气回来说:“乒乓球台下面睡着一个人!”
        ⑨我们几个蹑手蹑脚地来到乒乓球台边,借球场的灯光,看着熟睡的那个人,心虚而又紧张不安的我万分吃惊地脱口而出:“爸——”
        ⑩接下来的事情是这样的:寝室的同学异口同声谴责我,说我没良心,思想腐朽,就像鲁迅笔下的清国留学生一样数典忘祖,然后一齐拉我父亲回到寝室,王栋拉我跟他睡一铺,父亲就睡在我的铺上。
        ⑪夜深了,一轮明月高悬在深邃的夜空,不远处有些星星眨着眼睛,凉凉的夜风吹过寝室,拂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⑫那个夜晚,我久久不能入睡,满脑子是父亲黑黑的脸庞,花白的短发,粗糙的手指……我为我的虚荣而羞愧,也为我有这么多好同学而高兴。
        ⑬小时候,眼中是惧怕,我不敢看父亲;长大了,眼中是虚荣,我还是不敢看父亲。那个夜晚,我仿佛长大了,我读懂了父亲。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

程杰

       ①中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②一,先秦﹣﹣中国花卉文化的始发期。河南庙底沟桥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五瓣花朵纹饰,《诗经》中的花卉信息以及《楚辞》“香草美人”的系统话语,反映出我国先民对植物花朵的关注和喜爱,展示了我国花卉观赏文化源头的绵远与活泼。

       ③但这一时期对花卉的观赏尚属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远未进入普通自觉的阶段。远古先民以狩猎生活为主,舞蹈模仿动物,各类纹饰多以动物为题材,很少顾及植物。商周时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植物的实用价值,《庄子》说“杜可食”,《离騒》言“餐秋菊”,《诗经》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都是着眼于食用。对植物长势旺盛之美的特别青睐,是《诗经》中的普遍现象,这透露出一种物质利益的审美心态。《楚辞》常说到“兰”,也是佩兰、泽兰之类药用、香用植物。这是一个植物实用意义仍占绝对地位的时期,可称其为花卉植物的“物质实用时代”。

       ④二,秦汉至盛唐﹣﹣中国花卉文化的渐盛期。这一时期,花卉欣赏进入一个自觉的阶段。咏花赋开始出现,如钟会《菊花赋》,汉乐府《江南》中的“江南可采莲”以花卉引发情感,到东晋,产生了陶渊明《桃花源记》这样杰出的作品。隋唐时代,人们主要关注花卉的物色美感,欣赏色、香、味、形、姿等客观形象。通过鲜花盛开的华艳来体验生命的活力,感受生活的美好,透过花开花落来感知时序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感慨人生的蹉跎、世事的盛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 “洛阳城中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从欣赏心量上说,这是一个带有鲜明感性色彩的时代,我们称之为“花色观赏时代”。

       ⑤三,宋元明清﹣﹣中国花卉文化的繁盛期。到宋代,花卉欣赏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知识体系。这一时期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最值得注意。

       ⑥一是士大夫园林、园艺活动的兴盛。苏东坡《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歌咏了30个景致,其中11处属于花卉景点,清朝《扬州画舫录》记录丰富。二是花卉产业化和民众游赏风气的兴起。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可见当时赏花宴游之风的兴盛,到了宋代,有关花市的描写极为常见,洛阳牡丹、扬州芍药都在这一阶段名扬天下。三是各类花哉园世著述大量出现。据园艺史家统计,见于著录和现存的明清农书类共1388种 , 其中花卉类225种。这些记录全面、系统,构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深厚的学术积淀。四是文艺创作的极度繁荣。龚自珍用《病梅馆记》针砭时弊,花鸟画中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文人写意极为流行。

       ⑦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意识也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人们更加关注不同花色品种的个性特征、风格神韵和观赏价值,追求花卉品格神韵与人的精神气质投合契应,并借以陶冶人的性情意趣,寄托人的品德情操。“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说法的出现,典型体现了这一审美趋向精神追求,标志着中华民族花卉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完全成熟,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文化象征时代”。

       ⑧上述三个阶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活动内容不断拓展、文化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三个阶段之间不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而是累积叠加、不断丰富的过程。正是如此悠久持续、生生不息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极其丰富灿烂的面貌。

(材料出自《阅江学刊》2014年第1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