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河源市正德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吓人”的无人机

胡征和

    ①2018年圣诞前夕,伦敦时间12月19日周三晚上9点,英国重要交通枢纽盖威克机场突然宣布停止任何航班的升降并封锁跑道。瞬时,八百多班航班瘫痪,12万名乘客滞留。紧接着,一批荷枪实弹的警察冲进机场,更有狙击手用黑洞洞的枪口直指天空。

    ②谁也想不到,制造这一重大事故与紧张气氛的竟是两架小小的无人机。还好,似乎是玩够了,无人机飞走了。20日凌晨3点,警方经过巡查,确认没有无人机威胁后,机场跑道重新打开,然而,大约45分钟后,机场跑道再次被迫关闭,因为那两架无人机又回来了。来了走,走了又来,直至当地时间21日早上6点多,警方百分之百确认安全后,机场官方才对外宣布航班恢复,可以正常起飞。

    ③英国民众无不诙谐地说,谁也想不到,2018年的圣诞大礼竟然是无人机大闹机场的“游戏”。然而,盖威克机场和机场辖区警察就没有这么轻松了,因为这虽然不是恐怖袭击,但整个事件带来了莫大的损失。因此,他们必须全力追捕无人机背后的“人”,否则“游戏”会越演越烈。

    ④有人质疑,机场方面是否有些小题大做,两架小小的无人机真的会对机场造成那么大的危害吗?无人机与大飞机相比,还不是小巫见大巫!

    ⑤事实并非如此。在飞行过程中,飞机哪怕是遭遇一只小乌,都是极其危险的事。那是2009年1月15日,执飞美国航空公司1549航班的空客A320-214飞机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到加拿大黑雁撞击而失去动力,导致该航班于升空6分钟后紧急迫降在曼哈顿城中哈德逊河河面,即有名的“哈德逊河奇迹”。若不是机组人员的机智应对,以及地面救援的配合,对飞机上155人来说,那天就是末日。

    ⑥黑雁的体重与无人机相仿,但飞行速度比不上无人机,就是这样,它与飞行中的飞机相撞,冲击力都是吓人的。我国重庆机场相关人员以一组数据有力地说明了这种“吓人”的程度:如果飞机的时速在300千米/小时,与5公斤级的无人机相撞,将产生7万牛顿的冲击力,如果飞机的时速在900千米/小时,与10公斤级的无人机相撞,将产生125万牛顿的冲击力,远超于一颗炮弹的威力。

    ⑦这样比照,无人机横飞乱舞之“吓人”就不言自明了。但事实是,有不少无人机的狂热爱好者偏偏喜欢玩刺激,搞恶作剧,挑战航空。根据国外一家网站统计,无人机与大型客机危险接近,撞击事件逐年攀升,现在一年多达百起,且拥有无人机的人越来越多,但他们大多没有驾驶执照。就我国来说,2017年无人机持有量在120万架以上,但拥有民航颁发驾驶执照的仅为7000人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无人机是没人监管的“黑飞”。

    ⑧无人机本是一身正能量,在多种工作中能够替代或者优于人类,如农业、安保、观测、快递等。可上文满是它的负能量,惊喜变成了惊吓,何以?这得归咎于无人机背后的人,是他们的“黑飞”生事捣乱。于无人机,思维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无人机不“吓人”,“吓人”的是“人”,人们应该关注的也是“无人”背后的那个“人”。

(选自《知识窗》2019年第3期,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无人机大闹英国交通枢纽盖威克机场,给机场带来莫大的损失。 B、10公斤的无人机撞到正在飞行的飞机,其威力远超于一颗炮弹的威力。 C、在我国,拥有无人机持有量超过120万架,但真正拥有驾驶执照的机主仅约为7000人。 D、正确使用无人机,会给人们带来福音;否则,无人机会“黑飞”生事捣乱,令人恐慌。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至第③段叙述了无人机大闹英国交通枢纽盖威克机场,表明英国的机场安保措施不到位,引出说明对象。 B、第④段是过渡段,由上文对英国机场事件的叙述,过渡到对不能正确管理无人机的危害的说明。 C、第⑥段主要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无人机与正在飞行的飞机相撞时所产生的威力。 D、第⑧段指出无人机之所以“黑飞”生事捣乱,主要原因是人们未能正确使用或管理,从而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
(3)、联系原文,你认为国家怎样才能更有效地管理无人机?请简要作答。
举一反三
阅读《二分之一的爱》,完成问题。

      ①她一直不太喜欢这个整天拖着鼻涕的小孩,尽管这是她弟弟。父母生她的时候,计划生育政策刚刚提倡不久,所以,那批小孩里,独生子女居多。而她,偏偏就有一个比自己小六岁的弟弟。

      ②周日,大院里的孩子都由父母领着去公园,她却只能待在家里。弟弟年龄小,父母都围着他转了,哪里轮得上自己。

      ③鼻涕精一岁多时,就可以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喊她切切(姐姐)了。常常是和同院的小女孩们玩跳皮筋或是走格子,玩得尽兴的时候,他便出现了。望着同龄的小女孩们那种诧异、同情或是带着一点调笑的表情时,她觉得自己实在是太丢人了。于是更恼他。

      ④上中学时,弟弟上了小学,调皮,成绩又不好,还总是跟别人打架。学校里的同学都喊他捣蛋虫。

      ⑤最让她不能接受的是,捣蛋虫开始挑战她的权威性。一次,爸爸买了甘蔗回来,一刀下去把一根甘蔗一分为二,她抢先拿起了靠近根部的那段。按照以往的规矩,捣蛋虫应该老老实实地拿起另一段,没想到这次他却伸手出来,强硬地说:“拿来!”她不乐意了,冲他瞪眼睛:“什么拿来,你给我老实点!”他更不乐意,突然就扑上来抢她的另一半。他们扭打了很长时间,她哭着对他喊:“我告诉爸妈去。”他却一边啃着甘蔗一边得意地说:“你告去啊,就会告状。”

      ⑥但半个小时之后,他可怜巴巴地拿着作业来问她,她冷冰冰地回绝了他。看着他哭丧着脸拿着作业本走出去,她心里有种快感。没想到他却会恶人先告状,说姐姐不帮他学习。

      ⑦父亲把她喊过去训话。她却气恨地说:“谁让你们多生了他,一份爱分开了,也成了二分之一份,我不要这二分之一份,我要全部!”

      ⑧父亲笑了,说:“今天给你二分之一,以后,他会把这二分之一还给你的。”

      ⑨她认为父亲肯定是在哄自己。

      ⑩高中时,她终于摆脱了弟弟的影子。姐弟两个,很少因为什么事情吵架了。很快上了大学,离开了家,她才知道思念的滋味,甚至那些吵吵闹闹的时光,在她看来都那么值得怀念。

      ⑪她两个星期往家里打一次电话,每一次都是父亲或母亲接电话。开始,她还不以为意,可是后来,她渐渐想,为什么那个小不点就不能接一次电话呢?他上中学了,是不是与其他小男生一样长高了,声音变粗了呢?

      ⑫寒假回家,她刚下火车,就听到一个粗粗的声音在喊,姐。

      ⑬顺着喊声望去,她看到了他,个子居然长高了很多。最让她诧异的是他的嗓音,较之以前的细嫩而言,几乎判若两人。

      ⑭他跑过来,拉起她的行李往前走,一边走一边说,咱爸买了一条大鱼,有五六斤呢,我快要馋死了,你可回来了。

      ⑮她微笑地看着他努力地拉着自己的行李走在前面。

      ⑯她结婚后没多久就怀孕了。最后一次检查,是弟弟陪她去的。上台阶时,他搀扶着她慢慢走上去。他的手那样有力,她觉得,自己全身的重量都放上去也不成问题。突然,她转过头喊了声,弟。

      ⑰他抬头,一脸关切的神情,怎么了,姐。

      ⑱她笑了,眼睛湿湿的,往事种种,包括父母所说的话都涌现了出来。是的,弟弟正将他那二分之一的爱慢慢还给自己,而自己何尝又不是呢?以后的日子里,也会把应该属于他的二分之一的爱慢慢还给这个还不算长大的小子。原来,两个二分之一的爱加起来不是一份,而是两份爱,证明他们来自同一对父母,同一份基因,因而会在同一片天空下相亲相爱、相依为命。

阅读理解

半亩方塘

    ①有田的地方,就会有塘。往往蓄了半塘的水,摇曳着几柄荷叶,散着清香。像一面掉在田野里的镜子,照映着四季的时光。鸟从田野的上空飞过,它就照出鸟的影子,牛在塘堤上啃草,它就照出牛的模样。鸟从空中望见了自己俊巧的身影,斜斜地飞下来,掠过水面,用飞翔的微风轻轻地扇出几道涟漪,算是一番谢意;而那走上堤来的牛,并没有领会塘的美意,只是低了头一味地啃食着草,不停地甩转着尾,驱赶身上的蚊蝇。塘知道,还有更多的田等着吃了草的牛去耕耘。鸟从上空飞走了,水中仍是一方蓝天白云;牛从堤坝走过去了,               。一片落叶飘舞而下,像一只蝴蝶扑浮在水面上,那是告诉她春夏的逝去,秋冬的来临。

    ②农人操心的是让田地长出丰收的庄稼,塘操心的是让自己四季满盈。下雨的时候,鸟也会躲进堤上的稻草垛里,对着潇潇幕雨怨声叽叽。但是塘却开放自己,拥抱每一颗雨滴。那来自四面八方的污泥水更是流归到这田野的大海。带泥的雨水流下堤来,污染了塘,清亮的一塘水一时浑浊不堪。但是塘知道,要获得就会有牺牲。不过不要紧,几天的风吹草动,波澜微惊,那一塘的水又会澄明如镜。她将污泥埋进心底,而将明净奉献田原。如果秋天的雨水还不能让她蓄满,还有冬天飞雪的晶莹。枯草上的积雪融化。冰凉而洁净的雪水又悄悄溶进了塘水中,涟涟的水波是清冷的光影。

    ③正是这一塘的清水,浇灌了一亩又一亩的庄稼.春天到了,                , 清亮的塘水就会一路歌声顺着沟渠流进田野,一块块水田就如一方方明镜,照映着人们一年之计的春耘。在干旱的日子里,天空中无一丝雨,禾苗枯焦,农人的心一如那枯卷的草帽,塘也不惜流尽自己最后一滴水。从干裂的塘底里流着的最后一脉水,就像她的血。   

    ④ 她不知道灌溉了多少庄稼,也不知养活了多少人,她只记得那挑了一担谷的人在塘边洗过几次脸,耕田的人来洗过几次脚,如果人们在冬天为她挖一次淤泥,她更会感激不尽,春天那淤泥会催青一堤的青草,夏天塘里会长出美味的菱角,冬天也会奉献出玉臂似的藕。

    ⑤ 只有这半亩方塘,有着日的光亮,月的清阴。在那如梦的星辰里,晚风送来的蛙声是它为疲惫的人们准备的夜眠曲似的唱吟。

    ⑥只要有田野,就会有塘,长着几朵青青的荷叶,映着一片明净的光影。如果有人路过,不可随意举一块泥土丢进方塘,因为那是田野的一颗明亮的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佐纪[注]

【日】北野武

    小学六年级生日那天,母亲要去买东西,突然叫住我:“小武,快去穿衣服!”

    那是除了远足以外,我第一次坐电车,而且是要去买东西,这令我兴奋不已。一路上,我盘算着是买棒球手套好呢,还是电动火车好。最后,我们在神田站下了车。我被带进一家大书店,才刚嘟囔一句“买书啊”,后脑勺立刻挨了一巴掌。

    如果是世界名著全集,也就罢了。当母亲买下算术以及什么什么的总共十本“自由自在”系列儿童用参考书时,我的头都昏了。哪有什么自由自在?明明是不自由不自在的日子嘛。

    那天晚上,一回到家,母亲立刻要我翻开“自由自在”,稍微偷懒她就一巴掌打过来,或者用扫把柄戳我,逼我读书。

    小学时,母亲是如何逼我读书,而我又是如何不肯读书,老想着打棒球,一直是我最深的记忆,也是我们母子之间的较量。

    后来我考上了明治大学工学院。对母亲来说,这是一个小小的胜利。不过,我以退学这个最坏的结果,结束母子俩在读书领域的较量。

    但是,我们母子的较量,并非只限于读书这个领域。母亲还有更大的目标,简言之:要我出人头地,至少和哥哥姐姐一样。这也是这场战争的主要矛盾点。

    因此,对总算考上大学的儿子,母亲的干涉并未停止。另一方面,我认为考上大学是凭自己的实力,毫无感谢母亲的心情,反而有点厌烦她,没办法。不仅如此,我甚至认为,母亲可能会是毁掉我人生的我最亲的人。

    我开始打工,自信可以赚到房租和零用钱,于是决定搬出来住。那是大学二年级的春天。趁着母亲外出在附近工作的时候,我开着向家具店朋友借来的货车,把行李搬出来。真不凑巧,只见母亲拐过前面的街角,迎面而来。

    “小武,你干什么?”

    “我要搬出去。”

    我别过脸去,只听见雷鸣般的怒吼:“想走就走,都读大学了,又不是小孩子。绝对别给我回来,从今天起,我不是你妈,你不是我儿子!”

    尽管如此,她还是一直站在门外,茫然地看着货车消失在荒川对面。我心里也难过,可是我坚信,不这样做,我就无法自立。

    啊!新生活!起初几天,我的确是早上六点起床做广播体操,然后精神抖擞地度过一天。但果不其然,很快地,我又陷入自甘堕落的日子。别说是学校,连打工的地方都爱去不去的,每天游手好闲。一回神,发现房租已拖欠了半年。我不好意思面对房东,偷偷摸摸爬窗出入。

    窗外寒风呼啸的季节里,我照例快中午时还躺在被窝里。

    房东来敲门:“我有话跟你说。”

    我呆呆站着,只有一句“对不起”。混沌的脑袋认识到半年不缴房租,只有滚蛋一条路,我却突然听到怒吼:“给我跪下!”

    我心想:这房东想干什么?但还是露出一点反省的样子,乖乖跪在地板上。

    “欠了这么多房租,你以为还住得下去吗?半年前你搬来的时候,你母亲紧跟过来,是坐出租车跟来的。”

    我一惊,满脸通红。

    “她说:‘这孩子傻傻的,肯定会欠房租,如果一个月没缴,就来找我拿。’就这样,你母亲一直帮你交房租,你才能一直住在这里。我是收到了房租,但没有一毛钱是你自己掏的。你也稍稍为你母亲想想吧。”

    房东走后,我瘫坐在棉被上许久。些许感谢的心情,混杂着永远躲不开母亲的懊恼……

    这次交手,我又彻底输了。

    乖乖听母亲的话,洗心革面,好好读完大学,像哥哥一样当个学者搞搞研究,不是很好吗?不然,跟父亲一起刷油漆,过油漆匠儿子的人生,可能也不赖啊。处在这个处处被母亲算计的世界,我总是感到有些不满,但具体不满在哪里,又怎么也说不上来。

    我想起小时候的玩伴,现在不是工人、出租车司机,就是黑道混混。

    他们和我哪里不同?没有。不,只有母亲不同。

(节选自《菊次郎与佐纪》,陈宝莲译)

【注】佐纪,北野武的母亲。北野武,日本著名导演、编剧、演员、笑星、主持人,1997年凭《花火》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导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张亚凌

       直到今天,我依旧最喜欢一个姓,高;最喜欢一个字,翔;超喜欢一个词儿,高翔。

       抬头,天蓝云白,鸟儿高翔,再没有比这更美的意境了。

       回眸,凝视,三十年前清晰如昨。

       记得是个午自习,我们刚升入初三的第二周。正在做作业,突然听见几声响亮的击掌,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是老班。

       抬头,果真。连续响亮击掌是老班训话前的招牌动作,现在想起来都会咧开嘴巴笑出声来,相当于古时官吏升堂前众衙役用棍棒敲击地面喊“威武——”。却见老班旁边站着一男生:高而瘦,洁净、整齐到让人觉得失真。从这男生的目光里,我只看到一个词,沉静。而我们班那些傻小子呀,裤袋耷拉下来当潇洒,拖着鞋走路以为成熟。老班指着他介绍了一句:“高翔,从北京转回来的。”而后给安排了个座位就离开了。

       每每下课,我们像终于盼到了放风时间的囚犯,推着搡着冲向教室外面,尽情尽兴似乎又很无聊地蹦着喊着。而高翔,总是静静地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看着窗外。阳光透过玻璃刚好落在他的脸上,细碎的阳光也化不开他一脸的沉郁。

      马上就有好事者打听出来了:高翔的爸妈都是搞什么研究的,爸爸因为辐射太大,病故了;妈妈要改嫁,只有一个孙子的奶奶便硬将高翔从北京带了回来。

       高翔的作文总被语文老师当范文。也记得语文老师的评价一成不变,什么“语言、思想深度远远超过你们”,什么“那种好是你可以读出,可以捕捉到,就是说不出的”。倒是我自己,每每老师读高翔的作文时,就闭了眼,游走在高翔的文字里。我喜欢用那种方式去感受,我甚至跟着那些文字熟悉了高翔难以割舍的过去。

       他的奶奶又来学校看他了,我突然觉得她很像很像老巫婆——将一个高贵的王子抹去了一切光环后残忍地丢弃在悲苦人间的老巫婆!我开始讨厌起那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他原本可以跟着妈妈在北京继续好好生活,而不是在这里。在这里,他连文字中的悲苦都走不出。

       高翔的各门功课都是无可 挑剔地好,好到让我们所有人都望尘莫及,他每一次的总成绩都比第二名高出几十分!第二名固定地是一个女生,她的勤奋可以说“废寝忘食”加“悬梁刺股”了。

       我开始写日记,日记里似乎也笼上了一层忧伤,处处都是高翔作文的影子。每晚,在舍友都睡着了时,我点着蜡烛,趴在床上涂写着自己的心情:看一眼他的背影与侧影,都觉得是一幅很美很美的画;听他回答问题,比老师都标准的普通话很有磁性;他皱一下眉,也是忧伤的美……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页,都是高翔的点点滴滴。

       是早恋吧?可谁有资格去爱他呢?或许,我只是希望自己的名字跟他的名字一起被表扬。这个念头都有些贪婪了,其实我只是希望自己也能写出那么美那么好的作文罢了。

       我们班的很多大大咧咧的女汉子都是在高翔出现后迅速收敛回归女孩,并开始用功的。

       那时,一个班级一个宿舍。在女生宿舍里,每天晚上永恒的话题就是高翔,只是从不说出他的名字。这与老班每晚在外面查宿舍有关。

       “男生穿着花格子衬衫也挺好看的。”准备睡觉了,一个慨叹道,“我还以为花色布只有女孩子能穿。”“他穿啥都好看。”一个接了句。“算题咋能那么快,想都不想答案就出来了,神了!”有人又蹦出了一句。“只有他才能那么拽那么神!”

       ……

       记得那时中考,竞争也很是惨烈,一个班七十多学生能考上高中的只有十几个。八个班里似乎不怎么被看好的我们班,成绩倒出奇地好。用老班的话说,“真是奇了怪了,边沿上的好几个女生,本来都没啥希望的,却幸运地考上了”。

       呵呵,是幸运吗?没看见她们为了向某个人看齐,铆足了劲地你追我赶?

       多年后,最铁的姐们儿芳告诉我,她一直暗恋着高翔。说那话时,她已经是大律师了。

       1998年,闺密婷将去英国进行为期三年的学术交流,她羞涩地告诉我,她曾很喜欢高翔,只是害怕自己没资格喜欢他,才拼命地学习。她一直觉得,只有更加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才配喜欢他。

       而我,从初三开始发表第一篇习作就再也没有停下来。直到今天,成为各大刊的签约作家或专栏作家。

       回首,天高云淡,而我们,都已高翔

(选自《中学生阅读》,作品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那个擀皮的人

简默

    ①父亲是一家之主。他说,吃饺子吧。母亲便忙活了起来。面粉是现成的,盛在一个深绿色的铁皮桶里,她舀了面粉,倒入盆中,添上水,和好面,然后搓掉沾在手上的面渣儿,挎着篮子到集上去买韭菜和五花肉。

    ②调好馅,铺开案板,找出篦帘(北方农村一种用高梁秸制作的放面食的盛具)和擀面棍,此时,面也饧了。在我们家,包饺子都是父亲擀皮,母亲捏。偶尔,父亲擀得快了就停下来,帮着母亲捏;更多的时候,他俩配合默契,父亲擀的正好够母亲捏的,这大概就是心灵相通吧。饺子好吃不好吃,首先在于饺子皮,要擀得厚薄软硬恰到好处。父亲擀起来总是得心应手,他扯过那一大团面,切成一个个大剂子,反复地揉,成条状,再切成一个个小剂儿,按成饼状 , 右手持擀面棍压着大半面皮上下滚动,左手捏着面皮边儿循环转动,一张张饺子皮就擀成了。母亲是个左撇子,她将饺子皮摊在右掌心,夹足馅放在皮中间,上下对折,再左右捏上几下,饺子便在她手中严丝合缝了。饺子个大馅足,结实饱满,一个个卧在高粱秸编扎的篦帘上,从边儿开始,一圈一圈地向里包围,仿佛荡开的涟漪,最后胜利会师似的卧满了整个篦帘。此时,瓦蓝色的煤气火苗正探出舌头,舔着锅底,水沸了,母亲端过篦帘,将饺子拨拉入水。饺子在沸腾的水中翻滚着,捞出锅时愈显丰腴水灵,像满载的船儿,泊在青花瓷盘浅浅的避风港中,热气腾腾,好似被一阵风吹散的炊烟。我心急火燎地夹了一个,咬上一口,韭菜与五花肉的香味交融着,氤氲在舌尖。我明白了“好吃不过饺子”的内涵。

    ③对孩子来说,记吃不记打是天性。尽管幼时我淘气得不像话时,母亲便随手操起擀面棍,作势要打我。所谓打也只是瞅准了,轻轻地扫过臀部那些肉多的地方,因此我痛恨不起它,渐渐地连同那打都忘了。但我深刻地记住了那时吃过的饺子,韭菜肉馅的、芹菜肉馅的、荠菜肉馅的、芸豆肉馅的……一张小小的饺子皮包罗得下大千蔬菜,也包住了父亲和母亲的浓浓亲情。

    ④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除夕,一家人吃罢年夜饭,春晚也拉开了序幕。父亲和母亲将面、馅和家什搬到了客厅的茶几上,仍旧一个擀,一个捏,不时地抬头看上一眼春晚,手中却从没停下来。不到十点钟,饺子包完了,卧满了两个篦帘。饺子就是“交子”,它连接起了旧岁与新年。大年初一早晨,我们一如既往地给父亲和母亲磕头拜年,挑竿炸响穿红袄的“大地红”鞭炮,一盘盘饺子端上桌,热气萦绕,模糊了半边脸……

    ⑤若干年后,我记起这一幕,恍然觉得父亲擀母亲捏,正如男耕女织,一家的温馨与幸福就在这男耕女织中绵延,似乎永远不会止息。

    ⑥后来,父亲不在了,母亲的天空塌了一半。她常常一个人坐在黑暗中,想不起来开灯,或许也不愿意开。我是长子,我学着父亲的口吻说,吃饺子吧。不等母亲说话,妻子和儿子抢先应和。照例是和面、买韭菜、买五花肉、调馅,妻子代替父亲擀皮,仍是母亲在捏。母亲一言不发,一个一个认真地捏着,她一定想起了那个擀皮的人。饺子渐渐覆盖了整个篦帘,像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场雪。第二天,母亲的脸上居然有了微微的笑意,她大概又看到了照进生活里的些许阳光,我觉得这是饺子的神奇作用,它补缀了生活的隙。生活中,锅碗瓜盆相互磕碰是常有的事,每逢这时,我总会说,吃饺子吧。于是大家各自动手,配合默契,吃罢饺子,所有的误解与不快都散尽了,留下的是宽容与珍惜。

    ⑦挨到了除夕,那是父亲走后的第一个除夕,母亲在下午就将家门口的灯换成了一盏红灯,像悬起了一个小小的灯笼,它从里向外地散射着红光,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父亲回家的路。母亲和我们一起,在它的照耀下包饺子、看春晚、守岁、拜年、吃饺子,仿佛父亲仍然与我们红红火火地包着饺子,他在擀,母亲在捏,一切都像他在时一样。

    ⑧此时,二十四节气又开始了新的轮回。旷野无人,麦苗葱笼,稠密而泼辣,我禁不住想象在纷飞的大雪中,我扯开嗓子呼喊,喊我所有的亲人迎着雪回到故乡,喊地下所有的先人重返人间——在除夕和初一,将四下失散的他们聚拢到一块,困炉吃一盘热气腾腾的团圆饺子。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9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