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放射性核素是原子核不稳定的核素,由于中子与质子比例失衡,容易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当放射性核素衰变时,就会释放各种射线,如γ(伽玛)射线,β(贝达)射线等,当这些射线作用于人体生物细胞或基因,把射线能量转给被作用的组织细胞,引起组织细胞一系列生物改变,称为辐射生物效应,这种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是辐射剂量大小。
评价辐射剂量的国际单位为Sv(Sievert,希沃特,也有翻译为西弗特),是一种辐射吸收剂量当量的单位。一般情况是接受辐射剂量越高,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越大。公众人体全身一年可承受的辐射剂量为1mSv , 即使当短时接触核辐射的辐射量近100 mSv时,一般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但如果辐射剂量超过100 mSv,则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接受辐射剂量在100到500 mSv时,人们一般也不会有异常感觉,但检测可发现血液中白细胞数会减少。当辐射剂量达1000到2000 mSv时,才导致轻微的放射疾病症状,如疲劳、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脱发、红细胞减少等。只有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才会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
由于生物组织细胞对辐射损伤有一定耐受能力,即使接受辐射剂量相同,不一定都会产生辐射损伤。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吸收剂量、辐射种类、射线能量、人们暴露于核辐射的时间以及核物质的半衰期等有关,微量的放射性辐射不会危及健康。
此次日本核电站泄漏后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在铀元素的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如铯-137和碘-131同位素。在核泄漏后的核污染中,由于放射性碘-131具有挥发性,容易进入大气层空气,飘散到其他地方,污染周围。放射性碘-131主要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食入污染的食品和水对人造成伤害,同时也可通过皮肤吸收,以及沉积的放射性碘产生的外辐射等对人群造成伤害。由于放射性碘-131半衰期不长(只有8天左右),在空气中飘移时慢慢衰变减少,同时由于大气的稀释,飘离日本后剂量已衰减到非常小,接近天然本底辐射。其次,碘-131释放的γ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约1-2米,β射线更短,约1-10毫米,大家如果不接触污染的放射性核素,就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放射性核素。 B、辐射生物效应程度取决于辐射剂量的大小。 C、作者所举“日本核电站泄漏放射性物质”的事例,告诉了我们 日本核泄露对我国的影响很小。 D、“公众人体全身一年可承受的辐射剂量为1mSv”,当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超过1mSv,就会受到危害。
(2)、“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归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
                                                                                                       母狼的智慧  

                                                                                                           毕淑敏
         ①“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是狼,是北方的狼。南方的狼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不知道的事不瞎说,我只知道北方的狼。……沙漠和森林交界地方的狼,最聪明。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啦……”老猎人舒展胸膛,好像恢复了当年的神勇。
         ②“狼带着小狼过河,怎么办呢?要是只有一只小狼,它会把它叼在嘴里。若有好几只,它不放心一只只带过去,怕它在河里游的时候,留在岸边的子女会出什么事。于是,狼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鼓鼓的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③“有一次,我追捕一只带有两只小崽的母狼。它跑得不快,因为小狼脚力不健。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缩短,狼妈妈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我很吃惊。通常狼在危机时,会在草木旺盛处兜圈子,借复杂地形伺机脱逃。如果爬向沙坡,狼虽然爬得快,好像比人占便宜,但人一旦爬上山坡,就一览无余,狼就再也跑不了。
        ④“这是一只奇怪的狼,也许它昏了头。我这样想着,一步一滑爬上了高高的沙丘。果然看得很清楚,狼在飞快逃向远方。我下坡去追,突然发现小狼不见了。当时顾不得多想,拼命追下去。那是我平生见过的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力气,像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追到太阳下山,才将它击毙,累得我几乎吐了血。
         ⑤“我把狼皮剥下来,挑在枪尖上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想,真是一只不可思议的狼,它为什么如此犯忌呢?那两只小狼到哪里去了呢?已经快走回家了,我决定再回到那个沙丘看看。快半夜才到,天气冷极了,惨白的月光下,沙丘好似一座银子筑成的坟,毫无动静。我想真是多此一举,那不过是一只傻狼罢了。正打算走,突然看到一个隐蔽的凹陷处,像白色的烛光一样,悠悠地升起两道青烟。
         ⑥“我跑过去,看到一大堆干骆驼粪。白气正从中冒出来。我轻轻扒开,看到白天失踪了的两只小狼,正在温暖的驼粪下均匀地喘着气,做着离开妈妈后的第一个好梦。地上有狼尾巴轻轻扫过的痕迹,活儿干得很巧妙,在白天居然瞒过了我这个老猎人的眼睛
        ⑦“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是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存。”                                (原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在我脑海里,既模糊又特别清晰。在大学毕业之际,我要去揭开这个谜底,完成这个埋藏了十年的心愿。

    19号,我选了这个时间启程,因为19号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我最喜欢最期待的日子。

   火车驶向春城的黄花小镇,窗外不时闪过的景象,陌生而又熟悉。我小心地抱着书包,紧贴在胸口,那里面,装着我十年的秘密。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是期盼?是激动?或者,两者都有吧。

   下午3点,火车终于到达了我在地图上千百次查看过的黄花小站。当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感觉到心跳竟是如此的强烈!有些印象,毫无由来,却异常清晰。

   我在小镇一个僻静的角落里找到了“黄花邮局”。此时的心,竟然那样宁静。我静静地走过去,推开那扇玻璃门。这个样子,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站在大厅,我有点手足无措。保安走过来,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不知所以地点点头,也不知怎么的便坐在了靠门口的座位,因为我要等一个很重要的人。

   3点半,3点40,3点45……我不断地看时间,终于,到了北京时间4点整,大厅的时钟滴答滴答,整点报时。我的心紧张起来。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盯着门口,盯着进来的每一个人。一对老夫妇,脊背佝偻,步履蹒跚,彼此搀扶,径直往窗口走去。

   “还是照以前一样,把钱寄到这个地址。”老人说。旁边的老妇人一定是他的妻子,紧紧靠着他,也使劲地在点头。服务员点点头,迅速地敲打键盘,看得出,她一定为这对夫妇重复过很多次这项工作。我悄悄走过去,清楚地看见,那上面的名字正如自己所料。是他俩,就是他俩!十年累积的情感再也无处藏匿,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我好不容易忍住眼泪,终于说出准备了千万次的话语:“父亲,母亲,我就是您10年来一直资助的那个孤儿。”

   10年前,因为一次车祸,我必须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与此同时,在春城,有一个女孩也遭遇了一场车祸,可惜,她没有我幸运,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后来才知道,其实她并没有离去,因为她的父母同意把她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不仅如此,得知我的父母在车祸中罹难,10年来,他们每个月都会寄一笔生活费给我。

    从邮局查询得知,就是在这里,日期是19号,时间是下午4点。当我终于走向独立,大学毕业,被一家大型企业录用的时候,我要完成感恩的心愿。我终于来到了这里,看到了魂牵梦绕的一切。

   我小心地从书包里取出两串项链,每串项链都用60颗纸折的小红星串成。120个红星,代表着3650个感恩的日子,代表着3650个思念的心情……

   我把项链恭敬地挂在两位老人的胸前。项链渐渐变成了两颗闪闪发光的红心,我分明看到红色的光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我分明听到我的心和这两颗红心一齐跳动,我分明感觉到老人的爱已将我包围

   老人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说:“我的孩子啊,你怎么来啦!”我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父亲,母亲,我过来,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选自《读者》2013年第11期,有改动)

阅读《风雨中的菊花》,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的很底,似乎就要下雨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多尔先生便在车站前的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一个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顺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边不远出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乞讨。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我,我已经三天没有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啊。”

       考虑甩不掉这个乞丐,妇女转身,怒呵道:“滚!这么点儿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了脚,满脸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人专门指使一帮小孩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也说不定这些大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规定的数量,回去还要受罚。不管怎么说,这些孩子还怪可怜的,小小年纪就应该在学堂里念书的。这个孩子和我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心也太狠了吧,无论如何也要送他上学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吃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小乞丐是真的生活所迫,还是在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了小乞丐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了。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小乞丐十分高兴的离开了。

       树上的鸣蝉不停地鸣叫,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早一些去候车室,就信步地走进了一家花店,他有几次在都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您要点什么?”卖花小姐训练有素,礼貌又分寸。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个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那个小乞丐。小乞丐认真地端详着柜台是的鲜花。

        “你要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不相信小乞丐会买花。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在上面再写‘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20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就有多尔先生给他的。他数出了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字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了,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起了雨,路上没有人,只剩下各式的车辆。突然,他发现了风雨中的那个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艰难前行,瘦小的身体显得很单薄。多尔先生看见他的前方是一片公墓,他手中的万寿菊迎着风雨怒放着

       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越来越快,多尔先生也感到胸膛中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睛模糊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困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想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原以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寂寞-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渴望了解人的心灵。我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比达格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身,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当老人变成孩子

刘墉

    天热,吃凉面。

    “你不知道吗?我从来不爱吃面。”87岁的老母,居然把碗一推,转身去冰箱拿了面包和肉松。一边把肉松往面包里夹,一边没好气地说:“看到面,我就想起你老叔,想起他,我就有气!那年,我刚嫁到你们刘家,你奶奶怪,你老叔更混蛋。给他做了面,他偏要吃饺子;等他吃完饺子,我回头吃那碗面,早凉了,我一边吃,一边掉眼泪。告诉你!记住了!妈从那时候开始,就恨吃面。”

    吃完饭,一家人在餐桌上吃水果。5岁小孙女的水果,照例由奶奶料理。

    将近90岁了,老人家的手还挺稳,削完了苹果又切桃子。

    “我要桃核!”小孙女喊着,“我要去种。”

    “种桃子干什么?”老奶奶停下刀,叮嘱着小孙女,“要种杏,别种桃!”

    一桌人都怔了。“‘桃’就是‘逃’!我逃一辈子了,先逃‘老义军’(军阀),再逃小日本,还逃得不够吗?”老奶奶喃喃地说,“所以要种就种杏,幸幸福福过几年太平日子。”

    不知为什么,跟着老母四十多年,最近却听了她一堆新故事。说实在话,我从不知她不爱吃面,也不晓得她忌讳种桃子。怎么一下子,全出笼了?连最近小女儿跟她学的儿歌,都是我以前没听过的。

     “怎么没听过?我从小就唱!”老母还不承认,“我爹教我的。”

    最近提到我外公,老母的表现也不一样了。以前她恨他,恨他又娶了个小,现在却“我爹、我爹”叫得愈来愈亲切。好像她缩小了,我外公又站在了她的面前。

    于是那个原来所谓不苟言笑、偏心、重男轻女的老头子,便一下成了会说故事、会唱儿歌、会买咕咕钟的“好爸爸”。

    “我爸爸也一样。”一位老朋友颇有同感,“以前提到我爷爷,他都好像要立正似的,说‘我的父亲’。可是这两年不同了,他会说‘我阿爸带我去抓鱼’,‘我阿爸教我游泳’。当你看他说话的样子,他不再是我的爸爸,倒成了一个孩子。”

    老人家确实愈来愈像个孩子。过去她很不喜欢小孩,后来只爱自己的孙子、孙女,现在则只要是孩子,她就喜欢。

    有一天,妻带她从外面回来,看她提个重重的塑胶口袋,我问她买了什么。

    “买什么?你不会感兴趣的!全是糖,给小孩吃的。”

    每次有小孩来玩,不论是亲戚的小孩,或邻居的洋孩子,就都往她的房里钻。每个人出来,都鬼鬼祟祟的,捂着口袋。说老奶奶叫他们别说,把糖偷偷吃掉,或藏起来。

    只是老人也像孩子般,愈来愈跟人分你我。好比爱藏玩具的孩子,什么东西都要是自己的。

    原来一家人围着看电视,现在老人也叫我又为她买了一个,放在她的房间,常躲在屋里自己看。还把小孙女找进去,和她一起看卡通。

    她真成了个孩子,使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喜欢用纸盒子和脚踏车围成一圈,然后躲在里面,说那是他的家。过去年轻时,她喜欢串门聊天,现在还喜欢,只是不再出去串门,而希望别人来我们家,而且最好是能进她的房间,坐在她的床边,跟她讲悄悄话。

    有一天,我在花园工作,老母迈着解放小脚,一步步凑过来,又拉着我的袖口,走到院子一角,神秘兮兮地说:“来!妈问你,你赚的钱,够不够下半辈子花?人都会老,别一天到晚乱花,存着点儿,等老了用!”

    我笑了起来:“原来是这事,干吗神秘兮兮的?”

    “当然了!咱们娘儿俩,总也有点悄悄话吧!?”老人居然转过脸去,有点激动,“你知道吗?咱们好久没说私房话了。”

    母亲老了!

    我常得听她进浴室的时间是不是太长,也在每晚就寝之前,先推开她的房门瞧瞧。

    看她一个人睡着,昏昏的夜灯,映着墙上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有着一种莫名的感伤。突然觉得这老人家,跨过87年的岁月,此刻,却缩在床上,如同我5岁的小女儿,需要关爱和保护。

    “去买一张轻便折叠的轮椅,”我对妻说,“明年春天,带着她一块儿,去迪斯尼乐园。”

(选自《读者》2006年第9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懂得尊重,才有温度

    最近,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为了便于和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交谈,在3分钟内跪蹲3次。这种采访的姿态,被网友们称赞。不少人说“这一跪,跪出了素养”。素养何在?正在“尊重”。

    尊重,这一应成为常识的文明素质,值得不断重申。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很多人都会遇到各种困扰,如半夜时分电话响个不停、未打招呼就被人找上门,甚至是朋友在公共场合与你“勾肩搭背”。有些可能是工作中的紧急任务,有些可能是朋友间的“情不自禁”,但难免也会让人有一些被打扰的不适,一些不被尊重的不快。

    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何为尊重,如何尊重,却还需细细思量。一部纪录片中,家长和孩子的争执,也让人反思尊重的问题:儿子算错了数学题,一旁辅导的爸爸就会大声吼,孩子被吓得错误不断。很多人会认为,“子敬父”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唯一的尊重方向,但其实父子交流,同样也是两个主体间的对话。对待晚辈如能平视、对等,遇到问题才能有效沟通,不至于让事情变得更糟。不只是家长,很多人或许都需要补上“尊重的教育”这一课,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岂不是更可贵?

    的确,尊重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未必见于行动。而在公共领域,有些言行已经不仅不是尊重,更可说是轻慢了。前不久有段视频,很多人排队去摸“霍去病”石碑,据说每天都有上千人,因为相信摸一下真的可以“去病”。摸碑效果的真假显然不难判断,暂且放下基本认知能力不说,不管出于什么心理,仅是把手伸向石碑的一瞬间,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就消失殆尽了。

    呼唤类似的尊重,或许还需要长久的拉锯。以文物为例,“请勿触摸”“请勿拍照”早成规矩,可是一旦兴致来了,手就不听使唤。而实际上,尊重文物不妨让它“静静地美”。如果还有更深层尊重的话,那就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是给文物以“尊严”,这不仅是最大可能地修复文物、展示文物,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一样,而且是在创意与服务中让观众最大程度地理解文物、感受文化。

    不管是具体的人、细微的事还是陈列的物,给彼此一个舒适的空间、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距离,才是真正的尊重。很多时候,之所以尊敬少了、轻佻多了,或许只是少了点同理之心。看不到他人的辛劳,才会打“连环夺命call”;不顾及朋友的感受,才会太把自己当回事,始终认为“你的就是我的”;而视代代传承的文脉为玩物,才只会把书画当纸张、把碑刻当石头。无论是“敬”还是“重”,都是诉诸人类情感并培养情操的过程,敬人者会自重、自重者更要敬人,懂尊重的“人设”才能立得住。

    单个的人是弱小的,所以才需要文化,把不同的个体黏合在一起。而互相之间的尊重,正是“人类黏合剂”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有序社会交往的基础。一位教育哲学家曾说过,人和人之间应该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这就是说,对他人不要抱着一种“第三人称”的冷漠,而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面对面的温度。尤需记住,彼此弯腰致敬时头不会相撞,才是合适的距离,也才有真正的尊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