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永远的坐票》回答问题。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座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的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 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一样,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1)、为何文中的这个人每次都能找到座位?

(2)、多数乘客不愿主动找座位的原因有哪些?

(3)、作者用不愿意找座位的乘客象征生活中的那些人?

(4)、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富哲理性?请摘录下来并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练习。
                                                                                                        打春
      打春,就是立春。
      立春,是春回大地的节气。在24节气中,再没有比立春更让人这么喜气洋洋的了。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风变柔了,柔得像婴儿那绵绵的嫩手,拍打到哪儿,哪儿就有甜甜的声响;雨变酥了,酥得像是蓄满了养分的香油,落到哪儿,哪儿的禾苗就长了劲地生发;天变暖了,暖得屋外也像是农家冬日时烧热的大炕,娃儿们吆三喝四地翻跟斗,蹦高高。不光娃儿乐,苏醒了的青蛙也乐,乐得亮开嗓子唱上了。青蛙一唱,燕子就上场了,在天地间上下起舞……春天真好!
      真好的春天,是从立春开的头、起的步。可为啥咱那父老乡亲要把立春喊成打春!乍一听,弄得人心里怪别扭的。打,打架、打闹、打仗……为啥要把一个慈眉善眼的春天和这么个“打”字撮合在一块,这不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了吗?
      仔细一想,满不是这么回事,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动得多,要活灵活现得多!和打字结伴的词不光是打架、打闹、打仗,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辞典上密密麻麻弄出了几页子。别个的咱不多说了,检出几个熟悉的品品味道吧!
      先想起一个——打草稿。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没有草稿,也就没有定论的文稿。草稿所以草,是那繁杂的思绪就像春风抚过、春雨滋润过的土地,刚刚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转眼间就万紫千红春满园了。而这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过程,用的那个打字,实际是说孕育哩!孕育不是出生,却比出生更重要。草稿不是定稿,却比定稿更重要。定稿不过是强化一个角落,要的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是删繁就简,要的是万绿丛中红一点。定稿要比草稿好得多,美得多,可要是不有那起先的草稿,哪会有后来的定稿?说透了,这打草稿就是谋划,就是构思,就是初创,如此理解,那么这打春不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初创春天吗?在这么好的时令到来时,多思思,多想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不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了吗?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这春打得应该。
      又想起一个——打鼓。想起打鼓,就想起家乡的威风锣鼓。那锣鼓要是响起来呀,听得人血液在脉管里使劲地奔跑,灵魂在思想里高兴地舞蹈。那个声音,像是天崩,像是地裂,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说了,你就是把人间最有声威、最有气魄的词语都喊遍,也无法描画威风锣鼓的神韵。这人间的鼓打到这个份上,真把人类从小虫虫、猿猴猴到现在这个样子,这个主宰天下的胆识气魄都活画出来了。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时时打,是有了节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庆贺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场鼓,打一场惊天动地的鼓。如果把鼓字换成春字,打鼓就变成了打春,没想到这打春里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意思。打春是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腾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看来这春还是打着好!
      打春,就是比立春好!老辈人说打春,咱这辈子也说打春,下一辈子,下下辈子千万千万也别忘了打春!

阅读《藤野先生》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片段甲】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片段乙】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8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哧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没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小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轻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

    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地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儿回。住远一点儿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啊。”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啊。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抽干柴。

    “________________?”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儿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啦啦地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吧。”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儿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唾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儿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烧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小语准备以“哲人的行走”为主题撰写一份人物传记,请阅读文章,聚集亮点,帮助他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命若清茶

①茶有三重滋味;入口微涩,再品回甘,余调悠远。

②与之相似,有些人的生命也有这般三重境界:在苦难中跋涉,于热爱中幸福,终了归于淡泊。譬如,那个“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的陆羽。

③陆羽的前半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真实写照。而茶,则是照进来最亮的那束光。公元736年,湖北天门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在湖滨三只大雁的羽翼下捡到一个弃儿,他就是陆羽。在禅寺的暮鼓晨钟中,慢慢长大的孩子却并不爱佛经,反而向往儒道。因为志趣不见容于禅宗,公元748年,他12岁,不得不背井离乡。这个貌陋口吃的少年,只能以演丑角为生,四处漂泊游历。其后“安史之乱”爆发,战火纷飞彻底阻断了他入世的梦想。

④文章憎命达,只伤题中人。虽然经历坎坷,但陆羽更为那艰难的世道痛心。所作《四悲诗》中,“悲天失纲,悲地失常,悲民失所,悲五湖山失色”,没有一字是为自己所发。

⑤760年,27岁的陆羽初辗转到吴兴,他压抑的情绪爆发了。那时节,苕溪附近多了个狂士。他常常白日踟躇独行于旷野,至天黑无路,便嚎啕大哭而归。

⑥悲天悯人中,只有在烹茶的时刻,陆羽的生活才宛然别有天地。

⑦忆往昔,陪伴在酷爱喝茶的智积禅师身边,学习煎茶辨水的岁月,是他人生最初的温馨时光。此后,教他读书的邹夫子、与他同游三年的崔辅国,这些指引他求学之路的贵人也同为爱茶之人,曾和他一道寻访各地的好水好茶。

⑧当沸水冲起茶沫,“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青萍浮云,都是漂泊无根之物,随聚随散。他于烹茶中观青萍浮云,也终于参悟无常、勘破心结。

⑨“啜苦咽甘,茶也。”草庐下,陆羽在《茶经》里如是写道。那一刻,他找到了平静。

⑩在湖州,摆脱焦虑的陆羽开始自在安于山水。这个自述“不善与人相处”的孤独患者,却广交了茶友。他“缁亲结交”四十余年的好友皎然,是吴兴杆山上妙喜寺的住持。从鉴茶到喝茶,二人常常在寺后的茶场里一起琢磨讨论。

⑪秀山丽水间,僧俗官隐,唱和雅集。皎然作为介绍人,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来了,江波钓客张志和也驾一叶扁舟而至。在那句流芳千古的“西塞山前白鹭飞”问世之时,众人的口鼻唇齿间正满溢陆羽烹茶的清香。

⑫心安处,即是故乡。在是兴,飘零的孤儿陆羽因茶结缘,终于有家了。

⑬A.古人喝茶,原与熬菜汤无异。人们把采下来的细小茶叶扔进锅里囫囵煮烂,再加入葱、姜、茱萸、薄荷、胡椒等,做成混混稠稠的“粥茶”。更有如唐德宗者,还要调以大枣、牛羊奶、酥油等膏腴厚味,但被陆羽嫌弃为“肤浅浮嚣之人的地沟水”。

⑭为了让世人尽享茶中最透彻的滋味,他用涓涓不辍的热爱与虔诚,在吴兴开始写作一本关于茶叶的百科全书——《茶经》。内容共分十节:一源、二具、三造、四器、五煮、六饮、七事、八出、九略、十图,共七千余字,却费去了好几十年。

⑮他可以不厌其烦,花五年时间设计出二十四种茶器;也可以踏破芒鞋,访遍名山大川、行尽荒山野岭,将全国之水辨析为二十品。他为茶乐呵呵地忙活着,以一种特有的仪式感,规范着茶的物质形式,也抵达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茶圣”之尊,正源于成痴成癖的匠人之魂。

⑯在陆羽迈入不惑之年时,卖茶的店家已把他的塑像当作神来供奉,客人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尊他的塑像。盛名之下,皇帝两度迎他入宫侍奉,都被他婉辞谢绝。

⑰799年,可能是因为得知皎然印将离世,在外游历的陆羽回到吴兴。此时,他已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他蜕下了尘世庸碌的蛹衣,如同轻盈舞于江湖的一翼蝶,耕耘着精神世界里柳暗花明的另一番天地。804年,陆羽在吴兴去世。

⑱在今天看来,陆羽的贡献不可磨灭:在他之前,皓首穷经方为士大夫之道,茶事不过是难入正统的末流杂学;在他之后,茶道不仅飞入王谢堂前,更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世人都能通过茶文化产生精神共鸣。

⑲将生命烹煮成一盏徐徐升腾着氤氲热气的清茶,这就是陆羽的浪漫主义。

(选自浙江宣传,有删减)

【聚焦亮点】

亮点我推荐

大家来互动

亮点一:典型事件刻画形象

【再补充】

小语:文中其他一些事件也能体现传主形象,我们一起来补充归纳吧!

典型事件:

①____

②____

亮点二:一言一行展现品格

(A)所作《四悲诗》中,“悲天失纲,悲地失常,悲民失所.悲五湖山失色”,没有一字是为自己所发。

(B)“啜苦咽甘,茶也。”草庐下,陆羽在《茶经》里如是写道。那一刻,他找到了平静。

(C)他可以不厌其烦,花五年时间设计出二十四种茶器:也可以踏破芒鞋,访遍名山上川、行尽荒山野岭,将全国之水辨析为二十品。

(D)盛名之下,皇帝两度迎他入宫侍奉,都被他婉辞谢绝。

【悟品行】

陆羽将自己的生命升腾成一盏氮氢热气的清茶,我们似乎可以从他的一言一行中嗅到品格的香气。

A:____

B:有智慧、心境平和C:____

D:____

亮点三:典雅文字传递情感

(A)古人喝茶,原与熬菜汤无异。人们把采下来的细小茶叶扔进锅里囫囵煮烂,再加入葱、姜、茱萸、薄荷、胡椒等,做成混混稠稠的“粥茶”。更有如唐德宗者,还要调以大枣、牛羊奶、酥油等膏腴厚味,但被陆羽嫌弃为“肤浅浮器之人的地沟水”。

(B)他蜕下了尘世庸碌的蛹衣,如同轻盈舞于江湖的一翼蝶,耕耘着精神界里柳暗花明的另一番天地。

【共赏析】

本文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使文章如清茶般回味幽长。

请从以上划横线句子中任选一句赏析。

我选:____句,____

亮点四:写法分析引发思考

读完本文后,同学们对人物传记的写法有了更真观的认识。

【说理解】

请阅读小贴士,概括“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并结合上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又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在记述事件时,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精神风能。在为人物作传的过程中,也要传达出对传主的情感。

阅读

父亲和树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作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钻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裁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捕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裸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父亲不再主持果因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