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淘米水的妙用》一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①淘米水很不起眼,平时常被白白倒掉。可是你知道吗?它在生活中却有许多妙用。
      ②淘米水是天然的去污剂。与一般的工业去污产品相比,淘米水不仅洗净力适中,而且无任何副作用 , 比如,浅色衣服用淘米水浸泡一下,然后用肥皂洗涤,就会洁净如新;起霉斑的衣服,放入淘米水中浸泡一夜,可退斑洗净。又如,面对一堆有油污的碗、碟、瓶子时,与洗洁精相比,淘米水是更好的选择。淘米水经加热后,其淀粉质变性,而变性淀粉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亲水性,所以油污一旦遇到淘米水,就会被淘米水中的淀粉吸附,从而脱离碗碟。
      ③淘米水是不花钱的化妆品。淘米水里含有淀粉质、维生素、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对皮肤起到保湿、抗老化、美白的作用。经常用淘米水洗手、洗脸,皮肤会变得光滑白皙,淘米水还具有护发、亮发的功效。据说,傣族姑娘的一头秀发就是淘米水的佳作。傣族姑娘常用糯米的淘米水来护发。不过,她们用的淘米水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使用。因为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可以帮助头发的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所以经常用淘米水洗头,可以营养头发,使头发变得乌黑亮丽。如果你想保持美好的形象,又不使身体受到任何伤害,还想节省费用,那么淘米水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化妆品。
      ④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淘米水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头一两次淘米水含有钾且呈弱酸性加入食盐入药后,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功效。用淘米水加食盐煮开后,外洗或外擦皮肤,对皮肤有比较温和的清洁作用,而且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正常的酸碱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防止皮肤搔痒,等等。
      ⑤此外,淘米水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质、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上等饲料;淘米水中含有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成分,可用作上好的肥料。
      ⑥淘米水有如此多的妙用,你还会白白倒掉它吗?

(1)、

请将选文所介绍的淘米水的妙用依次填入下面的方框内。

(2)、选文④段中加横线的词语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3)、第②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选文第⑥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陋室铭》再读
        ①《陋室铭》的作者,从来标明是唐刘禹锡,但也有人考据出来,说不是他的作品,因为未曾收进最初编成的他的集子,故而存疑。但不论是谁的文笔,能用八九十个字,写出这番精粹、凝练、余味无穷的意境,是不由人不折服的。
        ②中国是散文大国,汉魏以来,迄至明清,有别于诗赋的散文文体,巍然为文学的主流。例如唐宋八大家诗歌的成就,固然千古吟唱,家弦户诵,但他们更以著作论述的笔墨,在文学史上占得一席荣耀的位置。一般提到韩、柳、欧、苏,都是先想到他们的文章,然后,才是他们的诗篇,就足以说明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分量。
         ③刘禹锡在唐诗人中是较有影响的一位,诗胜于文,文章除了这篇《陋室铭》,余者寥寥。他历仕顺宗、宪宗、文宗、武宗,曾为王叔文党,玩过政治。不过他玩得不甚成功,为“八司马案件”的主角之一,被流放连州。相反,艺术上倒很有成就,以诗名闻世。诸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等名句,直到今天,犹传唱不已。十年“文革”期间,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句,是经常被“革命小将”引用的。但他(姑且认为是他作的)这篇不足百字的极短散文,却是千古绝唱,可一而不可二,再无超越之作了。
         ④在写作散文的过程中,需要铺陈,更需要缩略;需要丰满,更需要删削;需要感情奔放,更需要字斟句酌。所以,散文写作中的优选萃取能力,是最能表现作者功力的所在。放比收要容易,简比繁更困难,像《陋室铭》这样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还具有文采;言简意赅,思路明确,能耐人回味;情景交融,盎然有趣,若身临其境;远有榜样,近有自勉,具乐观精神;不足百字,从室陋与德馨的统一中,写出知识分子“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性情;甘于清贫,甘于寂寞,逃避庸俗,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态,实在是一篇难得的散文。
         ⑤古今文章,谈物质与精神者固多,但短得如《陋室铭》者,却分外少见,学其为文之精,值得一读。在今天商品经济社会里,物质固然非常重要,精神更应不懈追求。学其为人之本,更具现实意义,就更值得一读再读了。大家抱定室无妨陋、可以陋,而德却必须馨、必定馨的宗旨,个人一定会少却许多烦恼,世间一定会少却很多丑陋。
      ⑥散文与诗一样,易写难工。写散文的作者很多,能写出好散文的作者甚少。自己说好,或雇两个评论之辈说自己好,是作不得数的。尤其,像《陋室铭》这样谈精神与物质关系的命题,或者还可以引申为研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主客观世界辩证关系的文章,放在别的作家手里,绝不是能用这八十一个字可以完美地表现出来的。  
                                                                                                                                                                                                                                      (李国文/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的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被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gāng)风(罡风,指强烈的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气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撅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气。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气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夜,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阅读《阿拉山口的油站》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阿拉山口的油站

李 迪

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②这是当地老乡们的口头禅。

③啥意思?是说阿拉山口每年有二百多个风天。

④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大气流,从开阔地呼啸而至,突然遭遇阿拉山口对峙的峡谷,通道变窄,怒不可遏。于是,挂挡提速,摧枯拉朽,能把火车掀翻。

⑤这里毗邻边境线,守疆的哨兵在巨石上刻下誓言:“大风吹不动,诱惑打不动,强敌撼不动。”

⑥我们油站的员工也是这样啊!

⑦接受采访的老站长王继成豪情万丈。

⑧李老师,阿拉山口油站是 2003 年建的,当初寒碜得不敢想,一座小平房,两台加油机。为了躲风,把加油机安在房子里,加油的时候从窗口拉出管子。风大得把人贴在墙上。

⑨我们房前砌着一堵墙,还拐个弯儿,跟厕所一样。不这样不行,赶上下雪,风一刮,雪直接把门堵住,一直堵上房顶,踩着雪能上房,可瓷实了!

⑩锅炉房门前没来得及砌墙,早上起来烧锅炉,哎哟喂,门前一座大雪山,根本进不去。没辙,在雪山上掏个洞,钻进去,朝里推开门。好不容易点着火,冒出的烟瞬间变成霜。

⑪阿拉山口这地方,方圆百里就我们中石油这么一个油站。站前公路连通着哈萨克斯坦,外贸车,旅游车,施工建设车,进进出出,全靠我们加油。站里算上我,只有四个人,白天晚上连轴转。白天还好说,晚上真叫一个苦!我们都戴着棉帽子、穿着皮大衣睡觉,随时准备上阵。窗户挡不住风,贴塑料袋,贴胶布,贴啥都没用,风把窗户拽下来是常事。半夜来车加油了,揉着睡眼摸着黑,走着走着被风吹歪了。加油区离站房也就五十来米,愣过不去。

⑫别的地方给新员工培训,首先是不准烟火。我们不同,新员工来了,首先培训顶风顺风,告诉来加油的顾客,停车一定要顶风。如果顺风,一开门,哗的一下,门就没了。这样的事不新鲜。风来得急,刚才还风平浪静,就在开门这工夫,突然来了,贼快!我们收钱也是,正数着呢,一下子来风了,钱直接就飞了。哪去啦?艾比湖里去了。艾比湖离我们这儿不远,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

⑬风把钱吹走是小事,把人吹走就坏了。

⑭站里的计量员是个小姑娘,油罐车送油来了,她要去计量。刚出门就被风刮倒,刮倒就站不起来了,骨碌碌,骨碌碌,随风滚到围墙前,眼看要撞得头破血流,我扑过去一把抓住。抓住了她,我也刮倒了。又上来人,大家互相搀扶着,这才回到屋里。别说刮倒了,就是走路,都要两个人相互抓紧才能走稳。

⑮这是把人吹走的,把车吹走更叫家常饭。有一次,我去外单位结账,到了地方,把车一停,手刹一拉,就上楼了。结账下来一看,哎哟喂,车没了!当时就急了,瞪大两眼找。找来找去,车尾巴在人家一辆桑塔纳 2000 的门上插着呢!阿拉山口的人好说话,车主也认识我,说啥也不让赔。那哪儿行,推来搡去,好歹收下钱。我说真邪了,我拉手刹啦,咋还被风吹跑了?车主说,光拉手刹不行,没风还行,风一来就玩儿完。

⑯对付阿拉山口的风,真不是一日之功啊!面对恶劣的气候,站里没一个打退堂鼓的。

⑰李老师,您看见楼前的雨棚了吗?这已经是第二个了。第一个生被风刮塌了。说实话,建那个棚,我们很费心思,用特别粗的钢结构扎根儿,让它有个韧性,不让风硬吹,硬吹容易倒。就是这样,仍然禁不住风。那天,我在棚下加油,加着加着,忽然觉得楼房在晃悠。啊,咋的啦?要地震?再一看,不是楼房晃悠,是雨棚被吹得站不住。坏了,根儿松了,明天得停业抢修。想不到,当天晚上雨棚就塌了。真悬啊,刚好有一辆货车进来加油,一个柱子突然倒了,紧接着,整个雨棚哗啦一下子就塌了。那劲儿真大,生把另外的柱子砸断了。幸好,车装得高,雨棚搭在了货上。司机没事,加油机也没事。第二天一早,我赶紧找吊车,吊起雨棚,赔了人家的损失。

建新雨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可油站不能停业,多少车在等着加油啊!咋办?我们就用棉被把加油机包起来,顶着风加油。在我们看来,沙子打伤脸不怕,别打坏了机器。

⑲阿拉山口的风不等人,为了避免损失,我们就学着看云识风。

⑳站里有个员工,只要西北有点儿咋样的云,他就能说出啥时候来风。只要他一说有风,我们自己就先疯起来,手忙脚乱做好准备。结果,风真叫他给招来了,打得人脸疼,说话都喘不上气。

㉑阿拉山口的日子就是这样,辛苦也伴着快乐。

㉒李老师,您看见哨兵在大石头上刻下了誓言,那石头叫“顶风石”。它迎风屹立,岿然不动。哨兵以顶风石精神,手握钢枪,保卫祖国。我们油站的员工也像哨兵一样,手握油枪,恪尽职守。狂风吹不动,暴雪当银装!

㉓采访结束了,天也快黑了。

㉔老站长说,今天夜里有大风。

㉕啊,我说,看不出来呀。

㉖他笑了,那您就等着感受一下。

㉗半夜,果然起风了。风力十一级,飞沙走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太爷老师

①我的家乡在西北高原上,那是一个贫寒闭塞的小山村。村子的中间有一个小学堂,学堂里有几排高低不等的长桌和板凳,西墙上挂着块小黑板。

②学堂只有一个老师,官名漆润江,四十多岁,民办教师。农村人讲究辈分,我叫他太爷。他有个绰号叫“行人”,“行人”就是能干能行的意思。他很早就入了党,作宣传抓革命,样样在行。他精于木工、画画,还会女红,村里唱戏穿的各类戏服,绝大部分出自他的手,最厉害的是,他还担任村里社戏的总导演和主演。太爷做老师的时候,把自己这十八般武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的学堂在全县大有名气。

③学堂只有一间教室,但太爷调配得次序井然。他教完一年级生词,就让他们在外面的窗台下对着太阳去狂喊狠读,再教二年级或者三年级,互相岔开,互不干扰。他教书有声有色,形神兼具。有娃问,“拖”宇是个啥?咋个念?太爷就拽着他的手满院子跑,直到他说出“拖”字来才放手,从此他永志不忘。我至今还记得他教《草原英雄小姐妹》时声嘶力竭地喊:“龙梅——,玉荣——,你们在哪里?”喊得我们都为英雄小姐妹揪心。

④那年月课本经常不能按时到,好在每年的课本也没有什么区别,太爷就抄在黑板上让我们跟着抄。没有复写纸,他有时一页一页地抄下来,发给大家。我觉得他抄得比课本还要好,可惜那些宇纸都已经不存在了。

⑤太爷对我们纪律的要求有些酷苛,不许迟到,更不许逃学旷课。如果谁没来上课,太爷会派一个娃子去他家请,如果还不来,就派四个男娃去抬。所以如果不想上学,我们哪怕跑到野地里去,也不敢在家里呆着。如果你今天没有来,那明天一大早提前去,把学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太爷才不会处罚你。

⑥西土边壤,春夏之交时才山青草绿。每到这时,太爷就带着我们排着队,敲锣打鼓地去山野,那时我还不知道世上有所谓的踏青。山野翠绿,风和日丽,花香气清,百鸟欢鸣。我们挖野菜,追蝴蝶,采花蜜,摘大把的狗艳艳花,将里面的蚂蚁和小虫子抖出来,盘成花环戴在头上;把开了花的马莲从节上掐下,一吸一吹,“啾啾”鸣响。十几个娃娃,背着装满野菜的背篼,戴着鲜花的王冠,吹着自己的号角,像打了胜仗的战士,在将军的带领下,敲着得胜鼓满载而归。

⑦夏天麦收时节,太爷带我们排着队去收割过的麦地里拾麦穗;秋天,太爷带我们去山里采草药,柴胡、甘草、杜仲之类的,或挖或采;到了冬天,太爷让我们去拾柴,以作御寒之用,他要求我们必须把柴一捆一捆地码得整齐好看……

⑧太爷会唱戏,但却不会唱革命歌曲,可是他要强得很,到公社或县里去开会,听到一句半句,回来就教我们。太爷还充分发挥他的木匠美工优势,给我们每人做了一杆木枪一把木刀。有了刀枪,太爷就教大家跳舞。我们持枪舞刀,变换队形,边唱边舞。有时我们挎枪背刀去邻村作宣传,一二三四,孔武有力,威风凛凛。那些学校的学生娃看了,羡慕得眼珠子都要掉到地上。

⑨太爷得过公社、县里甚至地区的各种奖励,奖状贴满了他家厅房里的一面墙,那就是他的一切。他还经常作为先进代表去市里作报告,讲一个只读过十八天书的泥腿子,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⑩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小学教学逐步走上正轨。小学数学中有了方程之类的内容,这些对于太爷来说,就等于是天书。他总是努力地学,也仍然不许他的学生考得不好。但现实是残酷的,他和他的学生终究是跟不上了。太爷经过痛苦的抉择,辞了职,还原成一个地道的农民。九十年代,民办教师纷纷转正,工资待遇大幅度提高,但他已经享受不到这些福利了。只有那些发黄的奖状和照片,记载着他过去的荣光。

⑪在我们那个小村,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是太爷的弟子。他为这个村子打下了读书识字的根基,使三代人摆脱了文盲命运。我想,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像太爷这样的民办教师,在那个特殊年代应该有一大批,他们给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开启了心智的大门,使数以亿计的农家子弟,学会了写自己的姓名,走出了山沟,融入了城市,走向了世界。太爷们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遗憾的是,我很少见过有人记述他们的功绩。他们是无言的丰碑,太上的大德。

(作者:漆永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