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心系一处,难能可贵》,回答文后问题。
                                                                                        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①很多人都知道要有所作为就应该“心系一处”的道理,但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心系一处”的人并不多。“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40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我从来不参与”。事实的确如此,几十年来他始终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宁静。作家苏童一直以来潜心创作,心无旁骛。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他名声大噪,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以前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成功后依然做到了“心系一处”。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能让你学会坚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带给你再创辉煌的动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举一反三
阅读何涛的《一生干好一件事》一文,完成小题。
①一生干好一件事,这个目标高也不高,低也不低.人生的要诀就是:一生选择一项事业,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认认真真干好,千方百计做精,无论天分如何,一定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②历史长河哺育几多圣贤,现实社会又锻铸几多人才,但芸芸众生,“常人”居多。像曹雪芹,虽蓬户瓮牖、绳床瓦灶,却把辛酸的血泪滴于纸上,凝成一部绝世红楼;像麦哲伦,作环球航行成功,宣告地球方圆之争的结束,他们锁定一个目标,百折不挠,终于取得成功。他们在做这些事前,也并非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件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并未预见最后能够摘星揽月。他钔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穷其一生都要做好这件事。
③对于摘得硕果、功成名就的大家,我更多的是怀着一种不可企及的尊崇和敬畏,我们很少有他们的献身精神.但是,对于默默无闻,一生选择干好一件事的平凡者,我怀着的则是一种感念和敬佩的心情,不管他干的事情是大事还是小事、是脑力还是体力、科技含量有多高、最后成功与否。
④柳编编得好,石凿凿得好,钉鞋钉得好,看门看得好……这些人算不上聪明,在人们眼里似乎有点笨,老实人一个。但他们心地良善,勤劳质朴,做事有恒久的耐力,认准了就一直朝前走。这样的人,像田野里的无名小花,仔细去嗅,却有醇厚的香味。在我们村,六奶擅纺棉花,年轻时通宵纺棉,穗大线匀,一家人的穿戴都在六奶一人手上;七叔精于打铁,制作的镰刀锋利无比,十里八乡的都用他打的镰割草割麦。我大哥不惜气力,盖房修屋,总干搬砖掂泥的活儿;而谁家红白大事待客,挑水烧火这活儿又非八弟莫属。仿佛他们都是村人离不开的角色。和曹雪芹、麦哲伦,大哥与八弟们固不能一比,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生围绕一件事,而且把这件事干得十分精道。
⑤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件事情,够我们一辈子去探索研究。俗语曰:行行出状无.人生机遇不多,要想求得立身之本,必得找准位置,一生真正干好一件事。我们没有高深的学问去攻克尖端的科学技术,但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恒心,有一颗爱心,去做好一件哪怕再平凡再琐碎不过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够摈弃浮躁,安身立命,尽心尽力地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不枉此生了。
⑥人生苦短,略—踟蹰,就白发苍苍;稍一放纵,便一事无成。我们何不趁着年轻,干好一件事呢?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
                                                                                               强者让不适变得舒适   

                                                                                                        王 石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强者,一种人是弱者。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有人说过,“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想要变得更强,就必须要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
        如果你学会了这种技能,你可以搞定很多事情,例如克服拖延,健身,学习新语言,探索未知领域等等。但是很多人都倾向于回避这种不舒适,毕竟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忍受很多痛苦,甚至是让自己遍体鳞伤。就像狂风中展翅翱翔的雄鹰,就像沙场上驰骋奔腾的骏马,强者永远懂得接受不适,改变不适。例如,你想要改掉拖延的毛病,你必须要在任务出现的时候给自己设定时间期限,然后立即去做,直到任务完成。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你必须要与之相斗争,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这种不适会持续很久,直到有一天你习以为常了,那么你也就不再拖延了。这个过程,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变得像睡觉前刷牙一样,成为一种习惯。
        我以前一直觉得我们应该让自己舒适一些,但是后来我明白一些不适有时并不是件坏事。事实上,你可以学会享受这种不适,例如,我每天都会做一些力量训练,虽然这点不适不会严重到我讨厌的地步,但是人就是这样的,能逃避的困难,我们总能找到借口。我开始告诉自己,既然锻炼肌肉这点痛苦和不适并不影响什么,我不如坚持下去,看看结果怎么样。于是,我制定了计划表格,让这点不适参与我的生活,形成一种习惯。每当我完成15个引体向上,我会在引体向上那一栏写上15,每个月我都会换新的纸张,并总结上个月的情况。不经意间,几个月时间我已经做了1000个引体向上了。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早起的习惯,其实每天闹铃一响就起床和再睡几分钟起床效果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前者会有点小不适,后者会更舒适一些。我给自己制定了闹铃一响就起床的计划。只要我能在闹铃响后就立刻爬起来,就在纸上写下+1,如今,我已经坚持超过200+了。
        后来 ,我发现任何只要是有一点不适的事情都是可以训练的,我们可以将一件不适的事情变成一种习惯,然后你会离不开它,觉得这点小痛苦其实是平淡无奇生活中的一种调味料。这件事由不适变得舒适,良好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阅读段文回答问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曾经,“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  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论拼搏

    李奕暄

    ①唯有奋勇拼搏,方能造就成功。

    ②常听起别人语重心长的话:“肤浅的人相信运气,而成功的第一秘诀是拼搏。”不难看出,拼搏是为之公认的成功的关键。

    ③若欲飞越大海,必先做那搏击长空的海燕,不畏狂风巨浪;若欲学有所成,必先伏于案首孜孜苦读,不惧千难万苦。

    ④拼搏是认定某一方向的执着前进。宋濂年幼家贫,却怀揣读书求知的信念,“手自笔录”“弗之怠”,天寒地冻,却为求师奔波行走于深山巨谷中。但正因为他这一份勤奋苦读,才最终成就一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抗争,欲以学术力挽狂澜,便日夜苦读,唯留下那被灯光漂白的四壁。但正因为他这一份努力执着的拼搏,才最终被人们所铭记。拼搏带领人们走往成功的方向,执着前进才不至于因道险路长而滞留原地。

    ⑤拼搏是对劣势不足的顽强抗争。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伐无道,诛暴秦”,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石破天惊。不惧秦军百万气势汹汹,各路被压迫者纷纷揭竿而起,为自己的自由与尊严拼搏。正是他们这一份不向强权低头的拼搏,才让这次起义传为佳话。音乐巨人贝多芬不幸患上耳疾,最终致聋,但他不屈于命运,而是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听不见,他便用牙咬着一根连在钢琴上的木棒,依靠这一方法创作乐曲,令人惊讶的是,贝多芬绝大多数鼎鼎有名的作品,都出自他耳聋的时期。正是他这一份不向命运低头的拼搏,才让他的身躯如此高大伟岸。拼搏是成功不朽的丰碑,唯有不服输的精神才不至于因挫折困苦而自怨自艾。

    ⑥拼搏者,不轻言放弃,不甘心失败,才能披荆斩棘,跋山涉水,抵达成功的高地;拼搏者,挥洒汗水,付诸努力,才能排除万难,踩挫折于脚下,踏上胜利的彼岸。

    ⑦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我们只有抓住拼搏的机会,在拼搏中学会将更小的养分转化为更大的力量,才能在拼搏中造就属于自己光彩夺目的成功!

(选自散文网,有删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

       ①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干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②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③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之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④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